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回复: 0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复制链接]

4966

主题

8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061
发表于 2024-10-8 21: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简介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庆市一流学科(尖峰学科)。教育学始于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1950年10月,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育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合组为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1951年至1953年,又先后并入了四川大学教育系和教育专修科、重庆大学教育系、相辉学院教育系、川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和公民训育系、昆明师范学院教育系、贵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医学院营养保育系等高校的教育类专业。1995年成立教育科学学院,2005年改名教育学院。2011年,学校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管理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培训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成为西南大学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学部。学部现任党委书记周文全,部长朱德全。

学部秉承晏阳初、张敷荣、徐国棨、高振业、刘克兰等老一辈教育学家的育人风范,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学校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奋图强与开拓进取,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4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教育学专业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确定的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为了培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从2009年起开办以学部驰名世界的历史名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名字命名的本科“晏阳初实验班”。学部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成就卓著。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教育史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著名教育学家张敷荣教授领衔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并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教学论博士;1998年,教育学原理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部在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同时,还招收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以及国内外访问学者。

课程与教学论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西部儿童与青少年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数据决策系统”、教育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智能化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有国家2011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智慧教育”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学部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博士授权点,涵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1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获批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职业教育融通与课程教学统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双语教学国家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学部现有专任教师140余人,教授60余人,副教授近60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其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

近五年,学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与青年奖以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0余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发展研究奖、科学技术奖50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0余项。获批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30余项,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和教材近130余部。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在SSCI、SCI、ERIH PLU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纸质版20余篇。学部110余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内的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50余份政策咨询报告被省部级采纳。

学部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不断将学部的教学和科研推向国际前沿。近年来,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德拉威尔大学、英国女王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海外名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互派研究生等方式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部教学与科研的蓬勃发展。

根据西南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总体部署,为努力实现建设“和谐型、研究型、幸福型学部”的发展愿景,学部将按照“以人为本、深度融合、转变观念、提高质量”的方针,遵循“国际化、精英化、综合化”的办学理念,建立“教研组织机构”与“学术引领机构”并行的组织体制,实行“专家设计、制度管理、教授引领、干部运作、人人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建设为关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教育学部建设为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的咨询服务机构、示范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学部师生将遵循“德彰天下、学贯中西”的部训,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尽快把教育学部建设为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部而共同努力!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
--------------------------------------------------------------------------------------------------------
学前教育(公费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创建于 1950 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 3 个学前教育专业之一,于 1997 年和 2003 年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及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于 2020 年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完备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和条件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所依托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入选
“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始终追求实现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兼备、保教能力与研究能力兼备、卓越才能与优良师德兼备、扎根精神与国际视野兼备”的“四兼备”人才培养特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科学专业理念、扎实专业知识、突出专业能力、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胜任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具备并实现以下职业能力与成就:
目标 1:热爱儿童及学前教育事业,遵守专业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职业认同和健康身心素质,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建设的有用人才。
目标 2: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并指导教育实践,能敏锐地观察分析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效地支持指导儿童的学习过程,能科学地规划与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成为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优秀幼儿园教师。
目标 3:具备德育为先的理念,能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班级秩序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成为能有效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的优秀幼儿园班主任。
目标 4:具备发现与反思学前教育现实问题,并运用恰当教育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承担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与幼儿园课程开发任务,并形成研究成果,成为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目标 5: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与交流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能深入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动态与趋势,将国际经验有效融入本土实践;能根据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职业发展需求主动更新、优化和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成为学习型幼儿园教师。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践行师德
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伦理,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地贡献才智。【师德规范】
2.具有从教意愿,认同学前教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与保教观,关注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参与的权利及个体差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儿童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
3.掌握扎实的通识性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掌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各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并尝试开展实践,理解和运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综合领会并形成专业领域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专业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与策略。
【保教知识】
4.理解教师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支持和引导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整合多个领域内容、科学规划一日生活、创设教育环境、综合实施教育活动、实施融合教育;有效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和分析儿童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过程,评价和促进儿童学习。【保教能力】
(三)学会育人
5.熟悉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儿童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同家长和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法与要点,钻研和分析班级工作的规律和常见问题;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协同班级教师、保育员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安全舒适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规则,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形成尊重、平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班级管理】
6.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培育儿童良好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获得积极体验;理解环境育人的价值,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将社会性-情感教育内容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儿童;理解随机育人的价值,把握教育契机组织有关活动;理解家园社区共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全面育人。【综合育人】
(四)学会发展
7.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合理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8.具有全球意识与开放心态,多途径地了解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学前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教育教学。【国际视野】
9.理解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角色,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关注、分析学前教育实践问题;掌握学前教育研究儿童行为、教育教学的方法,熟悉选题、综述、设计、调查、撰写报告等研究流程,具有学前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反思研究】
10.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运用多种沟通形式和新型社交工具进行表达、互动。【交流合作】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特殊教育(公费师范)
--------------------------------------------------------------------------------------------------------
特殊教育(公费师范)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1991 年筹建,1993 年招收首届本科学生,是部属院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被直接认定为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2021 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所属一级学科——西南大学教育学,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师资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为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专业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以努力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优势专业为目标,强化特殊儿童教学与研究、教育康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专门建有集教学与康复实训、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实验室及 10 余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三十年来,为全国输送了大量师德高尚、特教情怀深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厚的特教情怀、较强的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能力,一定的创新和协作能力,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的教学、教育康复、科研、组织与管理,以及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融合教育工作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预期实现以下职业能力与成就:
【目标 1:师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纪守法,依法执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特教情怀,具有扎根基层、潜心从教,为特教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具备德育为先理念,尊重学生人格,能有效推进
“三全育人”工作。
【目标 2:教学与教育康复能力】理解并能应用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原理,具有较强的特殊儿童教学和康复训练的能力。能较好利用信息技术和辅助技术,利用多种资源,开展主题班团活动、有效管理班级,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目标 3: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初步整合应用特殊教育、所教学科及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具有较强的特殊儿童班级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指导融合教育工作。
【目标 4:反思与职业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基本能自主规划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反思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立足工作实践开展教研科研,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和特教情怀,掌握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教育教学、康复等专业知识,具有特殊儿童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教育康复实践、班级管理、沟通合作与教育研究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学生毕业时达到以下要求:
(一)践行师德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职业理想和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师德规范】
2.具有从事特殊教育相关工作的意愿,认同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残疾人观、特殊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和尊重每一位特殊学生,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恒心;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为促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情怀】
(二)学会教学
1. 扎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所教学科或所服务障碍类型相关的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整合并运用特殊教育、相关学科及相关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方法;理解并初步运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或不同障碍类型教育和康复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方法,理解并运用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知识整合】
2.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以中心,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开展学习指导与学习评价。能够运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针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教学活动方案,具备初步的课程整合能力、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能够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教学能力】
3.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和经验。能够运用辅助技术支持学生学习。【技术融合】
(三)学会育人
1.具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功能康复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进行育人活动。能尝试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种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组织主题教育和班团队、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综合育人】
2.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和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班级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够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等行为管理策略,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常见行为问题,获得积极体验。【班级指导】
(四)学会发展
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积极寻求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结合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需求和自身发展愿景,制订学习计划和专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
2.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国际特殊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国际视野】
3.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学生需求、课程教学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相关的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反思研究】
4.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具有与学生、家长、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员、普通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等特殊教育相关方进行沟通的能力。【交流合作】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教育技术学(公费师范)
--------------------------------------------------------------------------------------------------------
教育技术学专业(公费师范)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源于 1978 年成立的原西南师范大学电教室;与国内高校同期起步,1985 年招收了第一届电化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依据本科专业目录,1997 年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的支撑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所依托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有两个省级科研、学科平台,在智慧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科创教育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扎根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师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教育情怀、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于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践能力,掌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理论,能够胜任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竞赛训练等工作的卓越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后,预期实现以下职业能力与成就:
目标 1:践行师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自觉贯彻党的育人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伦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职业认同感和健康身心素质。
目标 2: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既能够创新性地进行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者;还能够引领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成为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目标 3: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掌握教育信息化基本原理,能够根据学校需求,规划和设计智慧校园;具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媒体开发与管理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设计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资源以及校本课程,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建设者。
目标 4:科创竞赛指导能力: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和机器人编程能力,掌握创客教育理论与方法,能够在 STEAM 视角下设计与开发机器人课程,具备团队建设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类竞赛,成为优秀的科技竞赛带头人。
目标 5:反思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和科研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化科研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解决真正的教育教学问题,具有系统化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反思精神,能够开展团队协作,在信息化教学与服务、信息化管理与评价领域进行创新研究,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信息化教研队伍的实践者和促进者。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秉承教育公平理念,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学会教学  
3.知识整合
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了解教育技术学科涉及的跨学科知识。了解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整合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习得发展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4.教学能力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掌握信息科技与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和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5.技术融合
掌握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知识,能够初步进行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开发。能够指导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具备进行指导中学生参加科创竞赛的基本能力。
(三)学会育人
6.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理解中学德育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用信息技术支持班级教育活动,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
7.综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和信息化教育中实现综合育人;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四)学会发展  
8.自主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方法,能够结合时代需要,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
9.国际视野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和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并尝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10.反思研究
理解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从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指导学生科研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11.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沟通协作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组互助与合作学习。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4-6 年。
四、毕业与授予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教育学(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
教育学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源于 1906 年川东师范学堂教育科,正式设置于 1950 年,是西南大学办学最悠久的专业之一。2007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 年,为弘扬世界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平民教育”精神,该专业特设招收非师范方向的“晏阳初创新实验班”。2011 年,晏阳初创新实验班被确定为首批“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2018 年,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一流专业。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所依托的教育学一级学科,拥有“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教育研究方法》等 5 门国家一流课程、各类国家精品课程 13 门,拥有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等多名高层次人才构成的一流师资团队。2022 年,该专业所依托的教育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博雅的人文底蕴、深厚的教育学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学研究与应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能够独立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并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热爱教育事业。
目标 2:系统、坚实地掌握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具备扎实的文、史、哲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具备较强的本专业外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 3:热爱教育科学研究,熟练掌握人文社会学科主要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中外文献信息获取能力,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为成长为高水平教育研究者奠基。
目标 4:能深入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与趋势,较为熟练的开展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流,具有跨文化国际教育理解的基本意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较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信息化支撑下的教学设计并实施。
目标 5:能够深入了解创业相关知识,热爱劳动,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二、毕业要求
(一)知识要求
本专业经过 4 年专业培养,在知识领域应能达到如下要求:
【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相关专门知识;
【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包括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学校卫生与健康,以及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知识;
【教育学专业工具性知识】具体如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管理与中小学教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包括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研究设计、文献检索等方面知识;
【教育政策法规与改革前沿】了解与教育学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熟知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前沿与动态。
【宽广的通识与跨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计算机、外国语言类、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并对其他学科本科专业知识有了解,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经过 4 年专业培养,在能力方面应能达到如下要求:
【教育问题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与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分析当前教育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现代教学能力】熟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运用所学知识,围绕某门中小学课程独立开展教学设计、准备、实施、评价、反思等能力;
【现代学校管理能力】能够基于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规定,运用教育技术等手段,开展班级建设与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划与治理等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选题、综述、设计、调查、撰写等主要研究流程,掌握信息搜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基本胜任独立开展教育研究;
【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较强沟通合作能力,有效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能够运用多种沟通形式和新型社交工具进行交流,包括初步的专业领域相关的国际交流;
【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结合职业愿景合理制定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素质要求
本专业经过 4 年专业培养,在综合素质方面应能达到如下要求:
【政治素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公民素养】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
【身心素养】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具有适应教育科学研究与管理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职业素养】热爱教育,积极进取,具有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遵守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养成学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创新能力;
【国际视野】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与开放心态,多途径地了解国外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学制: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 3-6 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 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 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10 23:51 , Processed in 0.0752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