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介绍 http://ceie.swu.edu.cn/
==================================================================================
学院简介
一、发展渊源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源头是成立于1940年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专业起源于1986开办的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1996年10月成立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专业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3年6月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西南大学组建后,原西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入,继续沿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名称,仍然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2012年9月,学校决定独立设置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2年12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学院首任任院长为廖晓峰教授。学院院训为“笃信、厚工、博学、唯人”。
二、学科建设
我国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协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雷达实验参与者、西南师范学院前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前院长、一级教授谢立惠先生是该学科元老,曾在这里工作生活长达8年,为学院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贡献。
学院目前覆盖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四个一级学科,现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外合作独立办学机构——西南大学西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生1000余人。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所在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三、科研平台
学院是国家级研究平台——智能传动与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参与单位,有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云计算安全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服务机器人共性技术及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所、非线性电路与保密通信研究所、智能感知与无线通信研究所。ACM重庆分会挂靠学院。
四、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师资队伍73人。包括正高级职称17人(含兼职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超过94%,有海外留(访)学一年以上的达70%。有国家级人才5人次、省部级人才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3人。
五、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围绕“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学院遵循工科专业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放本科生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重庆市单片机竞赛等专业赛事,获得包括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省市级奖项多项。学院拥有多个固定的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搭建良好平台。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所有教授都给本科生上课,本科生都有机会与名师大家“零距离亲密接触”,每年都有本科学生获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获准国家专利,毕业后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有学生拿到中外政府或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学生大多在电子、通信行业从事研发、设计、运维、管理工作,有一大批学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研究项目,承担国家、省部级产业化项目。近3年获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近20项,合同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年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准国家专利20余项。2017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在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塔学院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开展“3+1”“3+2”交换,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大学的各种交流、交换项目。同时学院也招收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国际学生。积极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交流。
六、未来展望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学院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学院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科实力,不断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努力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以扩大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力,努力向一流学科迈进。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覆盖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四个一级学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凝聚形成了复杂网络与神经计算、保密通信与非线性电路、情感计算与人机交互、智能感知与无线通信等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复杂网络与神经计算:
研究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分析神经网络的演化过程和吸引子的性质,探索神经网络的协同行为和集体计算功能;研究复杂网络的动力学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复杂网络的拓扑与可靠性;研究计算机病毒传播动力学;研究高性能互连网络的容错、故障诊断及并行计算。
(2)保密通信与非线性电路
研究现代非线性系统电路设计理论、网络模型及算法;研究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岔、失稳现象和混沌产生机制;研究脉冲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混杂系统、时滞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研究基于忆容器和忆感器的信息存储以及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等。
(3)情感计算与人机交互
研究基于生理信号的人机情感交互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更加适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研究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研究多模态的情感识别、理解和表达;研究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血氧遥测及情感识别。
(4)智能感知与无线通信
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分配与数据收集;研究异构传感网络拓扑与协议、能量管理、可靠性、安全性等;研究无线自组织网络的数据控制、路由、功率控制;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分配与功率控制;研究芯片上/间光网络、超高速光通信系统、保密光通信技术等。
“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榜上有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西南大学新增的1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标志着学院顺利进入国家“双万计划”行列。
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开办于2003年,秉承为国家通信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卓越人才的理念,探索出“学研协同、学赛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下,逐步发展为“数据通信与先进网络”和“计算智能与无线通信”两个特色方向,在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据2020年软科(ARWU)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榜显示,我院通信工程学科(国内一级学科名为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居世界101-150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33-42位,是西南大学四个进入世界前150位的学科(仪器科学、生物工程、通信工程、农学)之一。2019年学院程通信工程专业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根据2019年4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教育部决定在2019-2021年间分批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次发布的是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第二批评选结果。认定了397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4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截至目前已认定80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65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西南大学两批共获3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必将推动学院学科及专业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新的台阶。接下来,学院将举全院之力,根据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对标对表,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实力,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堪当通信科技与产业发展大任的一流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21年3月18日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003年,为适应新世纪通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基础上,瞄准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方向,新开设“通信工程”本科专业。2004 年筹建了独立的校级
“通信技术实验室”,进一步夯实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下,以面向先进通信理论与技术为建设理念,以“数据通信与先进网络”和“计算智能与无线通信”为特色方向,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中国西部培养信息通信产业卓越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迎合未来通信技术发展需求,西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和相关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现代通信工程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强,毕业时成为能够从事各类通信设备、信息通信网络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等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目标1:胸怀浓厚的家国情怀,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坚守初心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严守行业规范,践行职业道德,具备工匠精神。在工作中,能够综合考虑通信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能对现代通信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负责完成一个中小规模的通信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具有成长为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以及运营的优秀专家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质。
目标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组织和领导通信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方案设计和研发,能够与通信工程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和公众有效沟通,能够跟踪现代通信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保持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能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不断
更新知识,紧跟现代通信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渊源于 1986 年开办的应用物理专业,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历经应用物理、信息工程专业更名,1996 年 10 月正式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8 年入选重庆市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2021 年专业验收考核结果为优秀,是重庆市唯一考评为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1 年入选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智能传动与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支撑,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和相关行政部门工作的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为国家培养现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的综合人才。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预期能够承担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严守行业规范,践行职业道德,具备工匠精神。综合考虑电子信息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子信息产品服务。
目标 2: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组织与领导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产品的方案设计和研发,能够负责完成中小规模电子信息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目标 3:能够跟踪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具备团队协作与指挥能力。
目标 4:具有全球化意识,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不断更新知识,紧跟
电子信息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发展能力。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与云计算安全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以信息安全学为核心,交叉融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坚持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前沿探索和科技创新,强化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保密技术、法律法规等的交叉与融合,突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为本科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和激发创新思维。信息安全专业依托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经过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识教育后,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安全理论研究,计算机系统及安全防御系统的规划、设计、部署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从事计算机、现代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人才。
培养目标
信息安全专业坚持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笃信、厚工、博学、唯人”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兼备。通过良好的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使学生在其专业拓展和职业发展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研究素质,具备爱国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坚实的数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等理论基础,较深入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管理方法、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等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学生毕业时,能够综合应用信息安全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从事信息系统安全规划与方案设计、信息系统安全检测以及防御、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工作,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成为具有高素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 1:能够在社会中表现出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综合考虑法律、环境、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目标 2:掌握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分析和解决与信息安全专业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理解并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安全解决方案。
目标 3: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担当精神,能够组织和领导信息安全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并且具有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目标 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各种学习渠道不断更新知识,紧跟现代信息
安全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发展能力。
====================================================================================
电子信息类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类专业下设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分流采取1+3的模式,前一年修读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后三年进入到该大类所覆盖的专业学习。电子信息类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支撑,拥有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强大师资,自1986年开办以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笃信、厚工、博学、唯人”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文化。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为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工作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渊源于1986年开办的应用物理专业,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历经应用物理、信息工程专业更名,1996年10月正式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8年入选重庆市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2021年专业验收考核中是重庆市唯一考评为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1年入选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智能传动与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支撑,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和相关行政部门工作的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通信工程专业2003年,为适应新世纪通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基础上,瞄准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方向,新开设“通信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筹建了独立的校级“通信技术实验室”,进一步夯实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下,以面向先进通信理论与技术为建设理念,以“数据通信与先进网络”和“计算智能与无线通信”为特色方向,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中国西部培养信息通信产业卓越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为迎合未来通信技术发展需求,西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和相关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为国家培养现代电子信息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的综合人才。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从事各类电子系统、信息通信网络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等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预期能够承担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目标1:严守行业规范,践行职业道德,具备工匠精神。综合考虑电子信息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的产品服务。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能对现代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负责完成一个中小规模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具有成长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以及运营的优秀专家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质。目标3:能够跟踪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具备团队协作与指挥能力。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不断更新知识,紧跟电子信息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发展能力。(二)通信工程专业目标1:严守行业规范,践行职业道德,具备工匠精神。综合考虑电子信息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的产品服务。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能对现代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负责完成一个中小规模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具有成长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以及运营的优秀专家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质。目标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够组织和领导通信工程领域相关产品的方案设计和研发,能够与通信工程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和公众有效沟通,能够跟踪现代通信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保持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能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不断更新知识,紧跟现代通信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西南大学智能电子制造微专业
一、 专业简介
智能电子制造微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理工科知识、能够用的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电子实验与维修操作技能、较强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编程能力,懂得信息通信的基本知识,具备单片机开发、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能力的中高级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在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二、 培养目标
智能电子制造微专业培养是培养现代电子信息领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筹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预期能够承担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与开发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1:严守行业规范,践行职业道德,具备工匠精神。综合考虑电子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电子信息产品服务。
目标2:能够适应现代智能电子制造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智能电子制造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负责完成中小规模智能电子制造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目标3:能够跟踪智能电子制造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能够组织与领导智能电子制造领域相关产品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具备团队协作与指挥能力。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智能电子制造前沿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发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