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 体育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tyxy.swu.edu.cn/
==================================================================================
西南大学体育学科溯源于1940年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1950年,西南师范学院成立,设体育专修科,1951年设为体育科。1959年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科被调整并入重庆体育学院。1978年学校经批准恢复体育专业招生,成立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系,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2年发展成为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年7月,原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部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八十余年来,经数代师生接续奋斗,学院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人才培养摇篮。
学院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专业方向。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2020年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美国、丹麦、澳大利亚、俄罗斯、希腊等国家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1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23人,重庆市名师1人。可使用的体育专业场馆总面积达13.3万平方米。现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质评价与运动机能监控重点实验室、重庆运动戒毒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运动与健康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10余个校级科研平台,获批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1个。“十四五”以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出版专著、教材9部。
学院设理论、球类、田游、体武、公体5个教研部,挂靠有校体委办公室,承担着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公共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等职能,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入选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执行单位,入选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当选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网球分会主席单位、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跆拳道分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荷球分会副主席单位。现为国家级社会指导员培训基地、重庆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与重庆市共建网球、田径优秀运动队。学院学生在第31届、32届夏季奥运会上获得6金1银1铜,在2015年、2019年、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共获18金9银3铜,在2023杭州亚运会获得1金2银1铜,涌现出张亚雯、施廷懋、赵帅、谌利军、廖秋云等优秀运动员,学校2015-2017连续三年入围人民网高校体育竞赛榜前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院正秉承“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院训精神,积极对标“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截止2024年3月31日)
体育教育(公费师范)
--------------------------------------------------------------------------------------------------------
体育教育(公费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专业始建于 1950 年,1978 年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7 年成为教育部公费师范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现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重庆市首批本科一流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体育教育专业所属一级学科-体育学,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为支撑学科。本专业办学思路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现代教育与健康、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训练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突出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执教能力。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注重强化师范性教育,形成“重人文素质培养,重实践能力提高,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一线任教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一、培养目标
立足西南,服务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高尚的师德师风,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坚定的从教信念;具备规范的运动技能、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卓越中学体育教师。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扎根体育教育工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行为规范,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做“四有”好教师,不断向卓越教师迈进。
(2)掌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运动项目有深刻的学科理解,能够准确掌握运动技能的教学理论体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成为具备全面体育教学能力的教师。
(3)通过实践积累,能够主导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等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断提高德育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胜任学校、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
(4)紧跟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教师专业化趋势,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能够从专业角度分析、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据实践需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5)了解国内外体育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势,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运动器械优化课堂教学,能够通过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主动适应体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二、毕业要求
(一)践行师德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教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师德规范】
2.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意义,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具有积极正确的从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底蕴浓厚、关爱学生、热爱教育,做学生强健体格、锤炼品格、体智兼备发展的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
3.理解体育学科的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运动技能与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形成促进青少年身体发展、科学健身、社会适应所需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了解教师教育、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等领域的方法和应用需求,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动作发展等学习科学与体育科学的交叉知识。【知识整合】
4.能够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与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够胜任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等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教学能力】
5.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体育教学和转变体育学习方式中的作用,掌握不断更
新的智能设备相关应用知识,具备体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技术融合】
(三)学会育人
6.具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及组织建设的能力,发挥体育人特有的示范作用,胜任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发挥体育优势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指导】
7.了解中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教育规律。践行综合育人理念,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领悟体育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掌握校园体育育人的路径和方法,能够组织体育教育、运动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综合育人】
(四)学会发展
8.具有自主规划个人专业发展、管理个人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体育专业发展能持续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素养和能力,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发展】
9.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技能与方法,具备基本的体育教研能力,形成了解国外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的主动意识。【国际视野】
10.具有自主规划个人专业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能持续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素养和能力,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教学研究、个人发展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规划和改进能力,善于利用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反思研究】
11.理解体育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功能和作用,认识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意义。掌握学习共同体建设所需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技能。能够组织具有学习共同体内涵的体育实践活动。【交流合作】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毕业学分:主修学位 155 学分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具体学分要求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43 学分 通识必修课:35 学分
通识选修课:8 学分(含教师教育选修课 4 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18 学分 学科必修课:18 学分
专业发展课程:62 学分 专业必修课:40 学分
专业选修课:22 学分
教师教育课程:15 学分 教师教育必修课:15 学分
教师教育选修课:至少选修 4 学分,作为通选学分
综合实践课程:17 学分 实践必修课:17 学分
选修学分:30 学分 选修比例:20 %
实验和实践学分:83 学分 实验和实践比例:53%
五、主要实验(习)及其教学要求
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共计 30 个实验,涉及 5 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共计 24 个实验,涉及 4 门课程。
主要实验课程:运动解剖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运动生理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育心理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个学分);健康教育学(6 个,12 课时,0.5 学分);体育保健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选修实验课程:运动损伤与康复(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育统计学
(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质测量与评价(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
实验教学要求: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验室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将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高层次实验课程都以下一层次的实验内容作为基础,层层递进,每一层次实验内容均有新的深化和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具体要求:
第一层次为基础型实验。主要完成实验课程中的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为综合型实验。主要完成各类综合性开放实验,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知识在运动场景下的实践转化能力、科研思维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层次为创新探索型实验。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创新性实验和科研实践,并进行科研探索,促进科学思维,扩大科学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开设体现三方面:
(1)实验项目按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分层次顺序设置。
(2)强化基础,重视综合,鼓励创新型实验的开设。
(3)加强实验内容与专业课、科研、实践应用项目的密切联系,并有效地衔接各门实验课程内容,避免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设置。
实践教学要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应努力提高个人的教师执教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学生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体育实践教学的要求,认真完成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第二,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基层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提高个人的体育教学设计能力;第三,学生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体育教学设计方案付诸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提高个人的课堂有效教学能力;第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而且要重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运动训练
--------------------------------------------------------------------------------------------------------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运动训练专业始建于 2000 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经过长期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现为校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运动训练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体育学,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等为支撑学科。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兼顾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注重强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和优秀体育工作者。毕业生能够胜任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和中小学校的运动训练及教育管理工作。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专项运动的训练、竞赛、管理和科研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 年预期能够应用国际前沿的训练理论于专业实践中,承担运动队的执教和管理,以及体育教育教学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目标 1: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感,坚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发展体育事业为己任,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具备强健的体魄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目标 2:专项运动技能接近或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裁判等级达到国家二级等级水平,掌握运动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基本的运动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胜任专项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需要。
目标 3:掌握体育管理、大众健身以及体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获取、了解、掌握和运用管理、训练方面的职业信息,能够胜任各级、各类体育事业中的训练、教学、管理等工作。
二、毕业要求
1.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具备积极正确的体育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底蕴浓厚、热爱体育、强健体魄、积极乐观,做体育行业道德情操、科学素养、敬业精神的领路人。【职业道德素养】
2.系统掌握体育学基础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各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理解运动技能的相关原理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
3.能较熟练应用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获取知识能力】
4.具有较强的专业运动技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体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5.了解运动训练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发展和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6.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突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沟通合作能力】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3-6 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毕业学分:主修学位 139 学分、来华留学生 120 学分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具体学分要求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43 学分 通识必修课:35 学分
通识选修课:8 学分
学科基础课程:18 学分 学科必修课:18 学分
专业发展课程:64 学分 专业必修课:44 学分
专业选修课:20 学分
综合实践课程:14 学分 实践必修课:14 学分
选修学分:28 学分 选修比例:20 %
实验和实践学分:74 学分 实验和实践比例:53%
五、主要实验(习)及其教学要求
运动训练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共计 30 个实验,涉及 5 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共计 24 个实验,涉及 4 门课程。
主要实验课程:运动解剖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运动生理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育心理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个学分);健康教育学
(6 个,12 课时,0.5 学分);体育保健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
选修实验课程:运动损伤与康复(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育统计学(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运动技术诊断与分析(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体质测量与评价(6 个实验,12 课时,0.5 学分);
实验教学要求: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验室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将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每一个高层次实验课程都以下一层次的实验内容作为基础,层层递进,每一层次实验内容均有新的深化和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具体要求:
第一层次为基础型实验。主要完成实验课程中的基础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课程中的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为综合型实验。主要完成各类综合性开放实验,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知识在运动场景下的实践转化能力、科研思维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层次为创新探索型实验。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创新性实验和科研实践,并进行科研探索,促进科学思维,扩大科学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开设体现三方面:
(1)实验项目按实验室-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分层次顺序设置。
(2)强化基础,重视综合,鼓励创新型实验的开设。
(3)加强实验内容与专业课、科研、实践应用项目的密切联系,并有效地衔接各门实验课程内容,避免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设置。
实践教学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应努力提高个人组织运动训练、竞赛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竞技体育从业者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学生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认真完成运动训练专业实作训练、专业实习等任务;第二,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所学的运动训练、竞赛的理论知识与基层运动训练、竞赛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提高个人的运动训练计划、竞赛组织规程的设计与策划能力;第三,学生应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开展符合运动训练、竞赛规律的教练员训练实践和竞赛管理实践;第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高组织训练、竞赛的能力,而且要重视提高通过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加强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