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回复: 0

重庆大学 工程学本科招生 本科专业 工程学部专业设置及院系介绍

[复制链接]

4392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87
发表于 2024-10-6 11: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庆大学 工程学本科招生 本科专业 工程学部专业设置及院系介绍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历经1952年全国院系调 整,成为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历经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成为 以工学和建筑学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秉承深厚的历史积淀,集成工科学院优势的重庆大学工程学部于2011年成立。工程学部的前身,就是早期的 学校工学院。早在四五十年代,学校工学院就以雄厚的实力享誉全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丁道衡,冶金学家魏寿昆,电讯工程专家冯简等都曾先后在工学院任教。


航空航天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s://ae.cqu.edu.cn/
=======================================================================
院长寄语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于2013年,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48年创办的力学教研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人才培养传统。70余载办学薪火相传,始终将 “奉献、求实、创新”精神贯穿育人全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吸取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逐步形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各类平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力学和航空航天专门人才;同时航院人紧紧围绕力学前沿和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在极端环境下材料的力学行为、先进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结构技术、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价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热忱欢迎莘莘学子的加入,学院一定会为你实现空天报国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也会因你的加入而更加精彩!

院系介绍
为适应国家和西南地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重庆大学充分发挥工程学科的优势,以力学学科为基础,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航空航天学院。

学科建设

重庆大学力学学科可追溯到1948年创办的重庆大学力学教研组,

1959年成立工程力学系

1979年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81年固体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固体力学学科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2003年获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04年建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6年力学一级学科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2012年获批非均质材料力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2014年获航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016年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2018年获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点

2019年工程力学专业入选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专业

2020年工程力学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航空航天工程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
现已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人才领军,以国内知名学者和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学院还积极拓展海外资源,聘请了9名院士、十余位知名教授作为高级兼职专家。

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等提供了一流条件。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围绕航空航天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联合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1项等,2023年在研经费超过一亿元。


工程力学专业
---------------------------------------------------------------------------------------------
力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和基础,是现代工程的基础支柱,具有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双重属性。工程力学专业紧密结合力学和工程实践,以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研究和解决工程中的与力学相关的振动、变形、断裂、疲劳、破坏、流动等问题,涉及航空、航天、建筑、机械、汽车、船舶、环境和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先进计算技术和实验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专门人才,注重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分析、计算、实验与工程软件应用兼备的专业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并行的培养模式,注重必要的工程知识与工程实践训练,以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的需求。

工程力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等。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产业,既是一个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及其部件的分析设计、制造、维护、使用等。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飞行器设计中所需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富有创新潜质和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航空航天领域人才。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围绕飞行器设计关键理论和技术基础,开设的核心课程有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分析与设计、飞行动力学与控制、航空推进系统、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


学院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能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行业从事设计或相关工作,优秀毕业生保送硕士研究生或直攻博士学位,部分学生毕业后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留学深造。近几年学院两个专业毕业生升学率在60%左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及行业科研院所等是学生升学主要目标方向。

学院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硕士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科研院所,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大型央企。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内外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近年来在科研院所和部队就业的毕业生也在逐步增加。



电气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www.cee.cqu.edu.cn/
=======================================================================
院长寄语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谢开贵教授

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即信息技术革命的能源和信息基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AI技术爆炸式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电力能源和电信息如此依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比2023年提高2.5倍,电动汽车和AI等以“电”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爆炸式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对电力能源的长期紧迫需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强电(电为能量载体)与弱电(电为信息载体)相结合的专业,涵盖了电力系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是现代社会各行业和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基石。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电气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欢迎大家加入重大电气,开启智慧能源之旅!

学院概况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始建于1935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税西恒、冯简、毛鹤年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系主任。目前,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学院拥有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空间电能变换与无线传输教育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三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基地。

雪峰山——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学院拥有国家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能源与动力电气虚拟仿真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拥有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人(教授74人),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标志性人才21人、国际知名学者7人、省部级人才22人;拥有国家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电网装备安全与自然灾害防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唯一本科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为深入贯彻执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推动实施《重庆大学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2021年开始学校全面推进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工作,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电力与能源及相关信息领域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专业基础、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针对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能开展多因素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健的意志与体魄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建立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视野拓展、人格塑造”四个维度为途径的“一体四维”电气工程类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打造了“校企协同、多学科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专业多年来坚持分类培养的模式,鼓励个性化发展。

办学89年来,学院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高级人才,包括:杨士中、孙才新、李文沅等两院院士6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余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5人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近5年,在校生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金奖20余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协同办学

学院设立了华威班、卓越班以及多类国际交流项目,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
NO.1华威班
华威班以培养电气信息领域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与英国华威大学采用“2+2”本科联合培养模式,以IET和英国QAA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为参考,打造面向工程大类的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协同制定课程体系,互认课程和学分、互授学位。

O.2卓越班
自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来,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班,该班以培养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完全按照企业行业标准培养,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包括提供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导师制实习机会。

此外,学院大力推进多层次的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建立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合作学校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每年有上百人次参与全球知名高校进行长短期的交流学习,主要长期项目有:

★ 英国华威大学“2+2”联合培养项目;

★ 新加坡国立大学“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

★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3+1”四年制本硕连读项目;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3+1+X”联合培养项目。

毕业前景、升学就业情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科研素质高,广受国内外顶尖高校和企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国家顶级电网运营企业、常规及新能源发电企业、电气设备制造行业、电力勘察设计行业、能源互联网行业等,以及每年近50%的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深造。

主要就业单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为、三峡集团、中核集团、华能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东方电气集团、西电集团、比亚迪、中微半导体、施耐德、西门子等。

国内外深造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华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布里斯托大学、香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外名校,以及重庆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mve.cqu.edu.cn/
=======================================================================
院长寄语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 罗均教授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始建于1935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多年以来,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支持下,学院在国内外树立了显著的影响力和声誉。依托机械领域深厚的专业研究和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支持,学院致力于培养机械及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工程四个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按照大类统一招生。学院采用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念和国际化视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我们在教学、科研、产业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我们坚信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将不断壮大,我们的学生也将蓬勃发展!
欢迎报考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最早的机械专业始建于1935年,具有80多年的悠久历史。
“机械工程”学科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首批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平台
学院在机械传动、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自主品牌汽车、特种装备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学院现有教职工220余人,其中教授79人,副教授69人,其中有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一流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科研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

---------------------------------------------------------------------------------------------
NO.2涵盖专业
学院设精密传动、航空传动、机电复合传动、机器人、传动制造装备、绿色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和前沿交叉等8个研究所和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电子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工业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本科专业。

NO.3人才培养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的培养体系,强调学科交叉,打破原有专业分类过于精细、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不足、被动学习的禁锢,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重基础,精专业,强能力,2021年重庆大学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工作。四个本科专业在工科试验班(工程能源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实行分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
学生在本科生院修读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
在工程能源大类中进行分流,到大类所属的相关学院相关专业进行专业培养,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等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重视数理基础,强调跨界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生自主创新体系,本科生100%参与科创活动,近5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共计300余项;深化“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先后与通用电气、西门子、ABB、强生、宝马、长安汽车、固高机器人等100余家知名公司开展合作,实施了“3+1”卓越工程师和“3+1+2”等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与两江新区、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合作共建明月湖-重庆大学科创教育平台,并创建明月科创实验班,着力培养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NO.4国际化与对外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办学,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院际合作办学、学术讲座、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等,促进学科、科研和人才的全面国际化。合作高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际交流项目包括寒暑假短期交流、本科生双学位项目、本硕联合培养、硕士生双学位项目、中长期交流访学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
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2012年、2021年先后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和工程师资格国际认证的重要基础。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构架清晰,创新意识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能够在装备、制造、交通、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机械工程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新技术掌握方面的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近50%进入国内、国外著名高校深造,其余多数毕业生进入到全球500强、央国企等研发、设计或管理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本专业秉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研究型、国际化”的机械工程领域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以国外高水平大学培养方案中的成套课程体系为基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化实验班),培养具有扎实、深厚的机械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及其前沿技术,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研究型优秀人才。毕业生主要是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在国内双一流大学深造,部分毕业生到国内相关研究所、设计院或国有大型企业从事研发或设计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有处于研究前沿的智能测试与仪器、智能控制、高性能机电传动、机器人等学科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数理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控制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机电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机电行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控制以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宽,适应性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车辆工程专业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重庆市“三特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汽车工业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该专业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思想品德优秀、人文素养良好、体魄强健,掌握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相关的技术、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国家栋梁。本专业毕业生在车辆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职场竞争力。

工业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工业工程是一门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工程学科。本专业遵循“能力为重,学科交叉,学研融合,国际视野”原则,瞄准世界学科前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及重庆市经济建设需要,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对标国家“新工科”建设标准,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厚的管理科学、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够在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就业与升学情况
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机械、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石油化工等国有大型企业、民营大型企业和世界500强外资或合资企业,如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船重工、中国电科、兵装集团、成飞、大疆、发那科、一汽、上汽、东风、长安、比亚迪、上海电气、中广核、中车、东电、三一重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美的、苏宁、网易、博世、德尔福、大陆集团、爱默生、西门子、法雷奥等。近3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近50%。
近3年,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平均比例超过40%,为中国机械行业发展的未来培育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毕业生国内外读研主要去向除本校外,还包括美国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cte.cqu.edu.cn/
=======================================================================
院长寄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廖强教授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秉承8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过一代代能动人辛勤耕耘,砥砺奋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家教授,在全国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领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发展具有4个本科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是全国最早的热科学与工程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学院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科研平台高,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将秉承“强基拓域、尊崇个性、注重能力、突出创新”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视野拓展,培养能引领能源动力行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型领军人才及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级技术精英。期待着各位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同学加入!

学院特色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始于1937年的重庆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动力科,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重庆大学动力系,1981年更名为热力工程系,1998年更名为热能工程学院,2001年更名动力工程学院,2018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998年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工程热物理、电厂热能动力、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合并为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

2006年增设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

2010年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16年响应国家大类招生政策,将三个专业并为能源动力大类招生,第二学年分流

2020年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现已建立了新工科大类招生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实践模块化及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基于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岛”的智慧能源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实践体系。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智慧能源学科群”三大主干学科之一,拥有: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涵盖了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6个二级学科。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市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0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任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现有专任教师104名,其中:
目前在10个国家和地方联盟、学会、教指委、标准委员会任领导职务,在26个重要国际机构和学术期刊担任相应职务。

专业介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伴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开发应用也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发展到新能源,需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如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电力电气、化学、材料、物理、信息等)推进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院于此建立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科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如下:

重庆大学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专业。第一学年实行工程能源类大类培养,第二学年根据学生意向实行专业分流。

学院已构建起了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如能源、生命、材料、信息多学科交叉;智慧能源、新能源、国防尖端技术、节能减排-碳中和、微流控芯片、电子器件热设计、氢能技术、人工智能等)的能源动力大类专业教育体系及初步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专业秉承“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优良校风,在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视野拓展,培养能引领能源动力类行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型领军人才及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级技术精英。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
首批国家特色本科专业

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首批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

重庆市首批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办学始于1937年机械系动力科,并于1952年单独招生,1952年招收首届四年制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本科生,1961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学位培养条件。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制冷与低温原理、燃烧学、智慧热力发电厂、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多能互联互补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经济与管理模块课程以及碳中和前沿模块课程等。

就业方向: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含博士、硕士)、能源主管部门、大型央企(国企)发电集团、电力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公司、大中型用能企业、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制冷和空调设备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原子核物理、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核技术实验方法与辐射防护、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就业方向: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含博士、硕士)、大型央企核电集团、大型央企及国企发电集团、核工程及核技术领域相关电厂运行,设计、制造部门,规划、环保部门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0年与全国11所高校同步首批开始招收本科生。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过程自控原理及系统、半导体物理、物理化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利用原理与技术、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及理论、新能源发电并网原理及电力电子技术、氢能与制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能源电化学、储能原理及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新能源工程专业实验、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就业方向: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含博士、硕士)、大型央企(国企)发电集团、新能源相关设计、制造、运行、调试和管理部门,各大电力公司、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理工融合、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专业,202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储能科学与工程涉及到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均为重庆大学的优势科学,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具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3+1+X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X=0,本科学位;X=1,硕士学位,X=3,博士学位)。

主干课程:热工学,电路原理,储能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固体物理学,流体力学,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原理,能源转化原理,多能互联互补能源产储用系统及理论,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热能存储技术与应用、燃料电池、机械储能原理(包括抽水储能)与技术、储氢技术及应用、电力储存技术与系统等。

就业方向: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含博士、硕士)、大型央企(国企)发电集团、能源动力各事业单位、环境、国防、工业、农业等相关设计、制造、运行、调试和管理部门,各大电力公司、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和环保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人才培养

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能源动力类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国家“双碳”战略引领能源新变革,智慧灵活、绿色低碳、多能互补、安全高效成为新时代能源利用的重要标志,新一轮能源革命不仅要求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多学科综合素养,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思辨能力。重庆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主动升级提档,布局未来能源领域的战略必争之地,始终立足行业前沿,引领专业发展。在卓越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道路上,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围绕能源动力类卓越人才培养这一“轴心”,建立并实施了“一轴四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能源动力类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四层进阶式教研融合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着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了“三个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教学方法及“三维三元”评价体系。

深度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依托重庆大学与东方锅炉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的“卓越计划”实验班(能源动力类):大一下学期从本专业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优选部分学生进入计划。“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强化国际联合培养

新加坡国立大学授课型硕士“3+1+1”项目: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SEPE)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MSE)及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NUSRI)签订了“3+1+1”联合培养协议。第一个“+1”年,选拔有良好学术基础的大三学生,入选者大四期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度过一年的过渡期。在这一年中主要研习英语读写、沟通能力以及能源材料领域的知识,为硕士申请做准备,同时可将第一年课程转换为重庆大学相应课程学分,顺利通过者将获得重庆大学学士学位。第二个“+1”年,入选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MSE系攻读授课型硕士。

此外,在校期间可申请国际暑期学校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深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www.cmse.cqu.edu.cn/
=======================================================================
书记寄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王敬丰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每一次飞跃的进步,都与材料和材料技术密切相关。新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决定国家高端制造及国防安全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焦点。材料未来,大有可为!

我们始终坚持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的办学定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先进材料基因组表征与调控引智基地和国际一流的电子显微镜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平台,改革和完善本科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科教融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和驾驭未来的材料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重大材料为你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挖掘你的无限可能!选择重大,成栋梁材,铸强国梦!

学院建设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35年,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195人,其中:
拥有“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材料基因组表征与调控“111”基地、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9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及国际一流的电子显微镜中心。
学院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高水平期刊,主办的《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镁合金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2种领军期刊之一,影响因子11.862,位居全球80种SCI收录的冶金与冶金工程类学术期刊第一位。目前材料科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0.324‰,在轻合金和先进电子显微学方向享誉世界。
学院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三个专业均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且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人才培养
围绕“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通过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科研和实践并重的本科人才培养之路。目前已构建了创新实验班、基于科研训练的个性化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近5年,本科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冶金科学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科技竞赛、金相技能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7篇,申请专利19项。

交流合作
国际化方面,学院于2015年创办了“重庆大学(CQU)-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材料实验班”,采用“2+2”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专业素养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增强具备国际竞争力。参加材料实验班的学生有机会在四年本科学习的第三、第四年到UBC完成本科学业。项目实施以来,已经毕业六届联合培养学生,成绩优异,全部进入世界著名大学读研深造,其中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涵盖材料组成/结构、制备/合成、测试/表征、性能/应用全方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全过程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优秀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建筑材料、能源新材料和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

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

冶金工程专业历史积淀厚重,实力位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以金属元素的提取、提质与连铸为工艺技术基础,强化智能、绿色、高效、低耗、高端的理念,突出冶金与资源、环境、材料、大数据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培养掌握先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贯通全链条知识体系,具备解决现代冶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面向经济新常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从事冶金及相关领域的生产操作、质量控制、工程设计、技术创新及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涉及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本专业主要针对工程材料成型的原理、工艺及装备、生产自动化及智能化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采用铸造、锻压、焊接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法和手段来改变材料的宏观形状、微观结构及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能够持续发展的、可在材料成型和相关领域或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以及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就业升学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深造率(包括读研和出国留学)逐年升高,2022届为46.22%,除本校深造外,学生还前往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大阪大学等QS前100的境外高校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
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制造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为主,就业比较多的单位包括:选调生、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长安福特汽车公司等。
材料学院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积极选拔推送毕业生参与基层项目就业,鼓励学生投身国防一线,报效祖国。


资源与安全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www.res.cqu.edu.cn
=======================================================================
院长寄语

资源与安全学院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劲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三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
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具备本、硕、博及博士后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资助本科生参加国际夏令营及海外毕业实习;

学院拥有:
学院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使命,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88年的风雨历程,学院积淀了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院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坚实的科研基础、鲜明的学科方向、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育人环境、卓著的社会声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
国家新工科专业

2021年由重庆大学牵头,联合其他多所高校申报并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国家新工科专业。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能源高效低碳转化、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等关键环节,涵盖理论、技术、装备、工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注重矿业、能源、安全、环境、化工、材料、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培养,培养双碳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已在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培养能够在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引领行业发展,为全球碳中和、新型碳储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碳管理、碳金融提供支撑,同时为我国双碳战略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核心课程:碳捕集原理与技术、二氧化碳转化与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碳储监测与安全等。


智能采矿工程专业
---------------------------------------------------------------------------------------------
教育部为适应未来矿业发展于2021年设立的新工科专业。

依托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行业需求,发挥稳固煤炭“压舱石” 筑牢能源安全新屏障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春昱、俞建章、侯德封、李四光、乐森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曾执教本专业,培养出郭尚平、邱中健、李晓红、朱合华院士,是重庆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

面向能矿资源智能开采科技发展前沿,依靠AI、自动化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矿产资源“室内操作,远程开采”,并逐步迈向无人化采矿。专业培养能适应和引领矿业智能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及管理人才,为全球资源绿色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和铁路等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秀人才保障。

核心课程:智能优化与决策、智能监控与监测技术、机器人概论、岩石力学、物联网概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智慧矿山、矿井智能通风、自动控制原理等。


安全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优秀专业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储能与工业安全、智慧城市安全与应急”两个主要方向,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行业精英和国家栋梁,为国家能源资源开发与储存、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等领域发展服务。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海外优青等高层次师资队伍,近五年主持或参加国家/国际重大事故调查、事故抢险、应急救援、安全评审、安全检查等安全科技服务200余次,为保障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安全评价、安全监察、安全设计、应急救援与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为国家能源、资源、建筑、机械、化工等领域服务的高级工程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安全系统工程、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安全人机工程学、防灭火与防爆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工程燃烧学、安全管理与法学、安全评价、职业卫生。


人才培养

卓越学子培养计划
为培养卓越、创新、适应并引领未来的优秀学子,专设“资安学院卓越学子培养计划”,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20名优秀学生加入该计划。
实行双导师制:配备学业导师和生涯发展导师,进行全程、全方位指导;
培养专业科研能力:组建科研团队,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及科研训练项目;
拓宽国际视野:资助参加国际游学或交换学习项目1次;
提升综合素质:定制第二课堂学习计划,资助参与国内社会实践活动1次;提供“卓越学子培养计划”专项奖学金,5000元/年·人。

国际化实验班
与世界排名前50名的三所高校: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联合成功申报了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每年7个名额,由学院选拔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获取CSC奖学金资助,去往世界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进行“2+2”联合培养,国内外各两年,最终可获国内外两个高校的学位证书。
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进行“1+2”硕士培养项目,国内学习,大四选拔,德国两年硕士,可获国内本科学位和德国硕士学位。
与蒙古国的蒙古科技大学进行“2+3”联合办学,为蒙古国培养采矿工程人才,此系我校首次通过本科联合办学为国外培养人才。

就业深造
学院50%以上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国内保送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主要考取中科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都柏林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
其余毕业生去向主要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如中信、中石油、中石化、中建、中铁、中交、国家能投、国家电网、中国水利水电、华润、葛洲坝集团、福清核电、京东方、中国移动、中国五矿、同煤集团、江西铜业、紫金矿业、宁德时代、一汽大众、上海电气、比亚迪、上海隧道等;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等;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集团等;房地产企业,如中海、万科、保利、融创、龙湖等;航空企业,如厦门航空、天津航空、西部航空、重庆机场集团等;公务员及基层选调生,去向重庆、四川、浙江、甘肃、云南、贵州等各省市。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uc.cqu.edu.cn
=======================================================================
院长寄语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

院长 张志清

为迎接新兴科技和产业带来的挑战,重庆大学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引进校企联合(Cooperative Education, Co-op)培养模式,于2013年正式成立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学院迅速发展,在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跻身为国内工程教育改革新秀,其富有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获得了国内教育家首肯。

学院的使命是培养“爱国敬业、思辨创新、格局高远、追求卓越”,能够迎接未来产业挑战的优秀工程人才。作为个性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平台,汇聚了一批有远大理想、伟大抱负的优秀学子砥砺前行。

这里,有斗志昂扬的同窗好友、锤炼自我的企业实训、宽广多彩的国际舞台,欢迎每一位敢于迎接产业浪潮洗礼的新时代“弄潮儿”!

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CQU-UC Joint Co-op Institute,简称辛辛那提学院)成立于2013年10月,依托重庆大学突出的工科优势,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内首次引进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先进的校企联合培养(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o-op)模式,企业带薪顶岗、课堂学习交替进行,学用结合,专业能力与工程素养同步提高;全英文教学,国际化师资,丰富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全球胜任力。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简称UC)始建于1819年,是具有200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公立大学,在全美公立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25位,在世界2500所著名研究型大学中名列前5%,于1906年首创校企联合培养(Co-op)模式,在全美排名第3,合作企业已达1800多家。目前,校企联合培养(Co-op)模式已被40多个国家效仿。

辛辛那提学院是重庆大学本科教学和国际化办学示范单位,现开设两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均为两校的重点和优势专业。

一流本科的培养标准

优秀的中、美两国教师

优质的企业、高校实践资源

你,动心了吗?

或许看到全英文授课的你,内心是拒绝的。不过兄弟姐妹们不用担心!后面的介绍会让你打消顾虑,更加心动不已~

专业介绍
---------------------------------------------------------------------------------------------
中外合作(物理+化学)

NO.1 强基础,重交叉,拓能力
根据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强化数学、物理、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强调学科交叉,打破原有专业分类过于精细、知识面狭窄、工程能力不足的禁锢,在学科基础扎实、交叉融合之上,以打造解决工程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因材施教。

NO.2 培养目标
通过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小班制、个性化、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全英文教学与校企联合培养(Co-op)模式,培养具有浓郁家国情怀、远大理想抱负、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创新能力,具备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独立人格、国际胜任力等素养,工程应用、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等领域需要的领导者和精英。

NO.3 新兴科技特色模块课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

---------------------------------------------------------------------------------------------
专业设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主干课程:工程设计思维基础、电气工程导论、数字化设计、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主干课程:工程设计图形学、工程设计思维基础、制造方法、静力学与质点动力学、热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系统动力学与振动、传热学、工程概率与统计、机械工程中的数值分析技术、信号系统与控制、机械工程实验方法等。

培养模式5年制本科
学制5年,第2至4学年为校企联合培养(Co-op)阶段,每年3学期,每学期4个月,课堂学习与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交替进行。

办学特色

NO.1双注册、双学位
本项目为计划内招生。从入学起,注册为两校学生,享受双方所有教学资源。自大一开始,中美双方共同管理,美方教师来华授课。合格毕业生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和重庆大学学士学位。中(毕业证、学位证)美(学位证)证书与同专业普通学生一致,无中外合作办学字样。

NO.2优势专业、优质师资
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和电气工程学科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均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全英文授课教师中既有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的优秀人才,也不乏工程从业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为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NO.3先进理念、全新模式
改变传统以知识讲授为主、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以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翻转式、研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授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产出为评价依据,进行学习全过程评价。


国家(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eie.cqu.edu.cn
=======================================================================
院长寄语

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建立以需求为导向、教育为基石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 重庆大学2020年创建明月科创实验班,2021年成立学生交叉创新中心,2022年成立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入选全国首批10所高校牵头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单位。学院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组织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创新驱动、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科教育,为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供强力支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希望有志青年加入我们,成长成为创新人才。这里有挑战,也有引领未来的机遇。如果你富有好奇心,极具内驱力,愿意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探索,愿意动手实践并开展创新创业,我们诚挚地邀请你加入,携手共进,做创新路上的开拓者和赶路人!

学院概况

NO.1学院简介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重庆大学实体二级学院,占地261亩,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美丽的御临河畔,毗邻两江协同创新区。学院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拥有:
跨学科专兼职教师80余人
工程师20余人
本硕博在校学生500余人
建设完成人工智能、电机运动控制、机器人应用创新、无人机技术等主题实验室10个,打造了“卓越名师讲堂”、“卓工面对面”、“助教俱乐部”等特色创新学术活动。
明月科创实验班隶属工程师学院,是全国深化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典范,以学科交叉、高挑战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驱动、学业创业同步为特色,建立了数学、科学、工程、设计和通识深度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采用完全项目制学习模式。2020年9月创立,经过四年教学改革实践,首届明月班28人,5个项目团队获50万探索期投资,其中,2个项目团队获300万天使轮投资。
学院办学影响力逐渐显现,受邀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的《打造科创梦工厂》,人民日报头版栏目推出《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企业创新赋能——院企携手技术攻关》等主流媒体采访。学院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广受社会和学界认可,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NO.2招生模式
面向全校2024级全校理科考生(高考改革省份需选考物理)进行二次选拔,预计招生60人。
符合条件新生可自主选择参加明月科创实验班在军训期间组织的选拔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进入明月科创实验班培养。
进入明月科创实验班1学期后,若不适应项目制学习模式,可选择退回原录取大类,并根据本科生院分流规定,在原大类完成专业分流。

NO.3培养模式及特色
明月科创实验班本科学制四年,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专长,在导师的指引下选修不同领域方向的交叉创新课程,并进入相应的主题实验室开展持续的研究工作。
毕业时,明月科创实验班学生根据修读课程的情况,结合其研究项目所属领域方向进行毕业资格审查,达到相应领域方向毕业要求且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学士学位。
学科交叉
从全校17个专业学院选拔组建多学科交叉教师团队,重构数学、科学、工程科学、设计和通识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挑战度
实验班课程总学分大幅减少,但课程均具有极高的挑战度;课程课内外时间比为1:3;课程要求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勇于挑战自我。
探究式教学
课程大多采取小班教学,以观察、实验、项目、深度研讨等教学方式开展,大多数课程由两名以上教师共同授课,学院每周开放“卓工面对面”答疑活动,学生与导师深度交流。
项目驱动
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进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学生交叉创新中心开展学习研究工作,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进入工程师学院主题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明月科创实验班每年提供约300万元项目经费,并配备多学科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业创业同步
学院形成了Mini-camp、科创训练营、创新创业项目预探索、探索期、天使期构成的系统性创业生态体系;与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深度合作,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有机会获得科创基地的市场化投资。学生毕业时若符合学校推免研究生基本条件,且研究项目成功遴选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孵化,可优先推荐进入工程师学院研究生班,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继续产品迭代。

NO.4实验教学条件
依托学生交叉创新中心(虎溪校区)和工程师学院(两江校区)两大实验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学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学生交叉创新中心设有机甲大师实验室、微纳卫星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等13个创新主题实验室,先进制造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开放制作实验室等8个创新服务实验室和全景智慧教室、明月科创研讨室等创新教室,为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实验条件。工程师学院(两江校区)毗邻两江新区明月湖科创生态,一期投入400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设备建设,设有车联网、电机与控制、机器人应用创新、无人机技术、新能源动力、芯片应用、自动驾驶数据仿真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优势条件和平台支撑。

NO.5学院环境
工程师学院(两江校区)配备双人间寝室,实施公寓式管理,学生可拧包入住,最大程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此外,学院还拥有健身房、图书馆、乐器坊、美育工作坊、室内运动场馆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入学后,大一和大二年级学生在虎溪校区学习生活,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在工程师学院(两江校区)学习生活。

NO.6国际化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提升国际化水平,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目前,已成功组织多名同学参与中长期校际交换项目、新加坡短期学习营项目,此外,冷量科技项目团赴澳大利亚悉尼考察调研,另有多组项目团队前往沙特阿拉伯参加LEAP科技展。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结合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开设更多符合学生学情的个性化交流项目。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深造率约80%,直接就业率约20%。2024届作为首届毕业生创业成果丰厚,5个学生团队成功获得市场化投资,其中起源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和无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估值均超3000万元。


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s://slmt.cqu.edu.cn/
=======================================================================
l 概况

于1988年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首批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国家第一批获准建设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于空、天、地、海高端装备精密、重载、高速、高可靠机械传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啮合理论、传动系统设计制造及运维核心技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高质量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包括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嫦娥五号着陆验证系统、首次月面无人钻取采样任务、“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对日定向传动机构、智能无人战车集群等国家重大工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光挠曲电效应,创建了对构齿轮副新型啮合理论,攻克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的设计理论与制造关键技术,破解了垄断世界百年的格里森弧齿锥齿轮设计理论与制造方法,推动了我国在重载汽车、冶金装备、海洋装备、船舶、风电、机床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及装备的国产化,已成为全球机械传动领域四大顶尖研究机构之一。

l 科学研究

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牵头获得省部级科技特等奖/一等奖52项。近五年发表高质量论文近3000篇,出版专著30本,编写国家/行业标准26项,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近1000项,获得包括国家两机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军科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千万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0个亿。

l 人才队伍

实验室现有168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杰青/长江/卓青等国家级人才,拥有6个教育部、科技部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在读研究生1209人,在站博士后54人。

l 研究条件

实验室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条件,拥有传动系统模拟仿真与高性能计算、机械传动系统动态性能测试分析、齿轮基础数据试验等8个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了从产品制造、精度检测、基础性能测试、传动性能测试、整机测控等覆盖科研项目全开发流程的整体化试验平台,已成为我国机械传动领域科学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育与汇聚、学术交流与合作最重要的基地。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简介及专业设置       https://qczx.cqu.edu.cn/
=======================================================================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简介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以支撑重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发与产业基地为使命,努力建设成为汽车领域国际知名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数十年合作历史和长期形成的“军工血统、民族己任、自主创新”的文化积淀使重庆大学、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协同单位成为推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的天然合作伙伴和历史选择。2012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成为重庆地区唯一的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包括:长安汽车、中国汽研、青山工业、超力高科、博耐特、西南铝业、重庆钢铁、两江创投、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企业和研究院所。中心建设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厚实的产业基础、扎实的合作基础,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4个,国家级研究平台9个,一大批省部级研究平台等优势资源。

中心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重大需求为牵引,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探索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模式,重点开展培养高端人才、汇聚优秀团队、研发核心技术、推广产业应用、整合优势资源、搭建交流平台等工作。立志于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开放式创新研发体系;形成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且掌握汽车最新前沿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项目引进、项目融资、项目实施推广全过程协同的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区域汽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水平。

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品牌发展时不我待。自主创新是国家重大战略,是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唯一途径,建设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有急需,区域有优势,政府有支持,培育有基础,协同有条件。

开中国车,圆中国梦,我们责无旁贷!

本科生培养

"3+1"汽车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1)机制改革

“3+1”本科订单式培养试点:即长安汽车等单位到校与本科3年级学生签约并提供奖学金,第4年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培养,结合企业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项目目的:

帮助企业缓解用人压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使用效率,节约用工成本。高校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新路,就业工作前移,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生快速掌握工作技能,提前完成职业转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改革举措:

专题培养课程改革:企业业务骨干,到校承担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以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项目为题目,学生自由选题。

毕业设计改革:学生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3)校企职责:

项目阶段

企业职责

高校职责

学员招聘

负责制定招聘计划、招聘实施、学员录用

负责校内3+1人才培养宣传

课程开发

负责搭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提供教材素材

负责结合企业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开发教材

师资培养

负责协调企业教师资源,保证授课正常进行

结合教学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对学员授课

培养管理

负责学员在企业培训期间管理、跟踪、效果评估工作

负责学员在校培养期间管理、跟踪、效果评估工作

(2)执行情况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3+1”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本领域优秀人才。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技术经济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重庆大学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专业开展大四学生“3+1”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两所协同高校中同步实施。

自2010年以来,中心协同高校为企业培养了近200名毕业生。长安汽车依托协同高校分别开设了研发班、工艺班、现场技术班,长安汽车在三个班共开设了63门专业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1-23 17:34 , Processed in 0.0809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