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2|回复: 5

上海交大工科专业-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设置及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发表于 2024-5-9 23: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交大工科专业-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设置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学院之一。学院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在时代洪流中铿锵前行。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7年,交通大学开中国之先河成立铁道科,6年后定名为土木科。1943年成立造船工程系;1958年创建工程力学系; 1985年恢复建立土木建筑工程系;1992年成立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1997年成立国际航运系,并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0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同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合并组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历经百余年春秋,船建学院勤耕不辍,始终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等一大批科技精英、兴业英才和教育大家,服务国家民族之振兴。

    学院拥有四个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土木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并在历次学科评估中获评第一或“A+”;力学学科是国内高校力学专业最齐全的院系之一,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前列;土木工程学科在2023年QS全球学科排名中名列第36位,国内位列第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多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名列前十。

    学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跟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装备研制,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学院科技成果省部级以上获奖百余项,“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研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拥有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重点实验室等支撑船海、力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多学科创新与交叉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海洋深水试验池、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重力式垂直水洞、海啸波水池、地震振动台、鼓式离心机等一批一流设施为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提供国际水平保障,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452名,其中专任教师258人、教辅队伍75人,其中正高级职务82人、副高级职务14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29人,省部级人才计划130余人次。学院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学院对接“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落实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计划,与密西根大学等38所世界百强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合作意向,开展学位课程联培及短期交换等项目,范围涵盖学院所有学科。自主创办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海洋科学与工程》(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跃居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期刊第一,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深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并推进国际化战略。

    学院现有在读学生221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54人,硕士生734人,博士生718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全部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百余项,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的比例超过八成。近年来,学院每年超过75%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单位、行业就业,奔赴到祖国需要的大江南北。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坚定实施人才强院主战略,持续落实育人优先战略,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文化引领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劲头,深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船建智慧和船建力量。

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2日


https://naoce.sjtu.edu.cn/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1.全国排名一直位居第一,历史最悠久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成立于1943年, 拥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作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地,培养了第一艘万吨轮总师、第一艘核潜艇总师、第一艘航空母舰总师、第一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师、第一艘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总师等一大批技术专家、管理骨干和领导干部,为行业提供了人才、科研、试验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撑。
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最近一次2012年的学科评估排名中居全国首位。

2.学科最全、实力最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981年船舶设计制造、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均首批获得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首批获批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年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中组部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覆盖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三个二级学科,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重大力学问题、新船型开发设计与现代造船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水下作业探测技术与装备、先进实验技术五个优势学科方向,并致力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绿色船舶等新兴领域的探索创新。

3. 世界上功能最全、最先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研究基地
拥有全球名列前茅、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居全球高校之首。已建成我国首座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池,可对4000m水深的大型海洋结构物进行复杂海洋环境下的综合性能研究,其装备与功能居世界前列;同时拥有海洋工程水池、拖曳水池、内波分层流水槽、操纵PMM装置、结构加载装置、立管疲劳试验装置、液舱晃荡装置等试验设施;在建国内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空泡水筒、水下工程水池、水声水池等国际一流设施即将竣工;构建了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发展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试验技术体系。

4.大师云集,高端人才汇聚,师资力量最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现有教职工120名,专职教师82名,正高比例31%,博士学位比例63%,海外博士比例28%,人才集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院士)、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2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有活力、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5.课程与世界名牌大学完全接轨,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领军人才
参照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人格健全的“全人”;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设个性化课程模块,提倡以人为本;整合专业课程,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和衔接。构建了可兼顾能力构成和知识结构的先进课程体系。

6. 开展广泛国际合作,毕业生活跃在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前沿舞台
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合作交流,除学校的海外游学计划外,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海事局共建“海事事故调查联合实验室”、与日本千叶大学共建“海洋仿生力学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NCL大学开展2+2双学位培养等,通过丰富的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
秉承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注重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不断为行业输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人才。学生深受行业欢迎,就业率100%,在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发挥重大作用,毕业生的杰出表现与卓越成就产生了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全球影响力。


舶与海洋工程系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建于1943年,作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策源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发展史上,先后培养了第一艘万吨轮总师、第一艘核潜艇总师、第一艘航空母舰总师、第一艘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师、第一艘3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总师等大批技术专家。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蓬勃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也茁壮成长,今天已拥有一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及三个二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领域涵盖船舶设计与数字化造船、船舶性能、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海洋工程、水下工程、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方向。现有的研究基地有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深海技术试验中心(上海)、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上智能装备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事局海事调查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舰船、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和技术骨干,为中国的大海洋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目前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基干,一端对接造船产业、海上资源开发行业、海军装备建设,形成了包含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海上作业、工程服务等的支撑体系,另一端扩展到包括海洋国策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探索、海洋资源调查等的基础学术领域,基本完成了大规模实验设施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了“大海洋”格局。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以服务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宗旨,向着国际顶尖学科的目标快速前进。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力学专业

1.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成就了本专业在国家的地位
工程力学系创建于1958年。二级学科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1998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力学学科被评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获准建设“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工程力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几年,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全国排名第二。
  
2. 雄厚的教学师资,是助你腾飞的基础
现有教师62人,正高职教师20名,副高职教师2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特聘教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名。2010年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3. 本硕连读使你更快地成就梦想,国家级精品化的课程使你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约三分之一的优秀本科生实行本硕贯通学习模式(4+2),培养高层次力学专门人才(研究生)。为国家在与力学相关的领域培养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本科课程《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实验》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13年《理论力学》又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复杂系统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形成了水动力学、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等特色学科方向,并注重发展纳米力学、生物力学、环境力学等新兴交叉学科。
  
4.宽广的就业渠道,使你事业发展更加辉煌
近几年毕业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有65%以上选择赴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读研)。其余就业学生主要在航空航天、机械、船舶、土木等相关领域或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有在银行、投行、保险、证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房地产开发、IT等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工程力学系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建于1958年。建系60年来,工程力学系师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潜心教学与科研,将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取得了累累硕果。今日的工程力学系下设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四个专业方向,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基础教学、前沿研究、服务国防和支持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学科是国内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科。 1981 年,固体力学设立国家首批博士点;1985年、1986年及1998年一般力学博士点、流体力学博士点和工程力学博士点分别获批建立。1995 年,建成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6 年,流体力学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8 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力学学科被评为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准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教育部授予工程力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国防科工局评定水动力学为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目前,工程力学系下设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实验中心四个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67名。部分教师在中国力学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工程力学系坚持“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力学基础、卓越科学计算分析能力、深厚人文素养、强烈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领军型人才。多年来,工程力学系注重本科教学质量,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同时,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源稳定,每年毕业30余人。近十年来,力学系学生屡获“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奖和个人奖,多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重点企业等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其中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行业精英。
工程力学系坚持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注重力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当前学科前沿和国民经济中的相关重大工程项目,广泛涉及海洋工程、船舶、航空、航天、土木、机械、水利、水运等领域,在动力学与控制、高速水动力学、水波动力学、海上能源开发的流固耦合问题、先进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力学等方向的研究特色日渐凸显。近五年来,学科总科研经费逾1.4亿;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5项;主持承担百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60余项(专任教师人均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一级课题)2项、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一级课题)1项。五年来,发表期刊论文逾500篇,被SCI收录3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增长显著。拥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基础力学教学团队”、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6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和《高等动力学》等多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等获得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近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工程力学系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加州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千叶大学等著名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关系。近年来,多次主办力学领域国际前沿学术会议,积极邀请国内外学术活跃的同行来访和做学术报告,聘请国际著名专家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和访问讲席教授,为师生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环境。同时,学科注重国内行业界的交流,与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研发单位和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木工程专业

1、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起源地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历史悠久,早在1907年学校就设立了铁道科,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交大土木工程学科人才辈出,校友包括茅以升、张光斗、孙均、刘建航院士等著名学者。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同济大学,1985年恢复。

2、学科发展迅速,实验设施齐全
目前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岩土工程”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连续三次通过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2009年第三次评估获得8年复评的优秀成绩。2010 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2012年获得上海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项目资助。恢复建系近30年来,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发展迅速,据2013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36名。

3、师资实现交叉优化组合,队伍精良,学科方向特色鲜明
土木工程系现有教师6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兼职),正高职称19名、副高职称25人;55岁以下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外博士学位18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学者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上海市曙光学者2人、上海市启明星2人和上海市晨光学者1人等。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多支创新团队实力水平快速提升,10余人次担任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

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海洋岩土力学与工程、地下工程中的岩土问题、大跨空间结构与新型结构、结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管理、土木工程与海洋结构安全防灾等方向的学科特色日渐凸显。近5年学科总科研经费近1.2亿元,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多项。主持承担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年来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50余项(专任教师人均近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余项。五年来发表期刊论文逾600篇,含SCI收录论文200余篇、EI收录400余篇,2010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SCIE论文发表量已进入全世界高校前40名,且在影响因子前25%期刊的发表论文数量跻身全球高校前30名。近3年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转让与应用近20项。编写著作与教材10多部。

4、小而精的办学模式,杰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
实行高起点、小而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近五年来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4人、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称号3人。本科生每届约60人,师生比超过1:1。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到大型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到大型建设工地施工实习,参加国家、上海市以及学校的创新试验项目。学生在全部六届“全国高校结构设计竞赛”中均获一等奖,为国内仅有。学生毕业后可到土木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大型研究院所、设计院、施工单位、政府建设管理相关部门及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学习成绩优秀者可免试直升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出国交流学习。

5、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模式,使你可以接受最前沿的教育
国际合作成效显现、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10余所欧美日一流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平等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5年内38人次到国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和讲学,来访海外学者举办学术报告59人次。学生到海外大学交流、游学的比例不断提高。2013年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设立了“2+2”(学士)或“2+3”(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每年向交大提供20个名额,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将由两校同时授予相应学位。

土木工程系简介

   土木工程系前身是1907年交通大学开设铁道工程专科班,1913年改为土木科,1920年调入交通大学唐山学校。1929年,交通大学上海校部复设土木科,称土木工程学院。抗日战争期间以土木工程系分设沪渝两地。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系并至交通大学土木系。1952年,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1985年恢复建立土木建筑工程系,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1992年工业造型设计单独建系,1998年该系并入媒体设计学院。200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合并组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系二级学科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专业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2年获上海市建设世界一流学科B类资助,2010年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并且连续四次通过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其中“岩土工程”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系在高水平人才建设方面,至今已引进或培养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等国家/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共20余人次。

   土木工程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围绕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已在海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大跨空间结构与新型结构、结构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工程结构安全防灾、绿色建材等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将成果应用于重大工程建设,如上海科技馆、三峡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上海磁悬浮与轨道交通、上海世博会场馆、首都机场航站楼。与美、日、德等国20余家大学和大型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系坚持实行高起点、小而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2门;学生屡获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与岩土工程竞赛一等奖。

   国际化办学富有特色,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10余所欧美日一流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平等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科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合作科研或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常态化,国际知名学者来我系访问交流、授课常态化。学科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根据2013-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连续五年入围世界前100名榜单后再创历史新高,位列世界第30-40名之间。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1、学科交叉,实现工程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源远流长。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大前身)开设船政科(航海专科),首开中国近代高等航海教育之先河。1918年创办铁路管理专科,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1927年改称交通管理科;1928年成立交通管理学院,同年改名铁道管理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铁道管理并入北京交通大学,有力支持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重建管理学科,创办交通运输研究所。作为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交通运输(国际航运)本科专业。1997年成立国际航运系,这是国内最早设立和最具影响力的航运系之一。2000年获得“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学科在 “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两个工程硕士领域招生。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学科积极向综合交通运输方向拓展。2009年“交通运输工程”成为全国首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2010年获批设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方向)和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运输方向)招收博士生和进行博士后培养。2013年10月,国际航运系更名为交通运输与航运系。

2、以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
学科定位为“以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国际化的精品交通”。积极发挥学科交叉、师资、生源、国际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五大优势,与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共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学科发展不断提速。对外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对内依托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强大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沿水平。

3、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和行动
随着近年学科研究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一支综合交通运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全系70%师资拥有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全部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交通运输与航运系极为重视国际化合作办学,其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均具有海外排名前100名高校的博士学位。在本科学习期间,我系学生有诸多机会去境外一流院校如瑞士苏黎世高工、柏林工大、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半年至一年)。除海外游学计划外,我系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联合办学,建设本硕联读项目,重在培养国际一流高端人才,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为学生进入北美大学深造的提供更多机会。

4、小而精细化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和全面的导师制
多年来本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传统,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教学力量,上海交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为国内外各类交通航运企业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交通、航运、物流等多个领域人才,校友遍布长三角和珠三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全面实行导师制,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近4年来获得各类科创竞赛奖项100余项,涌现出包括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在内的一批优秀学子。每年组织研究生招生优才夏令营和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大批境内外优秀学子参加。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正在同步建设成为全英文专业,与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地多所大学开展联合办学,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加各类海外游学项目,为本校研究生开设了双硕士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本科生全面落实导师制,从大二起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帮助同学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使得科研、就业等不同志向的同学在科研基础、就业技能等方面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水运论文大赛及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市级、校级各类大学生课外科创项目,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5、良好的就业去向和追求卓越的学生成就专业培养的良好口碑
近年来,7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约40%的本科毕业生赴境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同学的就业去向有:政府部门(建交委、交通局、海事局等)、事业单位(城市交通信息中心、航运发展中心、航交所等)、交通相关规划设计院所、各类企业(航运企业、物流公司、交通投资公司等)、交通基建相关金融投资机构(银行、投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我系毕业生口碑非常好,综合素质高、做事踏实、理性、肯吃苦,这些特点业已成为业界共识。


交通运输工程系简介

交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学科定位、科学研究、师资教学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1)夯实学科基础,立足航运发展综合、精品交通

       学科定位为“以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学科目标是“发展精品交通”。在“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上海深入和全面推进“全球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具有战略性和应用性两方面的重大需求。学科近年来紧密结合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集成创新、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学科软实力与自身知名度,尝试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对交通运输工程多方面资源进行整合,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中海集团、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结合、海陆统筹、区域合作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2)凝练科研方向,助力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

       学科积极发挥学科交叉、师资、生源、国际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五大优势,对接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凝聚了以下四个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航运发展战略与规划、智慧交通与环境、城乡交通治理与建设、绿色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国际航运发展战略与规划”方向聚焦国际航运发展战略与规划,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北冰洋航线、智慧国际航运、南海航运规划、航运集疏运技术等。“城乡交通治理与建设”方向聚焦城乡交通治理与建设,突出国际视野和错位发展,主要方向包括: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及管理、小城镇交通设计、轨道交通线网组合及指引技术和老年人交通配套等。“智慧交通与环境”方向聚焦交通技术创新与评估,突出学科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环境、共享交通、智慧交通等。“绿色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方向聚焦绿色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突出绿色GDP和获得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铁工程管理及快速施工技术、地下交通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技术、永久交通设施设计及材料、交通安全及设施集约技术等。

       学科设有交通研究中心、工程管理研究所、智能交通和无人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交通仿真及驾驶行为实验室、交通环境实验室及航运数据库。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在内的一批科研项目,创办了每年定期举办的交通运输研究(上海)论坛、交通发展战略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2018年,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3)发挥师资优势,坚持立德树人铸就交通英才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入选“”、“上海千人”、“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各类人才计划的一批优秀师资。多年来,本着“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传统,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教学力量,已为国内外各类交通航运企业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交通、航运、物流、规划等多个领域人才,校友遍布祖国大地。近年来,不少硕士毕业生选择在本校或者到麻省理工、帝国理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本科生全面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课外科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近五年来,获得各类科创竞赛奖项100余项,涌现出包括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学子。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正在同步建设全英文专业,与法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多所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学科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和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百一十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回顾以往,交大交通学科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百一十年奋进求索、春华秋实,立足当下,交大交通学科正肩负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一百一十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望未来,交大交通学科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往直前。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0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概况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多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项目和国防军工等重大和重点课题,并和来自各行各业企事业进行大量的科研合作及项目开发。  

学科设有设计制造、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舰船性能、特种装备、海洋工程、水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海洋科学十个方向,覆盖海洋交通运输、资源开发、科学考察、权益保障、国防建设等领域。注重产学研用融合,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平台,深度学科交叉,开展“大海洋”格局科学研究。主持大量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自然基金重大重点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深海平台、特种船舶设计、统一波浪理论、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教育部财政部重大专项,一期8千万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后,二期又获1.2亿重大项目支持;畸形波机理及非线性作用研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揭示了畸形波生成机理,创新建立了畸形波及其与海洋平台相互作用理论方法;南海陆坡生态研究与资源可持续利用973项目由周朦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开始了海洋生态结构的深度研究;岛礁浮式结构物系泊定位技术工信部海洋工程专项已完成一期工作,二期项目即将启动;海上打捞利器水下导向攻泥器研制成功,颠覆了传统的人工作业打捞方式。

实验室

海洋深水试验池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中心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研究所

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研究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研究方向:
1. 新船型与新概念海洋工程结构物研发设计
2. 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数字化造船等先进造船技术研究
3. 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等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理论
4. 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试验
5. 海洋资源开发水下技术与装备
6. 水声探测与对抗
7. 船舶内燃机性能
8. 船舶动力装置及自动化等方向

工程力学系研究方向:
1. 水动力学
2. 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
3.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
4. 大型结构流固耦合与动力学分析
5. 工程科学计算与软件

土木工程系研究方向:
1. 工程结构可靠性
2. 钢结构
3. 大型空间结构
4. 岩石力学与水工结构
5.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6. 隧道与地下工程
7. 安全与防灾减灾工程
8. 新型建筑材料

交通运输工程系研究方向:
1. 国际航运发展战略与规划
2. 城乡交通治理与建设
3. 智慧交通与环境
4. 绿色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4 07:33 , Processed in 0.0742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