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回复: 0

韩山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重点学科/韩山师范学院“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复制链接]

5266

主题

92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32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山师范学院重点学科/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重点学科/韩山师范学院“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重点学科
================================================================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

专门史(潮学研究)以海内外潮汕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史学为基础,兼采社会学、人类学理论方法,强调“在潮汕研究”;学科发展定位为“国史之辅车”(饶宗颐语),也为全球史视野下的区域史。学科传统悠久,基础扎实,是目前粤东地区唯一的省级人文学科类优势重点学科。

传承韩山书院千年文脉,底蕴深厚。1985年,学校设置政史专科专业,2000年开设历史学本科专业。2012年,设置历史学系,专门史(潮学研究)重点学科被评定为广东省第九轮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历史学系与潮学研究院合并组建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经广东省教育厅审核批准,专门史(潮学研究)升格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以专门史(潮学研究)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学院(潮学研究院)成为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重镇、广东省中学历史师资科的重要培养基地。

科研实力雄厚,成果显著。近年来,学科研究团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著近百篇(部),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每年均有一批政策咨询报告为上级有关部门采纳,为维护台港澳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积极贡献。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学科依托历史文化学院(潮学研究院)先后建成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特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潮人文化创意协同发展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侨乡(潮汕)研究中心、中泰联合华侨华人(潮学)研究基地。

构建立足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小班教学、师范生分类培养,构建起基于“潮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交融的课程思政体系体系;常态化的学术育人平台,为区域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的历史教师。与泰国玛希隆大学等海外高校合作,拓展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培养,重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毕业生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主旋律,快速融入教育教学岗位,为区域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已累计培养本科生17届,毕业生一千多名,联合培养研究生19名;近五年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特色重点学科发展而成。本学科立足国际科学前沿,瞄准地方经济需要,特别是陶瓷产业、新型光电材料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先进陶瓷材料与工程技术三个学科方向,发展、提升学科的建设规模和科研水平,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的新型光电功能材料、陶瓷材料和技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师资队伍,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学科核心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学科成员近年来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8项,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Chemistry、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Materialia、Nanoscale、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发表,申报专利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现技术成果转让3项。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拥有广东省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普通高校日用陶瓷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所等科研平台。近年来,本学科团队成员先后与剑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相关研究小组以及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加强对地方产业的服务与影响。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

生物学特色重点学科依托于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在植物学省级扶持学科的基础上,经省、校、院三级立项支持建设发展起来的。目前共有成员32位,其中教授11位、副教授11位,具博士学位者22人,硕士学位者10人;拥有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系属的资源植物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实验室27间(总面积约4480 m2);现有仪器设备3279台;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165.00万元。此外,拥有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旨在构建开放的、高水平的、学科特色突出、前沿技术探索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实验室,形成与地方支柱产业(食品、生物医药)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科研支撑平台,在食品、生物医药加工细分研究领域取得具有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学术地位。本学科下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物与医药等3个方向。学科特色是紧密结合地方生物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瞄准地方需求、依托地方产业设定了粤东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粤东海洋水产特色经动物的养殖和可持续利用、粤东药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粤东传统微生物资源开发和提升发酵食品的功能价值等研究方向,从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两方面服务于粤东农林产业、医药食品产业及水产养殖业。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①基于生物、医药、食品科技创新,共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其中多项专利已经转化应用。

②基于传统乌龙茶晒青的机理,韩山师范学院凤凰单丛研究团队筛选与晒青有关的生态因子进行组合、优化,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凤凰单丛晒青智能气候箱并应用于生产,解决长期制约凤凰单丛乌龙茶加工的突出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茶叶品质,引导地方农业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转型升级。共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目前,凤凰单丛晒青智能气候箱的应用已经部分替代凤凰单丛乌龙茶的传统晒青工序。

③ 学科组成员每年参与地方政府、企业等有关植物资源、发酵食品及海产养殖方面的技术咨询20余次以上。例如,主持起草了《潮州市老香黄联盟标准》(Q/LXH1-2017);协助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潮阳姜薯和潮州老香黄。

④ 成功研发地方农业特色产品,如佛手膏、佛手酵素等;参与佛手果产业园建设,以“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文旅”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的“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佛手果产业园建设”项目(总经费:5000万元)11个实施主体之一。

⑤发表论文300余篇,承担省部级项目29项,获得研究以费500多万元。已与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生物学特色重点学科在本地区专业影响力逐年扩大,对地方产业的技术支撑越来越明显,在区域社会、农、林、食品产业及海产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培育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

教育学学科浸润韩师百年发展之精华,以服务粤东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为特色。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粤东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粤东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并实现广东教育均衡化、加快实现粤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潮州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学科为支持,依托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省级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省级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等若干省部级平台,以及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和粤东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等一批服务粤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地方平台,形成校地联动、校校协同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新体系。主要研究方向:

(1)粤东区域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研究:主要围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智慧学习促进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应用、区域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2)粤东区域协同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开展区域协同的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研究,依托我校省部级平台和地方平台,整合学校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力量,初步形成了大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的发展格局。

(3)粤东区域协同的教师教育与教学学术研究:立足于粤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区域协同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校地联动的区域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学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学科队伍。核心团队人员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大学良师2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获得(含在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参与制订“青少年编程等级国家标准”1项,软件开发被中国版权局收录“软件著作权”9项,参加学术会议150余人次。

经过多年建设,教育学学科已经获批为广东省培育重点学科和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
================================================================
广东省培育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

教育学学科浸润韩师百年发展之精华,以服务粤东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为特色。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粤东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粤东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并实现广东教育均衡化、加快实现粤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南方教育高地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潮州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学科为支持,依托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省级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省级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等若干省部级平台,以及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和粤东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等一批服务粤东创新驱动发展的地方平台,形成校地联动、校校协同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新体系。主要研究方向:

(1)粤东区域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研究:主要围绕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智慧学习促进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应用、区域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及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2)粤东区域协同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开展区域协同的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研究,依托我校省部级平台和地方平台,整合学校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力量,初步形成了大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的发展格局。

(3)粤东区域协同的教师教育与教学学术研究:立足于粤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区域协同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校地联动的区域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学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学科队伍。核心团队人员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大学良师2人。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获得(含在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参与制订“青少年编程等级国家标准”1项,软件开发被中国版权局收录“软件著作权”9项,参加学术会议150余人次。

经过多年建设,教育学学科已经获批为广东省培育重点学科和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特色重点学科发展而成。本学科立足国际科学前沿,瞄准地方经济需要,特别是陶瓷产业、新型光电材料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先进陶瓷材料与工程技术三个学科方向,发展、提升学科的建设规模和科研水平,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的新型光电功能材料、陶瓷材料和技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师资队伍,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无机非金属材料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学科核心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学科成员近年来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8项,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Chemistry、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Materialia、Nanoscale、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发表,申报专利1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现技术成果转让3项。

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拥有广东省先进陶瓷材料创新研究中心、普通高校日用陶瓷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所等科研平台。近年来,本学科团队成员先后与剑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相关研究小组以及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加强对地方产业的服务与影响。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托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专业,同时以广东省科技厅立项的“粤东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项目“食品工程大学生专业能力实训基地”等平台为基础进行建设。现有科研实验场地约3000平方米,科研实验仪器设备3000多万元。学科现有成员38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名、正高级职称10名、副高级职称1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6名。

本学科设置有粤东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营养食品研发三个研究方向。学科特色是紧密结合地方食品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瞄准地方需求、依托地方食品产业群需求,围绕师资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进行建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建设,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两年获得科研立项20多项,其中国家基金3项,广东省基金2项,总经费800多万,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多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多件,其中大部分已在企业应用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社会服务方面,与广东展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济公食品有限公司、广东蒙氏药业有限公司等地方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部分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为地方农产品资源深加工做出了应有贡献;与广东富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亿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笑咪咪食品有限公司等地方特色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特色食品研发,特别是功能食品开发,获得了系列授权发明专利,并在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正联合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潮州分中心食品技术分室和深圳大学开展各项建设,在本地区食品产业影响力逐年扩大,对地方食品产业的技术支撑越来越明显,在区域农产品、食品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校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27 17:44 , Processed in 0.0732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