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回复: 3

天津大学 电气信息类专业 工科试验班 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复制链接]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发表于 2024-9-21 23: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大学 电气信息类专业 工科试验班 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3年成立的北洋大学电机系,至今已有九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素以严谨治学、务实求真而闻名。先后培养出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培大院士,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院士,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梁维燕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贺家李教授,数字通信专家李乐民院士,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余贻鑫院士,电机工程专家刘锡瑛教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何振亚教授,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专家王成山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方黎平教授,国际电机领域知名专家陈之藩教授,电视与图像信息技术专家俞斯乐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以及以著名企业家荣智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类杰出人才。通信专家周炯槃院士,我国电力系统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徐庆春教授,电子与通信学家、无线电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马师亮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科的开创者之一、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刘豹教授,原天津大学校长吴咏诗、李光泉,原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渝钦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此教书育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04人,专任教师241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124人。教师队伍中拥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2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教学名师3人。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与自动化实验中心4个系和3个中心,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7个本科专业。每年本科生招生62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近500人(硕士研究生4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在校生4100余人。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分别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拥有电气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过程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慧能源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类脑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无人集群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电视与图像信息研究所、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学科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微网与智能配电系统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分布式发电微网及智能电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制造示范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能源互联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仿生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过程成像与检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多媒体信息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中英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基地,并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建了多个科研和实训平台。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已形成多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如: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安全性与运行控制、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新型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器系统优化与节能,高电压与绝缘材料,新型传感器与流动参数检测,自动化装备与过程控制,智能系统检测与控制,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机器人控制技术,新能源动力汽车控制技术,宽带信息处理与传输、智能感知理论与系统、隐蔽通信与信息对抗、高速光纤通信理论与技术、3D立体图像显示技术、音视频信号处理等等。

学院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以创新引领破解卡点痛点,实现学院科研创新综合实力跃升。新时代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项70余项。近五年承接科研项目1500余项,科研经费实到经费9.64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429篇,授权发明专利1964项,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联系方式:022-27405477

学院网址:http://seea.tju.edu.cn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贯穿电能生产、传输、分配、转化及其应用 ,重点关注各类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 、各类能源与电能交互过程中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
特色方向包括:配电系统规划与评估 、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分布式发电与微网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新型电机系统设计与优化 、高电压绝缘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对电力能源及其相关领域的重大需求,培养具备工程技术与科学基本素养以及电气工程相关“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具备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追踪国际前沿、沟通与表达、积极主动应对变化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现代工具创新设计开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并坚守工程伦理观念,能够在能源、环境、电子、信息、控制、建筑等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团队精神、求是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适应能源战略转型、支撑电气工程领域创新发展、掌握电气工程关键技术、引领电气工程先进理念与模式变革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具体目标1:工程问题分析与评价能力  熟悉电气工程专业相关工程技术,具备科学基本素养,并能将其综合应用于电气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系统分析、运行控制、设备制造、电力管理与决策,正确合理地评价电力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够根据行业发展、科技进步掌握前沿知识。

具体目标2:工程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  熟悉电气领域的工程系统性和设计流程,能够分析和研究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设计满足相应需求的系统、单元(设备)或工艺流程,具有从事新产品设计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预测与模拟。

具体目标3:工程及人文素养  具有家国情怀,熟悉电气工程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正确评价产品开发和产品应用中的社会、道德、伦理与文化等问题,熟悉所从事领域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使用对人员和公众健康、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履行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具体目标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  具备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具备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能够就工作领域的核心问题与业界同行交流合作,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团队核心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具体目标5:全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熟悉并掌握本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资料查阅、综合分析、正确处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跟踪和赶超国际前沿发展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目标6: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掌握本领域国内外发展的新动态,能够结合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需求,自主学习、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与管理知识,并应用于工程和管理实践中,不断适应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生教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

多学科融合:电子信息工程是现代科技的支撑技术,服务于生命科学与医学、国防工业、生产制造、自动控制、消费电子等广泛的领域,对相关学科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有很强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处于科技前沿:借助新原理仪器技术和理论,可以发现物质世界中新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学和医学现象和规律,同时为自然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重大突破提供技术支持。

推动技术进步:电子信息工程是现代科技的支撑技术,服务于生命科学与医学、国防工业、自动控制、消费电子、社会安全保障、生产制造等学科及行业,对高新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科生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我国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掌握坚实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现代电子技术、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自主学习、外语交流、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人工智能等行业胜任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能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技术、发挥创造性并坚守工程伦理观念,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1. 具备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掌握宽广的电子信息工程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电子、信息和智能化技术进行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
2. 能够周全考虑技术性和社会、法律、安全、文化、环境等非技术性因素,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工程系统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多学科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4.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了解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
5.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持续完善与提升自我。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

通信工程-培养目标
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通信工程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通信工程专业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信号获取、处理和应用,通信及系统和网络,模拟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应用,微波及电磁技术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工作。

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


物联网工程
-----------------------------------------------------------------------
本科生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

国家需求: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专业的任务是以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应用为核心,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急需的卓越型复合人才。

学科融合:物联网是融合现代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本专业的师资来自于多个学科与专业,对上述研究领域均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

创新与实践:物联网是广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本专业不仅向学生传授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还具备优良的实验环境和校企合作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与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本科生教育-物联网工程-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为国家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掌握坚实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人工智能等物联网工程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自主学习、外语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物联网感知与控制、物联网组网与通信、物联网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与质量监督等工作,能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创造性并坚守工程伦理观念,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1.(工程知识)具备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掌握宽广的物联网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能够结合科技与职业发展,掌握前沿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知识。
2.(工程能力)熟悉所从事工程领域的法律、法规与工程标准, 能够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解决复杂物联网工程问题。
3.(研究能力)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提炼出科学或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4.(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多学科背景下的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
5.(工程素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了解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
6.(发展能力)通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提升能力,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专业特色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以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之间的融合为基础,重点关注智能电网向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可支撑智能电网信息通信领域中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技术开发、智能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智能电力教育科研等行业方向。

培养目标
为国家培养适应能源战略转型、支撑智能电网创新发展、掌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关键技术、引领智慧能源理念与模式变革的新时代卓越人才,成为业界具有全球化视野、跨学科知识结构、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骨干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智能电网基本理念、组成、运行及其密切相关的信息感知、传输与处理涉及的核心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全球发展动态与实际工程案例等专业前沿知识,具备独立思考、终身学习、追踪国际前沿、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工具创新设计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应对变化能力,未来在社会上能从事高等教育、科研院所、电力与能源企业、互联网与信息产业、国家能源部门等众多行业,成为智能电网及其所带动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课: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等。

专业课:智能电网基础、电力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及网络、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电网最优运行、智慧能源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区块链技术等。


自动化
-----------------------------------------------------------------------
自动化-专业特色
自动化专业主要以自动控制原理为指导理论,深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实现系统的信息检测与自动控制。专业具有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应用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多个领域,实现工业过程控制、工业信息检测、移动机器人与飞行器自动控制、生物信息检测与控制以及机器自主学习等。

自动化-培养目标
①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②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不断扩展知识面和终身获取新知识;
④ 具有开拓创新和适应科技高速发展能力;
⑤ 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具备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
⑥ 能有效的进行自动化新技术的探索和新系统的应用研究;
⑦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参与对外交流和技术洽谈等工作。


机器人工程
-----------------------------------------------------------------------
专业特色
机器人工程是面向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需求、依托学院在机器人领域的学科优势而设立的自动化类新工科本科专业。该专业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以智能机器人与无人系统共性技术为专业核心,打造系统设计、智能感知与导航、智能控制及人机交互等专业核心模块。采用项目贯穿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机器人产教融合,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目标
为应对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产业升级对机器人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机器人工程的系统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在智能机器人与无人系统设计、软件编程、硬件开发、智能感知、导航规划、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系统开发和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实践能力与开拓精神的机器人与无人系统领域的领军人才。

核心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理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机器人学基础、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机械基础与机构学、机器人感知与导航技术、机器人视觉、机器人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

合作交流
在教学方面,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交换互访协议,可为该专业学生提供短期访学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维。在实践方面,与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史河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多家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了“用人单位合作办学协议”和“共建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为该专业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到这些企业实习和实践提供了保障。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专业代码:080802 二级学科名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l 主要研究方向

1.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2.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

3.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4.电力新能源、微电网和综合能源系统

l 博士指导教师

王成山,王守相,江晓东,何晋伟,李斌,李永丽,肖峻,余贻鑫,张炳达,张艳霞,郭力,贾宏杰,葛少云,路志英,穆云飞,汤涌,栾文鹏,盛万兴,周泽昕

l 硕士指导教师

王成山,王守相,江晓东,何晋伟,李斌,李永丽,肖峻,余贻鑫,张炳达,张艳霞,郭力,贾宏杰,葛少云,穆云飞,栾文鹏,张沛,孔祥玉,王丹,王继东,刘洪,刘怀东,李鹏,李博通,李霞林,余晓丹,张芳,罗凤章,姜惠兰,赵金利,徐弢,曾沅,薛士敏,魏炜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历史沿革及特点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前身为北洋大学于1933年设立的电机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同时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与电气工程其他二级学科一起,共同建有“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控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能源互联网国际合作基地”、“天津市配电系统规划及自动化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电力新能源与智能配用电技术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基地。建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平台、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综合仿真实验平台、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综合能源系统等实验平台,为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一流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拥有一只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师队伍,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33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此外,学科拥有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4个省部级人才团队。

学科面向电气工程领域重大需求,采用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基础、特点和职业发展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其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学制4年,全日制学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2.5年。

本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电工理论、信息处理、网络分析、系统优化等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性知识。本学科主要开设:

(1)基础理论课程:矩阵论、工程与科学计算、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智能系统原理及应用、模糊理论及应用等;

(2)专业知识课程: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超高压输电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EMS及保护RTDS实验、线性系统理论、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电力市场、配电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智能系统原理及应用、稳定域理论与优化应用(英文)等;

(3)方法工具类课程:专业学术研究方法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前沿及学术道德规范讲座、第一外国语、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交流与应用、英语翻译、高级听说、软件体系结构、国际知识产权法、信息检索与分析、专利实务与专利情报分析等。

本学科硕士、博士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及撰写的规范性等,要满足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满足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位分委会(第五分委员会)对研究生申请学位达到的成果要求。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主要关注和从事如下领域研究:电能生产、传输、分配、转化及其应用,各类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以及各类能源与电能交互过程中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以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为目标,在过去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

1、在配电系统优化、评估及可靠性提升等领域,面对我国配电网投资大、系统需要优化、供电可靠性亟待提升等重大需求,开展了配电网优化规划、评估分析和高可靠性供电关键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系统地提出了多电压级配电网协调规划理论,发展了针对系统性能提升的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优选方法,开发了配电网建设改造决策支持系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4个直辖市和30余省的数千个城市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对我国配电网大量建设改造资金的科学安排发挥了积极指导作用,为我国配电网可靠性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2010年和2016年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2、在大电网安全性监控领域,系统地发展了大电网安全域理论与方法体系,开发了大电网安全性分析、预警、监控和风险评价系统,形成了多方面创新性理论及技术发明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安全域理论的实用化,被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给予高度评价。成果已在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南方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技术研究院、美国Tri-State公司、宁夏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天津市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等数十家单位获得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入选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在电力新能源、微电网和综合能源系统领域,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单位。学科先后牵头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牵头该领域中英、中美、中澳、中瑞等国际合作项目;先后主持召开了2012 IEEE PES ISGT-Asia、2014 Symposium on Microgrids、2017 Applied Energy Symposium&Forum: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with Mini/Microgri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7期双清论坛、中国首届智能电网论坛、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在该领域建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平台,拥有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Applied Energy UniLAB-DEM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成果已在我国数十项分布式发电微网和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中获得成功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曾获2013年和2016年天津市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4、在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学科先后提出了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分布式电源的并网控制与保护技术、复杂配电网故障检测新原理等。研究成果在我国第一条75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线路和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线路上获得成功应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数十个微网示范工程中,研究成果曾获2010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五、就业方向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电网公司、电气装备企业、电气技术研发等企事业单位。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专业代码:080804 二级学科名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

2.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及控制

3.交、直流电源变换器及控制

4.交、直流电力传动系统

5.电能质量检测与分析

6.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及装置

7.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

博士指导教师:

夏超英;王萍;车延博;李冬辉;史婷娜;阎彦;陈炜;王议锋

硕士指导教师:

夏超英;王萍;车延博;王议锋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专业特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电力传动、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综合了半导体功率器件、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计算机的最新研究成果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天津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198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学科点,1995年和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联合申请成为博士学位学科点,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力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单位,许镇琳、马小亮、张立教授在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中国大功率交-交变频调速和矢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中国变频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学科培养以实际科研课题为驱动,采用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求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学制4年,全日制学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2.5年。

该学科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适合电气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报考,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机学,单片机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1)基础理论课程:矩阵论、工程与科学计算、非线性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现代物理学与高新技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2)专业知识课程: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现代电子电路和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复杂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现代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

(3)方法工具类课程:专业学术研究方法论、国际学术交流方法与技巧(双语)、自动化系统综合设计、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学术交流英语、英语翻译、高级听说、软件体系结构、国际知识产权法、信息检索与分析、专利实务与专利情报分析等。

本学科硕士、博士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及撰写的规范性等,要满足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满足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位分委会(第五分委员会)对研究生申请学位达到的成果要求。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电能变换装置、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曾取得过多项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系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检测、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优化布局与调度等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天津市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在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开发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包括“十五” 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XL纯电动轿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项目及滚动项目(编号:2002AA501621、2003AA501620),“十一五” 科技部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纯电动-混合动力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研发” 项目(编号:2006AA11A174),“十二五”科技部863科技攻关项目“下一代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研发” (编号:2011AA11A259),参与了教育部973“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课题的研究,“电动轿车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荣获2008年天津市科学进步二等奖,“通用化、系列化的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研发”荣获2012天津市科学进步二等奖。开发出了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两个系列的电机控制器系列化产品,具有高功率密度、高可靠、和高效率的特点,在异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的理论和应用,异步电机损耗模型和效率优化控制算法,电机控制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失稳的机理与对策,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以及电机系统的容错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基于电机凸极跟踪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算法等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已在实际中获得成功应用。

(2)在电能质量检测与分析方面,近几年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高等学校博导类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光伏发电系统中开关电容微型逆变器及其控制研究”(编号:20120032110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低速大转矩永磁电机伺服系统集成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51037004)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光伏电站直流升压汇集接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编号:2016YFB0900200)等。在电能质量扰动检测与分类、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并网逆变器直流抑制、电能质量补偿等方面展开研究,发表“基于改进数学形态学与S变换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检测”、“风力发电并网电压扰动信号的分析与检测”等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得“一种基于相位扰动的分布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系统”、“一种具有预滤波功能的单相频率自适应同步锁相系统”等多项发明专利。

(3)在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包括科技部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光伏微电网核心设备与控制系统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编号:2015AA050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针对直流微电网的分布式直流DVR系统研究”(编号:51307117),国网总部科技项目“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编号:SGTJDK00DWJS150098),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市级科技项目“智能家居能量管理系统与电动汽车多功能车载充电器开发”、“光储一体化装置的电路结构与拓扑验证及家庭能源路由器功能验证”、“小型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研制开发出了大功率自同步电压源逆变器和大功率高效智能充电器、具备“软并网、热插拔、即插即用”等功能的分布式光伏-储能一体化装置以及具备信息交互、信息处理、自主组网和能量控制的家庭能源路由器。在光伏微电网系统的模块化集成技术,三相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的虚拟同步机实用化关键技术、无功动态均衡分配的虚拟阻抗技术以及开发具备智能电网接入能力的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五、就业方向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适合在各行业、领域中,从事电力电子技术与装置、电力传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微电网和智能电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及科研管理工作。近年来,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从事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工程、电气传动、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航空航天、电力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电网与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等单位。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专业代码:080805 二级学科名称: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1.理论电工及其应用

2.能源互联网信息系统

3.超导电工理论及应用

4.传感器网络与应用

5.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6.新能源及并网技术

7.超导电力系统

博士指导教师(名单):杨挺、信赢、金建勋

硕士指导教师(名单):石季英、刘迎澍、李桂丹、刘丽萍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一个研究领域宽广的专业,可以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所包括的五个二级学科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均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多年发展使得天津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电气工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并协助学院建成“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气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及“天津市能源互联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基地。学科取得的多项突破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学术和工程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

1.学科特色:本学科注重与其他各学科交叉,作为电气工程领域内新技术、新理论的前沿引导学科,与电工理论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是本学科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2.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科有一支高效、精干、勇于开拓的师资队伍,目前具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多名,全部教师具有国外留学背景。

3. 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学科结合自身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基础、特点和职业发展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其毕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际交流:本学科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同英国帝国理工、伯明翰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为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众多国际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本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应用泛函分析、工程优化、线性网络分析;现代电力系统分析、图论及其应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讲座等。同时本学科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每名研究生查阅文献、自学知识、动手实验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名研究生均有机会参与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科研任务,撰写SCI/EI论文并完成学位论文。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科技项目,以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达400余篇,包括IEEE 会刊、IET会刊等一系列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申请专利30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项,已形成多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处于世界或国内领先水平。

五、就业方向

本二级学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与独立分析能力强。大部分毕业生继续在国内或赴国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则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西门子电气、ABB、施耐德电气、深圳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毕业生受到各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面广,求职成功率高,且用人单位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好。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博士专业代码:0808 硕士专业代码:080803 二级学科名称: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特高压电力设备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

2.大容量直流电缆及管道输电关键技术

3.特高压外绝缘失效机理与状态检测

4.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系统老化及破坏机理

5.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绝缘系统及其应用技术

6.辐射环境下绝缘破坏机理与调控技术

7.高导热复合绝缘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8.非线性介电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9.高储能密度电容器薄膜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博士指导教师(名单):杜伯学

硕士指导教师(名单):刘勇、肖谧、高宇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本二级学科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理论与实验、纳米复合绝缘材料、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绝缘材料、电气绝缘在线监测和高电压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有专职教学与科研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理教授1人,讲师1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本二级学科建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基地,包括高压实验大厅、绝缘老化与破坏实验室、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实验室、工程陶瓷及其加工技术实验室、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实验室等,研究条件与实验设施完善。

本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紧跟全球能源互联网与超/特高压电力系统骨干网络布局,探索高电压、大电流、强磁场、极端气候等环境下(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老化与破坏机理及高性能复合绝缘电介质开发与应用技术。特别在高压直流电缆附件绝缘关键技术、大容量直流输电和管道输电、超高压直流电缆、核级电缆绝缘关键技术、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外绝缘关键技术等领域已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国内外的学术和工程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同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希库蒂米分校等高校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平台。

三、 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本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有:电气绝缘监测与诊断、高分子绝缘材料特性、高电压新技术讲座等。同时本学科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每名研究生查阅文献、自学知识、动手实验与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名研究生均有机会参与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并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科研任务,撰写SCI/EI论文并完成学位论文。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近年来,本二级学科在电力系统(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理论与实验、纳米复合绝缘材料、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绝缘材料、电气绝缘在线监测和高电压新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达500余篇,其中在国际电气绝缘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4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项,部分研究成果处于世界或国内领跑水平。

五、就业方向

本二级学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与独立分析能力强。大部分毕业生继续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其下属各省级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备检修公司、调度中心等单位工作,受到各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面广,求职成功率高。


电机与电器
-----------------------------------------------------------------------
专业代码:080801 二级学科名称:电机与电器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1. 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

2. 特种电机设计与控制

3. 永磁电机设计与控制

4. 电动汽车电机设计与控制

5. 飞轮储能电机设计与控制

6. 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智能控制

7. 电机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

8. 电机电磁场分析与计算

9. 电气节能控制技术

10.新能源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系统及其控制

博士指导教师:王晓远,陈益广,张云,李斌

硕士指导教师:王晓远,陈益广,张云,李斌,么莉,陈炜,方红伟,李洪凤,宋战锋,阎彦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电机与电器现有在岗教师13名,含教授3名、副教授7名和讲师2名,其中12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科主要从事新型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培养电机及其控制领域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涵盖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方向,在电机基础理论与拓扑结构,电机本体设计与运行分析,电机驱动控制原理与技术,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置,电力电子与功率变换技术,智能化技术与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人才。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主要课程:电机瞬变及能量转换,电机控制理论,电机制造和电气传动技术,电机电磁场,电机现代设计理论,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新型电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现代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

本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应修总学分应不少于27学分。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4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其中,核心课中的学科群课(多选的课程)可替代选修课中的专业领域课程,但任何选修课不能替代核心课。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申请并授权多项专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2部。

五、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到高校、科研院所、航空航天、电动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等多领域从事教学、研发、生产和运行工作。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专业代码:081102 二级学科名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一、 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过程信息检测与智能系统

2.复杂流体建模、测试与分析

3.生物系统建模、检测与调控

4.生物信息检测与调控系统

5.智能机器人检测与控制

6.复杂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

7.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与应用

博士指导教师:

金宁德;王江;孟庆浩;董峰;王超;马书根;徐英;王一晶;邓斌;高忠科;谭超;魏熙乐;薛婷

硕士指导教师:

金宁德;王江;孟庆浩;董峰;王超;马书根;徐英;王一晶;邓斌;高忠科;谭超;魏熙乐;薛婷;孙宏军;孙立军;曾明;许燕斌;郑丹丹;张镇;崔自强;于海涛;任尚杰;孙彪;翟路生;丁红兵;任超;刘晨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是国内本专业领域首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科点,1986年获得硕士是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本学科建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电气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过程检测与控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及“天津市工业4.0示范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培养以实际科研课题为驱动,采用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基础、特点和职业发展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其毕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27人,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创新人才”、天津大学“北洋学者”等各类人才计划15人。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学制4年,全日制学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2.5年。

本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工具性知识。本学科主要开设:

(1)基础理论课程:应用泛函分析、非线性数学、矩阵论、工程与科学计算、随机过程基础、数理方程、应用统计学、最优化方法、电磁场理论、流体力学、物理学知识与高新技术等;

(2)专业知识课程:线性控制系统、现代检测技术与参数估计、系统辨识与控制(双语)、非线性信息处理、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机器人系统、自主机器人感知与导航、脑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层析成像技术与应用、多相流传感技术与流体流动、计算机控制系统、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双语)等;

(3)方法工具类课程:专业学术研究方法论、国际学术交流方法与技巧(双语)、自动化系统综合设计、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学术交流英语、英语翻译、高级听说、软件体系结构、国际知识产权法、信息检索与分析、专利实务与专利情报分析等。

本学科硕士、博士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的创新型及撰写的规范性等,要满足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满足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位分委会(第五分委员会)对研究生申请学位达到的成果要求。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针对石油化工、燃气输送、电力生产、流程工业装备、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生物等领域的信息智能获取与利用问题开展研究;以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为目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

(1)针对石油、化工、能源等生产过程中,非常规或困难条件下,过程参数的检测原理、技术与系统开展研究。建有高校中水平较高、功能完备的过程参数检测实验室,拥有各类大、中型实验装置30余台套,价值2000余万元;与国际同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互相关测量技术、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等研究。其中,在单、多相流检测方向上,所获得的研究及开发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珠峰科学考察”、“大型水利工程流量检测”及中石油、中海油等实际油、气田生产测试和建设工程中,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部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其他各类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与企事业单位委托各类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工程应用项目50余项,曾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2)运动体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以增强国防安全,提高对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救险的能力为目的,以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嗅(视)觉移动机器人、生物信息传导等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及实物仿真模拟平台,对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快时变及不确定等复杂特性综合影响下系统的智能感知与自主协调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省部级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各类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工程应用项目20余项。

(3)生物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针对智能化医疗信息处理等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的支持下,应用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成功应用于智能医疗建设等领域,为国家规划的“城镇医疗体系”建设等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各类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工程应用项目30余项,曾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五、就业方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培养的研究生适合在各行业、领域中,从事信息检测、处理、分析及控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及科研管理等工作。近年来,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从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制造、智能建筑、环境保护、生物医疗等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等单位。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专业代码:081101 二级学科名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一、 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2.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

3.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

4.多智能体协调控制

5.混杂系统控制理论

6.网络控制系统理论

7.飞行器设计与控制

8.动力系统稳定性理论与应用

9.广义系统控制理论

10.信息物理系统决策与控制

博士指导教师:吴爱国、张国山、李冬辉、宗群、史婷娜、程泽、左志强、鲜斌、齐俊桐、胡超芳

硕士指导教师:吴爱国、张国山、李冬辉、宗群、史婷娜、程泽、左志强、鲜斌、齐俊桐、胡超芳、窦立谦、田柏苓、穆朝旭、杨雄、董娜、刘丽萍、吕伟杰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在工业信息物理系统检测与控制、重大装备非线性多变量优化与控制、智能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新型能源动力优化、航空航天导航与制导、单旋翼与多旋翼飞行器、水下机器人、智能建筑优化控制与信息集成以及复杂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已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本学科以复杂工业系统和军事装备为对象,重点研究非线性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和各类先进控制理论,提升了现代工业和军事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智能化水平。本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6人,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过程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锻压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研究基地。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科研院所开展了全方位的国际合作,霍尼韦尔、西门子、三菱等多家国际跨国公司,先后出资1500余万元建立联合实验室,与本学科的相关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年青教师均有一年及以上的出国经历,每年参加数十次以上的国际学术会议。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研究生以非线性数学为主要基础课程,熟悉和掌握非线性控制理论和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重点学习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变量强耦合系统设计、非线性鲁棒控制系统和随机过程建模与控制课程。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应取得三个创新性成果,发表一篇SCI和二篇EI收录的期刊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应取得一个创新性成果,发表一篇EI收录的期刊论文。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科研项目方面,获批国家级项目余20项,包括国家“973计划”1项、科技专项2项、“863计划”2项、国际合作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教育部计划课题3项;天津市计划课题10余项;其他部委计划课题10余项。与企事业合作课题80余项。合同经费近3000万元;实到经费2000余万元。发明专利方面,共申请专利150余项,授权60余项,专利的实际转化与应用大幅度增长。发表论文方面,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180余篇。科研获奖方面,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等多个奖项。

五、就业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研究生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并在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具有主持大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能力。

就业方向:为国家与地方行政管理和规划建设部门,国家级航空航天、导航与制导、军事科学、工业与信息产业、船舶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领域研究院和研究中心,国家和省部级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建筑、邮电与通讯设计院和检测检验部门,国家级重点集团与企业,国际跨国集团与外资公司,国内大型上市公司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专业代码:081104 二级学科名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气象科学研究及其软件系统开发

2.电力系统运行控制

3.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4.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5.生物信息检测技术

6.智能交通技术

博士指导教师:王萍路志英岳士弘

硕士指导教师:张军杨正瓴薛军滔朱新山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仿生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技术融合的产物。这一学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界的极大重视,被称为面向新世纪的控制科学,是“中国制造2025”的最核心研究领域。本学科以各种传感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以提高系统性能。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本学科校内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市交通局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为主要合作单位, 培养IT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

本学位点主要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理论、微智能执行器及智能控制系统等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系统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需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对实验结果概括处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文献写作能力,能够完成学术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较好的外文论文写作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模糊理论、并行计算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加国家973和863项目各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一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一百二十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在各类已完成的项目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等。

五、就业方向

本二级学科近年来就业范围广泛并广受欢迎,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大类:

1)与智能技术直接有关的行业:华为通讯技术公司、中兴通讯、中国移动、霍尼韦尔、北京暴风影音、58同城等等:

2)银行与研究所:渣打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海信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天津市政设计院、天津天晨设计院、中广核、北京704所、铁三院、中电54所、沈阳飞机发动机研究所;

3)高校与其它事业单位: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部分中等学校、天津市社保局、天津市档案局等;

4)天津电网、国家电网和国内电力公司等。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3: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专业代码:081002 二级学科名称:信号与信息处理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现代信息处理理论及应用

2.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

3.数字音视频系统设计及应用

4.物联网工程及应用

5.数字图像处理及分析

6.视觉模式识别

7.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8.多媒体信息安全

9.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博士指导教师(信息系名单):郭继昌、苏育挺、庞彦伟、张涛、刘安安、冀中、黄翔东、其他院外校外导师

硕士指导教师(信息系名单):郭继昌、苏育挺、庞彦伟、张涛、刘安安、冀中、黄翔东、褚晶辉、吕卫、张静、何凯、杨爱萍、张淑芳、李岳楠、聂为之、于洁潇、其他院外校外导师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是以研究信号与信息的处理为主体,包含信息获取、变换、存储、传输、交换、应用等环节中的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的各个领域。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并聘有数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3名(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系),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6人。

本学科教学设施先进,共设有多个专业方向实验室,其中包括流媒体信息平台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多媒体信息安全实验室、视觉模式识别实验室等,配备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计算机、开发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和实验场所。 本学科近年出版了20多部教材和专著,承担大量的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航天部、信息产业部、石化总公司等部门的攻关项目,年科研经费达到数百万元以上。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本学科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数学类(如矩阵论、应用泛函分析等);学科基础类(如数字图像编码、随机数字信号处理等)。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处理类(如统计模式识别、信号检测与分析等),信息通信类(如光纤通信系统、宽带接入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等),以及跨学科课程(如数据挖掘、线性控制系统等)。必选课程则是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等。

本学科研究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期间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工程实践活动。最终各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均需满足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学位分委会对研究生申请学位达到的成果要求。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各类5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申请发明专利近200项。在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音视频处理系统设计、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多媒体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五、就业方向

本学科硕士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几个典型方向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方向是: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主要从事系统维护和客户应用开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如华为、中兴、展讯等),主要从事产品信息类产品的研发;国有电子信息类的研究院所(如工信部第三/第四研究所,航天部第二/第五研究所等),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类专用系统设计;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阿里、百度、京东等),主要从事信息处理类产品的研发和服务。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攻读博士或出国深造。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专业代码:081001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一、研究方向及指导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纤通信与光电信息处理

2.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

3.立体信息处理与成像

4.通信网理论与技术

5.信息安全与模式识别

6.电磁场理论与智能天线

7.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8.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博士指导教师:侯春萍,侯永宏,金志刚,毛陆虹,唐晨,杨嘉琛,金杰,李素梅,汪清,岳焕景,于晋龙,雷建军,杨敬钰,张平,周圆

硕士指导教师:高镇,侯春萍,侯永宏,金杰,刘敬浩,李硕,李素梅,沈丽丽,苏毅珊,唐晨,王菊,汪清,岳焕景,杨嘉琛,吕辰刚,雷建军,徐岩,杨敬钰,张平,周圆

名单持续更新中,更多导师名单请见http://www.tju.edu.cn/seea/yjsjx/wj/201708/t20170821_297671.htm

二、专业特点

通信与信息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推动社会前进最为卓越的学科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天津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立通信与信息领域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初创可以追溯到成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电机系电信组。作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并聘有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三、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少于27学分,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4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至少选择1门跨学科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随机过程基础、最优化方法、数字图像编码等。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应至少选修1门跨一级学科的课程。硕博连读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在博士阶段应至少选修1门全英文学科专业课或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应用随机过程、高级信号处理、小波分析等。

学位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要求应依据《天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前,应至少发表或录用3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且其中至少有1篇被SCIE收录。

四、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参与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各类15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申请发明专利近500项。在立体信息处理、超低噪声微波源、光电测量、隐蔽通信和信息对抗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五、就业方向

本学科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硕士生就业率为94.8%,博士生就业率为97.5%。超过90%的毕业生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其中,硕士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博士生主要就业去向为高等教育单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1-21 18:33 , Processed in 0.0740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