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8|回复: 0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复制链接]

4966

主题

8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24-10-8 21: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zihuan.swu.edu.cn/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拥有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门类,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结构的资源环境学科门类较齐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55人,博士后7人,教授、研究员3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称60人,博士导师33人,硕士导师56人。国家级人才9人次。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重庆市级人才1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2人。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2022年由谢德体教授领衔的“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二级学科4个,国家级监测站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1个,部级野外观测试验站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10个,农业部研究室4个,校建研究所2个。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土壤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5个。“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600余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生近600人。

学院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学院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理念,启动了“光炯行动计划”,开办了“光炯”创新实验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择优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机制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等。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3个教学团队是重庆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好,设备先进,有17000多平方米的独栋办公与实验大楼,拥有一批如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同位素质谱仪、光合/荧光测定系统、X射线衍射仪等价值达到6000万元的大型仪器。

学院在2008—2020年期间,承担国家“863”、“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以及国家、部、省攻关项目和地方项目27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近5.4亿元,年科研经费在全校名列前茅;获省部级三等以上奖励20项,出版专著、译著、全国性教材40多部,发表中外科技论文近 38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900篇,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77项。学院技术服务能力强,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及企业共同创建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近70个,建立了50多个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辐射全国各地。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印度、埃及、土耳其等世界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学术交流、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学院现有“三峡库区面农田养分高效利用与面源污染防控”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与模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国家级引智合作平台。外籍全职教师5位,其中3位为国家级人才。2021年学院为全校本科学生新开设4门全英文国际课程,至今学院已经开设14门全英文课程。学院定期与海外名校合作专家召开视频会议交流研讨、合作撰写SCI论文、联合申请国际科技合作课题等,不断提高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学院现有外籍留学生17名,出国交流学生人数2人。具体合作情况:1、与温莎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克马斯特以及加拿大农业部下属单位合作,获得两国或中国资助国合项目7项,建成库区小流域远程智能全天候农业面源监测站,合作发表论文篇10+篇。2、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西澳大学、格里菲斯大学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以及新西兰GNSScience等机构展开积极合作,建立了中澳农业大数据中心,近年联合培养中、非、澳籍3名博士。3、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开展水环境模型研究,合作培养了5名博士;4、引进EuroChem环保型作物专用肥9种,在西南地区开展施用技术研究;5、与土耳其萨班哲大学合作,开展绿色农产品营养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获得4项合作项目。

学院秉承“崇德 博学 求实 创新”的院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数据截至2022年3月)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重点学科

(1)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3个二级学科。本学科自1980s初为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1984年在土化专业设置环保专门化方向,1988年获批农业环境保护本科专业,1993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形成包括自设农业环境保护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内的,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2012年自设环境规划与管理硕士点。本学科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研究队伍与教学团队。学科以能源生物资源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加三峡水域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基地、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农村清洁工程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在重金属污染及酸雨危害区生态修复机理与生态重建、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调控、酸沉降地区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措施研究(特别是汞)、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研究(包括土壤酸化、重金属活化与作物反应等)、土壤碳氮循环、工矿弃地的修复重建技术研究、水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及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质能源、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生物技术、污染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污染修复、大气污染过程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本学科在学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交叉融合、方向稳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1)在重金属环境行为,特别是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果,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在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天然有机物对元素循环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获农业部科技二等奖1项;(2)在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国内前列,获得重庆市科技二等奖1项;(3)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农村分散型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4)在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等方面成果突出,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

(2)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学等4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

该学科(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195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该学科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5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7年重庆直辖后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从学科组建以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的带领下,该学科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现有在职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二级教授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人;国家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百人1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后备人选5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45%;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

目前,本学科拥有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与模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涪陵野外基地、重庆市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能源生物资源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加三峡水域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基地、重庆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5年来,本学科共招收硕、博士研究生342人,授予硕、博士学位313人,其中,14人获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特色专业、土壤肥料学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土壤学市级精品课程、重庆市土壤肥料学市级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植物营养市级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土地资源管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光炯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植物营养学校级精品课程、地质地貌学校级精品课程、环境土壤学校级精品课程、环境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测量学校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教学用书)8部,承担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

近5年来,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攻关及地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亿元;主要围绕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改良、培肥理论与技术、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土壤胶体界面化学行为、典型岩溶区生态脆弱机理与恢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控技术、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区域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理论与新型肥料研制、施肥与环境保护、土壤—植物养分循环与环境质量、紫色土肥力与肥效效应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350余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源于原西南农业大学的土壤农业化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在学校农学、生命科学、生态学、农业工程学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并能够利用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的学科。自1980s初,逐步成立了环境保护教研室、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环境化学研究室,建立了环境类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长期以西南地区水、土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在区域环境研究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经过近40年的建设,现已形成包括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自设农业环境保护博士学位点在内的,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并被列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等方向的综合专业技能,能在环保、市政、化工、材料、冶金、机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育、管理、设计、规划、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土壤学、流体力学、资源环境进展、资源环境前沿。

师资力量:经过40年的努力,师资队伍已发展到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4人;45岁以下的21人;在海外获得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访学经历的有27人。有生态环境部专家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才3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3人担任省级学会副理事长,6人担任省级学会常务理事。教师专业背景强,学缘关系涉及瑞典农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学生能在环保、市政、化工、材料、冶金、机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育、管理、设计、规划、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年限: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源于西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专业,拥有本科(1952-)、硕士(1957-)、博士(1981-)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2001-),是国家特色专业(2010-)、重庆市双一流特色专业(2018-),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19-)。本专业秉承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教授的“精心教书、诚心育人、实践创新、造福民生”理念,在侯光炯院士等一批优秀学者的持续带领下,立足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原则,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中心,坚持教学导入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已成为培养社会责任和专业技能并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农科专业人才的摇篮。拥有国际合作基地和国家级监测基地各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2个,本学科是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2006-),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4-6位,是西南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知识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瞄准国内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前沿,切合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发展需求,传承本专业“实践创新、造福民生”的优良学术传统,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社会责任和专业技能并重,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农科卓越人才,为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领域培养技术革新者、管理者、决策者、企业家等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资源环境导论、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环境学、地质地貌学、农业微生物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57名,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23人,91.2%拥有博士学位,67.7%有海外学习经历;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产业体系科学家3人。本专业拥有科技部“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控创新团队”1个,组织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1个,**学者2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8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土壤肥料学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就业方向:能在现代农业、自然资源管理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设计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教学、技术研究、管理与推广等工作。

学制年限: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于2008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国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本学科具备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本学科已成为资源环境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形成了稳定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针对三峡库区和紫色土丘陵区坡面尺度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小流域面源污染泥沙输移以及生产建设项目人为侵蚀与水土保持等热点、难点方面,开展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模型开发与技术研发及示范;针对三峡库区和紫色土丘陵区森林覆盖率低、坡耕地分布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流域生态功能失调的现状,以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壤学、生态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生态文明、公众利益优先;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承担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师资力量:目前本专业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实验师1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人,学士2人。师资队伍现有省部级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有出国留学一年以上经历的6人,其中海外归国博士1人。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预期能在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工作,成为相关行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学制年限: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林学
--------------------------------------------------------------------------------------------------------
林学专业是生物学一流学科主要建设方向之一(植物生产类),具有林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我校林学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拥有林木分子育种外籍院士团队(德国)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以服务林业生产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研究涵盖从宏观的森林景观到微观的林木分子育种等一系列现代林业发展的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本专业在速生丰产林培育国家发展战略、林木(包括经济林)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很多的成果。建立了符合林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实践体系,致力于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管理、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林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掌握国内外林业发展前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传承本专业的优良学术传统,培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意识、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扎实、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卓越人才,能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林木(包括经济林)良种选育、森林高效培育、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并成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者、管理者、决策者、企业家等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学。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教职工13人,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师5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师资力量雄厚,学缘多样化特征明显,专任教师来自全国及海外各大高校,学历层次高,博士10人,硕士3人,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充满激情与活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政府机关、林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等从事林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调查与规划设计、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济林培育与加工利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园林设计与绿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生产、行政管理工作或继续研究深造。

学制年限: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土地科学与技术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始于1983年西南农学院土化系自设的土地管理专门化,1994年获批招收土地利用规划本科生、1999年获批招收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2000年获西南地区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2005年西南大学组建,对原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原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进行整合。专业现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设土地资源学博士点。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土地管理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厚人文底蕴的,理论扎实、基础稳固、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情怀的,从事国土资源的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学、测量学、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土地法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遥感图像信息处理。

师资力量:专业现有师资19人(专任教师17人,实验人员2人),客座教授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学位教师4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的教师5人。另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共有导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全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3人、土地估价师2人、测绘师1人。

就业方向:就业方向大多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和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各类地价评估公司、国土空间规划整治公司、测量公司、信息咨询公司、土地登记代理等机构和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等。

学制年限: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10 23:18 , Processed in 0.0901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