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南京大学文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情况与文学类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4559

主题

72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624
发表于 2024-12-14 21: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大学文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情况与文学类专业介绍

https://chin.nju.edu.cn/

南京大学文学院,前身为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也是南京大学学术力量最强的系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和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建立的汇文书院,当时虽无系的建制,但汇文书院的首任院长福开森先生就是文学士出身,晚清进士出身的两江师范学堂学监(校长)李瑞清先生更是“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的教育家。两校把作为中学、国学根基的中国语言学、中国文学规定为所有学生的主要必修课程。后来长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著名戏曲史家陈中凡先生,以及著名国画大师吕凤子先生都是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实施“壬子学制”,根据这一学制,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这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文系之一。

中文系建立的第二年(1915),开始招收本科(4年制)和专科(2年制)学生,后来经历了国立东南大学(1920-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1927-1928年)、江苏大学(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几个发展阶段。1949年8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根据政务院决定,去“国立”而迳称“南京大学”,汇文书院则在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并改名金陵大学,同年设置中文系宏育书院是由1891年建立的基督书院与1894年建立的益智书院与1906年合并而成。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奠定了今日南京大学的基础,隶属国家教育部,后属国家高教部,今属国家教委。两校文学院的中文系合并为今日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

百余年来一批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如李瑞清、黄侃、吴梅、方光焘、胡小石、汪辟疆、陈中凡、潘重规、杨晦、唐圭璋、吕叔湘、罗根泽、陈白尘、陈瘦竹、程千帆等先后在本院任教,各层次历届毕业生近万人。

------------------------------------------------------------------------------------------------------

南大文学院专业设置概况

本院共有九个研究生专业:文艺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戏剧戏曲学专业、艺术学理论专业。本院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所有研究生专业均可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本院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工作的博士后享受教师待遇。

本院有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戏剧艺术专业。

专业以编排后先为序。


===============================================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为本科专业。

本专业的必修课包含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有《书院讲习与实践》;专业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与实践等,以上课程共51学分。本科学生还须撰写学士论文,共6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有通识和通修课程。通识课程应获得至少14个学分,其中,“悦读经典计划”“科学之光”育人项目至少各选修1个学分,美育应选修2个学分,劳育应选修2个学分(含1个劳动教育课程学分、1个劳动教育实践学分)。其他通识必修学分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通修课程有:形势与政策、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理论、实践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实践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简明微积分、大学英语、体育,以上公共必修课程共51学分。

国外留学生、港澳台籍学生可免修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有地域文学研究专题、《史记》研究、《文选》研究、《说文解字》研究、杜甫研究、古典韵文格律与习作、苏轼诗文选读、英美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导论、世界语言生活专题研究、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黄庭坚研究、汉语音韵学、公文写作、西方文论、美学原理、上海都市文化与文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现代汉语语义研究、中国的语言、句法学引论、新诗细读、城市语言调查、四库提要导读、《红楼梦》研究、张爱玲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国古代文物与文学、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文化史专题、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等。

以上具体内容,请参阅【2021版本】汉语言文学主修培养方案


本专业不设专任教师,所开课程在全系范围内选派授课教师。


===============================================

文艺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创建于建国初期,属于中文系传统学科。现拥有专职教师6名,兼职教师2名,其中教授5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名(均为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方光焘、罗根泽、陈瘦竹、俞铭璜、张月超、叶子铭、包忠文等曾经先后在本学科担任过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在文革前后,叶子铭教授就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部文艺学统编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一书的编写,并主持了该书的修订工作。该书对我国文艺学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学学科发展迅速。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较早建立的同类学科的硕士点与博士点。2005年本学科被江苏省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6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2部,教材7种,学术刊物3种,主编丛书8套,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社科项目23项,获得科研经费300多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20项。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图像论”(赵宪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汪正龙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处问题的哲学基础及其美学意蕴研究”(李昌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先秦两汉图文关系研究”(包兆会主持)等。

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与国内外学界保持广泛的学术合作,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本专业教师也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问讲学。本学科独立主办或与其他学科联合主办多次学术会议,近年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等。

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是学科研究方向齐全,学科所辖文艺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三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文艺学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二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具有前沿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三是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艺术学理论专业

南京大学艺术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初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早创立的大学艺术学科。该学科曾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在此从教,如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高剑父、吕斯百、吴作人、傅抱石、潘玉良、马思聪等;并拥有许多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如宗白华、吴梅、唐圭璋、钱楠扬、吴白匋、陈中凡、陈白尘、陈瘦竹等。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南京大学形成了颇有影响和富有特色的艺术学研究传统。艺术理论研究始终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学位办调整的最新学科目录(2011),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而艺术学理论则升格为一级学科。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国内首批博士点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注重学科前沿,制订了系统的科研发展规划。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下设四个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史与艺术文献学、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上既注重学术研究,又关注社会服务和地方文化建设。
该学科现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课程设置和研究生培养强调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体验,提倡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培育艺术理论方面的问题意识和全球化视野,努力探索复合型人才成材的新路径。
该学科有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等有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交流频繁。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
该学科注重梯队建设,梯队成员学术水平齐整,有很好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有专任教师8人,兼任教师5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4人,博导3人,副教授3人,硕导4人,讲师1人。科研成果成绩突出,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16部,主编学术译丛多部。学科成员在CSSCI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百多篇,国际学术论文发表多篇(A&HCI杂志和英文出版物等)。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各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荣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本学科主要成员有:
1. 周宪 教授,博导,艺术学理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理论与美学、视觉文化、文学理论等方面,主要论著有《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什么是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2. 程章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33工程)。学术兴趣集中在古典文献学、石刻学等方面,主要论著有《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8)、《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等。
3. 康尔 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硕导。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与艺术原理等领域,主要著作及主编的“精品教材”有《艺术原理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电影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等。
4. 封钰 教授,博导。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美育等领域,主要著作有《美是自由的表达》(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开端或终结:再论波伊斯艺术及其中国境遇》(《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等。
5. 童强 副教授,硕导。学术兴趣集中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及思想文化研究、空间哲学研究等领域,主要论著有《空间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嵇康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等。
6. 周计武 副教授,硕导。学术兴趣集中在西方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史论、文化研究等领域,主要著作有《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艺术与社会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译著)等。
7. 李健 副教授,硕导。学术兴趣集中在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教育史、文化研究等领域,主要著作有《审美乌托邦的想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合著)等。
8. 庞弘 讲师,助理研究员。学术兴趣集中在西方文论、艺术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已在CSSCI发表论文6篇,主要作品有《对E.D•赫施“意义”与“指意”概念的解读》(《求是学刊》2012年第3期)、《分裂的快感与残破的浪漫——当代韩半岛电影中的时间形象》(《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等。


===============================================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以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古典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在全国条件较好的大学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研究机构之一。本专业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

本专业远绍黄侃、胡小石、汪辟疆等大家所开创的南京大学中文系传统文史研究的朴实雄厚之学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首任所长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长周勋初先生、唐代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先生,以及第三任所长程章灿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订和理论阐发诸方面,形成了谨严踏实的学风,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赋予传统的古典文献研究以现代学术的品质。本专业在继承谨严求实的学风同时,又不断开拓发展的空间,如将古典文献研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如加强海外汉学文献与域外汉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1985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目前该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28人,在读博士生15人。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为程章灿教授。

本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密切协作,承担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如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已出版,其中有卞先生负责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程先生主编的《全清词》顺康卷二十册荣获国家图书奖;周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荣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以上几项重大成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历经十余年、经过多名同仁合作的《册府元龟校订本》2007年出版,字数一千三百万,由周勋初先生主编,姚松、武秀成教授任副主编,该书校订精审,是本专业近年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本专业原学科带头人周勋初先生治学出入文史,视野开阔,所撰七卷本《周勋初文集》在新时期的传统文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著有《师门问学录》和《李白评传》。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对文献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程千帆先生共同完成古委会的重点科研项目《校雠广义》,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获,另撰有《郑樵评传》、《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新著有《唐代妇女生活与诗》,正在撰写《中国目录学史》。博士生导师程章灿教授在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研究方面深有心得,有《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克庄年谱》、《世家大族与六朝文学》、《赋学论丛》、《旧时燕》》等专著出版,译著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教授于石刻文献亦研究多年,已有《石学论丛》出版,并在古典文献学专业逐步形成石刻文献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目前正在进行《魏理与二十世纪英国汉学研究》、《碑志文体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博士生导师曹虹教授在中国散文史和佛藏文献研究方面齐驱并进,撰有《阳湖文派研究》,近著有《慧远评传》《中国辞赋源流综论》,目前正在进行《清史•艺文典•散文篇》和域外汉文学研究。严杰教授在唐宋文学文献研究方面有《欧阳修年谱》《白居易集校正》《颜真卿评传》等成果。武秀成教授在《旧唐书》研究方面有潜心多年的专著《旧唐书辨证》,此书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新著有《陈振孙评传》。赵益副教授在道教文献研究方面有新著《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古典术数文献述论稿》二书。徐雁平副教授撰有《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一书,《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即将出版,承担三个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为清代学术与文学。
本专业已出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专刊”二十余种,出版《古典文献研究》集刊九辑,在学界均有很好的口碑。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开设的硕士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校雠学、近代学者治学方法、唐宋笔记研究、石刻文献学、佛道二藏文献研究、辞赋研究、古代文论专题等;博士课程有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杜诗研究等。

本专业主要成员有:
莫砺锋:教授,我国第一个古代文学博士(导师为程千帆先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唐宋诗歌论稿》等。
张伯伟:教授,文学博士,东方诗话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禅与诗学》、《钟嵘诗品研究》、《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等。
张宏生: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江湖诗派研究》、《孔子的形象及其文学精神》、《宋诗:融通与开拓》等。
巩本栋: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辛弃疾评传》、《广弘明集选注》等。
许  结:教授,本专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主要论著有《汉代文学思想史》、《中国辞赋发展史》、《中国赋学发展与批评》等。
徐兴无:教授,文学博士,主要论著有《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建构》等。
苗怀明:教授,文学博士。主要著作《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 2005年版)、《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南京大学2005年版)、《风起红楼》(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
俞士玲:教授,文学博士
孙立尧:副教授,文学博士。
刘重喜:讲师,文学博士。
金程宇:教授,文学博士。
冯  乾:副教授,文学博士。
卞东波:副教授,文学博士。
闵  丰:副教授,文学博士。
童  岭:副教授,文学博士。


===============================================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百余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

1939年吴梅先生去世后,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中凡先生主持下,成立戏剧

研究室。“文革”后,匡亚明校长延请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先生出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戏剧研究室得以恢复,陈白尘亲任戏剧研究室主任。至此,南京大学的戏剧研究

由古典戏剧扩展至现代戏剧和西方戏剧。1990年,为适应艺术发展和学科融合需要,戏剧研究室更名为戏剧影视研究所,由董健教授担任所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

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影视方面的研究。

2006年,戏剧影视艺术系成立,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现有“戏剧影视文学”国家一流本科,“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博士点

和硕士点,“剧场与影像学”学术博士点与硕士点。

2007年,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成立,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方面体现出强劲实力,先后推出《我是月亮》《蒋公的面子》《杂音》《世外》《故乡》《国际饭庄》

《人间童话》等原创剧目。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本专业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组成。回溯近百年来本专业辉煌而悠久的学术历史, 我们可以列举如下著名学者及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吴宓、张月超、赵瑞蕻等。目前,本专业有在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名,副教授、硕士导师3名,讲师1名。本专业有英、法、俄三个不同语种的专门学者组合而成,在研究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多样化特色,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比较文学原理、西方文艺理论专题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西方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俄国文学与中国、法国文学与文化等。

本专业主要成员有:

杨正润教授,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要科研方向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比较文学和传记文学。主要论著有《人性的足迹》(1991),《传记文学史纲》(1994)(获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外发表论文多篇。曾主持的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科研项目和教育部科研项目各一项,现正在的进行的科研项目是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传记文学理论研究”。

余 斌教授,文学博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主要论著有《张爱玲传》等。

唐建清副教授,主要论著有《茅盾与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编著,与詹悦兰合作)、《欧美文学研究导引》等;主要译著有《塞莱斯廷预言》、《夜色温柔》,《在中国屏风上》等。

董 晓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及论文多篇;译著有《不合适宜的思想》(合译)、《茨维塔耶娃文集》(回忆杂卷)等。目前正在进行研究课题是“契诃夫戏剧研究”(南京大学预研项目) 。

昂智慧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成果有:论文“倔强的灵魂的独语──论卡夫卡的人生求证”等数篇;译著《美学权威主义批判》等;参编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等。

叶 潇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成果有:参编教材《欧美文学研究导论》,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耶稣会教士自中国被逐记>与异文化误读——伏尔泰的误读及意义》、《失意的山林女神:寂寞的象征——Echo与山鬼比较研究》、《瑞丽与莺莺》、《艾田蒲看“中国礼仪之争”》、《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筚路蓝缕至辉煌》、《十面埋伏——耶稣会士困难重重》等;主要译文有: 《建筑》、《远近丛书》、《悲秋•序》、《悲秋》等。SCI文章:Yuan CHUN, Xiao YE, Qin-Hua XU, Ai-Zhen YAN, “Controlling the pore size of Hβ zeolite by improv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CH3)3Si-O-Si(CH3)3”,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 Vol.135, 11-P-09, 2001.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由方光焘、孙席珍等老一辈学者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80年代,陈瘦竹、叶子铭、许志英、邹恬等第二代学者,将本学科带入了全国领先地位。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思想解放”更是使学术研究出现新的气象。也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从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该领域最优秀的团队之一。

本学科是恢复学位制度以来首批建立的硕士点,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6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学两个专业组成了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含戏剧学)”。2001年,本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9年12月,在1978年筹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以本学科为核心的“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本基地更名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02年,本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经历了从硕士点、博士点到博士后流动站,从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过程,曾先后被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11工程”中国文学项目、“985”创新基地“民族认同与汉语言文学”的支撑学科,现已建成在人员、经费、资料、项目和成果积累等方面均具相当规模的教学科研基地。

最近十年来,本学科取得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发展,推出了一批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成果。《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鲁迅晚年情怀》、《文坛三户》、《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往事何堪哀》、《胡适传》、《回眸“学衡派”》、《“学衡派”谱系》、《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混沌的现代性》、《向着无穷之远》、《想像的代价》、《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中国新文学史》、《鲁迅内外》等一系列著作,都是最近十余年本学科的成果。为了强化学术显示度,本学科还有意识地集体推出科研成果,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两辑“鸡鸣丛书”。每辑十册。计十二册的“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近期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些成果,研究水平位居海内外本学科前茅,引起了海内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已顺利完成从老一辈学者向中青年学者的交接。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各1人。本学科现学术带头人为丁帆、王彬彬、吴俊、沈卫威教授。已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结构合理、阵营齐整、年富力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秀学科梯队。梯队成员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精辟的文学史观、独到的文学感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作家作品等进行了极具前沿性和独创性的研究。丁帆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王彬彬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沈卫威教授现任全国性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刘俊教授为全国性学会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可以说,最近十年间,本学科完成了从该领域“领先”地位到“领军”地位的跨越。


===============================================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方光焘、黄淬伯、洪诚、黄景欣、施文涛等著名学者曾在本专业任教。本专业的前身是现代汉语与汉语史两个专业方向。现代汉语专业于1984年被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汉语史专业于1986年被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于1990年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上世纪90年代,两专业合并为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并获评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有在职科研人员9人。其中古代汉语方向有张玉来、陈文杰、魏宜辉、程少轩、张福通、苏婧等6人,现代汉语方向有马清华、陈立中、徐世梁等3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张玉来教授,专业负责人为魏宜辉副教授。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拟建设学科“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有语言学理论、形式语义学、形式句法学、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习得等研究方向。

本专业历史悠久,学术渊源深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专业。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先驱之一、卓越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方光焘先生(1898-1964)曾长期在此执教,系统地讲授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并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建立汉语语法体系。方光焘先生培养出了包括胡裕树、黄伯荣、黄景欣在内的诸多著名学者,本专业的理论语言学曾领跑全国,是全国南北两大阵营的南方重镇所在。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语言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学术论文数百部(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本专业的理论语言学与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语形式语义学研究、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术实力和影响力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本专业拥有国家语委重点科研基地——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以及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方言与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出版学术辑刊《中国语言战略》。

本专业开设的本科与研究生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句法学、语义学、当代语言学流派、方言与文化、城市语言调查、修辞学、语言变异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理论语言学研究与汉语语法研究、语言统计学、汉语语音学、方言学理论与方法、言语社区理论等。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名,长聘兼职教授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专职科研人员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此外还聘有十几名国际一流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前来开设课程和讲座。

本专业现任负责人为罗琼鹏。


===============================================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

专业中文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

专业英文名: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Paleography)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学科的战略需求下,应教育部“强基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在文学院特设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本科试点班。

“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强基计划”聚焦国家人才紧缺的学科方向,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南京大学于2020年5月颁布本年度“强基计划”招生方案,拟在文学院招收文学院招收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本科生20人。

文学院强基班隶属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培养计划方面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保持一致。强基班另特设古文字学实践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强化专业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强基班本科生四年修业期满,授予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学士学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2-5 12:54 , Processed in 0.0808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