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农大 新农学创新班定位及培养目标 专业介绍|农学院 新农学创新班课程体系
农学专业(新农学创新班定位)介绍
主要内容 | 说明 | 一、专业基本信息 | 1.专业定位 | 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具有亚热带特色的新农学专业,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需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 2.培养目标 | 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和现代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创新为导向,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培养面向未来需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功底深厚,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恪守科学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诚挚合作的工作作风,积极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秉承华南农业大学 “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弘扬丁颖精神、卢永根爱国奉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掌握作物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并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注重学科交叉,具有在生物育种、高质量种子、优异资源创制和高效利用、作物高效栽培等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水稻育性、分子设计育种、作物逆境适应与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品种选育等方面做出突破性成果。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承担作物学科科学研究的良好素质。毕业后能在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独立承担和组织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 3.培养规格 | 本-博连读研究生实行“3+1+4”培养模式,学制为 8 年,其中本科学制为 4 年(“3+1”),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4 年,本-博连读共 8 年。完成本科学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业授予农学博士学位。 (一)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科阶段: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包括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管理、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农业生物技 |
|
| 术、农业信息和大数据技术、植物保护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数据处理、论文写作、实验设计和操作;了解学术前沿,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管理知识,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博士阶段: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科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主要包括: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创新、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理论与技术、作物种子科学与种业、作物绿色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现代植物保护理论与技术、智慧农作与产业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知识基础上,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共性基础理论,并根据所属研究方向性质及其培养要求,夯实农学专业基础,厚实作物学相关研究需要的知识结构。 (二)基本素质 1. 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严格保守国家机 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2. 学术素养 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作为主要成员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与实干能力的行业突出人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博士阶段: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崇尚科学,对作物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拥有敢于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的学术精神。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作物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作物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具备独立开展作物学科 |
|
| 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擅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 (三)研究方向 1.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本方向立足热带亚热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水稻、大豆、玉米、花生等优势作物为载体,以挖掘作物重要性状位点和关键基因为目标,利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诱变技术等精准鉴定并创制作物种质资源,为高产优质高效作物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 2.作物重大功能基因挖掘与调控网络解析 本方向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先进技术和方法,从整合生物组学的角度,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挖掘相关功能基因并揭示基因的功能和调控分子机制,为作物栽培、品种选育、作物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并储备基因资源。 3.作物设计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本方向立足热带亚热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优势作物为载体,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品质为目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析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发育机制,选育优良作物品种。 4.作物种子科学与种业 本方向重点解决现代作物种业“卡脖子”问题,开展作物高质量种子生产、种子市场经营管理等理论与技术研究,解析种子发育、休眠、萌发、活力等调控分子机制,研发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贮藏、检验等种子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现代种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为我国作物种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5.作物逆境适应与资源高效利用 本方向结合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解析作物逆境适应及资源高效形成的发育、生理及分子基础,构建信号调控网络,为作物逆境适应及资源高效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及关键基因资源。 6.作物绿色高效栽培与智慧农作 本方向立足水稻、玉米、大豆和花生等优势作物,以作物-土壤-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形成规律及其生 |
|
| 理机制,作物养分、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机理,数字化栽培调控技术,建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理论与技术体系。 | 4.课程体系 | 本科阶段:教学计划总学时为 2660 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 144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 71.5 学分,选修课程 38 学分,实践课程 34.5 学分。第 7-8 学期课程 22 学分为本博贯通课程学分,可计入本科生阶段的课程学分,同时也可计入博士生阶段的学分。本科阶段总学分,共计 166 学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实践教学环节涵盖军事训练、劳动教育、作物学科训练、各类专业实验和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 |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学分 | 学时 | 实践周数 | 总数 | 理论 | 实验 | 必修 | 通识必修课 | 34 | 644 | 548 | 8 | 2.75 | 专业必修课 | 37.5 | 600 | 600 |
|
| 选修 | 通识选修课 | 25 | 400 | 384 | 16 |
| 拓展选修课 | 13 | 208 | 208 |
|
| 实践 | 实验教学 | 15 | 480 |
| 480 |
| 其它实践 | 19.5 | 328 |
|
| 19.5 | 农学专业毕业要求 | 144 | 2660 | 1740 | 504 | 22.25 |
| 选修与实践统计 | 选修课比例 | 30.90% | 实践环节比例 | 25.00 % |
博士阶段:教学计划总学分为 38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7 学分、专业必修课程 15 学分、专业选修课程 10 学分、培养环节 6 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作物表型组学、作物种业科技前沿、作物资源高效理论基础与前沿、作物现代化栽培理论与实践生命科学前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现代植物保护学研究进展。 |
| 5.师资队伍 | 本专业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培养具有学术竞争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前辈卢永根院士曾获“感动中国人物”(2017)、“中国侨界杰出人物”(2018)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0)等荣誉称号。目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研究员 23 人,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2 人(张桂权、刘向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储成才)、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 青年学者 1 人(王少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王少奎、胡斌)、跨(新)世纪优秀人才 2 名(张桂权、谭志远)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此外还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 人、广东省教学名师 1 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名,本专业教师多次在省级和校级各类教学活动中获奖。 具体信息请参阅:https://nxy.scau.edu.cn/szdw/list.htm | 6.教学条件 | 本专业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建设发展。 依托的主要研究平台包括 2 个国家级和 4 个省级实验室/研究中心: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
主要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江门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2014)植物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2007)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 作物学一流学科实验教学中心 |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 农学专业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具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广东省本科特色专业(2010)、广东省重点专业(2011)。 作物学于 2022 年 2 月 14 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广东省一级攀峰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新农学创新班旨在培养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新农学创新班自 2022 年 2 月公开选拔招生,从全校 2021 级本科生中遴选 30 人组建班级,实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 |
来源:https://jwc.scau.edu.cn/zysz/list.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