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5|回复: 0

西南大学 文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复制链接]

4966

主题

8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24-10-19 23: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大学 文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chinese.swu.edu.cn/
==================================================================================
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学风优良、声誉远播,其前身可追溯到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设置的国文系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42年设置的国文专修科。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胡小石、高亨、商承祚、唐圭璋、台静农、罗根泽、詹锳、吴宓、李何林、魏建功、李霁野、赖以庄、吴则虞、钟稚琚、郑思虞、何剑薰、徐德庵、杨欣安、魏兴南、曹慕樊、刘又辛、徐无闻、李景白、谭优学、李运益等一大批名家先贤先后汇聚于此,探研学术,传承文脉,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1人、讲师32人,二级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1人。有国家级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人才50余人次。

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美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电影)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为重庆市一流学科、重庆市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被评为B+和B,学科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修辞研究基地--西南大学术语修辞研究基地,以及吴宓研究中心、美学研究所、西南影视文化教育与研究中心、叙事文学研究所、中国书法研究所、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华语电影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6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青年成果奖1项。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9项。近5年来,新增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0项、后期资助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2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27部、译著15部、编著12部 。文学院深入挖掘学术资源,持续推出教师学术成果。编纂出版了 “雨僧文库(前辈学者文库)”“博导文库”“骨干教师文库”“中青年教师文库”等学术著作,深入完善老、中、青三代有效衔接的学术工程体系。创办学术集刊《后学衡》,旨在营造学术氛围,继承“学衡”传统,推动区域和学科整合,现已出版8辑,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系、影视艺术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包括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写作与语文教育等教研室,有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和非师范)、汉语国际教育、戏剧与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有教育部新文科教育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重庆市一流课程9门。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今天的西南大学文学院正秉承“仁爱·博雅”的院训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坚持人才兴院、学术强院,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
--------------------------------------------------------------------------------------------------------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

一、专业简介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始建于 1950 年,吴宓、高亨、赖以庄等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多年,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现为国家特色专业、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专业,在全国尤其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本专业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1982 年和 2011 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 B+等级,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师队伍中现有长江学者三人,课程体系中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一门,办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本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以培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卓越语文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较大的人才培养规模、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几乎百分百就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和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基础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学校“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卓越的办学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如下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怀、广阔的社会视野、良好的人文素养、坚定的从教信念,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语文教育教学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完全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育研究、管理等相关工作,未来 5 年成为“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素质博雅”的优秀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未来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
目标 1: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仁爱博雅”的教育情怀。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以师为乐,以师为荣,以师为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具有“仁爱博雅”的教育情怀,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卓越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老师。【践行师德】
目标 2:形成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性知识结构。深入理解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跟踪语文教育发展前沿,善于突破专业知识发展的瓶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熟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具备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的专业素养。【学会教学】
目标 3:教育教学能力卓著。深入理解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学习评价原则与方法,具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能力,具备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成才的卓越教学能力。善于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知识探究能力;善于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意识,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学会教学】
目标 4:综合教育能力突出。坚持德育为先理念,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具有促进学生全面成人的综合教育能力。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具有自觉将语文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相结合的育人意识,善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具备班级管理中有机育人的能力,不仅能教人以知识,教人以道义,而且能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扎实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潜能;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学会育人】
目标 5:自我发展能力凸显。养成自我反思、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习惯,养成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具有较强的反思、研究教育教学、促进自己成“家”的卓越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立志做有思想的实践家、学者型的教学专家,努力建构独到的语文教育教学主张,形成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为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卓越语文教育家打下基础。【学会发展】目标 6:具有将国际教育经验融入本土教学实践的能力。熟练掌握并运用 1 门或 1 门以上外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主动了解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教育教学,争做引领型卓越语文教师。【学会发展】
目标 7:具备促进教育成功的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善于组建富有凝聚力的合作团队,具备一个卓越的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发展】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有效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突出的沟通合作能力。
本专业毕业具体要求包括:践行师德和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一) 践行师德
1.全面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志成为优秀的“四有”老师。【师德规范】
2.具有“仁爱博雅”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以师为乐,以师为荣,以师为贵,把做卓越语文教师作为自己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耐心和细心,立志
“做学生成长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
3.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整合形成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熟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知识整合】
4.深入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践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成才的卓越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动态,具备信息化专业教学能力,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技术融合】
(三)学会育人
6.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注重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具备班级组织建设的能力。胜任班主任工作,能够组织指导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掌握促进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方法和适应中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的有效技能。【班级指导】
7.实践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理念。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善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将语文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相结合。掌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综合育人的原则和策略,善于组织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活动,具备有效履行综合育人职责的能力。【综合育人】
(四)学会发展
8.养成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习惯。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了解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计划。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善于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9.树立全球意识,具有国际教育视野,积极关注全球重大的社会与教育发展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研究交流,了解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借鉴国际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国际视野】
10.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思者角色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判断,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反思习惯。具有创新意识,学会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初步养成批判性思维,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反思研究】
11.深入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与价值,乐于与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
进行沟通互助和合作学习。具备沟通交流的知识与技能,能积极有效沟通。【交流合作】

七、实验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强化课内外紧联系,校内外相结合,打通学生“理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的学习脉络,建立起“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团活动实践—社会实践”的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实践训练,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1.基础实践。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挖掘基础课程的实践因素,提升实践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尝试在授课、作业、课程论文、考核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实践。依托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基地,按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顺序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做到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在 1-5 学期,配合“语文教学设计与实作训练”等课程的学习,持续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所有学生在校内经过模拟实习;在 5-6 学期,学生分批次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教育教学综合实习,第一个月为教育见习,第二三月为教育实习,第四个月为教育研习。  
3.社团活动实践。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队伍紧密配合、相互联动的学生活动组织体制,并进一步系统化、常规化。建立教师、专业人士、优秀学生参与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活动模式,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类代表学科特色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社会实践。围绕“国学传承”等主题,组织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比赛、创作、社会考察与社会服务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意识,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  
(二)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应具有以下基本实践教学环节(最低要求)
1.基础实践(4 学分):社会调查、课程论文、课程作业、劳动实践  
2.专业实践(24 学分):师范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作训练、学年论文、教育教学综合实习、
教学能力测试、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学生在第 5、6 学期进入中学实习一学期(每学期各两个班参加实习),具体实施措施见《西南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办法》及《西南大学文学院教育实习管理条例(试行)。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办法见《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及《西南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
3.社团活动实践:学生综合测评,具体考核由各年级辅导员负责实施。
4.社会实践(1 学分):要求学生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完成,具体考核由各年级辅导员来实施。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戏剧影视文学
--------------------------------------------------------------------------------------------------------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


西南大学 文学院

西南大学 文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10 23:56 , Processed in 0.0995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