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简介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投资兴建的我国火灾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1989年通过立项论证,1992年获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在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四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两次优秀、两次良好。2004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实施五周年纪念大会”上,实验室荣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2006年,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为总结国家重点实验室20年建设成就而完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成就篇》(《中国基础科学》,2006年第1期)中指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火灾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基地和学术中心”。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对学术进行指导,下设有火灾科学编辑部,实验条件部以及综合办公室,并设立有8个研究室:建筑火灾研究室、森林与城市火灾安全研究室、工业火灾研究室、火灾风险评估研究室、火灾化学研究室、火灾监测监控研究室、清洁高效灭火研究室、计算机模拟研究室,3个研究所:安全材料研究所、能源火灾安全研究所、航空航天火灾安全研究所。
实验室定位
本实验室总体定位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火灾科学,面向国家火灾安全的重大需求和世界火灾科学前沿,致力于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和火灾防治关键技术原理的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发挥国家火灾安全智库作用;成为持续科技创新的研究基地,形成以火灾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为主干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外强强联合和科技合作,在国际火灾安全科技领域持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实验室宗旨
面向国家火灾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火灾科学前沿,研究火灾动力学演化规律和火灾防治关键技术,培养优秀人才,攀登世界火灾科学高峰,为实现国家火灾安全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研究方向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火灾动力学演化,火灾防治关键技术,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及方法学和公共安全应急理论及方法。
--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重点针对火灾孕育、发生和发展乃至突变成灾的自然过程,研究火灾和烟气形成与蔓延的机理与规律,建立体现火灾复杂性(多维、非定常、非线性等)的理论模型,为火灾过程的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火灾防治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清洁阻燃、智能探测和清洁高效灭火等防治关键技术原理,发展新一代主动式火灾防治技术,为修订和制订火灾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提供技术支撑。
--火灾安全工程理论及方法学:重点研究火灾系统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火灾环境下的人群疏散模型,建立耦合火灾动力学和统计理论的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为新兴的火灾安全性能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公共安全应急理论及方法:揭示特大火灾及衍生公共安全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发展公共安全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和决策方法。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sklfs.ustc.edu.cn/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历史沿革
1987年:提出建设国家火灾研究中心的建议
1989年:“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
1990年:实验室奠基, 李鹏总理为实验室题名
1992年:中科院批准实验室“边建设、边开放”
199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1996年:入选“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7年:与香港共建的大空间火灾实验厅落成,李鹏总理题词;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8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进入教育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985工程)一期。
2000年:获“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973项目“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批准立项,范维澄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范维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入选“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推荐合作伙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3年:获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985工程)二期;获中国专利金奖。
2004年: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2005年:承办第八届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大会。
2006年:当选国际火灾研究机构首脑论坛(Forum)副主席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8年:获评良好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985工程)三期。
2009年: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实验基地建成;“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批设站。
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1年:973火灾项目“城市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防控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批准立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建立火灾与应急科技应用研发中心。
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正式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建立“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5年:获批“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推荐合作伙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7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批A+;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当选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IAFSS)副主席单位。
2018年:获评良好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年:入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2020年:“大尺度火灾安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受邀加入火灾安全工程国际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IMF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