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4|回复: 6

上海交大工科专业-航空航天学院-专业设置及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发表于 2024-5-10 00: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交大工科专业-航空航天学院-专业设置

  交通大学于 1935 年首设航空门,为国家培养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歼七”总师屠基达、“运十”总师马凤山等航空航天杰出英才。积极对接国家战略,2002 年上海交大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2005年成立空天技术研究院,2008年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学院下设飞行器设计系、航空宇航信息与控制系、航空宇航推进系、临近空间研究中心、吴镇远空气动力学中心和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飞行器设计”入选首批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建有以院士和特聘专家领衔的87人专任教师队伍,其中院士2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特聘项目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国家青年特聘项目专家1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名,上海市特聘项目专家3名,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专家1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专家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海外)专家3名,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1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名、“浦江人才计划”专家3名。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家国情怀、扎实专业基础、浓厚行业兴趣、崇高学术追求的航空航天领域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行业精准培养和输送人才。航空航天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对标专业认证开展全面建设;与中国商飞共建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民机系统工程师高层次创新人才;依托莫航国际班等特色模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能够“熔古铸今、设计未来”的一等人才。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与航空工业、中国商飞、中国航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单位建立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和平台基地。助推地方经济和空天产业协同发展,在上海、成都和重庆分设技术研发基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拓展临近空间浮空器、空间在轨服务、增强复合材料等创新方向,取得一批国际先进的原创性成果。

   本着“开放、平等、合作、共享”的理念,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教育、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创办 ICASSE 国际会议,创建国际期刊 《Aerospace Systems》,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远程宽体客机项目,与莫斯科航空学院开展双学位人才培养,获批 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全体师生秉承交大“敢为人先”的气魄,心怀“空天报国”的精神,砥砺奋发,自强不息,聚焦特色谋突破,提升内涵求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学院将以创办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学院为发展愿景,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的优势,坚持内涵发展,坚持创新突破,坚持价值引领和情怀培育,坚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国际化办学,铸炼交大空天品牌,走出交大特色的一流学科发展之路,为祖国空天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https://www.aero.sjtu.edu.cn/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器设计系

飞行器设计系由田伟副研究员担任系主任,于哲峰副研究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拥有教授/研究员5名、副教授/副研究员7名、特别研究员1名、特别副研究员1名、助理教授1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讲席教授1名。该系紧密结合航空航天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大型飞机增升减阻、气动声学机理与控制、飞机结冰机理、高超声速飞机气动光/热、高效燃烧、航空经济学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大量航空航天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及产学研关键技术攻关等课题。该系主要由气动总体和结构强度两个科研团队及相关实验室组成。飞行器设计系拥有一个获得CNAS认证的结构强度实验室以及多座风洞实验平台系统。近年来在对接大型飞机项目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研究领域

一、气动总体领域
研究方向:
1)飞行器总体及气动设计;
2)高超声速气动光学;
3)高超声速气动热,表面热防护;
4)高效湍流燃烧,高超声速飞行器燃料制备;
5)飞机增升减阻;
6)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及其应用;
7)气动声学;
8)飞机结冰机理、飞机防除冰技术、新型防冰材料制备;
9) 激波与爆轰物理、高超爆轰推进技术、爆炸与冲击动力学;
10) 航空经济学;
科研环境:气动总体团队下设5个实验室,分别为高超声速创新技术研究实验室、非定常复杂流动机理与控制实验室、飞机结冰机理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以及高超爆轰推进实验室。拥有大跨度多马赫数风洞、直联式超燃试验台、多用途回流式风洞、低速直流式风洞、回流式结冰机理风洞等多个大型设备。

二、结构强度领域
研究方向: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破坏与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航空结构疲劳与损伤容限;
民机结构适航符合性;
先进飞行器结构与材料设计技术研究;
先进试验方法研究。
科研环境:结构强度团队拥有结构强度试验大厅、标准检测室、试验控制间、操作间等专业实验室,总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各类检测设备近50套,包括多点协调加载系统、MTS中频疲劳试验机、MTS静力试验机、INSTRON9350冲击试验机、DIC设备、高速相机、高频疲劳机、3D打印机等多个大型、贵重设备。目前实验室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委任单位代表资质、国军标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NAS实验室认证。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航空宇航信息与控制系

航空宇航信息与控制系由沈强长聘教轨副教授担任系主任,庹红娅副研究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拥有教授/研究员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7名、助理教授1名、讲师/助理研究员5名,其中,“973“首席科学家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重大专项专家3名,军委科技委专业技术组副组长1名。该系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973,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基础研究和上海市及部委科研项目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1、信息控制与仿真领域
研究方向:
1)空间变结构柔性操控;
2)仿生飞行器感知与控制;
3)先进机载系统技术;
4)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
科研环境:团队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空间柔性操控、多源信息处理研究。与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团队拥有空间柔性操控地面验证系统和航空电子三维视景系统、综合航空电子仿真验证平台等大型设备。

2、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
研究方向:
1)导航抗欺骗技术;
2)GNSS失效场景下的导航系统;
3)GNSS空间服务空域SSV性能研究;
4)Autonomous System;
5)GNSS/INS组合导航。
科研环境:团队主要从事卫星导航信号与系统、组合导航理论与技术、GNC一体化技术研究。与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有合作实验室。拥有带恒温箱单轴伺服转台、姿态模拟器、微纳卫星GNC气浮台测试系统、卫星抛物面伺服跟踪天线等大型设备。

3、先进航空电子与智能信息领域
研究方向:
1)先进航空电子;
2)智能信息处理。
科研环境:团队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航空电子综合研究。与民机试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上海强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有合作实验室。拥有民机座舱仿真平台、物理样机测试电子柜、民用飞机空地一体化试飞验证平台等大型设备。

4、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领域
研究方向:
1)航天器姿态与轨道动力学;
2)航天器精密编队设计与控制;
3)航天器网络体系设计与高效协同规划;
4)地面分布式仿真与评估等领域。
科研环境:团队拥有总面积超过上千平米的十万级净化大厅,创新设计并研制了国际首套分布式航天器设计、全向仿真和评估平台。置有API激光跟踪仪、Renishaw激光干涉仪、RTLab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诺瓦泰GPS接收设备、NI通讯板卡、DSP/ARM仿真开发板、泰克数字示波器、QNX实时操作系统、视频采集系统等仪器设备。

5、飞行控制与仿真领域
研究方向:
1)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2)人在回路仿真系统的开发及飞行品质的评估;
3)柔性飞行器的建模、控制及验证;
4)智能结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飞行器上的应用。
科研环境:学院2017年引进“上海千人”陆蓓教授,成立了该团队,目前实验室在筹建中。

6、智能光电领域
研究方向:
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系统;
航空维修;
航空气象。
科研环境:实验室具有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实时处理开发平台及高性能计算平台,拥有自主研发的图像复原/超分辨率重建、图像识别及测试评估软件;与上海强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建有联合实验室。

7、飞行器控制领域
研究方向:
1)飞行动力学与控制;
2)民机先进飞行控制技术与品质评估;
2)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3)近空间飞行器制导与控制;
4)无人飞行器系统开发。
科研环境:飞行器控制实验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飞行模拟仿真平台、主动侧杆及人在回路仿真平台、机电作动器健康管理平台、固定翼/旋翼无人机系统等。并与中国商飞成立“先进飞行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航空宇航推进系

航空宇航推进系由冯锦璋教授担任系主任,陈秀华副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该系拥有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名、高级工程师1名、助理教授1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名。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1)航空发动机结构可靠性;
2)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
3)气动噪声分析与数值计算;
4)计算流体力学;
5)燃气轮机实验测试与数值分析。

科研环境:课题组与中国航发商发共建叶轮机械气动传热联合创新中心UIC,主要研究叶轮机内部复杂流场机理研究、叶轮机械气动设计研究、压气机失速机理及控制研究和涡轮叶片传热与冷却。拥有轴流压气机、气动消声实验室、传热实验室等大型设备与实验系统。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近空间研究中心

临近空间研究中心由王全保副研究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周平方副研究员担任常务副主任。该中心拥有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名,高级工程师1名,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并注重工程实践,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开放式临近空间研究平台为发展目标。现阶段主要针对临近空间浮空器平台及其应用技术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1)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
2)气动理论与设计分析技术;
3)大型柔性结构与刚柔组合结构的分析与计算;
4)飞行控制技术;
5)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6)临近空间平台环境综合控制技术。

科研环境:研究中心具有浮空器总体设计软件平台、飞艇动力学与飞行控制全数字仿真软件与半物理仿真平台、流固耦合力学计算分析软件等,以上软件平台均为自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拥有大量的实验设备(系统),包括主动变形结构训练与控制系统、高热流密度元件冷却控制台架系统、SM130光纤光栅解调仪等。研究中心还在上海宝山建立有飞艇加工制造和飞行试验基地,可供50m长大型飞艇存放的艇库和起降场地,具备进行飞艇加工制造和飞行试验的能力。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镇远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

吴镇远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由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吴镇远先生出资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立,刘洪教授担任主任,拥有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名、特别研究员1名、长聘教轨副教授1名,其中,讲席教授1名。该中心致力于飞行器创新性设计及涡量空气动力学、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创新性扑翼飞行器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
飞机增升减阻创新性设计;
涡量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仿生空气动力学;
气动光学、气动声学理论及数值模拟;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科研环境:研究中心拥有大型回流式风洞及小型直流式风洞个一座,配置了大量的先进流动测试系统;同时,中心还拥有基于涡量矩原理开发的Zeta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及气动声学、气动光学计算分析软件,以上软件平台均为自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建立了扑翼飞行器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具备进行扑翼飞行器设计加工和飞行试验的能力。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由吴树范教授担任中心主任,陈泳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中心拥有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副教研员3名、讲师/助理研究员1名,其中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名。该中心面向航空航天领域,推动系统工程在复杂产品与系统全寿命周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覆盖设计、制造、运维、退役,建有综合设计实验室、系统工程和人为因素等特色实验室。航空宇航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国家的航空航天战略,承担了大量航空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设计综合、人为因素与研发管理等课题。

研究领域

1、智能卫星系统领域
研究方向:
1)卫星总体设计;
2)再入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3)航天器交会对接与编队飞行;
4)智能微纳卫星技术与应用;
5)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
6)智能卫星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
科研环境:学院于2018年引进了该团队,目前实验室还在筹建。

2、航空系统工程领域
研究方向:
1)航空系统工程;
2)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优化;
3)航空全生命周期管理;
4)复杂系统数值模拟与仿真;
科研环境:学院于2018年新成立了该团队,目前实验室还在筹建。

3、人机环境领域
研究方向:人机环实验室致力于“人在环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航空人为因素研究,相对于以传统工程心理学为基础的人为因素研究,包括系统工程、认知科学、设计与验证。
科研环境:实验室拥有大尺寸视景仿真系统、模拟驾驶舱等相关研究实验条件,并自行研发行为捕获系统、眼位跟踪系统,自行开发了飞行员生理参数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等。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及相关实验系统与技术已成为国内行业样板。

通过国家重大课题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实验室建立了完整的、定量的、实时的驾驶舱人机工效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人为因素在飞机全寿命周期中的研究和管理框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人为因素工作的队伍,并构建了具有人为因素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硬件实验环境。尤其是在ARJ21-700飞机的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符合性验证过程中,实验室完成了全部数百小时的MOC8地面模拟器和近百小时MOC6试飞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自主开发了覆盖地面模拟试验到试飞的全套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为适航取证做出了贡献。实验室成为国内在该领域首个承担型号适航审定任务的高校科研团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4 07:34 , Processed in 0.0704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