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2

天津大学 智能制造与建造类专业 工科试验班 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复制链接]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发表于 2024-9-21 15: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大学 智能制造与建造类专业 工科试验班 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

工科试验班(天津大学 智能制造与建造类专业介绍)

=========================================================
机械工程学院    http://me.tju.edu.cn/

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设立的机器学门,原北洋大学校长、中国机械学科奠基人之一刘仙洲,原天津大学校长、流体力学专家张国藩,原天津大学校长、内燃机专家史绍熙等院士学者曾任职任教,是天津大学历史最悠久和最具实力的学院之一。学院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近三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各项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学院搬迁至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四幢教学楼建筑面积77000平方米。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6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三个一级学科均进入A类,成为全校唯一“3A”学院。2022年,经国务院批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机械工程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获评“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计划”。

学院下设机械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系级单位及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业设计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三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含14个二级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点、17个硕士点、4个工程硕士点。在学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博士研究生940余人。

学院以“一流人才、一流队伍、一流学科、一流学术、一流环境”为建设目标。现有教工363名,专任教师253人。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占比16%,其中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0名、“杰青”10名、国家“万人计划”7名,“四青”人才26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8名,基金委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拥有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以及若干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合作平台,近五年科研经费超过13亿元。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建设和发展,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10所合作伙伴签署备忘录或者合作协议,长期外籍教师15人,留学生近100名,两个国家级引智基地(内燃动力、复杂装备机构理论和设计),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学院坚持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近年来,学生已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特等奖、“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天津赛区冠军等188项国家级荣誉。超半数毕业生进入中国航天集团、中国航空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建筑集团、广汽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在制造、动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

百年征程照初心,奋楫扬帆启新程。在“双一流”与“新工科”建设的关键时期,机械工程学院瞄准世界一流专业与学科,全院师生同心同德,自信赶考,以奋斗担当时代使命,执笔书写优异答卷!

-----------------------------------------------------------------------
工程力学(含航空航天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问题和科学需求的,具有扎实力学基本理论、实验技能和仿真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力学专门人才。能够深入航空航天、材料、机械、海洋、环境、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船舶、化工等行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大型工程计算及设计工作,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研究型卓越力学工程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航空航天、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船舶、机械、环境、海洋、材料、化工等行业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或大型工程计算及设计工作,还可到工科院校从事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或出国深造。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达到:

1.工程问题分析与评价: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力学与工程技术原理和专业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测量与数值模拟等现代科学手段和工具,进行力学工程的分析设计、研究应用,正确评价工程中的各类力学问题,准确分析判断工程中的广泛力学成因和影响效果。

2.工程研究、设计与开发:清楚认识复杂工程中力学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整体框架,掌握关键工程要素和设计流程,能够就工程现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能够分析原有工艺流程和开发过程并提出改进方案,具有工程设计和产品研发能力和设计水准。

3.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家对于大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求,能够正确评价工程产品和科学问题中的社会、伦理、文化与法律问题,了解整个工程和研究系统中的人文内涵、社会影响力以及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履行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职责。

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备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就从事的工作领域问题与业界同行交流合作;具备管理能力和初步的领导力。

5.全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带着实际问题进行阅读、查阅资料、综合分析,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水平的能力,具有跟踪国际前沿发展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6.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职业发展能力和追求发展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毕业五年左右在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可达到工程师或相应研究人员的水平,部分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可进入企、事业中层管理队伍,从事企业管理。继续深造的学生以本硕博连读形式在相关领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包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和 工业设计 两个本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制:4年

学位:工学 学士

二、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致力于“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本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机械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

1. 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天下为己任,用知识服务社会、推动人类进步。

2. 适应发展的学习者。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扎实的力学知识,在本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掌握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及交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承担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科学研究等工作,能成为企业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途径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3. 行业公认的引领者。在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他从业领域成为青年后备人才,逐渐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具有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工作、或作为团队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

4.创新精神的实践者:成为带动国内外技术创新发展的实践者。在工程实践中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提高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创新性思维为核心,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综合能力的人才。

三、毕业要求

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以下要求:

1.品格: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天下为己任,用知识服务社会、推动人类进步。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知自我、知行合一、激情自信、勇于承担风险,具有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意志。

2.思维:能够运用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学科交叉创新思维,在工程实践中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进行高级认知。提高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工程知识:掌握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解决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4.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评价,并获得有效结论。

5.设计/开发/建造: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满足特定要求的机械系统、零件和制造工艺,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6.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及信息综合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7.使用现代工具: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包括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8.工程与社会:在机械工程实践及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等环节中,能够基于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并评价工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9.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机械工程领域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10.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械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1.个人和团队: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以集体荣誉为重,具有团队精神,逐步培养促进组织发展与进步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12.沟通:能够就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说明书、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3.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上述原理和方法。

14.终身学习:笃信好学,主动适应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力学

五、核心课程

设计与制造基础

测试与控制技术基础

机械产品设计综合实验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

机电控制技术实验

六、相近专业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具有家国情怀、崇高理想、健全的体魄和心理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能在工业设计及其相关领域里胜任新产品开发、研究、规划及设计教育、管理、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思想理论及实践方法,接受现代工业设计师的基本训练,实现“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最终掌握在现代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及实践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

1.系统掌握工业设计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作用,与同事或面向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是高水准社会道德的倡导者;

2.具有相对广博的不同领域知识,具备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处理设计与人、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社会各种关系的能力;

3.掌握工业设计领域先进的设计思想,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能够在工业设计及相关领域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4.掌握工业设计领域的工作方法与流程,具备敏锐的设计、分析、思辩能力,熟练的设计表达能力,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

5.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学科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毕业要求

培养面向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具有崇高理想、健全体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能在工业设计及其相关领域里胜任设计服务、产品开发、研究、规划及设计教育、管理、交流合作等工作的卓越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单元(部件),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视觉传达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调查、产品规划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语意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产品通用设计等 (点击链接到学院课程体系)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一、专业介绍:

天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1951年创办的内燃机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同类专业之一,1978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内燃机学科、热能研究所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和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85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地热研究培训中心。本专业依托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该学科在2022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同时建有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111引智基地”;为培养本科生宽广厚实的专业基础提供了平台与基地保障。本专业具有全国顶尖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以及海外留学和进修归来的教师人才,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优秀师资保障。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4 年

授予学位: 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动力装置及新型动力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能够:

(1)具有宽厚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具有创新精神,熟悉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法律法规与工程标准,能进行传热与流动、先进动力装备、制冷空调、内燃机设计与开发、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技术等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设计及管理;

(3)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具有安全环保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

(4)主动适应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获得持续发展能力。

四、毕业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热科学基本理论、动力机械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热工设备及动力系统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能量的获取、传递、储存,及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工程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技术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

[1] 品格:具有家国情怀,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认知自我、知行合一、激情自信、勇于承担风险,具有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意志。

[2] 思维:能够运用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学科交叉创新思维,在工程实践中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进行高级认知。提高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系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力学、化学、工程制图、材料、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和以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流体力学、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控制理论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内燃机原理、设计、制造、测试、各种热工设备中的能量传递与转化(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

[4] 问题分析:具有敏锐观察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5] 设计/开发/制造:能够提出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6]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7]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正确理解其适用性。

[8]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本专业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9]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在能源系统与动力装置开发利用的工程实践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0]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1] 个人和团队: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集体荣誉为重,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具备能够促进组织发展与进步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12]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善于表达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

[13]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4] 终身学习:笃信好学,主动适应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自觉、主动、自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愿望和能力。

五、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相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流体机械、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新能源科学与技术

六、核心课程

基础模块:

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2、传热学、燃烧理论、工程流体力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

专业方向模块:

热能模块: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制冷与热泵技术、锅炉原理、动力装置设计与优化、热交换原理与技术。

内燃机模块:

内燃机原理、发动机构造、内燃机设计与优化、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

新能源与储能模块:

界面科学与氢能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基础、应用地热能、储能技术基础。


=========================================================
天津大学 力学学科 > 研究生教育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其主要特点为:(1)力学是一门既经典又现代的基础学科,它以机理性、定量化地认识自然、生命与工程中的规律为目标;(2)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先导和基础,为开辟新的工程领域提供概念和理论,为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方法,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力学是一门交叉研究突出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不断涌现新的学科生长点。

20世纪以来,力学学科在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的主体架构上,又与生物、环境、化学、物理等其他领域交叉结合形成了生物力学、物理力学、环境力学等分支。

力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更加重视高性能计算、更加重视先进实验技术、学科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力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等。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具体包括:

(1)哲学与科学方法论,主要是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培养博士生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科学研究以及认识世界。

(2)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应掌握力学学科经典理论和最新进展,掌握相应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且至少精通三者中的一种。

(3)数学、物理知识应在大学或硕士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并深入学习与博士课题相关的交叉领域的知识;外语能力方面,应能获取广泛的科研信息、撰写科研论文或报告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应能综合使用现代计算手段,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崇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强烈好奇心和坚韧毅力;具备学术潜力,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开展技术工作和工程领导的基本素养。

2.学术道德

博士生在从事科技研究工作、学术论文发表、学位论文撰写和学术报告交流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研究过程中应遵纪守法。对于学术合作应该互相尊重、实现共赢,在学术成果中将每个人的贡献都予以合理体现。对于剽窃、造假、一稿多投、不正确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依照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予以惩罚。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知识获取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包括力学学科在内的科研人员不断地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取研究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通过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文献调研等方式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科学研究前沿问题的能力,要具备在跨学科工程和学术问题中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对于前人或他人的科研成果具有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能吸收和借鉴其中合理正确的部分,改进其不足,抛弃错误的部分。

3.科学研究能力

作为一个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体现在: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力学学科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且在其中至少一个方面达到精深的专业水平。

4.学术创新能力

具有从已有研究工作中针对新问题获得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具有摆脱传统理论束缚开创新研究的能力。

5.学术交流能力

应具有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和一定水平的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的学术论文或技术报告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在学术报告中能准确清楚地表达出科研工作的内容和结论。

6. 其他能力

作为能进行独立研究的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领导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具有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决定,但自选题报告通过至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选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相应研究方向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以博士生导师(至少3名)及指导小组成员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规定的格式,本一级学科博士论文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选题方向明确,能接触学科前沿、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或具有较好的学术应用前景;

(2)论文要有文献综述部分,对原始文献要重点论述,并对近期的研究文献给出详细分析,指出其研究意义、学术价值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阐述拟开展研究的学术意义;

(3)缩写需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全称,且全文缩写单独列表给出,放在文前或参考文献之后;

(4)博士论文中涉及自编计算程序的,需规范完整,放在附录章节中;

(5)专业术语规范,引文注释合理;

(6)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后一章为总结与展望,对所做的研究做一系统的总结,指出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实验技术或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并对后续研究工作做展望。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论文应体现出博士生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的创造性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备了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工作的创新性体现在其研究工作从国际上来看应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前沿,可以将本领域国际或国内学术期刊的发表论文作为博士生工作创新性的一个重要参照。对于学术型研究为主的博士生,在答辩时的学术成果至少应达可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水平;对于学术应用型研究为主的博士生,博士工作中能体现出面向应用中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切忌博士生通过做一些重复他人的低水平的工程横向项目而获得博士学位。鼓励博士生除学位论文外,形成有记录的知识产权报告,如学术期刊论文、专利等。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注】本要求是为学术型硕士制定,即认为相应的硕士毕业生的出口是继续深造博士或是从事研究型的工作。因此对其基本要求有很多与前面博士要求一致,只是在某些方面如课程、学位成果的数量方面适当减少。在2-3年的硕士培养计划中,学生应该完成从文献调研、选题、开展研究、整理总结的一个完整科研过程训练。学术型硕士由于年限较短,在选择课题方面,建议导师帮助选择经过努力能基本按时完成的,且导师能够给予有效指导的课题。而博士课题选择的前沿性和探索性更强,博士在完成课题研究时应能在该小领域的理解超越导师。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础理论方面,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基础;专业知识方面应在力学的理论、实验、计算三方面都有所掌握且精通至少某一方面;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2.学术道德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获取研究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通过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文献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科学研究前沿问题的能力。

2. 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提出并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具有建模、分析、计算或者实验的能力;具有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能力。

3.实践能力

作为工程科学,本学科的任务是解决工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要尽可能积极参与到实际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中去,提炼科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善于通过文章、报告等形式表达研究思路、展示研究成果;能准确的使用专业学术语言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获取新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并获得学术支持与帮助。

5. 其他能力

除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外,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具有将所学的理论、方法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力学问题的能力,能建立合适的模型并给出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还需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应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规定的格式,本一级学科硕士论文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选题方向明确,能接触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论文要有文献综述部分,对原始文献要重点论述,并对近期的研究文献给出详细分析,指出其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并阐述所开展研究的意义;

(3)缩写需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全称,且全文缩写单独列表给出,放在文前或参考文献之后;

(4)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自编计算程序的,需规范完整,放在附录章节中;

(5)专业术语规范,引文注释合理。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并对其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较为了解,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能提出科学问题,实验设计合理,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先进,研究结果有独立见解和学术价值。


=========================================================
天津大学    机械工程学科 > 研究生教育

机械工程

1. 机械工程学科简介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源自北洋大学创立,早在1895年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即设有机械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机械学科,是国家一级博士点学科,含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4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天津市重点学科。本学位授权点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863”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项。现有教授32名,副教授45名,其中博导34名,硕导71名。并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构理论与装备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陶瓷及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多家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等。

近5年来,本学位授权密切结合国家和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课题5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7000余万元。本学科目前已在并联构型装备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水下机器人与医疗机器人技术、工程陶瓷及硬脆材料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海上采油重大装备控制技术、高速高精度运动平台精密定位技术、开放式数控系统、高速分度凸轮传动技术以及制造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2013年以来,获国家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其他奖项7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200余篇,EI检索300余篇)。

机械工程学科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使之掌握坚实宽广的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定位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基础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应用和维护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该学科具有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以及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使能技术的特点,是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支持下,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微型化、生态化等方向发展。

2. 特色研究方向

(1)混联构型装备: 该方向主要研究混联机器人的创新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精度设计与运动学标定,数控技术,系统集成,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2)智能机器人: 该方向主要以外科手术机器人、水下自航器为对象,研究智能机器人设计理论、控制与导航技术,以及样机建造与工程应用等。

(3)先进机构学及机器人学:该方向主要是进行机构学理论和机构开发的前沿研究,包括变胞机构和可重构机构的研究,开展机构在机器人和工业界中的应用,重点开发服务机器人包括多指灵巧手、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用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进行设计,开发,仿真和试验。

(4)先进陶瓷与精密加工:该方向主要研究硬脆材料加工理论、高效率加工技术、磨削理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硬脆材料制品开发等。

(5)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该方向主要研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化智能数控技术等。

(6)电子制造装备:该方向主要研究 IC 装备中 高速精密定位平台的动态设计、误差辩识与补偿、综合性能检测技术,以及样机开发与工程应用等。

(7)过程控制与大型工程装备:该方向主要研究机-电-液系统一体化设计、制造与控制技术,以及在大型工程装备开发中的应用。

(8)生物制造:该方向主要研究口腔修复齿科陶瓷材料加工技术、义齿CAD/CAM,以及颅骨个体化修补技术等。

3. 学生就业发展

近五年来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就业为90.03%,国内升学为9.67%,自主创业为0.30%。统计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国有企业占34.9%,三资企业占18.46%,科研设计型企业占16.78%,其他一些企业占13.09%,事业单位占6.04%,民营企业占5.70%,高等教育站3.36%,党政机关占1.34%,初等教育占0.34%。

近五年来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就业率为100%,统计博士研究生就业去向,高等教育占64.2%,科研设计型企业占16.05%,国有企业占7.41%,民营企业占3.7%,三资企业占1.23%,其他一些企业占7.41%。

车辆工程

1. 车辆工程专业简介

天津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点成立于1998年,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汽车科技和工程以及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贯彻天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指导、能力导向、协同培养和内涵引领,构建“4C”培养体系,实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化培养目标。使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具有汽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程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车辆工程专业以车辆的声学振动控制研究、汽车动力学研究以及无人驾驶汽车研究作为硕士应届生的培养方向。使培养出的工程硕士具有汽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工程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近五年中,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申请专利20 项。近五年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 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 项,企业横向课题7 项,撰写著作6 本。

2. 主要研究方向
1. 汽车轻量化技术; 2. 燃料电池制造技术; 3. 汽车动力学; 4. 振动与噪声控制


工业设计

1.  工业设计专业简介
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师11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纵向项目4项,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部。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居于国内前列。

2.  主要研究方向
1. 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2. 人机界面研究与设计;3.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制造;4. 产品创新理论与方法


=========================================================
天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 研究生教育

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天津大学首批四个“卓越工程师”试点学科之一,培养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设置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等5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能够胜任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教学工作。①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并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②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状况;③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④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 ,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博士培养目标:①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②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③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④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主持较大型科研和技术发开项目,以及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本学科的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取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⑥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科技管理等工作。

内燃机暑期国际学校

为学习和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知名教授的教学和科研理念,拓展学生国际学术视野,自2009年起本学科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授课,免费为学生提供全英文的专业授课并向国内科研人员开放。内燃机暑期国际学校依托我校动力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功举办13届,为全国广大高校的内燃机专业师生及国内发动机、汽车企业工程师提供了很好的与国际知名大学教授互相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授课期间还组织安排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师生座谈、师生联谊等各种丰富多彩活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堂表现等评选合格学员和优秀学员。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15: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建筑工程学院    http://jgxy.tju.edu.cn/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1997年由原土木工程系、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合并成立,下设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港口工程系、高新舰船及海洋装备智能设计与船海工程管理系、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6个教学科研单位,目前在职教职工262人,各类在校生3179人。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含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力学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含高新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设计及管理、海洋工程与智能海事、国际航运与船海工程智能化管理三个专业方向)4个本科专业。学院4个本科专业都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近6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0项,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及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二级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为A-(排名第七);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为A-(排名第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为B(排名第四);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三个学科均创新高,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取得跨越式提升。工程博士、硕士培养领域:土木水利(含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12人,教授69人,副教授100人,实验技术人员21人,4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达59%。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3名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5名,天津市杰出人才5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1个,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个,天津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团队3个,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水利工程实验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3个教学实验基地;拥有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水利工程智能建设与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创新基地、地震工程综合模拟学科创新基地6个国家级平台基地;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综合模拟与城乡抗震韧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房屋建筑钢结构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海上风电结构与施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地下工程建造与安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装配式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洋油气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洋可再生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地震工程中新联合研究中心12个省部级平台基地;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单位组建分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分中心。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拥有设备1.45万台(件),价值4.25亿元,拥有世界高校第二国内唯一的大型冰工程实验室、世界领先的高压力深水结构实验装置、国内首套水利工程交互式三维仿真分析平台、国内第一个泄流结构全水弹性实验平台、先进的多功能方向谱港池等。

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工作理念,以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国家重大工程横向课题等为依托,深入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2018至2023年,学院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含社会力量设奖)196项,其中特等奖13项,一等奖88项,二等奖82项,三等奖13项。2023年,学院实到竞争性科研经费17472万元,发表SCI检索论文595余篇、EI论文584余篇;《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发行4期;授权专利219余项。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天津大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行业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伦理(职业)道德,能够在水利、交通、土木、能源、海洋等行业部门从事现代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研究、规划、设计、勘察、施工和管理的卓越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

子目标1:工程问题分析与评价能力融会贯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工建筑物设计、水运工程施工等专业知识,并能将其综合应用于解决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等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子目标2:工程问题设计与研究能力通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全部环节的技术过程,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当的技术能力,使用现代技术与工具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初步具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能力;

子目标3: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熟悉国家对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实践中的社会、伦理、文化与法律问题,并能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子目标4: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能够与业界同行或面向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熟练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进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的质量、进度、安全、风险管控,能够在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工作,初步具备领导力;

子目标5:全球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熟悉并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资料搜集、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子目标6: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跟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的意识,能够结合职业发展需求,自主学习、掌握新的科技与管理知识,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和变革。

天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毕业要求(2015级)

基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对照专业认证的12条通用标准,结合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了如下12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应用于工程实践,并具有解决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2:工程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对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能够通过信息检索和文献研究,从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生态、伦理与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解决方案

针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提出工程规划、设计、勘察、施工、管理的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经济、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和生态等因素。

毕业要求4:工程问题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如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等科学方法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针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模拟和预测,并理解方法和技术的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发展

能够基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科学评价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够理解和科学评价其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毕业要求8:人文素养与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队

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并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沟通与交流

能够就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本领域及相关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了解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理解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天津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学制:四年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毕业后能在水利、能源、建筑等行业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当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成为行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毕业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必要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对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评价,并获得有效结论。

(3) 能够设计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要求的枢纽工程、建筑物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将创新精神主动融入设计环节,并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4)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水利水电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能够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评价及预测,并能够理解相关技术、工具及其分析成果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

(6) 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能够理解和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中主动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8)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主动履行责任。

(9)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一定的领导、组织与协调能力。

(10) 能够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

(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上述原理和方法。

(12) 了解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

水利工程

核心课程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工程水文学、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原理;弹性力学及有限元、钢结构、水利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含水力机械)、水利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利水能规划、水电站电气设备

相近专业

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


-----------------------------------------------------------------------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现代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在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综合型卓越人才与领军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及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能够:
目标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知识与应用能力)
目标2:能够跟踪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相关行业的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等工作。(创新、研究与管理能力)
目标3:熟悉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拥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价值观)
目标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有效沟通交流能力,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认知与国际表达力,能够在多学科和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土木工程相关技术合作、开发与管理。(合作交流与全球视野)
目标5:具有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批判性、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等思维模式,具有终身学习、持续提升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体系,能将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用于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系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2 能够针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正确的数学、力学等理论模型,能进行准确计算。
1.3 能够针对土木工程领域所建立的复杂工程问题模型进行推理和判断。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辨识、表达、分析、评价,并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和辨识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所揭示的特征及规律。
2.2 基于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文献研究,以解释和表达复杂的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复杂的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结构体系、构件、节点及施工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运用土木工程相关基本原理,针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根据需求确定工作目标、提出解决方案。
3.2 针对本学科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结构体系、构件、节点及施工方案,体现创新意识。
3.3 具备与土木工程领域相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能够考虑上述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模型)设计、数据分析及信息综合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的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掌握土木工程相关的原理、实验技术、测试手段与分析方法,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模型)方案。
4.3针对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模型)方案,收集、处理与分析数据,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使用与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针对土木工程领域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能够理解相关技术工具在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预测与模拟中的局限性。
5.1 基于信息化发展趋势和要求,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技术工具。
5.2 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工程工具,通过设计、建模和仿真,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5.3 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应具有使用和驾驭现代仪器设备的能力,能够理解相关技术工具在复杂工程问题预测与模拟中的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在土木工程实践的具体环节中,能够运用土木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土木工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掌握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在土木工程实践的具体环节中,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复杂工程问题。
6.2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正确评价工程实践和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土木工程领域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
7.1 能够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7.2 能够认识和理解土木工程建设和运行可能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多种影响,并在土木工程勘察、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中主动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土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职责。
8.1 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远大理想和健全品行人格,以应对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8.2 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土木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社会责任,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的理解,以在未来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一定的领导、组织与协调能力。
9.1 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9.2 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能倾听团队成员的不同意见、能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等,以提升在应对土木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土木工程领域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了解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能够就复杂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表达或回应指令等。
10.2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并能准确理解, 能与国际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等,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管理等多学科领域中。
11.1 能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用于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11.2 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土木工程或其他相关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全过程的多学科环境中。
12. 终身学习:了解土木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动态,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了解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
12.2 能够认识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和知识容量的不足,具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
13. 品格: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体魄及工程审美,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知自我、知行合一、激情自信、甘于奉献、勇于承担风险,面对困难时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3.1 具有家国情怀、健康体魄及工程审美,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2 正确认知自我、知行合一、激情自信、甘于奉献、勇于承担风险,面对困难时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4. 思维:具有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学科交叉创新性思维等,通过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从而获得高级认知。
14.1 理解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学科交叉创新性思维等思维方式、方法。
14.2 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学科交叉创新性思维等,解决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实践问题。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
相近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工程图学、工程物理导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弹性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
混凝土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基础工程、工程抗震原理;
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承包与项目管理。

专业核心课程
1.建筑工程方向
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试验IIIA-专业试验
2.桥梁工程方向
桥梁工程、桥梁抗震与抗风设计、桥梁施工、桥梁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试验IIIB-专业试验
3.地下工程方向
岩体力学、地下工程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抗震与防灾、地下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试验IIIC-专业试验



4388

主题

62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87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16: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我国成立最早、学科方向最为齐全的材料类院系之一。学院所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位列材料学科领域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内设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所(金属材料系)、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系)、先进陶瓷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焊接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材料加工系)、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天津大学-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联合研究中心等6个教学科研单位。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均入选国家“双一流”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功能材料专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教授60人,副教授56人,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80%。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A类)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13人,拥有其他国家级人才称号10余人。此外,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学院教风学风严谨,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963名。设有“师昌绪荣誉学位计划”,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项全国赛事中获奖,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项荣誉。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本科毕业读研和出国深造的比例超过60%。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复合与功能化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形成了材料复合与功能化、纳米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材料、现代焊接技术、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环境行为与表面工程等重要学术研究方向。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3项,包括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项,重点项目12项,重大项目1项,实到科研经费超5亿元;发表SCI论文210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共635项;获得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天津市科技一等奖6项。

学院对外交流活跃,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定期邀请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来华开展全英文授课、学术讲座、项目科研等,并接收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交换生来华学习或联合培养;同时,每年定期选派优秀本科生、高水平研究生、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交换学习、攻读学位、深造培养或交流合作,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材料学科。

学院网址:http://mse.tju.edu.cn/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建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同类专业首批三个博士点之一

•始建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类专业之一

•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加工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

•2013年通过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专业教育的国际互认

•国家“双一流”建设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材料加工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材料加工工程结构分析、工艺设计与评定、电子封装、材料加工装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增材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

专业特点

多学科交叉:本专业以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掌握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好。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海洋工程、电子电气等行业从事机械、材料加工、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质量检测等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

处于国家重大需求关键技术研发的前沿:航空航天、能源、海洋工程、通信等是国家实力重要关键的发展领域,其发展对于极限使用条件下的材料加工及成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发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技术,增强国家实力。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是本专业学科特征之一,新材料的应用需要新的加工应用技术,要首先展开应用技术基础理论原理的科学研究,然后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应用技术和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

核心课程

材料成型原理、工程分析与模拟原理、材料加工自动化与智能化、材料成型方法及工艺、弧焊电源及控制、材料成型结构设计、材料测试分析方法、无损检测、微连接及功率电子封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1-21 18:58 , Processed in 0.07418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