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介绍 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1. 专业定位
遵循本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根据精细化工产业中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培养能够促进我国精细化工中化妆品领域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应用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在精细化工尤其是化妆品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材料开发、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分析检测和销售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教育目标:
(1)具备精细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成为该领域的合格工程师。
(2)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
3.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学分:168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1)职业规范: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应用化学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职业道德规范。
(2)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应用化学专业知识。
(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分析化学化工中出现的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应用化学行业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思维,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5)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将当今化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用产品以及针对应用化学行业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方案、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化学工业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或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7)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化学工业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化学制品制造和使用等过程中的三废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环保处理知识和技术。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化学工业的科学与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专业必修课程有利于夯实基础,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基础课已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大学物理、现代仪器分析、精细有机合成与设计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符合《国标》对应用化学类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课程自成渐进关系,形成了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学品方向课程链。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反映专业应用前沿;数量上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环节紧跟行业,设置科学合理,能全面支撑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有机合成与设计、精细化学品复配原理与技术、现代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化学。
实验实践教学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精细有机合成与设计实验、现代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实验、纳米材料绿色合成实验、精细化学品检测综合实验、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课程设计。
《现代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实验》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代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无机及分析实验》获评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获评广东省一流课程。
应用化学专业重视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构建了“专业基础课程+分析课程群+化妆品课程群+能力拓展课程群”的“一基础、二方向、三提升”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群;搭建了“行业认知+专业基础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生产实践”五层次进阶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超30%。
5.师资队伍
应用化学专业具备一支年龄及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充满科研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过半数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及政府机关挂职或相关工程实践、企业服务经历;专任教师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人,中山市优秀教师10多人次,校级优秀教师20余人次。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涵盖了精细化工、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向。主持十余项省部级教研项目,发表数十篇教研教改论文。坚持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依托省市级工程中心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拥有1支广东省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专任教师主持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广东省高校重点领域项目3项,省级其他类别项目20余项;市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专利30项,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高水平学术期刊收录,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多项成果通过省、市级鉴定并获奖励,数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6.教学条件
应用化学专业构筑了由教学型实验室、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为支撑,能力层次递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产教研用深度融合。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2000多台套,总资产1500多万元。
教学型实验室:分析测试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精细有机合成实验室、微纳米材料实验室、精细化学品分析检测中心、现代化妆品技术及检测实验室、材料检测实验室和化工实训实验室。
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广东省功能材料绿色制备技术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纳米光电功能薄膜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绿色精细化学品(中山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柔性电子材料与应用(中山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市弹性体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PCB电子化学品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下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哈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德盛塑料有限公司共建)。
实践基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20余家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打造高度融合的产学研教一体化现代办学方式,为培养符合应用化学产业链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支撑。
专业重要信息:
应用化学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开设专业之一,成立于2002年。经历近20年发展,先后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依托学科获批广东省特色重点培育学科。
初审(一审):喻冬秀 复审(二审):李琳 终审(三审):王悦辉
http://jwc.zsc.edu.cn/zyjslm/clspxy/1fo528714emmf.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