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回复: 0

报燕惠王书 原文及白话文翻译 乐毅 传世文章 战国时期的书信 “绵里藏针第一文”

[复制链接]

6936

主题

13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报燕惠王书 原文及白话文翻译 乐毅 传世文章 战国时期的书信

《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文中乐毅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乐毅还表明,燕昭王选择贤能,自己能被重用是燕昭王任免人才的英明策略。详述燕昭王采纳乐毅的建议,论述贤明之君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论功行赏,不废弃有功之臣。隐约批判燕惠王违背了先王的教诲。最后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再次为自己投赵辩解。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该文通过隐喻的手法,昭示昭王之贤明,衬托惠王之失察。用幽怨中含着惋惜,哀婉中含着悲愤的措辞及勇气,绵里藏针地为自已进行了审辨和表白,写的悱恻感人,意味深长。


乐毅简介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名将。乐毅原本赵国人,魏国大臣,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和信任,便留了下来,被封为亚卿。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曾带兵大破齐军,战功赫赫。昭王死后,即位的惠王解徐了乐毅的兵权,乐毅逃回赵国。赵王封之为望诸君,终老于赵国。

===============================================================
报燕惠王书 原文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

===============================================================
报燕惠王书 白话译文

“我不聪明,不能听从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君王您左右官员的心,害怕犯下受斧质刑的罪,这样就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伤害了您的道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来负起不肖的罪名,因此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辩解。现在国君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达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用俸禄私自照顾他的亲属,功劳多的就给他;不将官爵随便给他所喜爱的人,让能力相当的人呆在那位子上。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据品行而结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士。我凭自己的所学来看,先王的举措行为,有高于世事的心志,所以我借着魏王的符节出使燕国,而使自己在燕国得到先王的赏识。先王抬举我,在宾客中提拔我,而让我立身于他的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兄商量,就让我成为亚卿。我自己觉得听从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可以侥幸不犯错,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命令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说: ‘我对齐国有积怨,不愿意计较自己实力是否弱小,就是希望把齐国作为我的军事目标。’我回答说: ‘齐国,有帝国的遗风,有屡次胜利的战绩,有娴熟的作战经验, 又经常练习进攻作战。君王如果想讨伐它,就必须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的方法来谋划,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结交赵国。况且齐国的淮北、宋地,是楚国、魏国都希望得到的。赵国如果同意盟约,楚国、魏国、宋国都会尽力,四国攻打齐国,可以大破齐国啊。’先王说:‘好。’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派我出使南边的赵国。回国复命,起兵一起攻打齐国。凭借上天的眷顾,先王的运道,黄河以北的地利,跟着先王一举而攻占了济上。济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打齐国,大胜齐国。轻装锐利的军队,长驱直入来到齐国的国都。齐国国王逃跑到莒,仅仅得以自己免遭灭亡。齐国的珠宝玉器等财宝,战车甲胄珍贵器具,全都收入燕国。大吕钟摆放在元英宫,原来燕国的鼎放回到历室宫,齐国的珍贵器具摆在宁台上。燕国国都蓟丘的植物栽到了汶河的竹田中。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切合了他的心愿,认为我没有挫阻他的命令,所以划地封赏我,使我得以和小诸侯国相比。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建立了功业不会将它废弃,所以留名在史册之中;有远见的人士,成就了功名不会将它毁坏,所以在后世民众中被称道。像先王报仇雪耻,平定了具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收缴了齐国经历了八百年的积蓄,等到他抛弃群臣去世的日子,遗留下来的条令诏告后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执政担任事务的臣子,才能遵循法令,使庶出国王的正妻以外妻妾所生子顺服,恩泽施加到百姓头上,先王的教诲全都可以教导后世子孙。

“我听说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从前伍子胥说的道理得到阖闾的接受,所以吴王阖闾的足迹远涉到楚国的国都郢。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不认可伍子胥的观点,赐给他装尸体的皮袋子并让他浮尸江上?所以吴王夫差没有领悟伍子胥有远见的观点可以建立功业,因此将伍子胥沉尸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没能预见到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度量,因此被沉入江中也不改他的处世方法。

因此,舍身建功,以此彰显先王的英明领导,是我的上策啊。罹患毁誉受辱的错误,损贬先王名声的事,是我最担心的啊。面临不测的罪行,帮助赵国攻打燕国来侥幸获得利益的事,按照道义的标准我是不敢去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断绝了交往不说坏话,忠臣离去,不表白自己的好名声。我虽然不聪明, 经常受君子的教诲啊。怕听信了侍奉于身边亲近的人的话,而不能了解我这个被疏远了的人的品行啊。所以斗胆用书信呈报,请君主明察啊。”

===============================================================

报燕惠王书 创作背景

《报燕惠王书》作于公元前279年,当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本有嫌隙,就派人持书招回乐毅而委骑劫为将。乐毅因此而奔赵。后来,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失地尽复,燕国势弱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燕惠王想起乐毅的功劳,去信请乐毅回燕国,但又在信中指责乐毅弃燕而走,对不起先王知遇之恩。而乐毅就此写下《报燕惠王书》。

报燕惠王书 文学赏析

文是由两个作者所写的两种不同的体裁——记事和论说——构成一个整体。没有第一部分的叙述,读者要正确理解《报燕王书》的内容,确是比较困难,由于第一部分将乐毅功高受谤的真象作了初步的介绍,在这基础上去读《报燕王书》,就较易明了它的内容。写第一部分的作者的态度,很显然,对乐毅是充满着同情和敬意,对燕惠王则表示出憎恨和厌恶,因此,这两部分的基调是一致的。

《报燕王书》不仅全文包涵着深沉的忧愤,简直是一字一泪的苦痛的结晶。全篇反复申辩、婉转陈述的问题,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唯恐“伤先王之明”, 所惋惜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遗教。每字每句都凝结着对先王的感激和依恋,动人地表现了“忠臣之去国,不洁其名”的苦衷,使读者确信他所说的不是任何饰词,而是真挚的感情的倾泄。在宏观上,这封书信也是对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对统治阶级的虚伪、谲诈、互相猜忌等种种丑恶,作了深刻的揭露。乐毅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但他在本阶级内部是被损害、被诬蔑者,而他那爱国的精神,又是当时各阶层人们所共同珍视的社会道德。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不知有多少忠臣义士遭到与乐毅同一的命运,最著名的如伟大的诗人屈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坚决抵抗外族侵扰的名将,也是优秀的词人辛弃疾,他们虽生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情况,但忠于国家而被加以罪名,以至终身抑郁而死,这一点基本上是相同的。乐毅对燕昭王的一片赤忱, 虽然还有二定的狭隘性,但是他的遭遇之不幸,是能唤起人们的同情的,他那坚贞不贰的意志,是为后世所崇敬的。可见《报燕王书》多么激动人心!

此信在写作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它以极大的篇幅回忆昭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两人之间理想的君臣关系。这些与惠王的多疑猜忌、刻薄寡恩,形成强烈的对比。其巧妙在于,没有直斥惠王的昏庸误国,只是盛赞昭王的用人不疑,即便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褒阖闾而贬夫差,但措辞委婉周全,藏对惠王的批评之意于不言之中。其次,此信在行文上强烈的感情色彩,饱含对先王的一片赤诚和对惠王的一腔愤怒,抒发了乐毅思想压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信末以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不絮其名”来表明心迹,希望惠王能体谅自己的一片苦心。全信虽然充满着忧愤怨怒,但充溢其间的是感人之情。这便与一般“绝交书”有了区别,分出了高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7-20 16:07 , Processed in 0.1262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