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复制链接]

4966

主题

8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24-10-9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agronomy.swu.edu.cn/
==================================================================================

缙云苍苍,嘉陵泱泱,山高水长,劝课农桑。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由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农业系、西南农学院农艺系发展而来,已走过了90余年的光辉历程。学院先后培养各类学生14000余人,1953届毕业生、“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和1983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先生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1人,其中正高34名,副高44名,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78名,国家级人才8人次,省部级人才40余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

学院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艺与种业等方向招收研究生;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农村区域发展、生物育种科学4个本科专业。2015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育种科学于2023年开始招生。现有在读本科学生930余人,研究生570余人。

学院拥有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试运行)、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庆科学观测试验站等19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13个校院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教学科研条件良好,设备先进,拥有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可以开展作物育种、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细胞遗传、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转基因与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耕作与生态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60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超过2.0亿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100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各级规划教材、专著70余部,选育作物新品种100余个,授权专利10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近50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成果奖60余项。学院目前在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新材料创制和品种选育、作物重要性状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逆境适应性与调控、作物前沿育种技术和重大品种培育等方面逐步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生物学遗传机制解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培育示范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作物优质抗病材料创造、油菜群体基因组和菌核病抗性机制、水稻产量形成新途径、棉花纤维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学科概况

学院现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和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农艺与种业、农业管理2个培养领域)。作物学一级学科为重庆市优势学科。

重点学科

1. 作物学基本情况

西南大学作物学最早可追溯至川东师范学堂(1906)更名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设置的农业系(1933),1934年农业系招收本科。1936年乡村建设学院改组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和私立相辉文法学院的农艺系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设农艺系。1981年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恢复招收研究生,1998年作物遗传育种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准重庆市重点学科,2012年再次获准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一流建设学科,西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群”的主干学科(生物学、畜牧学和作物学)。下设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学科重点围绕西南地区山地复杂生态环境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问题,致力于特色基因资源挖掘、新品种选育以及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强化团队和平台建设,把学科建成现代作物学西南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满足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达到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科。

学科现有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南方山地农业工程中心、、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院等部级研究平台7个,省市级平台10个,凝聚了一批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专职人员102人。签约聘请李培武和钱前2位院士担任兼职教授,聘请1位德国科学院院士为兼职教授。拥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部级人才40余人次。近三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科研课题近200项,科研经费6300余万元;在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1项,成功研发全球首张油菜液相育种“芯片”,为油菜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基础。

2.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学科设置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作物功能基因组、作物抗性机理和绿色栽培技术4个方向。

学科在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新材料创制和品种选育、作物重要性状发育调控机制、群体基因组进化、抗性机制、绿色栽培技术研发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The Plant Cell、Nucleic Acids Research、PLoS Pathogens等高水平期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育成高产优质油菜、玉米、水稻、甘薯、荞麦等作物新品种5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项;获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1篇。

3. 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采用统招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坚实的作物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研究技能,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作物学

生物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植物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生物育种科学
--------------------------------------------------------------------------------------------------------

生物育种科学

生物育种科学


农学
--------------------------------------------------------------------------------------------------------

农学.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10 23:48 , Processed in 0.0790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