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名句 论语名言锦句《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及现代文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出自为政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出自颜渊篇
【原文】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④!驷不及舌⑤。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⑥。”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
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
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
④说:谈论。
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翻译】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出自子罕篇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翻译】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出自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①。”
【注释】
①为(wél):谋划。
【翻译】
孔子说:“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出自学而篇
【原文】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乐(lè):快乐。
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翻译】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出自为政篇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注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翻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出自为政篇
【原文】子曰.“由①!诲汝,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
②知:作动词用,知道。
【翻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出自公冶长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
【翻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出自公冶长篇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出自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①。”
【注释】
①得:贪得,包括名誉、地位、财货等。
【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出自里仁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出自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言必信,行必果。
====================================================
出自子路篇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①!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kēng)硁: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②斗筲(shā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乡里的人称赞他友爱。”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唉!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出自卫灵公篇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①?"子曰.“其恕乎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自颜渊篇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①,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翻译】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德不孤,必有邻。
====================================================
出自里仁篇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出自八佾篇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②,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庸也称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②遂事:已完成的事。
【翻译】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未知生,焉知死?
====================================================
出自先进篇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
①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翻译】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出自泰伯篇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
【翻译】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出自卫灵公篇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翻译】
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出自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出自述而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ì):通“志”,记住。、
【翻译】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为政篇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②,小车无軏③,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①而:如果。信:信誉。
②大车:指牛车。輗(ní):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
③小车:指马车。軏(yuè)的: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巧言令色,鲜矣仁。
====================================================
出自学而篇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出自八佾篇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④!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倩:笑容美好。
②盼:眼睛黑白分明。
③绚(xuàn):有文采。
这三句诗前两句见《诗·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诗。
逸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而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之为“逸诗”。
④起:阐明。
【翻译】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出自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
②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出自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解读】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认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孔子热爱生命,总是主张人应该全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等,但在面对“仁”时,则没有丝毫的苟且,因为“仁”是至高的道德境界。这种“杀身以成仁”的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出自子路篇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jǔ)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翻译】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不学《诗》,无以言。
====================================================
出自季氏篇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②。”
【注释】
①陈亢(gāng):姓陈,名亢,字子禽。伯鱼:姓孔,名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②远(yuàn):不接近,不亲昵。
【翻译】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后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儿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出自子罕篇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出自述而篇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译】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出自颜渊篇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兵:武器,指军备。
【翻译】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出自宪问篇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出自子路篇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翻译】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凌人;小人骄矜凌人而不安详坦然。”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出自为政篇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翻译】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