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农大 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介绍|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
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
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本科专业电子白皮书
华南农业大学
一、专业定位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是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一般下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 个二级学科。我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农业植物绿色、安全生产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前沿、焦点和国内产业发展需求,在教授学生学习掌握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种类鉴定、监测检测、生物学生态学、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解决热带南亚热带、粤港澳大湾区农业植物有害生物主要理论与应用问题提供人才支持,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供智力和科技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素质提高为中心,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了解现代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掌握扎实的现代植物保护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团队观念和“三农”情怀,能从事植物保护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1、知识目标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初步阅读专业文献和语言交流能力;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熟悉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备对植物保护等相关领域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能力目标 了解国内外现代农林领域、尤其是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并结合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等,对植物保护学及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或形成解决方案;具有审辨思维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能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具有生态文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意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能独立从事植物保护和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毕业生。具有国际视野,关注食物安全、营养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贸易等重大问题;能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科学结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与开创能力的复合型行业领军人才。
三、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分 4 年制本科;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62学分以上,其中必修课程71学分以上,选修课程42学分以上,实践课程49 学分以上。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学位论文考核通过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2、毕业要求
(1)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和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合作创新的精神,厚植三农情怀,具有良好的从事农业行业职业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
(4)具备并能应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掌握植物保护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这些方面受到基本训练和实践,掌握必备的研究方法,具备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信息收集与管理能力,了解植物保护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6)具有思辨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发现、辨析和评价植物保护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表达创新性见解。
(7)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8)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主要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9)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
(10)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关注全球重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通识选修课、拓展选修课、实验教学、其它实践等6 类课程构成,总学时为 2276学时,其中通识通修课程18门、25学分,创新创业课程2 门、2学分,通识特色课程5门、2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10门、24.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7门、19.5学分,丁颖创新课程5门、8学分,智慧植保课程3门、6学分,全英课程4门、8学分,实践教育课程(通用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36门、49学分。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等;拓展教育课程包括丁颖创新课、智慧植保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农业昆虫学实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普通昆虫学教学实习、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农业昆虫学教学实习、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习等。
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 |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分 | 学时 | 实践周数 | 总数 | 理论 | 实验 | 必修 | 通识必修课 | 27 | 500 | 500 | | | 专业必修课 | 44 | 704 | 704 | | | 选修 | 通识选修课 | 20 | 320 | 304 | 16 | | 拓展选修课 | 22 | 352 | 328 | 24 | | 实践 | 实验教学 | 12.5 | 400 | | 400 | | 其它实践 | 36.5 | | | | 36.5 |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要求 | 162 | 2276 | 1836 | 440 | 36.5 | 选修与实践统计 | 选修课比例 | 30.86% | 实践环节 比例 | 31.79% | 注:(1)课内总学时=必修课总学时+选修课总学时+实践教学学时;(2)选修课比例=(拓展选修学分22+通识选修课20+体育4+学科训练2+创新创业实践2)/总学分*100%;(3)实践环节比例=(实践教育学分49+理论附带实验学时(16+24)/16)/总学分*100%。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53人、讲师(实验师)1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87人、海外经历者85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89人,获得国家级人才6 人次,省级人才52人次。30多位教师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诸多国内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
六、教学条件
植物保护专业创建于 20 世纪 20 年代,由一批留洋回国的学者分别在当时的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创立。植物保护学于1988 年成为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批准为设立长江学者岗位。2007年12月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简称“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 年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开设植物保护丁颖创新班,2014 年入选省级卓越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依托的植物保护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下设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1988年被遴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1993年成为农业部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农药学2006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科现拥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7个,设有普通昆虫学实验室、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农业昆虫学实验室、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室、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农药化学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14 个,总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在校内农场、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建立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有8个。
来源:https://jwc.scau.edu.cn/zysz/list.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