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同年开始本科招生。先后被评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学科获批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1. 专业定位
遵循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以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格工程师,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小企业及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应用的合格工程师。通过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熟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扎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物理科学和现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专业教育目标:
(1)具备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应用的合格工程师。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与探索能力。
(3)具备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复杂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学分:168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要求:
(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了解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与职业道德规范。
(2)运用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科学理论及电路和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能力;
(3)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实验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4)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行业所需的技术、技巧以及使用软硬件工具的能力;
(5)设计电子器件和系统的能力;
(6)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7)发现、分析及处理复杂且整合性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
(8)认识时事议题,了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具有跨领域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外语能力。
4. 课程体系
专业必修课程有利于夯实基础,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构建了“综合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化培养”的三段式培养体系。综合培养阶段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板块;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板块;多元化培养阶段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和国际交流等可置换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与系统、天线原理与设计(无线技术方向)、数字信号处理(信号处理方向)。
实验实践教学包括现代电子技术综合设计、程序设计实训、电装实习、微控制器系统综合实践、EDA综合实验、生产实习、通信系统仿真与实现、射频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坚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校就多动手多练习,提高工作的适应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器件认知、电路分析、系统原理、电路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等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训练。实践课程学分一直维持在总学分的30%以上,实践教学贯彻于教学的各个过程。鼓励创新、创业、竞赛,可以进行学分置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5. 师资队伍
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战略的指导下,以省市共建以及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拥有一支年龄及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充满科研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另有实验员4人。教师所学专业和研究专长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号处理、电子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学院还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聘请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水平或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兼职教师。有4个教学团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团队、程序语言类教学团队、微处理器教学团队、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获批建成“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信应达CDIO协同创新实验室”、“无线前传网络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及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省级平台。近五年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省级纵向科研项目,主持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近千万,发表百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授权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科研成果被评价为“国内领先”,一批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
6. 教学条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型实验室,其中基础实验室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室、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工程实训基地实验室、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高频电子线路及通信原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包括:信号处理实验室、电磁场电磁波与天线测量实验室等。各教学型实验室均配置计算机、投影仪、白板、麦克风等多媒体设备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同时安装了风扇、空调等基础设施。实验室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2800多台套,总资产1500多万元。实验室配置了PADS 9.5、Visual C++ 6.0、Multisim 11、Matlab 2014b、AutoCAD 2008、Vmware Workstation、Source Insight、Android Studio、Notepad++等软件,可满足专业各门课程的需要。电子信息学院设有1个创新创业中心和3个创新实验室,其中,创新实验室包括大数据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类脑计算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及微波能应用与智能电子控制实验室。
建有3个实践基地:佛山盛路科技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鸿华电子有限公司和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初审(一审):刘亮元 复审(二审):张祥意 终审(三审):陈泉
http://jwc.zsc.edu.cn/zyjslm/dzxxlm/1fo2nu0k835lr.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