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3|回复: 1

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制链接]

6919

主题

13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6
发表于 2024-4-18 19: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科大)联合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家大科学装置和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发展前沿,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新研究,培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一流的研究基地、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国内外合作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为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核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与支撑,带动相关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确定先进核探测技术、前端电子学、大容量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目标为实现极端条件下辐射探测与电子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新突破,攻克新一代辐射探测与电子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包括:大面积、抗辐照、高计数率、高分辨、高灵敏度的先进辐射探测技术,高速、高精度、抗辐照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和电子学系统,以及大容量数据的高速读出、传输与实时处理技术等。通过以上研究解决本领域主要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器件和设备的自主研制。牵头组织我国下一代核与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上关键探测技术研究,大幅提升我国设计和建造这类大科学装置的能力。服务国家在辐射安全、环境、能源、深空、海洋资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战略需求,研制关键设备和重大装备。

实验室科大部目前拥有先进大面积气体探测器研制平台、先进闪烁探测器研究平台、半导体探测器研制与测试平台、低温探测器研究平台、高精度探测器性能综合测试平台、先进核电子学测试与组装平台、物理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研究平台、高速数据传输测试平台、中子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学科交叉应用慢正电子束平台等。通过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中科院、学校两级的支持下,实验室不断完善实验装备,提高技术水平,积淀雄厚的研发实力,逐步建设成为国内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的科研与技术中心。

实验室围绕国家大科学工程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和科学工程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绩斐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发MRPC 技术为美国重离子对撞实验STAR研制飞行时间探测器(TOF)和缪子探测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载荷BGO量能器研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还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称号。参加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宇宙线观测(LHAASO)、白光中子源建设等重大课题,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并积极参加LHC/ATLAS强子对撞、RHIC/STAR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实验等国际合作,以及下一代高能对撞机CEPC、HIEPA预先研究,开展各种新型探测技术与高新电子学技术的基础研究,积极推广高新技术转移,特别是在石油物探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        http://sklpde.ustc.edu.cn/


历史沿革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及核医学、核能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核探测器技术与核电子学”这一重要基础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议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系结合在合肥创办“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200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正式创办。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副校长王东进,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滕脉坤,理学院副院长叶邦角,科技处副处长张玲,高能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焕玉,高能所副所长王贻芳、姜晓明出席了签字仪式。王东进、王焕玉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联合实验室管委会、室务委员会全体委员、学术委员会主要人员参加成立大会。     

●2007年5月15日,中科院在科大举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会议。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院士,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志刚,院基础局局长李定和院办公厅副主任汪克强等院领导,在院党组成员、我校党委书记郭传杰的陪同下,考察“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2008年5月3日,联合实验室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申请成立院重点实验室

●2008年9月22-23日,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数理组)一行10人分别对联合实验室高能所部和科大部申报院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中科院计财局基地处郑晓年处长、基础局综合处齐禾副处长参加了此次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麦振洪研究员宣布总体评估意见,认为联合实验室以具备了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的条件。

●2008年10月17-19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8年12月19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联合实验室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科发计字【2008】318号《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62个原装的实验室的通知)。

●2009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高能所举行,中国科学院基础局李定局长、乔润龙处长、基金委数理学部汲培文副主任、蒲钔处长、科技部基础司沈建磊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多慧院士、朱长飞校长助理、清华大学安继刚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陈和生所长、王焕玉书记,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率揭幕仪式。

●2009年7月9日-10日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于禄院士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数理组)一行10人对院重点实验室高能所部和科大部进行现场评估。

●2009年8月12日,院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A类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列综合排名第三名。

●2009年9月24-26日,院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大召开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发展研讨会,高能物理所与近代物理系26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今后5年的科研规划、实验室制度建设、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11年4月2日,国科办基[2011]20号文件《关于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通知》原则同意“杂交水稻”等49个实验室立项。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列。

●2011年6月20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实验室名称更改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rticle Detection and Electronics )。

●2011年10月13日,科技部下文《关于批准建设心血管疾病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517号),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

●2013年11月14日,通过两年的建设,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正式运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以及实验室科研骨干30余人参加验收会。

●2015年5月13日,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数理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五年工作评估。

●2015年11月30日,科技部发布2015年数理和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除了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402号)实验室被评为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根据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关于2015年数理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换届工作的通知》(前字【2015】6号)实验室进行正常的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

●2016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发文(前任通字【2016】2号)通知,经院领导批准,聘任安琪教授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陈和生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年6月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08】539号)和《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办法》(科发计字【1999】492号),完成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聘任工作,并报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备案。


6919

主题

13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1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方向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先进核探测技术,前端电子学,大容量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三个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先进核探测技术:
    研制用于高计数率环境下的新型高性能、抗辐照探测器。重点研究:半导体像素探测器及其电子学和3D技术;用于精确三维径迹测量的气体径迹室、以气体电子倍增器(GEM)探测器、微网格气体(Micromegas)探测器为代表的微结构(MicroPatten)气体探测器(MPGD);高性能电阻板室(RPC)/高时间分辨多气隙电阻板室(MRPC)探测器及其应用;高颗粒度成像型量能器技术;大尺寸高探测效率光电倍增管及其应用;大动态范围光电探测技术;粒子鉴别方法和技术;Muon成像技术研究;中子强度关联成像研究;低温条件下微量能器的研究;发展粒子束技术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2)  前端电子学:
    开展前端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高精度时间测量电子学,高速波形数字化技术,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设计与应用,高精度时间测量技术,高速波形采样与数字化,高精度时钟分发与同步技术,抗辐照电子学技术:元件、电路、方法…


    3)  大容量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
    将光纤技术、FPGA技术、高速的点对点连接传输和多核嵌入式处理器等技术将触发与数据获取系统统一起来。研发高速、高效的触发与数据获取处理技术,提高系统规模和并行程度,可扩展读出系统架构和通用的流处理数据获取架构,满足不断发展的实验需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7-20 05:33 , Processed in 0.1273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