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marxism.swu.edu.cn/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源起于1950年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政治课教学研究指导组和西南农学院马列教研室。后几易其名,经历了“政治系”“经济政法学院”“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几个发展阶段。2010年5月5日,独立设置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成为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共建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党委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7个二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学院依托“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整合学校相关学科力量,正在积极申报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系、形势与政策课教研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7个教学系部,同时还拥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重庆市新型重点智库“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西南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重庆市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咨政中心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现有教职员工120余人,其中,思政课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0%。1人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担任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1人担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0人次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支计划、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和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巴渝学者”等省级人才计划;10余人次入选教育部和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人次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奖励或称号。青年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等教学比赛荣誉10余项;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学院现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7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6个二级学科(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外)招收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现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院入选教育部思政课“一省一策”建设单位,获批全国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获评全国和重庆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牵头单位、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3次)、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三年来,学生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重庆市特等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二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一等奖、“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平均在96%左右,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到60%。
“十四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6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学院积极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力影响力,加强与兄弟马院之间的交流互鉴、协同攻关,与市内高校马院建立合作共建长效机制,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马院发展联盟”“长江思政带协同共建发展联盟”“重庆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建立对口支援地方高校马院帮扶机制,与新疆和田师专、伊犁师范大学、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等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组建党的创新理论三级宣讲团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百佳理论学习社团、重庆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承担多项重大调研与决策咨询课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资政,多项咨询建议获中央领导重要肯定性批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政治立院、思想建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理念,努力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数据更新截止2023年5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发展脉络图
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
--------------------------------------------------------------------------------------------------------
思想政治教育(公费师范)本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起源于1950年春原西南师范学院政治课教学研究指导组。195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61年招收政教专业本科生,1984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专业,199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属法学门类,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应用型全日制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招生以来,已为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突出,就业前景好,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政治过硬、人格健全、理念先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胜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6-9年级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本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起源于1950年春原西南师范学院政治课教学研究指导组。1958年开始招收1年制专科生,1961年招收政教专业本科生,1984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专业,199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国家级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为主要依托的全日制本科专业。本专业自招生以来,已为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形成“理念先进、宽口径、厚基础、技能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主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或继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突出,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
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格健全、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科研管理工作等其他相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目的的综合型全日制本科专业,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本专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七个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力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宽、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输送深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骨干后备人才,锻造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发展的行业优秀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