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级学科的博士: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语言文学、设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艺术学
院研究生院(原研究生部)成立于 1978 年,是专门承担艺术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工作的部门,现拥有6个一级学科: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2003年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08 年获批成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历任研究生院(部)负责人有张庚、伍国栋、张晓凌、田黎明、吕品田等,现任院长为李树峰。
研究生院现有10个系,分别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艺术学系、音乐学系、舞蹈学系、戏剧戏曲与曲艺学系、影视学系、美术学系、美术与书法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系和设计学系。导师皆为本院研究和创作人员,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3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每年招收约100 名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各170名和49 名。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等在校生1000多人。
研究生院是国内从事艺术教育起步较早的单位之一,自 20世纪50年代即举办了研究生培训班。1958年中国戏曲学院合并于我院前身之一的中国戏曲研究院,1958年和1959 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曾经举办过两届正规的研究生班。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学科门类,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学者贡献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几十年来,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构成了研究生院的学术传统,也积累了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十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各类研修生8000 多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分布在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教学、研究、创作或艺术管理工作,许多人成长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进入新世纪,研究生院在保持传统学科教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为适应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创建了许多新兴学科,如非遗保护、文化战略研究、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研究等。结合这一发展趋势,我院在加强自身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聘请了许多享有盛誉的院外艺术家与学者,充实到教学实践中。这种开放性的发展模式,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性与活跃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2012年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来,研究生院制定、修订了一系列制度。制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回避制度(试行)》《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破格复试办法(试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指导规范》《关于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管理工作的规定》《研究生课程听课制度》等,修订并完善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工作细则》《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教学委员会章程》《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艺术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院外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招生、课程建设、培养、导师遴选等方面规范运行,强化制度管理。注重研究生学术经历和业绩考查,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质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研究生院正在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体系,即长远的学科规划与发展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与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才选拔与评价体系,为实现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而奋斗。
研究生院网站:http://www.gscaa.cn/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中国初期建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三家学术机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建立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亲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80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经国务院批准定名。2006年8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在历任院领导中,原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贺敬之,原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曾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苏一平、张庚、王朝闻、郭汉城、马彦祥、胡风、杨荫浏、葛一虹、周汝昌、冯其庸、冯牧、陆梅林、李希凡、曲润海、王文章、连辑、韩子勇等学者或艺术家曾担任院领导或顾问。现任院长为周庆富同志。
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电影电视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曲艺研究所、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拥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国文化》《中国摄影家》《炎黄春秋》《中华英才》《中国音乐学》《红楼梦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学研究》《传记文学》《艺术评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研究》《中国艺术年鉴》等学术刊物和文化艺术出版社;拥有国画院、书法院、油画院、篆刻院、雕塑院、工笔画院、文学艺术院等艺术创作学术机构;拥有中国工艺美术馆;拥有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职人员585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24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的332人;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1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导师)198人,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各艺术学科的带头人或国家重点课题承担者。7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如张庚、王朝闻、蔡若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他们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郭汉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资华筠、范曾、刘梦溪7人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聘任的终身研究员。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走上了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并逐渐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发展目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我国艺术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2010年以来获院支持科研项目420余项,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一大批史论著作,为我国艺术学科史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话剧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与和谐文化建设》《中国评剧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延安文艺史》《共和国书法大系》《昆曲艺术大典》《中国艺术学大系》《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成为各艺术学科的奠基性著作。此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多媒体资源库》《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京剧艺术大典》《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年度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中国电影大典》《中国电视大典》《昆曲口述史》《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国传统色彩学术体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研究》等一批科研重大课题的实施和推进,对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2005年被教育部授予港澳台招生权,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批准为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招生单位,从而成为艺术学科建制最为齐全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机构,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千人。
在艺术研究领域不断深入拓展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十分注重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和相关机构的设置,成立了多个艺术创作学术机构,汇集了一批全国艺术创作领域的一流人才,其中很多文学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享有盛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范曾获得法兰西骑士勋章奖;袁熙坤获得匈牙利文化部授予的“最高文化奖”;吴为山在联合国总部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骆芃芃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策划举办了多场主题展览,包括“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展”“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精神——油画风景学术邀请展”“当代中国与俄罗斯写实油画展”“中国写实画派2012年展”“2012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展”“中国好手艺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展”“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艺术展”“黄宾虹学术提名展”“转音•青年当代工笔研究展”“勇攀艺术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汇报展”“寄情于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无锡写生创作邀请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5—2019主题实践活动汇报展”“入古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提名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等,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丰富,品类繁多,尤以收藏艺术类书刊、特种文献、艺术实物、音像档案著称。馆藏古籍中不乏孤本、珍本。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馆藏大量珍贵书画作品、金石拓片、名家手稿等。非书资料是馆藏特色,包括音像档案、艺术实物、艺术图片等。艺术实物有清代升平署戏衣等戏曲类实物和以传世古琴、少数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类实物等。在所藏大量珍贵音像档案中,“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于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的记忆”,并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03年,《民间音乐家阿炳六首乐曲原始录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举办研讨、展览、演出、考察及互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已先后同40多个国家建立学术联系、开展交流,遍及全球五大洲。同时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品牌论坛和文化对话活动。如“亚洲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中欧文化对话”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近年来创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学术大会等,以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成果,塑造成为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https://www.zgysyjy.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