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0|回复: 1

上海交大理科专业-化学化工学院-专业设置及专业介绍人才培养

[复制链接]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发表于 2024-5-31 23: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交通大学化学系,当时隶属于交大自然科学学院,徐名材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1937年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化学系一部随交通大学西迁重庆,其余大部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度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交通大学搬回上海,化学系重建。1946年,化学工程系成立,苏元复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之后几年,化学系又增设了有机化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学科发展更为全面。交大化学、化工在此期间蓬勃发展,苏元复、顾翼东、曾昭抡、张大煜、吴学周等多位学术大师都曾先后在交大化学系和化工系工作过,培养了钱保功、徐光宪、高小霞、徐晓白、何祚庥、王方定、吴承康、毛用泽、韦潜光、王景堂、徐如人、胡英、关兴亚等一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模仿苏联办学开始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化学系全部调往复旦大学,化学工程系全部调出与其他学校化工力量结合创办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55年,交通大学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西迁,刚在院系调整后恢复成立不久的化学教研室又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成为日后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支柱。1956年,上海交大再次重建化学教研室,交大化学在经历了五年多的重大变迁后,至此又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起点。1957年,物化分析教研室成立,此后二十余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化学学科在动荡中逐步恢复和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197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整合化学教研室、物化分析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三支办学力量,正式成立应用化学系,并于同年成立电化学教研室。1984年,应用化学系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室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招收环境化工专业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此举奠定了两个新兴学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交大的迅速发展,展现出交大化学人敢为人先的远见与睿智。1979至1997年,应用化学系的学科布局、科研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化工学科也逐步得以恢复重建。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7年正式成立。

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生物学系四个系,还设有公共仪器设备平台(科研)和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学院拥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建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共建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建设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由教育部于2019年12月31日批准设立,定位于世界顶尖的分子科学科研机构,目前为学校直属二级科研机构。

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化学学科和化工学科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化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千分之一,跻身 QS全球 50强。


院长寄语
我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强院为核心战略,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努力塑造学院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朝着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目标持续迈进,奋力开启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化学化工学院:https://scce.sjtu.edu.cn/



人才培养概况
学生总数
研究生725人,本科生405人。共计1130人

实验条件
学院拥有近两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和逾三千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加之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活跃的学术思想,以及先进的实验手段和仪器设备,使学院不仅在实验教学上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科技成果丰硕,科技水平日益攀升,国际交流广泛,同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科研和教学合作不断增加,学院的学术影响和声誉不断提高。

教学
学院承担了面向全校授课的《大学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等化学类课程12门,累计课时数为年平均约7000小时(含实验近3000人次)左右,授课量大、面广、质量高。

国家精品课程《大学化学(含实验)》

上海市精品课程《有机化学》

学校精品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化学》

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5年 高 超 《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
2007年 孔 浩 《碳纳米管的原位ATRP可控功能化》
2008年 周永丰 《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的分子自组装及其在生物膜仿生研究中的应用》
2013年 韩璐 《新型介观晶体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电子显微学研究》

教学获奖
印杰教授负责的“高分子材料领域高质量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23: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院院士

颜德岳
高分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 年当选)

涂永强
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 年当选)

丁奎岭
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 年当选)

谭蔚泓
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 年当选)

杨秀荣
分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 年当选)

樊春海
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 年当选)

徐如人
无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 年当选)

陈洪渊
分析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 年当选)



超强师资及科研团队:https://scce.sjtu.edu.cn/lyy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4 07:30 , Processed in 0.0699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