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简介及历史 | 共青团中央直属高校

[复制链接]

2860

主题

475

回帖

973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39
发表于 2024-3-29 13: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团校 创建于1948年9月,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2年12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列宁团校,与鲁迅青年学校、安吴青训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同根同源,具有红色基因、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1985年9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命名组建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起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历任校(院)长均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主要负责人兼任,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秦宜智、贺军科等同志先后担任校(院)长。现任校(院)长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

  中央团校成立后,始终肩负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优秀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开学和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教工、发来祝词与贺信,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将中央团校改革纳入共青团中央改革大盘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时,专门对中央团校改革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团校改革方案》,为中央团校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推动中央团校改革进入快车道。《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明确学校的根本定位是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承担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干部骨干的重要使命;明确以党和政府青年工作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建设共青团工作高端智库;明确保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牌子和招生代码,继续举办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明确打造国(境)外青年政治骨干培训交流基地。

  在党中央的重视关怀下,中央团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团校姓党根本原则,立足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根本定位,服务新时代党的青少年事业和共青团工作需要,聚焦团干部教育培训主责主业,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高标准办学,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忠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努力践行传播党的理论、为党培养团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初心使命,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学校设有教育培训、教学科研、党政服务等3类二级机构。其中,教育培训部门包括轮训部、培训中心、教务部,教学科研部门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中共党史与青运史系)、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青少年工作系)、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社会工作系)、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研究生部、科研与智库工作部,党政服务部门包括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党群工作部(纪委办公室)、总务部、财务处、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工作办公室)。

  学校是党培养团干部和年轻干部的阵地,以团的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以政治培训为主要内容,培养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青年、扎实苦干的青年干部骨干,努力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经过5年多的改革建设,学校已具备按照政治培训要求开展正规化、常态化、大规模团干部教育培训的能力,富有特色的团干部教育培训全面展开,培训规模稳步扩大,2018年至2022年累计培训学员20920人次,折合51.98万人天。

  学校坚持内外结合、引育并举,大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师资规模稳步扩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涌现出一批既能上讲台授课,又能写学术论文、写宣传文章、写建言报告、写党的理论研究文章的中青年新秀。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授课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5人,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3人。

  学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改革后,继续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名义举办研究生教育,发挥其在师资涵养、学科建设、学理支撑、国际交流等方面作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坚持走“精、特、强”内涵式发展道路,夯实学科基础,注重基本规范,突出青少年事务与共青团工作特点,着力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彰显党团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青年工作专门人才。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入选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青年学等9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型硕士。学校是团中央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共建单位,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着力推动理论研究、建言咨政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厚植学术支撑。学校是中宣部批准直管的国家级“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以党和政府青年工作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等重点研究领域,致力于建设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高端智库。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求是》等重要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近年来,一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团中央直属机关理论成果奖、经济日报社“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优秀奖及其他部委的相关奖项。学校主办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是教育部名刊名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学校重视收集、整理、保护青运史文物史料,开展青运史档案资料的编辑、研究和利用工作,加强青少年研究领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一体推进学科建设、历史研究、人才培养、展览展陈、社会教育等功能建设。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是国内权威的专业机构,馆藏丰富,档案多样,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着力建设集青年与少年儿童发展、青年组织与青年工作、少儿组织发展、国际青年发展于一体的国内专题数据库。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团中央分馆,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馆藏文献足,特色资源多。

  学校着力打造国(境)外青年政治骨干培训交流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承接外国政党青年干部培训任务。服务中央港澳工作需要,承担举办港澳青年骨干研修班的任务。招收少量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发挥对地方团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负责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秘书处工作;承担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秘书处职责,推动少先队工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学校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北京市花园式单位”。校园住宿环境良好,运动场馆及体育设施完备,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中直机关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前言

中央团校拥有红色的基因、革命的灵魂和独特的政治品格。中央团校因党的事业而立,孕育于中央苏区,成长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正式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革命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青年英才。一部中央团校发展史,是我们党教育培养青年工作干部历史进程的缩影。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事业发展和中央团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中央团校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主业,砥砺奋进,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中开创中央团校工作新局面,开创党领导的青年工作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新局面。

红色血脉 锻铸校魂

1932年12月,少共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县洋溪村创办了列宁团校。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团中央在保安县刘家坪村创办了中央团校,后改名为鲁迅青年学校。1937年10月,党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了战时青年训练班,统称安吴青训班。1940年5月,党中央在安吴青训班基础上于延安创办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作为中央团校的雏形和前身,这四所专门开展青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校,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优秀干部人才,积累了党领导青年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宝贵经验,也为中央团校注入了特色鲜明的红色血脉,锻铸了中央团校坚定不移的革命校魂。

破晓诞生 砥砺前行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为培养具有新思想新作风的青年团干部,以确立新式青年团的坚实基础,中央青委着手筹建中央团校。1948年9月,中央团校在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创建。

中央团校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为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教育培养优秀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开学和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教工、发来祝词与贺信,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49年7月4日,中央团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历届团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学校校长,直接领导、参与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1949年,中央团校学员先后参加了接管平津、开国大典等重大活动。同年11月,学校正式迁入北京。1954年,迁至现址,教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按照正规化、青年化的发展方向,学校加强教师和教研室建设,做好课程和班次拓展,开展科研工作与理论宣传,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文化、哲学、经济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来校讲课作报告,教育学员学习基本理论,充实业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工作能力。

这一时期,学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理论水平、熟悉青年工作业务、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

改革开放 复校振兴

1978年7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央团校正式复校。1979年2月,学校在学员和教工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教育青年干部,为全团的学习讨论提供了宝贵经验。

根据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团中央关于团校教育正规化的设想,中央团校自1983年起探索开办正规学历教育,举办了三届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

加强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和青年运动史的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出版《马恩列斯论青年》《共青团工作理论学习纲要》《共青团工作理论》等教材。

应时发展 双轮驱动

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1985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中央团校基础上组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时继续保留中央团校的校名。学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与团干部教育培训的双重职能。

学校着眼于党的青年工作大局,努力促使双重职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把学院建设成为青年政治工作干部的摇篮和青年研究工作的基地”的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青年”和“政治”特色,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实现了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的延伸,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了长足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199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向社会输送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1997年一次性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的全面检查被授予“合格院校”后,学校实施“一个先导三个工程”的教学工作整改方案。2000年,实施以全面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以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为契机,2007年暑期工作会议上,学校党委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精、特、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和谐建校”为办学思想,坚持“青年”和“政治”特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力争把学校办成“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起,学校大力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西南政法大学、中央编译局、铜仁市人民政府等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创新,共同发展。201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建学校。1986年成立夜大学,1989年开办函授大学,1995年成立中华全国青联高等教育培训中心。2000年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这些办学形式响应了广大青年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需求,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3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门人才,赢得了生源质量好、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度认可。

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在团中央的领导下,学校把握自身在共青团事业格局中的定位,根据不同时期党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和团干部成长成才的需求,团干部教育培训在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中长足发展,发挥了全国团属院校龙头作用和团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1986年,学校成立轮训部,统一负责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2008年,成立共青团理论研究所(进修部)专门进行共青团理论研究。

1991年1月,《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中央团校干部培训工作意见》中提出:中央团校培训工作的基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青少年工作理论及专业知识武装团的干部和青少年工作者,增强党性锻炼,提高干部素质,培养造就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的十三大以后,团中央要求加强团干部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不断完善团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提高团干部从事青少年工作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素质和能力。2004年开始,为落实团中央大力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在培训中着重提升团干部、青年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岗位能力。

八十年代中期,学校根据各级团组织要求,尝试为多个地区团干部举办短训班,取得很好的效果。从1991年开始,学校确定了两类培训计划,一类是团中央统一安排的培训计划(计划内),一类是根据地方团委委托由学校自定的短期培训计划(计划外)。到2012年底,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培训工作格局,培训领域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亚非拉三大洲的36个国家,共培训团干部和青年干部12万余人。

此外,我校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从2008年开始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培训千余人。

学校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共青团理论研究,在培训教材编写、培训方式改进、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高了团干部培训工作水平,也为建设共青团高端智库打下基础。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落户我校,下设9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各地青年工作院校间的联系与协作。

不忘初心 续写新篇

2016年4月,为顺应更好推进共青团改革、教育团干部筑牢思想政治根基的紧迫需要,党中央作出了中央团校改革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时,专门对中央团校改革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吹响了团校改革的号角。

团中央成立中央团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推动中央团校改革。中央团校师生员工坚决拥护、支持、参与改革,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2017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和部分研究生教育顺利划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转移。

2017年11月20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团校改革方案》。2018年3月,《中央团校改革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团校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央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政治学校根本定位,坚持团校姓党根本原则,聚焦团干部教育培训主责主业,坚持边改造边培训边提升,坚持用新理念新机制办学,努力构建团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教学、课程、学员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团校干部教育培训职能,呈现出聚焦主业抓改革、人心思进谋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

踏上改革新征程,中央团校党委向全校教职工发出抓学习、转观念、提能力、强素质的动员令,开展常态化、系统化、分层次的岗位培训,促进教职工提高政治站位,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聚焦政治忠诚,突出政治培训,团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团校规范培训班次设置,严格学员管理。党的十九大以来,共举办不同时长、层次、类型的主体培训班次40多期,培训4600多人。

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核心内容,中央团校以教学课程组为抓手,逐步构建具有鲜明团校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

团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重要讲话精神,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举办专题学习班,组织团内“关键少数”学深悟透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雷厉风行地推进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从中央苏区、延安、西柏坡一路走来,中央团校红色血脉赓续,光荣使命相传。不忘初心,聚焦主业再出发;牢记使命,永葆本色向未来。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奋进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中央团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正在踏上新征程。我们将牢记嘱托,忠诚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优良传统,重整行装再出发,砥砺奋进开新局,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到实处,把中央团校改革方案落实到深处,努力把中央团校办成党培养团干部和年轻干部的阵地,为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和共青团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更新时间:2023年7月11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官网:https://www.cy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家具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6-12 23:03 , Processed in 0.0798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