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回复: 0

华南农大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介绍| 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复制链接]

5266

主题

92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324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南农大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介绍| 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科学 专业代码:082506T


专业介绍页面主要内容   说  明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瞄准国内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展前沿与需求,传承本专业百年历史淀积和和优良学术传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资源环境科学和生态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宽阔的国际视野、过硬的心理素质,掌握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农业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农业、农资、土地规划与整治、环境修复、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企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和学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培养目标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资源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农业、土地规划与整治、肥料、环境修复、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企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应用型和学术复合型人才,以及引领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372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6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72.5学分,选修课程42.5学分,实践课程47.5学分。学生主要学习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分析、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污染与防治、肥料科学与技术、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操作技能、土壤-植物-肥料分析技能、环境监测和分析技能、土壤资源调查技能、无土栽培技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能等方面的训练,重点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及环境有效保护的措施、方法和技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本专业教师将积极采取措施和落实方案,保质保量地实现“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ž 具体培养规格: (1)知识目标: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数学、化学、地学、资源学、环境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外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资源环境科学化学分析和生物技术、肥料工艺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资源信息化技术等技能。掌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2) 能力目标:具备本专业资料收集、文献查阅与综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开展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土壤、植物与环境监测分析、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水肥高效利用、新肥料研制与开发、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能力;掌握科技论文等基本写作方法,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交流、沟通、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 素质目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树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农作物产量与农产品品质协同提高理念,增强服务 “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素养。
4.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既有历史积淀,又有资源环境科学建设的经验,并根据近几年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意见、历届校友反馈和专业发展趋势, 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更加突出农业特色、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度”的设置思路,其课程体系对比国内该专业办学水平较高的同类高校课程设置,经优化调整而建立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学、资源环境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类课程为土壤地理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肥料

  
  

科学与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等。专业类实践教学要求:作物营养与水肥高效利用、土壤科学综合实习等。  课程体系重在突出本专业在农科类大学理学类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并提高本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和新颖性,聚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进一步加强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专业基础地位,并且扩展与此关系密切的课程设置,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土壤污染与防治等课程。使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在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土壤资源、植物营养资源、水资源)和环境(主要集中在土壤环境、水环境)两个专业目标。  (2)  设置综合性实验与实习课程,让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系统培训。除了专业课对应的实验课程外,设置了资源环境科学分析实验、土壤学综合实习、植物营养与水肥高效利用综合实习等综合性的实验课和实习课,将课程内容关系密切或相互依托的课程实验或实习合并为综合实验或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综合实习基地规划。实习环节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环节。本专业拟借助我校增城教学基地建立资源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综合性实习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毕业论文采用导师制模式。毕业论文是本科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方案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是指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本次申请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继续沿用资源环境学院实施效果非常好的导师制模式,即学生从大二开始选择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环境,尽早接触科学研究,锻炼科学素养,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开展研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参与度。  
5.师资队伍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依托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已设有的植物营养学系和土壤科学系,两个系科研教学力量雄厚,目前两系共有47名教职工。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4人。师资队伍中,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广东省高等学校 “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特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1 人等优秀人才和一批优秀教学团队,为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6.教学条件 ž 教学办公条件 目前土壤科学系和植物营养学系的办公、科研和教学场地全部位于资源环境学院大楼(78号楼),现有办学场地齐全,教学、实验和实习场地完全满足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  

  
  

ž 实验室条件 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科学系现有土壤学教学实验室、地质与地貌学实验室、资源环境科学分析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验室,分别承担土壤学实验、地质与地貌学实验、资源环境科学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和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验课。植物营养学系现有1个植物营养学实验室和 2 个植物营养学教学实验室,分别承担植物营养学实验、资源环境分析实验,同时土壤农化研究中心拥有的大型仪器供部分实验使用。因此,实验室条件完全满足资源环境科学的教学要求。  同时,两个系依托的农业农村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东普通高校“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方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土壤环境与废物资源农业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环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依托平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开展和科技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ž 就业前景分析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以土壤学基础知识、植物营养学、肥料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地资源与管理为基础,培养具备资源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核心技能,熟悉农业资源高  
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前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具有地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专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土十条”“水十

条”、“气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全面打赢污染攻坚战等相继落地,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时间表。仅2020年,国家要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在国家大政方针和行业需求刺激下,中国农业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加速推进,致力于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的相关企业增长迅猛,对资源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新型农业人才需求逐年增长。总体来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市场需求极大。  


来源:https://jwc.scau.edu.cn/zysz/list.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27 10:12 , Processed in 0.0742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