| | | | |
| | | | 地表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系统研究。 |
| | | | |
| | | | 化学物、有机分子、大气气溶胶同位素成分以及大气中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
| | | | (1) 矿物溶解和风化及晶体生长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2) 生物矿化作用和矿物/有机分子表面络合机制
(3) 地质微生物和生物-矿物界面反应机理 |
| | | | 有机质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利用有机质的各种表征手段评估有机质的转化和碳循环之间的联系,以及全球变化对河流-湖泊体系中有机质的作用和反馈。 |
| | | | |
| | | | (1) 土壤有机碳-矿物-重金属互作与全球变化 (2) 铁氧化物的结构和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3) 土壤铁-碳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 | | | (1)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Hg,Zn,Cu,Fe 等)的环境地球化学
(2) 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人类活动扰动 |
| | | | 流域水文模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评估、地下水数值计算等。 |
| | | | (1)大尺度水文信息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融合 (2)大尺度陆面水文过程的模拟与同化 (3)全球变化下的水文响应与陆气耦合过程 |
| | | | 气溶胶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主要从事陆气界面和海-气界面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来源和归宿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等研究。 |
| | | | 地表物质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同位素示踪,水化学平衡和计量学研究。 |
| | | | 流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利用同位素端元和化学物质平衡来计算流域物质来源和变迁,以及探讨其在区域和全球物质循环中的意义。 |
| | | | 主要研究流域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环境效应,水环境污染过程地球化学以及大气气溶胶化学。 |
| | | | |
| | | | 氮同位素自然丰度(分析方法、 分馏机制、质量平衡模型);硝酸根氧同位素及其应用;大气活性氮来源和过程解析;陆地氮循环过程的同位素示踪与模拟。 |
| | | | (1) 边缘海地质与环境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研究
(2) 地球化学 |
| | | zhaoliang.song@tju.edu.cn | 地球表层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硅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
| | | | (1) 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2) 元素(汞)环境地球化学
(3) 同位素分馏/循环模型 |
| | | | (1) 森林水文学
(2) 同位素水文学
(3) 流域水文生态与物质循环 |
| | | | (1) 湿地和湖库微生物生态和物质循环 (2) 元素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同位素示踪 |
| | | | (1) 水文学
(2) 生态水文学 (2) 陆表过程 |
| | | | (1) 湖沼环境过程
(2) 古气候/生态/水文记录,及其全球联系 |
| | | | (1) 地-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全球评估
(2) 土壤和水体温室气体的产生、传输和转化机制 (3) 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
| | | | 土壤中内生纳米矿物(如水铁矿、水铝英石、伊毛缟石等)的组成、来源、驱动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等研究。 |
| | | | (1) 金属(汞、铀、钙等)同位素分馏机理及环境应用
(2) 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 新同位素体系和分析方法的开发 |
| | | | (1) 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模拟研究 (2) 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
(3) 大气汞污染特征和来源研究 (4)区域空气质量与重霾污染机理 |
| | | | |
| | | | (1)加速器质谱学 (2)核技术及应用 (3)核物理实验方法 |
| | | | (1) 地表生态参数遥感定量反演
(2) 生态环境健康遥感监测分析 (3) 主被动遥感机理及其应用
(4) 环境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
| | | |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气溶胶典型组分(如黑碳、棕色碳等)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与环境气候效应。 |
| | | | 水文过程复杂性及可预测性,水资源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
| | | | (1) 表生环境生源要素循环关键过程 (2) 水-气界面物质交换 (3) 稳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应用研究 |
| | | | |
| | | | (1)微生物驱动的碳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 (3)有机废弃物的厌氧生物转化技术研究 |
| | | | |
| | | | (1)大气微生物与大气过程 (2)气溶胶物理与化学 (3)大气颗粒物海-气交换过程 |
| | | | (1)俯冲带深部碳循环及其与表层碳循环的耦合关系; (2)造山带构造演化、熔流体行为及壳幔相互作用; (3)大陆碰撞-俯冲等深部圈层作用的地表过程响应。 |
| | | | |
| | | | (1) 空气污染和大气氮沉降 (2) 地气界面大气活性氮的排放和沉降 (3) 大气氮同位素地球化学 |
| | | | (1) 多孔和裂隙介质中流体运动与物质传输 (2) 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 (3) 岩石(裂隙)水力耦合 (4) 流域氮循环 (5)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6)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评价 |
| | | | |
| | | | (1) 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 (2) 反应传输模型 (3) 碳循环 (4) 矿物风化 (5) 污染物迁移转化 |
| | | | (1)含碳气溶胶光学特性与增温效应 (2)碳源碳排的立体动态遥感监测 (3)生态环境参数反演与时空融合 (4)辐射传输建模与图像质量提升 |
| | | | |
| | | | |
| | | | (1)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相关研究 (2)镓(Ga)稳定同位素 |
| | | | |
| | | | (1)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热气体地球化学特征、成因与构造意义 (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深部碳排放通量与碳循环机制 (3) 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的岩浆起源、时空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 |
| | | | (1) 地下水、土壤反演模型 (2) 土壤传递函数(soil pedotransfer functions) (3) 数据同化(如集合卡尔曼滤波) (4) 孔隙尺度的多相流模拟 |
| | | | (1)区域环境中汞及其他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迁移转化过程研究 (2)汞等重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 | | | (1)生态环境遥感大数据 (2)陆地生态系统模型 (3)生态水文观测与模拟 |
| | | | (1)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2)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分子调控机制及细胞行为) |
| | | | (1)有机质光化学转化机制 (2)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效应 (3)水环境自由基化学 |
| | | | |
| | | | (1) 水-矿物-微生物反应及相关表界面过程研究 (2) 地球化学模型计算及热力学参数评估 (3)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XAFS,STXM,μ-XRF等) |
| | | | (1)同位素(Hg, Ba, Be)地球化学 (2)环境地球化学 |
| | | | |
| | | | (1)流域水文学 (2)流域产汇流机制 (3)水文物理规律模拟 |
| | | | (1)海洋遥感数据恢复 (2)海洋特征提取 (3)遥感数据融合 |
| | | | (1)土壤重金属的原位结合机制表征(运用同步辐射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 (2) 含铁活性矿物对土壤碳的固持机制研究 |
| | | | (1)稳定同位素对大气气溶胶的示踪性研究 (2) 煤地质学;煤层气、煤等化石燃料的物质组成、燃烧产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