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回复: 0

中山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复制链接]

6497

主题

124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788
发表于 2025-5-26 14: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本专业旨在面向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在半导体照明与光电显示、激光技术与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自我更新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在光电信息工程技术领域中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山市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对光电信息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创办,也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的专业之一,下设半导体照明与光电显示、激光技术与光电器件两个特色方向。通过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面广,专业实践和沟通协调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教育目标:

   (1)具备光电信息技术、光电器件和光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成为该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服务社会。

   (3)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

3、培养规格

   标准学制:四年;学分:168。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1)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制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职业道德规范。

     (2)具备光电信息基本知识、科学或数学等基础科学的运用能力。

     (3)具备实验设计、执行、分析及解释数据能力。

     (4)具备开展实践操作所需的技术、技巧与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5)具备设计或应用光电器件和光电系统的基础能力。

     (6)具备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7)具备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及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8)关注时事议题,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创新能力。

4、课程体系

    本专业属于电子类工科类专业,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课程体系以“综合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化培养”为宗旨,课程结构合理,知识体系完整。

    在满足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需求的基础上,专业课程循序渐进开设了三大模块: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电子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获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认证。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工程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多元化培养阶段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和国际交流等可置换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工作适应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其学分在总学分的占比保持30%以上,其中《EDA综合实验》获评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思政”示范课。实验操作训练重点加强光电子信息技术和器件认知、光电系统原理、光电转换功能模块设计、光电系统设计等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并通过基础课内实验、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方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分置换手段鼓励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元化素质能力发展。

5、师资队伍

    以省市共建及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利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莲峰学者”计划、广东省人才计划等项目,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建设,已拥有一支年龄及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充满科研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研究生15人,实验管理员4人。教师学科领域涵盖光学工程、光电子器件、激光、光学材料、理论物理等,形成大学物理和光电技术两大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实践以教促研,产学研相互融合支撑。依托薄膜与集成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建立省级‘新型薄膜电子器件普通高校创新”和“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系统广东省创新团队”两个科研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持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粤桂联合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联合基金、广东省纳米光电功能薄膜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无线前传网络通信技术工程中心、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中山市重点项目、中山市公益项目,及多项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横向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JCR一区和二区科研论文(包括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出版多部优质教材,授权数十项发明专利,团队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论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

    学院还从知名学校或企业外聘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或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他们通过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与实际培养过程,或承担一定的实验实践课程或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或与我校合作申报产学研研究项目,或指导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产品研发等方式,使得学院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等措施得以真正落地实施,使得人才的培养能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真正接轨。

6、教学条件

    在“互联网+教育”的智能化背景下,学院大力推行移动智能化混合式教育。为完善师生互动渠道,满足移动智能化教学的需求,学院购买了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正方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泛雅平台等。这些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使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便捷优势,教学手段和方式多元化、智能化,增强了学生参与度和师生答疑互动的高效性,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配置了相应的教学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实验和专业实践环境,其中基础实验室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室、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包括光电检测实验室、光源照明实验室、EDA&DSP实验室、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硬件先进、齐备,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进行管理。产教融合创新实验主要依托薄膜与集成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以重点实验室向外延伸,与欧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华快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及深圳微观照明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为本科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提供优质平台和更多机会。该实验室目前在省级‘新型薄膜电子器件普通高校创新”和“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系统广东省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下,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研究梯队,在提高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依托该实验室,获批广东省纳米光电功能薄膜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初审(一审):高玉梅   复审(二审):张祥意   终审(三审):陈泉

http://jwc.zsc.edu.cn/zyjslm/dzxxlm/1fo4lme4vdvgf.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7-2 12:01 , Processed in 0.0742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