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机电技术专业介绍及专业特色
智能机电技术专业介绍
一、专业开办时间、办学规模
智能机电技术(原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于1997年6月批准设立,1998年9月实现首次招生,累计招生22年,智能机电技术办学历史长,是我校传统和最具优势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专业,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专业、人社部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实训基地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示范专业。
二、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办学理念是 “专业建设是根本,师资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
2、培养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素质,掌握智能机电技术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机电设备制造,智能机电设备维护与调试,智能机电产品生产管理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校企深度合作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师队伍、教学组织管理。
1、教师队伍
智能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12名教师构成,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2人,均具有双师资格,企业授课教师4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3人。本专业教师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并在学校、北京市讲课比赛获奖,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师团队。
2、教学组织、教学管理
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度,负责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质量管理。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建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将编制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思考题、练习题、实训指导发布到网上,供学生浏览、下载预习和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综合实训等过程教学有机协调、互相配合,实现了全过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四、主干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
1、主干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智能硬件设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与 Python 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产线控制、机电设备智能运维。
2、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维修电工中(高)级证、AutoCAD绘图员证、PLC程序设计师证、(高)低压电工证、机修(装配)钳工证等。
五、实训条件
现有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训室、机器人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及仿真实训室、机电一体化装配生产线安装调试实训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室,为智能机电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六、校企合作
2015年智能机电技术专业与大型国有企业北京燃气集团签订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协议,2018年开始对学生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2011年与中石化集团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冠名班配培养合作协议。
企业与智能机电技术专业实现深度融合,从大一开始陆续安排学生进行认岗实习、跟岗实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目前校企双方正在洽谈如何共同建设培训和考核基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建成将会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实训条件,同时也会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和社会影响力。
专业除设有北京燃气集团订单班和中石化燕山石化订单班外,历年实习就业合作单位还有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冶集团、北京房地集团、北京京水建设集团、北京地铁公司、北京奔驰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每届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就被企业争相预定、供不应求。智能机电技术专业人才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十大专业人才之一,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
七、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由于学生入校后即为专业老师任班主任对其进行管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科学管理、素质养成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机电专业多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和北京市示范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八、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社会认可度
截至目前,本专业培养了18届毕业生,共计1000余人,就业率平均97%,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毕业生分布在航空航天、电力系统、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环保、生物医药等行业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安装调试、技术服务、营销及生产管理,用人单位反映良好、社会认可度较高。
智能机电技术专业特色
智能机电技术专业面向智能机电设备制造,智能机电设备维护与调试,智能机电产品生产管理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于1998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已经培养了20届学生,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教育部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本专业与大型国企中石化集团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燃气集团深度合作,对学生实现中国特色学徒制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多次进出企业,直接接触工作现场,学生也是学徒,入校即签订三方协议,毕业直接上岗。
◆形成了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专业立足北京地区智能制造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及相关产品设计、销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紧扣智能制造行业的相关技能岗位,围绕智能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等方面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授课与培训;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等先进教育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优质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本专业已与中国特色学徒制、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设面向企业核心岗位的订单班培养,同时与施耐德(北京)低压电器有限公司、航空航天材料研究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地铁、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电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探索了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现校内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1000余平方米,校外实训基地10个,先后与20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充分保证了现有学生各类技能实训要求、半年顶岗实习要求及就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程合格取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外,还会选择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维修电工中(高)级证书、低(高)压电工证、钳工证、AutoCAD绘图证、数控操作证等,这些证书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就业保障。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2人,客座教授2人,企业导师12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中有海外工作经历的1人,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2人,讲师2人,多名教师在学院教学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多次取得一等奖。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部级科研1项,局级科研1项,院级科研若干项。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人,专任教师中100%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超过2年的达75%以上。3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种考试考评员资格,2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级职业资格证书,3名教师获得北京市安全培训机构教师资格。本专业教师还担任北京永正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畅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固安永丰机械厂等企业的技术顾问。
◆建有建设有配套性好、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实训室
本专业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总面积 2000余 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200万元,设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PLC实训室、机械技术实训室、机械制图模型测绘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数字孪生实训室、智能产线实训室和金工实习基地,实训室教学设备源于生产实际,设备一流,实践教学环境优越,教学手段先进,充分保证了学生各类技能实训的要求。
◆面向企业和市场,在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院级科研若干项。其中1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获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了多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活页式教学教材的开发,公开出版教材6本。在技术推广方面,面向企业的横向课题5项,专业教师共发表论文几十篇。专业在2022年与中石化集团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共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培训400余学时。
◆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路杰永、段巍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多人获得各级别奖励。毕业生100%能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办学理念上,“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化特征,通过积极引导并开设多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通道;开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有兴趣及更高层级的技能及知识学习。建立学生技能型社团组织,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开设创新性课程,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科研。从多方面给予学生知识及技能的拓展空间,培养具有广博智能机电技术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复合技术应用型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