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0|回复: 1

地质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博士学位授予的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作用国家级研究所

[复制链接]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发表于 2024-4-4 1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

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7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为骨干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质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研究所以地质、地球物理和空间对地观测等技术为基础,以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地震科学领域开展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流体地球化学、活动火山学、地震灾害学与工程地震学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构造环境与中长期预测、大陆强震机理与大陆动力学、火山喷发和灾害预测、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等重要科学问题,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具备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00余人,活跃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1978 年以来共有7 位科学家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8 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5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资助,3 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4 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研究所具备完善的科学实验体系、科学探测体系、网络科技与模拟计算环境科技支撑条件。目前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项、课题十余项,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地质研究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具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有“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地质学”:主要包括活动构造学、活动火山学、地震灾害与工程地震学、流体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对象是新生代构造、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火山活动与成灾机理、地震灾害与应急理论和技术、地震区划和工程抗震等。

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物理学、地震学、地球电磁学、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研究对象是构造变形机制与地震机理、深部构造与孕震环境、现今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质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学性质、断层力学与地震机理的实验研究,并逐步与地表构造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相互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地震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重要基地。首创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技术,获得了活动断层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等定量参数,为地震区划、工程建设和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我国活动断层与地震成灾机理研究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发现和论证我国存在具有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并率先综合利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年代学方法对活动火山开展研究,开辟了我国活动火山研究新领域。率先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我国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激光雷达探测技术(LiDAR)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揭示了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图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在深入分析中国大陆活动构造、深部结构、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假说,指导了强震机理研究和强震预测实践。基于系统的构造物理实验,提出断层失稳前存在“亚失稳”阶段,揭示了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前兆现象及其物理机制,为探索地震前兆机理与地震物理预测提供了新思路。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触发性,率先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调查和分析我国历史自然灾害,提出了综合减轻自然灾害的理念、思路和技术,开创了我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领域,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主攻方向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震安全的长远需求,以探索地震构造环境与强震活动习性、地震孕育发生机理与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的地震科学基础研究。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地震安全的迫切需求,以探索地震及其链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以构建地震危险性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火山风险与灾害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所共有7位科学家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8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资助;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4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在科研条件方面,研究所国家级科研平台集中,有我国地震领域唯一的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吉林长白山火山、西藏拉萨地球物理、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等依托共建单位的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具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所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交叉互补的学科领域,引以为傲的丰硕成果。近年来,研究所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0多项。累积出版专著30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7500多篇,其中包括十余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牵头或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省部级奖科技奖励200多项。

       研究所提出的活动地块理论和地震亚失稳理论,构成中国地震实验场重要理论基础,形成“一场一室”国家地震科技平台,服务于地震预测、能源开发和城市安全战略需求。地质所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牵头编写《活动断层探察》国家标准和系列行业标准20余项,最早开展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主持完成全国约100条活动断层填图及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并指导完成近百个城市的活断层探测,为地震预测、地震区划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研判依据。研究所牵头承担了核设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江流域梯级电站、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国家战略工程、重大经济带和特大城市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技术标准体系研发,服务于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和情景构建技术研究,服务于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灾害防治。发展火山监测、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服务于中国大陆火山监测与喷发危险性评价,以及火山资源、环境评价、旅游开发和火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征程,地质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战略要求以及中国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决策部署。坚持“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始终坚持综合研究”“始终重视基础资料”理念,有效防范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坚决扛起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https://www.eq-igl.ac.cn/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10: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质所成果概况

一、1978年前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

1950年,为了满足新中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正在筹建中的地质所当即派出张文佑、谷德振等11人组成的地质调查队,前往东北调查地质矿产。1951—1955年,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刚刚建立的地质所全力投入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开展了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和多种矿藏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1955—1966年,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使地球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我所除了继续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及综合科学考察外,还开展了稀有金属、稀土、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石油、铀矿的研究工作,以及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研究工作等。我所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国家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在执行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具重要影响的涵盖地质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综合性地质科研机构。

1966年以后,根据国家的要求,我所科研工作的重点转到地震预测、预防研究上面。“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所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然而,由于1966年3月的邢台地震以及随后发生在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多次强烈地震,使地震工作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当时动乱的情况下,我所科研人员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下达的重要地震科研任务以及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其他科研项目,不仅为当时的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后来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66—1976年期间,我所取得51项重要科研成果。


二、1978年后科研项目和成果总况

1978年我所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后,国家地震局明确我所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地震地质、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现今地球动力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的预测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30多年来,我所科研工作“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始终站在科学前沿,始终坚持综合研究,始终重视基础资料”,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0多项,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行业专项、计划项目等500多项。特别是在2000年我所开始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研究所的科技竞争力稳步提升,在全国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科研实力排名统计中,我所一直位于地球科学领域前列。根据2006年《科学贯彻》,我所在2000-2005年地学领域国家科研机构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第16位。2012-2017年,每年获得20项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数量及经费额度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1978年以来,我所科研工作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还有多项成果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2018年,张培震院士团队喜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1-21 17:24 , Processed in 0.0687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