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大学 理学本科招生 本科专业 理学部专业设置及院系介绍
重庆大学理学部的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理学院(重庆大学最早设立的三个学院之一),其首任院长便是数学家何鲁先生。著名学者柯召、胡坤陞、段 调元、潘璞、周雪欧、朱祖晦、郑衍芬、谢立惠等都曾任教于此。几经变迁,直至2014年,为契合重庆大学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于5月 29日撤销原文理学部,正式成立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sci.cqu.edu.cn/
=======================================================================
院长寄语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经过近百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融入一流队伍,培育高精尖数学与统计学人才,全面支持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万物皆数,格物穷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面向AI大数据信息时代,数学与统计学的重要性愈加彰显。我院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厚基础、涵人文、修专业、重交叉”的培养理念,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培养数理基础扎实、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介绍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理学院和1937年建立的重庆大学商学院。1998年7月恢复理学院。2001年1月与重庆建筑大学数学学科合并,更名为数理学院。2010年6月正式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九十多年来,数学名家何鲁、柯召、胡坤陞、段调元、潘璞、周雪鸥等都曾任教于此。
平台建设
学院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和统计学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
研究队伍
近年来,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以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支撑,致力于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问题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
动力系统与遍历论研究团队:开创了泛函分析、算子代数在动力系统中的深刻应用,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猜想,在数学四大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3篇,其成果得到包括获得菲尔兹奖获得者等著名数学家的多次引用
泛函分析研究团队:解决了算子理论中若干数十年未解决的公开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微分方程研究团队:在流体动力学和生物趋化等研究领域获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获得省部级奖3项
运筹与计算研究团队:受意大利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Giannessi教授邀请撰写了系列综述文章,获得省部级奖1项
统计学研究团队:在统计学高水平期刊Biometrics、Scand. Actuar. J.等发表SCI 论文100多篇
交流合作
我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着眼全球优质资源,加强与世界顶尖名校合作,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学院与英国约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均有深度合作,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订了“3+1+1”项目和本科短期交流协议,支持学生交流学习。
专业介绍
我院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本科专业,采用“1+1+2”大类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年在本科生院进行通识课程和数学物理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年在数统学院继续学习数学与统计学类基础课程,年末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规划进行专业选择;第三、四年接受专业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功底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现代数学和统计学素养、掌握扎实的经典数学基础和统计学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一流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功底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典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现代数学修养,掌握较广泛的应用数学基本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数学知识。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加入教师、研究生科研团队,系统地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毕业后能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能报考几乎所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广阔。
统计学
-----------------------------------------------------------------------------------------------
国家一流专业。统计学是数据科学的三根支柱之一、主要任务是数据建模与分析,统计软件的熟练使用和统计学算法及其代码的编写。开设了统计软件及其应用、金融统计、数据挖掘等应用课程,为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问题,提供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实现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管理科学与实践的革命,提供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高科技的新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专业是以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理学专业。专业以计算数学为基础,信息行业为背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和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意识的学生。通过数理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数学建模和科学计算深入提高,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突出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在数学学科或与数学相关的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继续深造的潜质,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研究型后备人才。
就业与升学情况
我院学生数学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在选择攻读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时很受欢迎。每年推免和考取校内外研究生的比例达60%左右,到境外留学(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比例达10%以上。历届优秀学生已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哥伦比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毕业生也可直接到政府企业统计部门、银行证券系统、保险公司、教育行业、科研系统、工商管理部门、IT行业等从事教学、科研、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工作。
化学化工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hgxy.cqu.edu.cn
=======================================================================
院长寄语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化学系和1936年成立的化工系,荟聚了张洪沅、丁绪淮、时钧、傅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和杰出人才。学院化学和化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拥有本科专业3个,学术学位博士点2个、硕士点2个,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点2个、硕士点1个。学院聚焦关键领域,围绕学科优势特色发展方向,已发展成以“绿色化学”和“智慧化工”为特色的理工融合、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研究型学院。学院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近年来,以国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强基计划建设为契机,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为引领,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专业方向坚持内涵发展、分级突破、夯实基础、优化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重实践、讲诚信、有担当的新一代化学化工人才!欢迎报考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学院特色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拥有90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经过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学院已发展成为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双轮驱动、理工融合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学院,拥有:
本科:化学专业(含绿色智能化学和材料化学方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含化学工程和制药工程方向)3个本科专业
硕士: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博士: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和生物与医药两个工程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博士后: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
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两个学科是重庆市一流学科,也是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学科。
学院拥有 “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建)、“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平台,拥有“理论计算与化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与资源利用化工过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分离与纯化过程控制”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专业介绍培养目标
学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急需人才培养为目标,面向学科前沿,瞄准化学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洁净能源高效转化技术与存储技术及材料、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装备、数智化学、化学反应分子工程、功能分子精准合成等优势学科方向,培养能从分子设计、产品合成、工艺流程优化、过程装备强化等多角度系统性创新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
自2021年开始,重庆大学全面实施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化学专业(含绿色智能化学和材料化学方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含化学工程方向和制药工程方向)3个本学院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通过“环化健康类”进行大类招生(具体大类以各省公布为准),并在本科一年级进行大类培养,1年培养期结束后,依据专业分流办法及流程,分别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3年,形成“1+3”的培养新模式。新模式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理工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通专融合的视野夯实基础,注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强理、工、材、药的深度融合,使学生面对复杂交叉的各类问题时具备更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胜任当代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各类挑战。
化学专业(含绿色智能化学和材料化学方向)
-----------------------------------------------------------------------------------------------
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1)绿色智能化学方向: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催化化学、合成化学、现代化学实验等;
(2)材料化学方向:无机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聚物合成工艺学、材料化学综合实验等。
面向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人工智能和绿色化学等融合交叉,着力培养“绿色、智能、分子化学”方向的人才;同时延伸至材料应用,面向新能源、大健康等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对高分子聚电解质、光刻胶、生物高分子等人才的迫切需求,着重培养高分子材料相关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人才具备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大部分毕业生将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通过终身不断学习,成长为化学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精英;毕业生将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众多创新型行业获得充足的成长空间,造就精英和国家栋梁。
应用化学专业
-----------------------------------------------------------------------------------------------
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电化学原理、应用电化学、工业催化、化工新材料基础。
本专业特色为应用电化学和电化学储能。培养具有宽广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技能和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强、团队协作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科交叉型人才。本专业与国家新能源战略发展契合度高,在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电池的研发与制造相关领域突显优势。本专业毕业生在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材料、化工、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管理等;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含化学工程方向和制药工程方向)
-----------------------------------------------------------------------------------------------
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
(1)化学工程方向: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反应工程、化工过程设计基础、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传递过程、化工分离工程、工业催化等;
(2)制药工程方向:化工原理、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理学、药剂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药物设计学等。
本专业以智能绿色化工及制药为特色,下辖化学工程及制药工程两个方向,专注化学工业和制药领域的新工艺与新技术,面向国家在材料、能源、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坚实化学及制药工程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丰富科学知识、健全人格品质和广阔国际视野的综合型高素质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毕业能够解决复杂化工及制药工程工艺问题,胜任化学工程、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环境、能源、材料、食品等多种产业,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培养特色
NO.1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着力探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及卡脖子问题需求,结合学科特点,优化培养方案,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重新设计跨尺度、跨学科、跨学历的“本硕博”有机融合与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支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区域分布较广,就业行业集中在专业相关行业,学生投身国防及国家基层建设的人数增多,进入教育行业的学生增多。
NO.2特色教学
根据多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学院构建“课程教学为基础,学科竞赛为牵引,综合设计为纽带,课程教学为基础,平台制度为保障,高质量创新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机制。鼓励学生每个学期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以轮换方式,保证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参与到不同课题组的科研项目中。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有机会到国际国内顶级高校的知名课题组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流学习。通过学术大师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接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前沿,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
NO.3国际化交流
学院不断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师生的交流活动,先后建立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14个,签订包含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协议2个(北京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订重庆大学化学学科本科生拔尖学生人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实施院级-校级-市级-国家级多层次科研训练计划;同时,先后与法国图卢兹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优秀本科生合作培养模式。先后派出60余名本科生出国,在化学化工领域进行访学和交流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NO.4综合能力培养
学院拥有科研和实验用房总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 “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建)、“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洁净能源与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及反应”重庆市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市级重点科研平台,拥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仪、气质联用仪、全自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电化学分析系统、色谱仪、光谱仪等大型分析测试30余套,价值6000余万元,化工成套实验装备20多套,价值1000余万元,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个平台。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打造了“锦瑟化年”、“锦绣华章”、“化梦启航”等一系列学院品牌活动,积极扩宽育人阵地,提升育人成效。结合学科特色,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励支持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节能减排、数学建模、英语、计算机等多项赛事,拓宽学生知识边界。整合校友和企业资源,现有德水奖学金、86化学校友奖学金、栋方艾圣创新奖学金、广州盛美奖学金、深势科技奖学金等5个学院专项奖学金,每年资助金额38万元,助力学生多方面发展。学院学生平均每年获各类国家级奖励40余人次、市级奖励100余人次、校级奖励300余人次。
毕业前景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领域涉及国家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包含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军工、通讯设备、环保、半导体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工程与工艺设计等工作。毕业生就业选择囊括世界500强、中外名企、国家机关单位、科研院所等单位,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核集团、中国电科集团、华为、长安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万华化学、强生医疗、迈瑞医疗等。近三年本科学生读研及出国深造率逐年提升,2022届读研及出国深造率近60%(含保研率20%),深造去向包含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大连化物所、上海有机所等中科院科研院所。
物理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phys.cqu.edu.cn/
=======================================================================
院长寄语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始建于1929年重庆大学理学院,2010年正式更名为物理学院。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光学等学科方向上取得显著进步,并在超导及磁电耦合、半导体、新能源、微纳材料等先进材料的研究上特色明显。历史给予我们发挥作用的最好机遇,我们将脚踏实地、着眼未来,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学院特色
物理学院下设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系,拥有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
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西南理论物理中心、重庆市彭桓武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强耦合体系微观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能量转化界面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量子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平台。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0余人,教授、研究员和副教授60余人,其中包括国家杰青3位、国家级青年人才9位、省部级人才10余位、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与弘深青年学者10余位。
近年来,我院已拥有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重庆市一流课程,获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出版精品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学》《近现代物理实验》等4部。物理学科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和全球ESI前1%学科。
2020年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聚焦国家关键领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物理学强基计划以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的模式,采取“3+1+X”本硕博衔接培养,硕士、博士阶段可分流至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领域的相应专业、或原专业学习和研究。学院专门打造600余平方米的学习空间,其中包括300平方米的开放式阅读研讨空间已投入使用。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遵循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厚基础、重交叉、涵人文、修专业”的培养理念,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NO.1大类基础学习
数学物理类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学习数学和物理大类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普通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主干课程。一年后,本科生院对数统和物理两个学院设定上限人数,综合学生的前一年的课程成绩和专业志愿完成面向两个学院的分流。
NO.2学业导师制
在大一新生中建立学业导师制,学生可在本科阶段加入科研团队。利用学院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等科研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并参与前沿科学研究,使学生在专业阶段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培养其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科学作风和团队精神等。
NO.3交流与合作
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开办“钱三强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开办“严济慈英才班”,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彭恒武科教合作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开展本硕联合培养项目(3+2),旨在培养有志从事物理及应用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可申请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还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香港科技大学及国内其它一流高校夏令营。
NO.4学科竞赛
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卓越杯”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以及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庆市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和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
NO.5基础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
NO.7核心课程
物理学专业: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计算物理、近代物理实验等。
应用物理学专业:信息光学、激光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无损检测等。
毕业前景&升学就业
严谨的治学态度铸就了我院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明确的人才培养体系锻造了高质量的学科人才。
毕业生可以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电子信息技术等方向攻读研究生。作为基础学科,毕业生中每年约有50%的同学选择境内外升学深造,历届优秀毕业生已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一部分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主要在政府部门、制造业、信息业、教育行业、科研系统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life.cqu.edu.cn/
=======================================================================
院长寄语
生物科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等生物体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最核心的前沿学科之一,为人类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保障。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重庆大学的办学优势,秉承“研究生命科学、造就尖端人才、服务人类健康”的办学宗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具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植物激素与发育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功能基因与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学院在国家“985工程”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等计划的支持下,瞄准国际前沿,紧扣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广纳海内外杰出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创新育人环境,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深厚专业底蕴、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真诚欢迎有志学子报考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现人生梦想!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2年7月。学院以“研究生命科学、造就尖端人才、服务人类健康”为办学宗旨,以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为办学愿景,以“精干型、高效型、特色型”学院为建设目标。近年来,学院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国际前沿、紧扣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内涵发展,突出重点,锐意改革,创新机制,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创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型学院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建有:
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学院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理科大楼,现拥有教学实验用房面积达4500平方米。
所有专任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且9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学院生物学学科是一个集理学、医学、农学、环境、工学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特别是在农业重大虫害绿色防控基础研究和药物创新、植物激素调控机制及农产品贮运技术等方面,已形成较强的学科特色。
学院下设四个主要学科方向:
学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973”、“863”、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和省部级课题40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超亿元。学院以第一作者单位在生物学国际权威期刊Cell Host & Microbe、Molecular Cell、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
科研成果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嫦娥四号生物试验荷载项目。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试验载荷内搭载的棉花种子在月面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成功发芽。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夏玉先教授微生物团队研制出安全、广谱杀虫真菌农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生产工艺国际领先:防治水稻全生育期害虫、生产工艺高效。2018-2020 年,金龟子绿僵菌421被全国农技中心列为水稻重大害虫防治推荐产品(农技植保〔2018〕7号、农技植保〔2019〕17号)、农技植保〔2020〕40号,被多个省市列为推荐农药。
生物科学
-----------------------------------------------------------------------------------------------
本科专业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2009年正式开始招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命科学学院建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植物激素调控与分子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杀虫真菌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功能基因与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太空生物学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优良的科研平台和重大科学研究有力的支撑了“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多元化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科学人才的需要;此外,学生具备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良好潜质,同时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特色
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生物产业蓬勃兴起、各种颠覆性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时代需求的生物学优秀人才,提出立足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适应生物行业需求、提升学生个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深厚专业基础理论底蕴、卓越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探索生命科学教学改革,构建并实施了“四轮驱动”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① 加强政治引领,夯实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
② 本科生学业导师全覆盖,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平台、参加国家、省部及学校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创新和动手能力;
③ 推动国际合作培养,实施“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增强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④ 推动学科竞赛,搭建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生学科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生物科学卓越人才。
国际化培养
实施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扩大学生国际视野。自2012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法国图卢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和日本熊本大学签订并实施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协议,实施本科生的国际联合培养。学院先后派出30多名本科生出国进行联合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实施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协议,并得到留学基金委、欧盟的资助,每年支持最多10名本科生的联合培养。每届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的比例达到10%。
学科竞赛
参与各省市、国家级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最佳组织单位、最佳风采奖(全校首次) 、全国“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国家级银奖 、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国家级铜奖 、全国高校青少年科学营特色活动奖(全国仅20项) 。
学生活动
学院利用各类平台加强学生各项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特点,积极培育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功举办、参与了:迎新晚会、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
学生升学
2023届本科生刘世卓-谢菲尔德大学
2023届本科生任晓宇-北京大学
2023届本科生游佳威-武汉大学
2023届本科生李相洁-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23届本科生李雨亭-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2023届本科生邹维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0届本科生刘雪茹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2020届本科生张飔宁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
2021届本科生肖楚钰保送清华大学
2021届本科生吴潇保送北京大学
2019届本科生高熊枫-浙江大学
2022届本科生赵志义保送北京大学
2020届本科生丁宇驰-武汉大学
2020届本科生吴馨怡-南京大学
2020届本科生吴思-南京大学
2020届本科生文一伊-华东师范大学
2020届本科生迪力夏旦木塔什买买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现代物理中心简介及专业设置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及专业设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