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5-13 20: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不断强化科研智库机构建设,以“建设高校中的国家公共政策思想库”为目标,先后由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协、北京市哲社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等部门批准或委托成立、学校自主批建成立和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23家校级科研机构,学院自主成立15家院级科研机构,为凝聚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力量、服务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平台。
此外,学院已经建成初具规模的公共管理图书资料中心、政府文献中心、公共政策与管理实验平台、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等重要教学研究服务平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设研究所
清华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
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是近年来愈加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重视的世界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旨在结合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发展研究、全球社会学与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发展,探讨内外部互动的国际发展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治理中的关键问题。重点关注议题包括:发展理论与实践、发展模式和道路、可持续发展、区域一体化与发展、创新与发展等国际发展问题和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体制和机制、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全球治理问题。坚持从人类发展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采用跨学科、综合式、国际国内相结合的视角,服务国家战略与政策制定及人才国际胜任力和全球领导力培养。
清华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
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证与理论研究,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组织学、政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组织、价值、政策三大视角,深入探究新时代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问题,重点关注议题包括:政策体制层面如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会保障等;机制层面如政社关系、社会冲突、社会安全、风险治理等;基础层面如社会价值与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社会网络、社区治理、社会服务等,特别关注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与转型问题。
清华大学|政府管理与创新研究所
政府管理与创新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与中国改革与发展保持同步,针对政府和公共治理领域中关系到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问题,以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分析、组织设计和管理评估为重点,开展有关政府和公共治理、政府管理模式与创新、腐败预防与廉政建设、电子政府与政务流程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服务型政府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坚持从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采取多学科、系统化、开放式模式,汇集有志于政府研究的学者、实践者和专业人士共同完成富有时代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使命。
清华大学|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注重结合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政治经济学与政策过程理论、公共管理与公共治理理论、政策行为学、公共政策分析与政策评估等多学科理论视角与方法论,针对国家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公共政策领域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政策分析,并基于中国政策实践经验总结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重点关注议题包括:政策过程理论、公共政策中的治理理论、政策行为学、政策评估、政策创新与扩散、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城市治理、农村发展与治理、经济发展、财政金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前身是清华大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研究中心)简称为投融资研究中心,英文名称Research Center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y,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THUIFP。
投融资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校级非营利性学术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清华大学的共同领导下开展工作。
投融资研究中心组织结构包括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产业委员会。
投融资研究中心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统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投资项目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融资合作对接等投融资模式和政策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投融资政策研究机构,成为投融资领域的国家级专业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
投融资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投融资政策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培养投融资政策领域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开设投融资政策课程,推进投融资政策领域的学科建设;
(三)承担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等委托的研究任务,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投融资政策提供咨询服务;
(四)举办品牌性论坛和活动,搭建学术界、政策界、行业界的交流平台,促进投融资政策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行业发展;
(五)服务投融资行业发展,为国内外重大投融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
(六)积极推进投融资政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清华京津冀润泽智能社会研究院
清华大学-京津冀润泽(廊坊)数字信息有限公司智能社会联合研究院(简称清华京津冀润泽智能社会研究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人文智能社会建设为导向,面向未来智能社会,完善智能技术社会综合影响评估的价值体系和技术规范,加强智能社会前沿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国际交流,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创新,促进中国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力争建设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研究、技术规范研究、行业应用研究的全球战略研究高地与思想策源地。
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汇聚了自动化系、计算机系、电子系等多学科专家的力量,拥有知名专家学者、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等30余人。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竣担任院长。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ICC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以下简称国情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12月,其前身为2000年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并于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现为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重要组成单位。国情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运行,院长和首席专家由著名国情专家胡鞍钢教授担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情研究院现已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研究平台和大学高端智库。至2024年,国情研究院骨干研究团队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1人,博士后研究人员20余人。
国情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秉承“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知识为人类”的宗旨,以“国情、国力、国策”为研究主线,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决策思想库和世界一流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经过20多年的国情研究探索,国情研究院已经形成了基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研究布局,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相结合的研究选题,开展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公共政策研究,形成了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时代性、交叉性、前沿性的研究风格。
国国情研究院坚持学术研究、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机构建设理念。国情研究院出版的《国情报告》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一系列国情研究专著以及海外出版为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做出积极贡献,已经建设成为国家高层科学决策的思想库和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校智库。多年来,国情研究院为各级党政机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企业与社会组织培养了大批优秀高层次人才与骨干。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1年4月18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成立,是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挂靠清华大学科研院,校内共建单位是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是钟志华院士和郝吉明院士,管委会主任是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院长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我院下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室、“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室和院办公室等职能部门。
我院的定位是: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围绕工程科技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项目,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政策咨询、规划前期研究、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等,着力构建“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一流战略研究机构,积极建设工程科技战略研究一流思想库,成为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院主要职能包括:承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咨询研究项目,为国家及相关部委的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研究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建设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数据信息库;研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方法和程序,推进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提供工程科技战略咨询服务;推进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院成立至今,在千余位院士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先后围绕工程科技重大问题开展了新型城镇化、新兴产业、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等系列重大咨询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上报国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部分研究成果出版发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此外,我院积极打造 “长城工程科技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等系列国内外高端交流平台,社会反响强烈。同时,我院还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Intelligent Support System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建设工作,成果卓著。
网站:http://www.icdset.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简称农研院,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于2011年成立,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涉农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重点建设智库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
农研院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己任,围绕“三农”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建设服务国家“三农”决策的一流智库,培养涉农学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繁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的一流学术研究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
1. 农业农村现代化
2. 粮食安全
3. 农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 城乡融合发展
5. 数字乡村与乡村建设
6.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详情请参阅清华农研院网站:http://www.cir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简称为THU-CIDP)成立于2018年10月19日,是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研究院前身为2006年6月29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专门致力于发展规划研究的科研机构。
研究院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课题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政策咨询、规划前期研究、人员培训等活动,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智库。
研究院任务
学术研究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进行研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发展规划编制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研究,探索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推进发展规划学科建设。
政策咨询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
搭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为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为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咨询。
信息平台
按照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数据库和信息库。
人才培养
培养发展规划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实际工作人员,探索发展规划编制专业人员的职业化。
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发展规划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
一、中心介绍
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4月,使命是围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在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智能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
中心成立以来,凝练出清晰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重点,培养了众多复合型公共政策研究与管理人才,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心致力于推动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与中国政策实践的结合,努力建设成为公共政策与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思想库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镇。
二、国际交流
中心积极开展多样化、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连续开展年度系列学术活动,定期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进行学术讲座,每年派出1-2名博士研究生赴哈佛大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派出多人次参加公共管理研究会议 (PMRC)、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年会(ASPA)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主要国际合作伙伴: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剑桥大学技术管理中心(Centre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
法国哥诺贝尔管理学院(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
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
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三、重要出版与发表
1、专著
(1)苏竣, 黄萃, 郭跃, 吴刚 等.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遴选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3.
(2)苏竣, 黄萃. 社会实验理论与方法评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
(3)苏竣. 公共科技政策导论(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
(4)黄萃, 苏竣. 发明与发现:反思无止境的前沿(译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5)黄萃, 彭国超, 苏竣. 智慧治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6)苏竣. 公共科技政策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苏竣, 何晋秋, 黄萃. 投资于国家未来——大学基础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8)汝鹏. 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苏竣, 黄萃. 中国科技政策要目概览[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2.
(10)苏竣, 何晋秋. 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1)罗伯特·哈尔,克莱尔·法鲁克,戴维·普罗伯特. 规划成功之路——技术路线图[M]. 苏竣,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期刊文章(部分A类)
[1] Jinghua P ,Jiazhen L ,Fang Z , et al.Human–AI adaptive dynamics drives the em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coons[J].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2023,5(11):1214-1224.
[2] Fang Z .The policy coordinator rol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s in scaling clim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renewable energy sector[J].Climate Policy,2022,22(6):754-769.
[3] Wei Yuming,Guo Yue,Su Jun.Dancing on a tightrope:Th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response to public protests in China[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20,10.2021 Technology stocks: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help transfer public research to industry.Lian, Xiangpeng; Guo, Ying; Su, Jun.Research Policy
[4] Cui H ,Chao Y ,Jun S .Identifying core policy instruments based on structural holes: A case study of China’s nuclear energy policy[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21,15(2):
[5] Qijun X ,Jun S .The spatial-temporal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Evidence from 297 cities in China (1985–2016)[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21,162120390-.
[6] Sims K G ,Fang Z ,Robbie O , et al.Assessing the Policy gaps for achieving China's climate targets in the Paris Agreement.[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1):1256.
[7] Huang C,Yang C,Su J. Policy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policy target-policy instrument” patterns:A case study of China’s nuclear energy policy[J]. Scientometrics,2018,117(2):1081-1114.
[8] Zhang F ,Gallagher S K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global value chains: Evidence from China's PV industry[J].Energy Policy,2016,94191-203.
[9] Huang C ,Su J ,Xie X , et al.A bibliometric study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1949–2010[J].Scientometrics,2015,102(2):1521-1539.
[10] Zhang Fang, Deng Hao, Margolis Robert, et al. Analysis of distributed-generation photovoltaic deployment, installation time and cost, market barriers, and policie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5,81:43-55.
[1] 孙浩,苏竣,汝鹏.虚拟世界的健康代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6):103-114.DOI:10.14138/j.1001-4519.2023.06.010312.
[2] 汝鹏,秦晓阳,苏竣.风险、原则与责任:基于实验路径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规范体系建构探究[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31[2024-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 0724.1619.002.html.
[3] 汝鹏,沈娅云,苏竣.智慧社区如何影响社区依恋?——基于北京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04):66-75.
[4] 李延昊,苏竣.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新兴自组织形态研究——基于“形成-适应-反馈”的自组织过程分析框架[J].公共行政评论,2022,15(05):66-87+197-198.
[5] 张煜,苏竣.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J].科学学研究,2023,41(07):1294-1305+1315.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220921.003.
[6] 苏竣,孙浩,汝鹏,等.智能技术是否助力“抢人大战”?——城市移动政务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07):48-57.
[7] 苏竣,孙浩.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教育期望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02):185-200+217.DOI:10.13613/j.cnki.qhdz.003144.
[8] 苏竣,魏钰明,黄萃.基于场景生态的人工智能社会影响整合分析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05):3-19.
[9] 谢其军,高杰,苏竣.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地方政府合作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21,18(11):1612-1618+1713.
[10] 苏竣,魏钰明,黄萃.社会实验: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0,(09):132-140.
[11] 郭跃,何林晟,苏竣.“工具-叙事-反馈”:一个行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20,(05):71-78.DOI:10.19735/j.issn.1006-0863.2020.05.10.
[12] 王亚华,舒全峰.中国乡村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定量测度与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2018,34(02):93-102+187-188.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8.02.009.
[13] 苏竣,眭纪刚.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J].科学学研究,2018,36(12):2132-2135.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18.12.006.
[14] 李彰,苏竣.增量效应与信号功能:理解政府科技计划的两个前沿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07):3-14.
[15] 任弢,黄萃,苏竣.公共政策文本研究的路径与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7,(05):96-101.
[16] 张剑,黄萃,叶选挺,等.中国公共政策扩散的文献量化研究——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6,(02):145-155.
[17] 黄萃,任弢,李江,等.责任与利益:基于政策文献量化分析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府际合作关系演进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68-8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5.12.007.
[18] 苏竣,张芳.政策组合和清洁能源创新模式:基于光伏产业的跨国比较研究[J].国际经济评论,2015,(05):132-142+7.
[19] 黄萃,赵培强,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5):88-95.DOI:10.14138/j.1001-4519.2015.05.008808.
[20] 李江,刘源浩,黄萃,等.用文献计量研究重塑政策文本数据分析——政策文献计量的起源、迁移与方法创新[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02):138-144+159.DOI:10.16149/j.cnki.23-1523.2015.02.013.
四、政策分析系统(iPolicy)
IPolicy政策分析系统文献涵盖范围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公开出版物、国家法律法规等,全部实现文献数字化,实现数据库系统管理。中心历时十余年持续采集了从1949年至今的中国中央与省级政府颁布的政策文献185万件,实现了各领域政策文献覆盖,先后开发了单机版(2006)、网络版(2012)、云计算平台版(2018)等多应用平台,实现了政府文献信息资源的增量采集、自动录入、集成化管理、网络化检索、模型化分析、个性化定制等功能。2010年“政府文献信息系统”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系统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五、国家级重大项目
(1)人工智能综合影响社会实验研究 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
(2)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部
(3)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治理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4)决策模式差异化情景下的中美低碳创新政策工具比较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5)基于若干领域政策实践的中国公共决策模式及其现代化路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地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00084
电话:+86 10 62795573,62797212
传真:+86 10 62795573
邮箱:cstep@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CISTP)是2003年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清华大学批建的校级研究机构。中心定位为“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国际化”,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在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公共政策领域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目标是逐步发展成为在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领域有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2018年,中心通过了学校校级科研机构评估,被认定为首批校级智库机构,并在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名榜中跻身“中国大学顶级智库”三十强,取得第二十一名的佳绩(位列科技类智库第一名)。
中心现依托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有专职研究人员10余名,资深顾问及兼职研究人员40余人。成立以来参与或承担了包括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战略研究,《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研究,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研究”(与OECD合作)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全球化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积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ResearchPolicy,National Science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科技政策与公共管理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SSCI/SCI收录)发表论文几十篇,部分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获得了中央领导及北京市领导的批示,并被相关决策部门采纳实施。
中心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活动,参加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数十次,与国内外主要科技政策研究机构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科技政策中心,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SPRU),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率中心,斯坦福大学区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在内的国内外一流科技政策与创新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关系。
中心主任薛澜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国务院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战略咨询与综合评估特邀委员会委员、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创新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常任高级研究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SDSN)领导委员会联合主席等。2003年及2011年先后两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曾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杰出贡献奖等。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同时还参加了一系列科技教育重大政策和规划的起草及评估工作,在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研究方向
● 科技全球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对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科技活动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科技全球化发展的动力、趋势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
跟踪与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前沿,比较各国创新系统与创新政策模式,研究各类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标准与知识产权等相关制度、管理、政策问题。
● 科技政策体系和政策过程研究
就科技政策体系、政策手段和政策过程展开理论、实证与比较研究,分析科技政策过程案例,研究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问题。
● 教育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的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等专题研究。
详情请参阅中心网站:http://cistp.sppm.tsinghua.edu.cn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97212
邮箱:cistp@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前身是1999年3月成立的“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2014年9月经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
2014年10月,经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批准,在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设立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经济与产业研究基地”。
宗旨与定位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宗旨是发挥清华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运行体制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优秀人才,产出高质量的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打造两岸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高水平、综合性的台湾研究院。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将有效地整合研究力量,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和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从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上更好地为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Center for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Tsinghua University)是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自2004年成立以来,基地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及北京应急管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先后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系列政策报告得到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应用。同时,基地还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应急管理专门人才,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高层次的应急管理骨干。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多次验收评估中获“优秀研究基地”称号。
任务
科研与咨询服务
推动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构建应急管理研究网络
打造应急管理数据平台
开展应急管理决策咨询
从事应急管理评估服务
教学与人才培养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开展应急管理干部培训
推动应急管理师资建设
建设应急管理实践基地
开发应急管理案例资源
基地网站: ccmr.sppm.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2005年9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与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吴敬琏先生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筹划下,成立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简称CIDEG)。
CIDEG定位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旨在提高中国公共政策与治理的研究与教育水平,促进学术界、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CIDEG成立至今,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参与下,积极开展各项研究项目和学术活动,构建专业的研究平台和学者网络,出版和发表各类研究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之一,正在为跻身世界一流思想库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端学者集聚,交叉学科融合。CIDEG从成立之初就聚集了包括陈清泰、吴敬琏、薛澜、钱颖一、白重恩、胡鞍钢、卢迈、蔡昉、贺克斌、李强、季卫东、王名、周汉华、朱玲、张宇燕、朱恒鹏、郑思齐等众多知名学者,还包括星岳雄、八田达夫、巴瑞▪诺顿、谢德华等国际知名学者,他们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具有权威引领作用,引领着最前沿的学科研究。
服务国家重要战略举措。CIDEG学者们一直指导中心研究工作,促进中心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中心的建言渠道,以促进国家发展为使命,先后针对医疗改革、国企改革、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环境治理、创新发展要制度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意见,并被中央部委、国务院办公厅等多次采纳。在每年的“两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央学习会议等高级别会议上,都能看到CIDEG专家学者的身影,他们积极为中国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聚焦环境治理,培养创新人才。连续七年成功举办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SICGI),共有来自国内外80多所高校的237名学生完成了项目活动,完成了65个绿色创新方案,学员的创新方案在2016年和2018年作为会议唯一青年代表,应邀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汇报。
组织承办“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建立国内外能源、经济、环境和人类健康模型团队提供对话互动和观点交流的平台,为决策者和其他群体理解各类模型创造机会,共同推动中国能源与环境模型的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能源与环境决策的科学水平。目前已有国内外200余模型团队、超过1800人次加入CEMF。
推动学科建设,设立论文竞赛。CIDEG设立“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每两年征稿一次,已连续举办三届,论文奖已发掘和鼓励了20多名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从事公共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关学术研讨的青年学者,并持续关注和推动他们的学术发展,他们中大部分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学术顶流。
出版系列成果,发挥政策影响。关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制度变迁三个领域的研究议题,历年来出版《CIDEG研究论丛》20部、《CDIEG文库》51部、编辑出版《决策参考》30期、《研究通讯》期刊19期。CIDEG聚集了大批中国顶尖的政策研究者,在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角色和作用。
关注学术前沿,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自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亲临,出席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历年来到访CIDEG的国际知名学者多达30余位,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美国联邦储备局、法国战略和预测总署、美国国家环保局等重要的国际组织领导人,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欧洲商学院、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著名学者。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CIDEG积极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多年来与国际顶级的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方面共同开展研究工作。迄今已与包括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十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构建公共政策研究的交流平台,拓展国际影响。
中心现任管委会主任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为东京大学经济系星岳雄教授与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现任中心主任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玲教授。中心学术委员包括:贺克斌、钱颖一、秦晓、肖梦、星岳雄、薛澜、巴瑞▪诺顿、八田达夫、白重恩、蔡昉、陈劲、高世楫、胡鞍钢、黄佩华、季卫东、李强、卢迈、王名、谢德华、查道炯、周汉华、朱玲、张宇燕、朱恒鹏、郑思齐、宋铮、Martin Kenny、Antonio Andreoni等人国内外知名学者。
联系我们
中心网站:www.cideg.tsinghua.edu.cn
地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室
电话:010-62772593
邮箱:cideg@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是由民政部委托清华大学设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成立于2015年4月,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的重点成员,是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是一个体现国家战略、融入创建一流大学进程、致力于公益慈善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高端智库。研究院前身可追溯至1998年10月在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下设的“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由王名教授领衔创设,是国内最早专门开展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学术机构。
研究院秉持“卓越公益,化成天下”的愿景和使命,坚持以卓越的公益研究贡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研究院由专注于公益思考、公益研究和公益实践的专家学者组成,致力于通过对公益本质的基础研究,对公益实践、政策及体制的应用研究,对公益人才的培育,对科技的有效运用,对公益创新的催化与倡导,以及全球范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对中国和世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卓越、正向和可持续的推动。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cial Risk Assessment in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是校级研究机构,2016年由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成立,依托公共管理学院,旨在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着力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框架、指标体系、流程机制与方法规范等,全面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风险的演化历程和当前及未来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稳定风险和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既为有关问题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独特的创新性贡献,也能为国家和地方和谐发展不断及时提出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的有关思路、模式与政策建议。
发展使命
系统开展社会风险评估的有关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
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任务
努力建成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社会风险评估培训基地
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社会风险评估研究机构
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为北京市教委批准在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研究机构,在市教委和清华大学的共同指导下,努力为北京市作为学习型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心一直注重与世界其他学习型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等开展学术交流,推动成立了国际行政科学会国家创体系研究小组。中心致力于成为北京市链接世界学习与创新的纽带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心立足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着力推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界与世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学界的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公共管理前沿理论与最佳实践论坛”,每届讨论一个与制度创新相关的前沿议题,加强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就学科前沿进行理论交流,提升我校在世界公共管理学界和终身学习领域的影响力。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et Governance , Tsinghua University , THUCIG),成立于2016年12月,是清华大学设立的校级研究中心,依托公共管理学院管理,与经管学院、新传学院、法学院、社科学院等协同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全球学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实践者等协同治理多元主体搭建知识平台,促进中外互联网治理的研究创新和政策实践。
【倡导治理互联网,增进文明互鉴】
中心切实发挥连接中外的桥梁作用,构建互联网治理全球学术网络,积极打造对话交流学术平台,在尊重历史和文化多样性导致的治理模式差异前提下,积极倡导和推动国际合作,创新性提出共同建立“治理互联网(治联网,Internet of Governance,IoG)”。中心联合多元主体聚焦数字时代重大治理问题,以互联网治理研究为基础,构建涵盖数据治理、数字经济(治理)和数字文明(治理)等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重点关注国内外互联网治理政策和趋势(数字平台)、数据治理的权属模型和制度设计(数字经济)、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数字化发展评价(数字城市)、中国文化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数字文明)等方面。
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UN IGF)、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互联网大会(WIC)、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机构和一流高校建立了友好紧密的关系。
【公共政策研究,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研究中心承担来自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委科研任务近20项,向上述部委报送内参专报40余篇(其中多篇呈报中央网信委参阅),出版专著及发布行业研究报告9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此外,积极参与国家数据治理、数字经济等有关领域政策制订及出台工作,先后参与国家发改委数字化转型政策 “三部曲”——《关于推进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的政策出台和文件解读工作;参与支撑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的政策出台和文件解读工作。
【复合人才培养,融合性学科建设】
中心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以互联网治理研究为基础,培养公共政策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博士后。基于中心研究能力及国际一流的专家资源,搭建了系统完善课程体系,目前已成功研制《数字经济新思维》《数字治理新模式》等课程,多次为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有关部委,天津、无锡、桐乡、枣庄、玉溪等地方政府,我院干部教育中心、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建研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国家电网、联想、腾讯等央企及互联网头部企业讲授互联网治理与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数据治理与数字经济等课程。
此外,中心积极打造融合交叉学科培养环境,合作的国际一流专家学者近百人,先后已组织百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和公益公开课。通过多领域知识融合,打破学科边界,大力扩展博士后及骨干研究力量的科研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目前中心出站的博士后多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大学等部委或高等院校工作,继续从事互联网治理、平台治理等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政策研究工作。
【联系我们】
邮箱:tiig@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25办公室;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10号楼办公区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简称为TUSDG,中文简称为“清华SDG研究院”)获批成立于2017年4月26日,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并联合相关院系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校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研究院致力于深入开展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整体框架、政策执行和各个具体目标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全面促进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同行在SDGs领域中的经验交流与互鉴;加强世界各国执行SDGs的经验交流和政策学习;努力成为SDGs研究领域中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的专业研究机构。
同时,研究院还将通过全新的课程体系和灵活的培养过程,提供专业性研究生学位项目和各种短期培训项目,为国际社会培养和输送SDGs领域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此外,研究院还将与中国有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努力成为中国SDGs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地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6室
邮箱:tusdg@mail.tsinghua.edu.cn
研究院网站:http://thusdg.tsinghua.edu.cn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31046009/
推特:https://twitter.com/Tsinghua_SDG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
历史简介: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是清华大学研究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与公共政策为使命的校级科研机构。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进行了大量有影响的公共政策研究,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
宗旨使命: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宗旨是建设一流的学术智库。其使命是对公共政策、国家治理、全球开放经济等公共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研究,提供原创的、有价值的和可行的研究成果。
组织结构: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管理委员会是研究院的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重点工作: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对以下领域的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研究。
产业发展与创新
市场监管与规制
财政与金融治理
开放经济与政策
数字经济与城市治理
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参与建设,属于清华大学校级研究机构。研究院立足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以推动纪检监察理论创新、加强纪检监察人才培养、服务中央战略决策咨询为目标,聚焦党和国家廉政建设重大问题。研究院团队由专职教师、博士后、研究助理、研究生组成,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院承袭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前期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社会影响力。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0 月,是我国高校成立的第一所廉政研究机构,2017 年成为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2022年更名为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研究院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围绕中国特色廉政模式、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腐败测量、企业廉洁合规和反腐败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服务中央战略决策咨询和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大量课题研究,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项目和中央相关部委、地方党政机关委托的课题项目,以及国际性廉政合作课题项目。通过与实务部门开展课题合作,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务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未来,研究院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廉政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在纪检监察、廉政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努力建成国内顶尖的纪检监察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
清华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网站:http://www.thudi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Service Economy and Digit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SEDG)于2018年成立,为校级科研机构,挂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担任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担任研究院院长。
研究院坚持高水平、前瞻性、国际化的发展导向,汇聚国内外相关研究教学力量和智力资源,从事服务经济与数字治理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工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国家相关领域决策提供高水平学术支撑。研究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推动学术界与公共治理各相关方面的沟通对话,加强国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鉴,助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时代治理创新,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简称“THUSTDG”,中文简称“科技发展治理中心”),经2018-2019年度清华大学第11次校务会批准,成立于2019年1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清华大学联合发起的清华大学校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挂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战略咨询与人才培养工作。
中心旨在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开展科技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科技治理政策分析,科技伦理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科技治理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和决策支撑人才;推动构建涵盖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治理学术高地,助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通过各方组织协同、制度创新、政策配套与资源整合,中心将打造“高层次国家科技治理智库”旗舰,推动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与科技治理的相关法律、政策、标准与规范。中心将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科技治理领域推动建立相关制度、平台和体系,将加强中国与其他具有科技发展优势和科技治理经验的发达国家开展对话与合作,并就全球科技治理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为实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学术思想引领和智力支持。同时,中心将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需求、未来科技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及国际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等制定,联合开展相关战略问题和科技治理难题攻关,及早及时向国家提供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战略洞察、形势研判与政策建议,打造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新型科技治理智库和智库群。
主要研究方向:
(一) 科技与经济、社会、法律、伦理等之间的关系;
(二) 生命伦理、数字伦理、环境伦理等科技伦理与治理框架;
(三) 科技治理体系建设与深化体制改革进程的互动与协调;
(四)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作用、贡献和影响机制;
(五)科学共同体促进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的机制与模式;
(六)社会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的方式与途径。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80265
邮箱:stdg@mail.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
【中心简介】
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简称德育中心,英文名称Center for Youth Mor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TUCYME),是2019年1月2日获得校务会议批准的校级虚体科研机构,依托院系为公共管理学院,共建院系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研究院。
青少年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社会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已有的德育研究积累和德育实践基础,致力于研究青少年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塑造,探索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途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中心的研究围绕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人”这个核心,从纵(大中小幼一体)、横(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两个维度展开,探究德育的影响因素,为立德树人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与支撑,推动大中小学生德育实践、师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工作,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清华人的贡献。
【中心使命】
德育中心的使命是以德育为核心内容,创造学术新知,致力人才培养,传播清华声音,服务国家治理。目标是建设成为“扎根中国,国际视野,清华特色”的德育领域重要研究基地。
【中心的组织运行】
中心的项目运行、研究推广、学术交流等由“清华大学德育教育基金”年度收益给予支持。“清华大学德育教育基金”由香港伟新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启动种子留本基金,希望以此带动社会各界关注并捐款支持推广道德教育。
中心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中心发展战略和学术方向的确定;年度项目计划和经费预算的审议;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及中心工作的监督等。管理委员会任期3年,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首届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教授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邀请到艾四林、白本锋、刘震、彭宗超、石中英、苏竣担任(以姓氏拼音为序)。
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和顾问机构,对中心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给予咨询。学术委员会由依托院系、共建院系和外请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任期3年,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担任,副主任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邀请到蓝志勇、孟庆国、谢春风担任(以姓氏拼音为序)。
中心执行主任由依托学院派员担任,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项目管理、组建研究团队等,并定期向管理委员会汇报情况。副主任由共建院系派员担任,与执行主任共同进行项目管理、组建研究团队。主任与副主任任期均为3年。首届管理执行团队由公管学院谢矜、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俊、教育研究院赵琳组成。
中心研究团队以专兼结合的方式组建。邀请到依托院系、共建院系和合作院校在公民道德教育、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及其伦理分析、儒家思想、社会组织、廉洁教育、学生生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何建宇、贾西津、蓝煜新、潘春玲、宋伟、王名、王庆新、王有强、俞乔、张瑜、郑振清等学者(以姓氏拼音为序)为兼任研究员,招募博士后作为专职研究人员,配备专职业务支持团队,负责德育研究项目运行和德育实践推广。
【联系方式】
cyme@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Institut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成立于2020年4月,是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日常运行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也是清华大学设在校外的唯一一家智库机构。
区域研究院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围绕区域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课题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政策咨询、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等活动,力争建设成为助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参与全球区域发展对话的顶尖智库平台。作为清华大学设在长三角地区的专业智库机构,研究院将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践,总结中国区域发展理论,助力中国区域发展实践,分享中国区域发展经验,为实现全球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心任务:
学术研究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对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和应用进行研究, 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政策咨询
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服务
为大型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成果转化
按照区域发展战略的工作需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数据库和信息库
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院网站:http://www.cidp.tsinghua.edu.cn/cidp/RegionalDevelopment.html
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是北京市教委批复成立的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教育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交叉信息学院等,利用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政策、科技治理、科技社会学、科技哲学、法学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和积累,面向人工智能文化、伦理、教育、社会认知与调查开展研究,形成人工智能治理“北京学派”,致力成为工智能治理领域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知名学术高地;搭建人工智能治理学术研究与人文思想共享平台,提出人工智能治理“北京共识”;培育人工智能治理理论创新型人才,打造人工智能治理一流研究团队,建设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治理交叉学科;传播智能文化与数字人文,打造“智能文化与数字人文”高地,为数字时代国家和首都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清华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治理工程联合研究院(简称清华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8月,现由清华大学彭刚副校长和中国电子陆志鹏副总经理担任管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聚焦数据治理领域,整合清华大学相关院系研究力量和中国电子产业优势,致力于开展数据要素化治理基础理论、制度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努力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思想与智慧。
研究院主要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1.基础理论研究。针对数据治理的基础理论、制度体系、法律基础、要素市场化及关键技术方法等开展研究,提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数据治理领域的理论认识。
2.政策与应用研究。针对数据治理的体制机制、法律基础、核心技术等开展数据治理工程领域的政策研究,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数据治理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理论研究与数据治理实践相结合,不断迭代研究成果。
3.学科建设。推动数据治理领域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化现有体系的授课内容,拓展授课方式,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据治理研究和实践,开发数据治理相关案例,促进高水平的研究产出。
4.学术交流。举办高层次、品牌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搭建高层次的政产学研对话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数据治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国家决策。
联系我们
地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25室
电话:010-62792758
邮箱:jidge@tsinghua.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