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geography.swu.edu.cn/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肇始于1952年,是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置的地理系科,其前身可追溯至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36年)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的史地系,两校于1950年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并设史地系;1952年“史地分家”,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1995年,地理系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城镇与资源环境科学系”,1999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学院更名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盛叙功、赵廷鑑、王钟山等老一辈知名地理学者都曾执教于此,为学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铸就了学院今日之院训:明理有德、尚思笃行。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95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61人。团队中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1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1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1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4人,重庆市杰青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3人,四川省杰青1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5个。
学院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平台1个,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环境——重庆南川野外基地、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9个,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岩溶环境研究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发展为特色、以西南脆弱生态环境遥感为增长点的学科体系。
学院下设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地理3个系,开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师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硕士180人、博士30人、公费师范专业硕士639人、留学生5人,本科生1046人,在站博士后7人。
近年来,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为手段,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及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地理学基础研究为重点,向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两端延伸,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创造了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竭力推动学院成为西部地区地理学现代综合技术和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创新孵化基地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端平台。
地理科学(公费师范)
--------------------------------------------------------------------------------------------------------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始于1950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公费教育专业,是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及“三特行动”计划支持专业。目前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重庆市地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学科平台。地理科学专业秉持地理学系统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以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为支撑,遵循“一贯通、三素养、三学会”的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名师-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及“学术带头人/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的三级教学科研团队,为我国培养一线基础地理教育、科研及管理人才。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要求,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坚定教育情怀、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宽广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型地理学基础教育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从事地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五年左右成长为中学卓越地理教师,并通过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为成长为未来地理教育家奠定基础。目标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热爱祖国,关心大众,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成为优秀地理教师的强烈意愿。【师德师风、学科认同】目标2:具有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综合教学能力,初步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具有成长为中学地理优秀教师的潜质。【学科基础、教学能力】目标3: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学科竞赛、研学旅行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能力,成为学生钻研地理科学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目标4:具有教育反思意识,正视地理教学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地理教学研究,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及教育研究论文,具有成为教学研究型地理教师的潜力;同时能搜集和整合校内外自然与人文地理课程资源,开设多样选修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教育研究、课程开发】目标5:具备宽广视野,掌握国内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明确中学地理教育及普及对于区域发展及学生成长的意义,能独立组织开展地理科普工作。【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目标6:树立德育为先,全面育人的观点,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积极协调学生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等全方位的发展。熟悉班级组织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胜任中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全面育人、班级管理】目标7: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能与学生、家长、同事、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具有成长为优秀中学管理者的潜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全面理解基础理科知识体系,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理论,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具备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践行师德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师德规范】2.认同地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与终身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意愿;秉持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3.掌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形成一定的地理学研究能力;了解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经济等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知识整合】4.掌握地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掌握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结合区域特点和个人兴趣,形成个性鲜明的地理学科教学体系。【教学能力】5.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地理教学设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掌握核心地理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技术融合】
(三)学会育人6.树立德育为先的学生培养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集体组织建设、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访及家长会等班主任工作要点。【班级指导】7.具备三全育人意识。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的同时,深入体会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能组织地理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综合育人】
(四)学会发展8.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能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平台,及时进行教育及专业知识的深入更新。善于培育学习共同体,加强自我管理和小组互助。【自主学习】9.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育思想、地理教研方式,掌握国外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海外交流与学习活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国际视野】10.具有教育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及时反思分析教学问题,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教育原理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教学创新及教育研究。【反思研究】11.了解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成长规律,能结合就业愿景制订个人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学生、家长、同事的反馈、沟通与合作,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通过学术组织及教学交流团体等平台,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推广和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交流合作】三、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学分:主修学位165学分;来华留学生94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地理信息科学
--------------------------------------------------------------------------------------------------------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其主要支撑学科包括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西南大学GIS专业源于1997年开始组建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团队,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调整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1年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地理学重庆市重点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为依托,以重庆市地理科学教学示范中心、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观察研究站等教学和研究机构为支撑,以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测绘院等单位为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西南山地和“成渝经济圈”的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地理信息应用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联合,培养有理想、有技术、有能力、具有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地理信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服务、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等企事业单位,在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开发与利用、灾害监测与评估、空间规划、测绘与制图、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国防建设、日常生活、系统开发等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从事空间数据获采集与处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与信息服务、制图与空间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需要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高尚的个人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的职业道德和法纪意识、高效的组织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目标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科学、数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的相关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具备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综合能力;
目标3:具备良好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独立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能够胜任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成为地理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标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空间问题,主动积极思考处理相关科学的问题,锐意进取;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跟踪国际国内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拥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积极了解和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持续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毕业要求
学生经过4年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能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要求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知识;(2)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数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3)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类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4)地理信息科学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分析、数据库原理与空间数据库、专题地图设计与编绘等;(5)程序语言知识:掌握满足GIS应用与开发所需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基本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6)职业与行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活动对国家和社会空间决策的影响。
2.能力要求
(1)数据获取能力:能够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等手段,获取地理空间各种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空间数据;(2)数据管理能力:能够对数据进行各种坐标、格式、结构、范围等方面的处理,建立空间数据库;(3)空间分析与地理服务能力:具备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能够运用GIS技术,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定量研究和解决实际空间问题;(4)专题制图与空间数据可视化能力:能够制作各类专题图件,具备能够通过二维、三维、动态、数字地球与虚拟现实等可视化手段表达空间数据,开展多维动态分析的能力;(5)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各类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6)全球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熟练进行英语的读写听说,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7)沟通与合作能力: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以书面或者口头等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基于特定目标与团队成员及利益相关方进行广泛的合作;(8)终身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9)创新能力:在GIS应用、GIS技术研发与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素质要求
(1)政治素养: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精神面貌;(2)道德操守和法纪意识: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意识;(3)进取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问题解决素养,具有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思维敏捷,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与挫折;(4)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爱护环境,自觉关注自身及其他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三、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四、毕业与授位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学分:主修学位150学分,辅修学位61.5学分,来华留学生119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西南大学特色专业,其发展历史与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四次目录修订同步,最早始于1988年的人文地理专业,1992年改为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1998年改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3年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依托西南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硕士点以及西南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所、绿色低碳研究所、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西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文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围绕国土空间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城市与区域发展、乡村地理与乡村振兴4个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到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城乡建设与房地产等领域就业,从事与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立足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环境规划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能够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区域发展、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营销等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适应国家规划体系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能够承担2-3类规划编制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1: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具备完整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具备与同事、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从业者。
目标2:掌握规划编制的基本技能,能够参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环境规划等规划的编制,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目标3:系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与技能,能将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的原理运用于规划管理实践,能够胜任城乡规划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初/中层管理者。
目标4: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风险防控能力,熟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行业自主创业的流程与方法,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成为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二、毕业要求学生经过4年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能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基本知识与方法;(2)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专业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3)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研究和应用技术,较熟练地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与数据。
2.能力要求
(1)具有整理、归纳、综合分析相关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定量研究,并解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际问题的能力;(2)具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具备参与地方发展决策咨询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及协同公关的能力和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5)掌握1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素质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品行端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2)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挑战与挫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三、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四、毕业与授位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
3385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学分:主修学位150学分,辅修学位61学分,来华留学生112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