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2|回复: 0

西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复制链接]

4966

主题

8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24-10-9 23: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cis.swu.edu.cn/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是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为一体的工科学院,拥有70余年办学历史,是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获批全国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71人,教学科研人员128人,党建与思政专门力量14人,行政及实验技术人员29人,正高22人、副高65人,博导10人、硕导50人。专任教师中67.2%具有博士学位,50.4%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国家人才计划4人、省部级人才9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专家2人,重庆市教学指导委员专家9人,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首席专家1人。学院专家在AAAIIJCAI、AAMAS、PRICAIPAKDD、IEEE SMC、IEEE CASE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担任委员,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NetworksandLearning Systems》《IEEE/CAAJournalofAutomaticasinica》《软件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担任编委,担任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团体(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20余人。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电子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两个专业硕士领域,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设有数据科学与应用、计算智能与应用、软件理论与系统、信息安全与应用4个学科方向,科研创新领航团队6个,科研创新微团队17个。

学院坚持“有学生才有学院”的价值遵循,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建设,全面推动思政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产教科教融合、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一大批爱国情怀深、身心素质好、创新实践优、团队意识强国际视野广、综合素养高的“新工科”人才。学院现有本科学生24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网络工程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自动化为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拥有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8门,重庆市一流课程3门,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荣获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0余项。学生荣获ACM-ICPC、CCPC、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一等奖等奖项300余项。近年来学生平均深造率为5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及薪酬水平稳居全校前列。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制定国际标准1项,制定国家标准60余项,批准发布2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0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在TPAMI、TKDE、TNNLS、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刊物,以及WWW、ICDM等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优博提名奖1项。

学院聚焦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振兴、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对标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大力实施开放共享计划,切实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企委托项目等社会服务项目280余项,牵头重庆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在西部地区柑橘、养麦种植和生猪养殖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成功研发市场上唯一一款能够在灾变后进入瓦斯爆炸核心区的救援探测机器人产品。获3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开发具备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排查和交通卡口疫情防控功能的信息化政务管理平台并在重庆推广应用。作为两家发起单位之一,参与创办了中国发行量第一的IT报刊《电脑报》,多次被世界经济论坛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承担重庆市高考阅卷工作23年,建立了重庆“阳光高考”全程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服务考生近320万。持续开展行业人才培训服务,培训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小学教师等5万余人次,获重庆市十佳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建立中外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并联合培养博士。举办“国际知识科学工程与管理大会(KSEM)”、2022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年会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分论坛等国际会议。发起并举办5届可信软件(国际)春季学校(SETSS),系CCF形式化专委会旗舰培训班,授课讲师包括莱布尼兹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丹麦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等。师生赴境外参加访学、培训、讲学、国际会议等活动年均90余人次,境外专家来访年均30余人次。

一、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沿革

1、计算机科学系沿革
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在全国大搞科研的潮流中,新办了计算机数学专业,并抽调20多位青年教师组成计算机科研组,研制出能解三阶微分方程的模拟电子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萌芽。
1975年,学校和数学系领导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在未来世界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邱玉辉的领导下,开展计算技术研究,在数学系率先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
1976年,在数学系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先后研制出“XS-2型台式电子计算机”和“203-高级台式电子计算机”。
1978年开始,“计算机应用研究室”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计算机软件。
1983年,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迫切需求,从数学教育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出志愿学习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37名,开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开设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当时仅有一个计算机教研室,10名专业教师,一台DJS-130计算机。1985年,37名毕业生中有8名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其余人员被分配到高校和计算机公司。
1984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并于当年正式招生。从1984年开始,一直招收师范类学生。
1987年底,“计算机软件专业”从数学系中分离出来,建立“计算机科学系”,邱玉辉同志任第一届系主任。
1991年,国家教委将“计算机软件专业”改为“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实际执行的是同一教学计划。
1993年,鉴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我系成立“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并从1993年开始招生。
1993年3月25日,经西南师范大学批准(西校发[1993]206号),建立西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西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是由西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因并校更名而来。
1995年,以邱玉辉为首的学术群体申报“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从而使计算机科学系的建设和高层人才的培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8年12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西南远程教育中心”,开展了远程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

2、教育技术系沿革
1978年,学校成立电教室,共有5位工作人员。
1981年,成立电教中心,并在各系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电教工作。
1983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先后在教育、中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等系科的四年级本科学生中开设《电化教育学》公共选修课,并开放7个实验室。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主办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5年,经学校批准,正式建立电化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使我校成为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之后招收电教专业本科生的学校。   
1993年,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电教系、电教中心、音像出版社领导班子换届调整。
1994年,电教系及电教中心由第一教学楼搬迁至荟文楼,拥有2800m2的新教学楼,并有外语调频台、语音实验室、无线音频听音系统,电视教材播放中心;有4个教研室,7个实验室,拥有实验仪器设备550多台件。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摄影艺术函授专业专科生。开办西南师大电子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海飞电器维修服务部,并与日本先锋电子公司和香港和记集团合作成立重庆特约维修站,作为联系社会的窗口和教学实践的基地。
2000年1月,由电教系组织牵头成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罗会棣任委员会主任,周明任秘书长。同年2月,学校撤销电教中心。
2000年4月,筹备申报教育技术硕士点;同月,教育技术系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全国首批教育技术师资培训中心单位。罗会棣被聘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理科电教专业委员会理事。

3、信息管理系沿革
1951年9月,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就图书博物馆专修科设立一事向西南师院委员会发函,委托西南师范学院设立“图书博物馆”专修科,聘请冯汉骥为科主任,汪应文为副主任,分设图书馆组与博物馆组两个专业,招收调训生(在职干部)及统招生(高中毕业生)共31人,学制二年。开启了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是建国后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并列的三大专业教学机构。
1952年9月,招收学员51名,其中统招生(二年制)32人,调训生(一年制)19人;仍分图书馆、博物馆两组行课。
1954年6月,文化局发函西南师范学院通知图博科撤消事宜。图博科办学四年,共为西南地区培养中级图书博物专业人才80余人,极大地缓解了西南地区当时对图书馆专业干部需求的燃眉之急。
1983年、1984年,校图书馆招收了两年制图书馆管理干部专修科学生,为西南地区图书馆事业培养人才62名。
1984年,校图书馆向学校提交了《关于筹建图书馆学系的报告》。
1987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图书馆情报学系,设图书馆学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建系之初,由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在建制上采取“馆系结合”的方式,使馆系在人员、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1991年,开办“图书档案学”两年制全日制专科专业(共招收2届)。
1993年4月,馆系行政分离。
1993年9月,开办“现代办公管理”专业(后调整为计算机与办公管理专业,共招生4届)。
1995年,更为现名为信息管理系。
1996年3月,党总支分设,至此,两个单位完全独立运行。同年12月,行政领导班子调整。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图书馆学”专业调整为“信息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1999年起,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4、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1999年1月,计算机科学系、电化教育系、信息管理系三系正式合并组建了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同年5月,学校宣布成立中共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总支委员会。同年,成立独立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继续教育部。
1999年5月,成立了以学院为主要技术力量支撑的“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Y2K(2000年问题)测试认证中心”,是市政府确认的4个中心之一,也是重庆高校中唯一的一个中心。
2000年,学校组建西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院部分教职工调离到网络教育学院任职,支持学校网络教育工作,学院也积极为网络教育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同年,学校组建西南师范大学信息中心,学院7名技术骨干教师调离学院,参与信息中心的筹建工作,保证了信息中心的顺利组建和良好运行。
2000年,“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00年4月,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西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中心”,为西南地区培养现代教育技术教师。
2000年6月,学院“人工智能及应用实验室”向市政府申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准。
2000年6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向市政府申报重庆市重点学科获批准。
200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招收非师范学生。
2001年,原机械工业部重庆工业自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刘枫(教授级工程师)等人调入学校工作,申请设立自动化专业,成立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设有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分委会,归口负责控制仪表和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建有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西门子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实验室。
2001年,建立重庆市软件评测中心,是由重庆市信息产业局授权西南师范大学投资组建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第三方软件评价测试机构。通过了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国家计量认证审核,并获得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重庆分中心授权。
2002年,成立自动化系,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自动化专业并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授工学学士学位。
2002年,申报获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
2003年,申报获批“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
2003年,“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开始招生。
2004年,“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开始招生。
200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同意西南师范大学试办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批复》(渝教高[2005]28号),学院正式确立举办软件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和软件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5年7月,成立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学院和重庆邮电学院共同建设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西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沿革:
1982年6月,学校成立教务处电教室,主要负责学校电化教育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技术和条件支撑。
1984年3月,成立中心实验室,其下属计算机实验室。
1984年9月,世界银行贷款,购买80万美元的中型计算机M-340及其附属设备。
1985年3月,成立中心实验室下属的计算中心。
1985年6月,多所学校联合成立中型计算机用户协会,并任理事单位。
1987年5月,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工资管理系统”,在学校正式运行。
1987年7月,计算中心自主研发的“教材管理系统”,在学校正式运行。
1987年8月,计算中心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的项目“重庆市水稻规范化栽培建模及优化分析”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贰等奖。
1987年9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开始招生。
1988年9月,“农业机械化”专业计算机方向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
1992年9月,“电算化会计”专科专业开始招生。
1993年3月,成立基础科技学院,下属计算机系。
199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开设“计算机及应用”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199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信息管理”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1993年3月,学校筹备网络中心,由基础科技学院代管。
1996年5月,在筹备的网络中心基础上,成立学校信息中心。
2001年4月,由原西南农业大学基础科技学院计算机系、校信息中心、教务处电教室等合并组建西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有计算机及应用、信息管理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两个专科专业;并招收农业机械化专业计算机方向硕士研究生。
2002年初,西南农业大学将信息学院网络中心和电教室剥离,成立直属学校的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2年8月,在“两校一所”合并成立新的西南大学农业大学后,学校将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经管系计算机中心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入信息学院,成立新的信息学院。
200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200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

三、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2006年5月,在两校合并后,由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与西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
2006年,两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期合并组建新的信息管理系。
2006年,在学院组建过程中,因学科调整需要,将原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调整到新闻传媒学院。
2006年,成立软件工程系。
2006年,“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并开始招生。
200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06年7月,学院制订了“基础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培养方向分10个方向,其中,邱玉辉教授领衔主要研究人工智能与认知,人的认知与模拟、生物智能表征与模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哲学、信息理论的认识论、动态语义学等。
2006年12月,重庆市教委组织专家对学院“智能软件与软件工程”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检查验收并通过。
2007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招收免费师范生。
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收免费师范生。
2011年,“复杂网络与复杂计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1年,“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2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范教育,学院成立了教师教育系,全面统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
2012年3月,成立 “重庆市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中心”,该中心是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学院单独建设。
2012年,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新认定1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8月,“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批准证书编号:MOE50AU2A20131450N,并将于2014年9月正式招生。
2014年1月,“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批准证书编号:MOE50AU2A20131580N,从2014年9月起招生。
2016年2月,“西南大学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批准证书编号:MOE50US2A20151764N,从2016年9月起招生。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获批重庆市信息科学专业群建设项目。
2016年,获批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庆)”。
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8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8年,软件工程、自动化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通过教育部评估。
2018年,软件工程、自动化专业获批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
2018年,获批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
2018年,获批“农业大数据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2018年,成功申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2019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在参评的238所高校中排名进入前30%。
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获批重庆市一流本科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项目。
2019年7月,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调整到人工智能学院,9位老师调入人工智能学院。
2019年7月,教育技术学专业调整到教育学部,14位老师调入教育学部。
2020年,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停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费师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源起于 1984 年原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省部级重点学科、重庆市特色专业和校级优势专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借助重庆市知名重点中小学名师团队、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元化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创新实践课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基础雄厚、社会影响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之一。目前全部招收公费教育师范生,学生毕业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到基础教育单位从事信息技术教研和管理工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
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 90%以上。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眼于教育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全国、立足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政治过硬、人格健全、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强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中学教育为主)承担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教研和管理工作,并能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教师职业信念,立德树人,养成高尚的师德修养。
目标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优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并能承担创新课程、信息学奥赛等多项相关比赛的教学、教研和培训工作。
目标 3:能开展班级组织与建设,实施综合育人,胜任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目标 4:能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具有跨界思维能力,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协助其他教师优化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目标 5:紧跟信息技术学科前沿,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具
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能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自我持续发展。
三、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在师德、教学、育人和发展等方面达到如下 8 个方面的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执教,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师德规范】
2.热爱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从教意愿与高远的教育理想,立志做一名可靠、可信、可敬,乐为、敢为、有为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深厚的信息技术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品格形成与价值观塑造,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学识赢
得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表率与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体系、思想和方法,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具有跨学科知识,形成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跨学科知识基础;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社会实践的相关性,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学科素养】
4.理解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把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中心,
能够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并能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能够承担中学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及信息学奥赛等相关比赛的教学、教研和培训
工作。【教学能力】
(三)学会育人
5.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树立德育为先理念,熟悉德育原理,掌握德育方法,具备扎实的德育工作能力;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具备班级组织建设的能力,胜任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管理和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班级活动,获得积极体验。【班级指导】
6.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合理的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形成综合育人经验。【综合育人】
(四)学会发展
7.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态度,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发展动态,能够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学会反思】
8.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掌握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各要素与功能,具有组织和指导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有效践行学习共同体;掌握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具有小组沟通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沟通合作】
四、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 4 年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60 学分
授予学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七、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实验(实践):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概论、C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页平面设计、数字图形图像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编程概论、操作系统、数字动画原理与设计、教学办公信息处理、高阶 PPT 设计与教学应用、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Linux 环境实践、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摄影技术、视频节目制作技术、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算法与信息学竞赛和机器人学及机器人竞赛。
实验(实践)教学要求:
1.配套实验课程需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统筹安排,通常由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相应的实验课。
2.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辅,以设计性和综合性设计为主。其中,以设计作品为主的实验,应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并组织期末的作品展示、集体观摩、点评和总结活动。
3.专业选修课中的综合课程设计独立开设实验课程,选题应结合教育教学和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强调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公费师范生实习实训时间、实习项目、实习内容,实习目的清晰明确,
各类实习成果完成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西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 1984 年开始招生,原属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一个专业, 1988 年独立成为计算机科学系。从 1984 年开始招收师范类学生。2001 年开始招收非师范学生,2008 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1995 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 年获批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 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重庆市重点学科。
现拥有专业教师 40 人,博士比例超过 54%,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拥有国家及重庆市的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拥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拥有重庆市智能软件与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智能软件研究室、软件工程研究室、信号处理研究室等 10 多个学术研究室。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置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本专业软硬结合、着力培养服务企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型人才,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科基础扎实,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 Oracle 达成了专业共建协议,与重庆市北部新区管委会达成了专业实习基地共建的协议,同时与多家软件公司如东软、足下、中软等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合作关系。本专业每年招生生源充足、第一志愿录取率 90%以上;就业率三年来平均 95%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用人单位评价高,对毕业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率≥85%。
2016 年起,本专业招收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教育部批准编号 MOESOUS2A20151764N),依托奥克兰大学在数据科学研究在业界的成就和全球领先地位,聚焦于培养大数据资深分析专家、决策经理和分析师。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学校定位,"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培养适应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设计、开发计算机及应用系统的能力;能够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 1: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 2: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计算机及应用系统能力,能够分析、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国内外同行,以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目标 4:具有国际视野,并能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发展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目标 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解重要数学、物理思想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1.2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所需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形式化表述和建模。
1.3 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基本原理、方法,能够理解复杂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组织架构。
1.4 能够运用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计算机算法的分析、设计、比较、优化。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正确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掌握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能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步骤、参数及约束条件进行识别和表达。
2.2 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能够验证其正确性和有效性。
2.3 能够运用相关科学原理并借助文献研究,寻找特定的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并能分析方案的影响因素,对各方案进行评价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设计/实现满足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或使用等需求的单元(部件),设计/实现系统级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计算机领域工程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影响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目标、技术方案和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
3.2 能针对特定需求进行算法和软硬件功能模块设计,并对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或使用等需求的单元(部件),设计/实现系统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能在设计中体现新意识、新思路。
3.3 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分析业务流程、采集和分析数据、选用或搭建开发环境、开发原型系统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研究方法,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4.2 能够针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等复杂工程问题,选择技术路线和软/硬件开发环境,设计系统实现方案。
4.3 选用或搭建系统开发环境,进行软硬件实现,规范地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数据采集。
4.4 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关联相关问题和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测试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常用平台、资源、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其差异和适用领域。
5.2 能够根据系统特点,开发、选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测试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计算机领域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计算机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理解计算机工程项目在工程实践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能够分析和评价计算机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能够理解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涉及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念和内涵和法律法规。
7.2 了解信息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实践对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8.2 理解诚实守信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具有个人与团队合作意识,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合作中各角色的含义及作用,领会和综合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有效沟通。
9.2 具有团队构建、运行、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针对计算机专业问题,通过撰写中英文报告和设计中英文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或回应指令等方式与国内外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0.2 能够了解计算机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熟悉计算机专业工程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和工具,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能够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理解计算机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2 能够在复杂的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将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的方法,运用于解力法。
七、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实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包括选修与必修),除了数学类的六门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及其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专业类三门(数据挖掘、运筹学与系统工程、专利信息分析)外,其余都有相应的课程实验,并且大多程序设计类课程只包含实验部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还有 1-2 周的课程设计,如:C 语言综合课程设计、数据结构综合课程设计。后期还有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实习实训,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切实加强,从中获得较好的编程训练和编程经验,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
实践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与讲授课程协同进行,实验课教师要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
2、实验开出率达到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的 100%。
3、主要实验均包括验证性、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验,实验成绩严格按照实验大纲要求,学生不能完成者相当于该课程不及格。充分采用课程设计、作品开发等开发性实验内容作为考核学生依据。
4、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实习项目以及实习内容,实习目标清晰明确,实习计划完整,实习管理到位。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设立于 2002 年,2004 年设立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 年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2004 年与澳大利亚 Deakin(迪肯)大学合作设立“2+2”学分互认办学项目,2013 年成为本校首个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号:MOE50AU2A20131450N)。
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全球软件行业需求,办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校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平台,培养国际化卓越软件工程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突出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国际化为特色,进行全面的软件专业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设立多个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分类培养、突出专业特长。
坚持“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外为我用”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学校定位,"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培养适应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外为我用”的国际化办学指导思想;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软件工程及相关技术领域,软件工程项目(或产品)的研发、运维、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 5 年左右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1)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工程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2)能够崇尚科学道德,遵循工程伦理,自觉履行工程师职责,在进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评价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国内外同行,以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4)具有国际视野,并能跟踪软件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5)能够通过多渠道进行终身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判断、正确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系统、模块(组件)及算法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包括分析业务流程、采集和分析数据、选用或搭建开发环境、开发原型系统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开发平台、技术、资源、软件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软件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熟悉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和工具,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专业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
(1)“2+2/3+1”模式
学生在西南大学学习 2-3 年,完成相应课程取得 90 学分以上,英语成绩合格并取得赴澳签证者,赴澳大利亚学习 1-2 年。
(2)“4+0”模式
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3-6 年,一至二年级课程与“2+2”模式相同。三、四年级的部分课程仍然采用全英授课、双语授课、中外教联合执教的方式。
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55 学分。
出国学生毕业学分:西南大学学习阶段获得 90 学分以上(同时完成前 2 年的所有必修课程,以及所有学分互认课程)。
授予学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出国学生在迪肯大学学习阶段修读学士学位所需学分并获得迪肯大学信息技术学士学位证书,同时可申请获得西南大学普通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六、专业核心课程
编程概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类库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等。
七、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课程实验:软件开发概述课程实验、Web 开发概述课程实验、类库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验、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实验、软件测试课程实验。
主要实践环节:工程职业实践、3 学年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应注重与理论课进行协同,注重实验内容随课程内容更新。
2.实验开出率达到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的 95%以上
3.主要实验均应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采用课程设计、作品开发等开发性实验内容,学生完成一门主要实验所需开发代码量不少于到 500 行。
4.对于包含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的课程,学生实验成绩不合格,则课程成绩为不合格。
5.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项目和内容,实习的目的清晰明确,应建立实习实训方案,各类项目完成率 100%。
6.学年设计实践环节应安排指导老师,考核方式采用学生提交软件作品,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质询和评价,并根据评分标准给定成绩。


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自动化(中外办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西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建于 2001 年,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自动化专业并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近十几年来,共培养了上千名优秀毕业生,其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工电子、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电气、新能源、通信、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2014 年经教育部批准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经多年建设与沉淀,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1.国际化特色
引入西澳大学优秀师资和先进的教育管理体系,大部分课程实行全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并在合适时机招收留学生。
2.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实施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机械、控制、软件、网络工程、通讯等学科整合在工业级倒立摆、运动控制、车联网等具体项目应用场景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将实验教学环节和理论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将培训链条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明确分解到各门课程当中(如图 1 所示),它覆盖了培养方案中的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覆盖了所有全英文课程,以项目形式将各门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全链条式的本科生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3.跨学科特色
自动化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教育技术等信息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集成、运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学科方向。
二、培养目标
面向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等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自动化高级专门人才,使之具备系统分析、设计和研发能力,能够满足自动化领域内的国际化项目需求,并在职业生涯中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目标实现:
1.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2.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英语,熟练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3.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
4.掌握自动化领域中建模、控制、反馈和优化的基本理论,掌握电气电子、计算机与通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技术基础,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方法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
6.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好的科技写作、专业知识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7.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三、毕业要求
1.基本素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
2.基础理论:掌握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基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有坚实的数理基础。
3.专业基础:掌握自动化基本理论与应用知识、系统思维、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4.专业技能:树立全面的系统观念,具备较强的自动化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以下学科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 2018),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1995),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20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2006),复杂网络与复杂计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 2011)。现拥有专业教师 40 人,博士比例超过 54%,师资力量雄厚。本方向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国家精品课程、双语课程,重庆市精品课程、双语课程,以及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
本方向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智能软件与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智能软件研究室、软件工程研究室、信号处理研究室等 10 多个学术研究室。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置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本方向拥有广泛的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 Oracle 达成了专业共建协议,与重庆市北部新区管委会达成了专业实习基地共建的协议,同时与多家软件公司(如东软、足下、中软等)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合作关系。本方向着力培养服务企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科学研究型人才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一个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面向计算机基本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型人才,以及计算机系统分析与开发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能适应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计算思维、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毕业后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理工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政府机关、IT 行业等部门单位,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培训以及教学等工作,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在智能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毕业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理论和技能,以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原理和技术;获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预期能够承担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分析、设计、集成和实现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能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计算思维、专业知识;
目标 2: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整体理论和技术框架及生态系统,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目标 3: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农业、教育、互联网、软件、通信、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从事计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硕士学位。
目标 4: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 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经过 4 年专业培养,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系统掌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与数学知识,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础理论、计算思维、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软硬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与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与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开发、系统设计、信息处理与分析、软硬件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系统或组件,能够胜任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软件开发、系统设计、信息处理与分析、软件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在设计/开发环节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并能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按照“调研、设计、实施、归纳”思路开展研究,能够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人工智能。
七、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实验(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包括选修与必修),除了数学类的四门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部分专业类基础课程外,其余都有相应的课程实验,并且大多数程序设计类课程只包含实验部分。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程序设计基础实验、数据结构实验、人工智能基础实验、模式识别实验、机器学习实验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还有 1-2 周的课程实践,如:程序设计综合实践、数据结构综合实践和智能应用综合实践。后期还有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实习实训,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切实加强,从中获得较好的编程训练和编程经验,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
实验(践)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与讲授课程协同进行,实验课教师要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
2、实验开出率达到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的 100%。
3、主要实验均包括验证性、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验,实验成绩严格按照实验大纲要求,学生不能完成者则该门课程不及格。充分采用课程设计、作品开发等开发性实验内容作为考核学生依据。
4、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实习项目以及实习内容,实习目标清晰明确,实习计划完整,实习管理到位。


网络工程
--------------------------------------------------------------------------------------------------------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网络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 1998 年批准
设立的信息技术工科专业。西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于 2004 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网络工程全日制本科生 200 人左右。多年来为国家与社会输送的具有创新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网络技术研发、网络技术支持等网络相关技术领域已成长为行业优秀骨干人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行业与社会需求,与新 H3C 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有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国家级人才 1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教授 5 人,博士达 80%。现建有基于 H3C 公司先进网络技术体系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网路协议分析实验室、软件定义网络 SDN 实验室。本专业拥有的师资水平与实验条件,为培养学生提供强力的支撑。
二、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工程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前沿技术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领域应用创新研发、网络规划设计与网络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学术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在人文素质方面,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进取,为国家社会发展甘于奉献的人才。
在专业能力方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要求强化专业人才技术实践能力与强调人才创新思辨能力。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善思维、重技能”的培养原则,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计算思维与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技能,掌握工程技术原理和实践,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技能去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等方面的研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具备从事网络系统集成、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技术支持的能力;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善于与人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可在与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相关的信息行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规划建设、技术支持与管理、教学等工作。通过本专业的培养,力图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能够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拥有深厚人文底蕴、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备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全面发展,为国家社会发展乐于奉献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 2: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的数理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和网络的软件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3: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数据通信原理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良好的专业领域科学素养,能够跟踪网络相关领域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并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工程实施,成长为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
目标 4:具备融会贯通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网络工程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专业领域里工程项目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和工程化的解决方案,负责完成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软件系统和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成长为高级网络工程师、网络技术支持经理等。
目标 5: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组织与沟通能力,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学习前沿技术的习惯和能力,以实现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经过 4 年专业培养,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理解相关知识的潜在逻辑思维,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具有从事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领域的工程项目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基础知识,或借助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分析,应用数学基础与方法进行数学建模、问题抽象表示和工程基础解决具体问题能力。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原理相关方法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或组件,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中的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领域应用技术分析与设计、网络规划设计与网络技术支持能力。
4.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与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研究意识。能够基于专业学科相关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设计辅助工具,完成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这些工具的局限性。
6.工程和社会:能针对专业领域的工程项目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在设计与实现专业领域里的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评价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言谈举止、礼节礼仪和性格品质,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9.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具有积极配合承担专业领域里的工程项目中个人负责部分的技术能力,
在项目设计开发实施过程中,也能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组织管理协调团队人员,完成项目的有
效实施。
10.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就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与问题回应;能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1.项目管理能力:具备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领域的一般应用型系统项目开发与一般工程规
四、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3-6 年五、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65 学分
授予学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及《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工程与设计、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网络编程技术。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普通)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软件工程(普通)专业设立于 2002 年,2004 年获批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2011 年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 年获批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2021 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特色示性范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普通)专业以“专业化、工程化、个性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理念,与国内顶
级 IT 企业建立全方位人才合作培养体系,以产出为导向,围绕国家服务软件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建立面向软件产业工程化和分级分类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探索面社会实践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体系和突出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具备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紧跟科技创新和产业“双循环”变革需求,面向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以 OBE 为教学理念,突出 “知识-技能-素质-人格-视野”的五位一体特色,构建开放式、国际化、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机制,通过系统性教育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具备软件开发的技术和能力,具有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具有软件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创新工作和国际化工作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软件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
目标 2:掌握以软件工程和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基本观念和工具环境,有坚实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
目标 3:具有基本的软件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初步具备软件创新工作能力,主动学习,不断创新,具备较好的项目工程能力,能够将数理知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软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 4:了解软件业界发展动态和趋势,能够就软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三、毕业要求
1.基本素养:具有良好品德、公德和道德水平,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养成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进行良好的国际交流,具备独立检索、阅读、理解英语专业知识的能力。
3.科学背景:具备广泛的自然科学领域素养,掌握系统的数学和逻辑知识,具有基本的工程素养。
4.专业基础:掌握软件工程相关基本理论与应用知识、系统思维、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5.专业技能:掌握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具备基本的软件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编程开发、系统测试、运维管理能力。  
6.应用创新:能够将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与不同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创新性的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类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业务问题。
7.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了解西方主流文化,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员顺利交流、协同工作。
主要课程实验:软件开发实践、软件开发概述课程实验、Web 开发概述课程实验、类库与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企业级软件开发平台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验、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实验、软件测试课程实验。
主要实践环节:3 学年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和时间安排应注重与理论课进行协同,注重实验内容随课程内容更新。
2.实验开出率达到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的 85%以上
3.主要实验均应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采用课程设计、作品开发等开发性实验内容,学生完成一门主要实验所需开发代码量不少于到 500 行。
4.对于包含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的课程,学生实验成绩不合格,则课程成绩为不合格。
5.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项目和内容,实习的目的清晰明确,应建立实习实训方案,各类项目完成率 100%。
6.学年设计实践环节应安排指导老师,考核方式采用学生提交软件作品,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质询和评价,并根据评分标准给定成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10 23:43 , Processed in 0.08645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