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1

南开大学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和招生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6495

主题

124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780
发表于 2024-9-20 2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是在实力雄厚的物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系、现代光学研究所,1992年成立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为适应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于1995年联合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和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组建信息技术科学学院。为加快南开大学现代工学学科体系建设,于2013年新组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电光学院拥有光学工程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光学工程、光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个(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科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还拥有教育部薄膜光电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新一代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学科创新计划、科技部“新型光伏发电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新型传感器与传感网络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欧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

电光学院下设5个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微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子技术科学系),2个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1个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干部队伍。全院140余名教职工,其中,教授46名、博导41名、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四青”等人才1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南开百青1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2名、天津市教学团队2支,南开大学教学名师2名、南开大学教学团队4支等。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战略,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优素质”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科研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重大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在Science、Nature catalysi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毕业生广受社会青睐。

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院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等。

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瞄准“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整体教育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的南开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科教育体系,使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成为我国和天津市相关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018.7.3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https://ceo.nankai.edu.cn/



南开大学微电子工程系,隶属于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源于2010年成立的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微电子系,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南开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和电真空专业,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与微电子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单位之一。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先进实验条件,2011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

微电子工程系依托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面向未来挑战,培养新一代微电子学科的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基础理论;掌握微纳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和传感器件、光伏器件和显示器件的结构与原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掌握系统集成技术,EDA技术及其应用;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微纳电子领域前沿;具有在微纳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如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机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企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机构与企业,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研发机构,生物工程与基因芯片研发机构,计算机应用、通信、控制系统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教学、生产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本系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系统技术、微纳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软件编程基础、高等固体电子学、高等半导体器件物理、现代电路理论、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传感器与测控系统、微电子学专业实验等。

微电子工程系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及词典15部;获得多项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方向涵盖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纳米功能器件,MEMS与基因芯片,智能传感与系统,光伏材料与器件,生物芯片与系统,显示器件,半导体工艺与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涵盖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片上天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平板显示技术,SOC系统芯片,数字图像处理和集成智能检测电路设计与应用等。

微电子工程系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教学体系,具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具有3个科研研究室和1个教学实验室,分别是现代传感技术研究室、电路与系统研究室、集成电路设计与平板显示技术研究室和南开-华大集成电路设计联合教学实验室。至今已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和400余名硕士与博士毕业生。


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隶属于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南开大学物理系电真空专业和半导体专业,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系,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研究的院系之一。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经过历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体系和实验平台,该系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专业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生培养理念,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该专业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在高端芯片、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和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技术和技能,掌握各种元器件的原理,以及关键材料、设备、工艺、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强大的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等高素质,能胜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设计、开发、管理及创新性研究等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 电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创新研究与训练、量子力学、固体与半导体物理、电子器件基础与实践、现代薄膜技术及实践、材料分析技术及实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实践等。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依托于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天津市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教育部光电子工程中心、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该系师资力量强大,学术水平突出,现有教师中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国家及省部级高端人才7人次。该系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天津市重点科技计划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百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多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太阳能电池、纳米材料与智能传感器件、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纳加工与集成电路装备、能源转换/存储与光(电)催化、高效环境清洁材料与装备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开发与发展。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坚持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突破传统领域,优化教学内容,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强科研,为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接受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我系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竞赛以及创新研究项目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继续在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在50%以上,或到高端芯片、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设计、开发、管理及创新性研究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系

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

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信号与系统课程虚拟教研室2022年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系前身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由始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和电子信息专业发展而来。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和控制的技术科学,是一门技术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的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

本专业以国家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开展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电子信息领域精英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学科理论、学科方法和学科工具,以及良好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胜任在通信、信息网络、信息检测与控制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电子信息技术高级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计算机通信网络、微波射频技术、超导电子技术与应用以及移动通信、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高尖端芯片的设计开发。电子信息工程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电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微控制系统设计、EDA技术及应用、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与应用等,以及相应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

本专业以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质量为立院之本”为工作方针,紧紧抓住“质量”与“特色”两条主线,进行专业建设工作。主要专业优势和特色有以下几点:(1)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专业建设,(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4)着力创建实验教学平台培育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

本专业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构筑电子信息类现代工学教学体系,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优素质”的教学思想,以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为前提,优化和统一配置全院师资与实验室等教学资源。

本专业拥有雄厚的教学实力,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天津市优秀教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芯片等产品设计、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大部分同学在央企,银行,通信等事业单位从事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读研加出国升学率接近50%,选择升学的学生去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国内院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科技型产业,集中在经济、科技、信息发达的京津等大中城市,较多选择大中型国企、事业单位、银行金融等单位。


通信工程系隶属于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于1999年正式成立,是在原电子科学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无线电物理专业始建于1962年。通信工程系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研究方向有: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技术、智能监控与物联网技术、高性能传感网络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通信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创新型科学与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均具有坚实的基础:1、数学,2、外语,3、计算机,4、物理、电路及电磁场。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是: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新工科建设为导向,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优素质”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型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及良好的外语水平,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等知识,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无线、光波、多媒体等通信技术,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具有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种训练环节。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认知导引、大学物理学(一)、电路基础、认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研究与训练、通信电路、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实验、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通信工程专业实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技术及实践、毕业论文、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信号检测与估计、微波与天线、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高速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原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嵌入式系统、现代通信系统与Matlab仿真。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通信工程系已具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具有多个实验室,总面积为1000 多平方米。具有矢量信号分析仪89441A、频谱分析仪8720B、噪声分析仪、网络分析仪、阻抗分析仪及信号发生器等全套Agilent 公司生产的射频仪器;用于射频仿真的ADS 等多种软件和DSP、FPGA 实验箱,以及射频屏蔽间。

该系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承担了多项与高新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并授权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撰写并翻译10多部论著。


光电子技术科学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办学专业)介绍
光电信息产业,已被公认是21世纪驰骋于信息社会的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是信息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高新技术科学中的重要专业。该专业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两校光电信息技术科学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及相关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创办“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并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生。2012年教育部统一将专业名称调整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以两校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光学信息技术科学”和“光电信息技术科学”两个重点实验室为学科依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学术带头人、30多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及众多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覆盖博士点4个、硕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是国家“211工程”和“985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具有培养理工结合复合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优越条件。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在光子学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级人才,使学生具有在光学、光子学、光电子学、激光科学、光通信技术、光波导与光电集成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基础。本专业坚持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各种工程训练环节。分别设有双学位和单学位教学计划。获得双学位的同学将被同时授予理学和工学学士学位。获得单学位的同学将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光电子技术、光电子器件及系统、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与技术、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电路与技术、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等。课程涵盖数理基础、光子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的众多先进知识。此外,本专业还设有充分反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的大量选修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

毕业生去向: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信息产业部门、中科院及有关研究所、电信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公司,主要从事光学、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光通信工程与技术、光电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于1984年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是我国进行光学和光学工程综合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我所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具有光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其中光学工程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南开大学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唯一的工学类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5。依托于光学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光学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光学研究所的创始人母国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目前,光学所拥有教学与科研人员共28人,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5人获得“金国藩青年学子奖”。 现代光学研究所是一支梯队合理、年轻有活力、富有潜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曾获得“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

目前,现代光学研究所拥有微纳光学研究平台、超快光子学研究平台、生物光学与非线性光谱成像研究平台、现代光学图像信息技术研究平台、光纤光子学研究平台等5个高水平创新研究平台。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亚波长光学和微纳尺度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研究、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创新应用、生物光谱成像技术及太赫兹器件、光纤微纳结构及通信与传感技术等。

现代光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和863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研科研项目约50项/年,平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年。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总额在所有参评单位中名列本学科第2。我所近年来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3)超过30篇/年,在全国同学科中名列前茅;在《Nature》、《Science》等顶尖科学期刊合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我所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三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等30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现代光学研究所建设目标是以南开大学在信息光学领域的坚实基础为依托,重点发展在飞秒超快和微纳尺度条件下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尺度极限的光学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的跨越式发展。重视理工优势互补,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将本所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


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子所)是于1979年从南开大学电子系半导体教研室非晶硅研究组发展起来的,挂牌成立于1992年。现有研究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8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2人曾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为“十二五”863项目的首席专家,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该所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薄膜光电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与现代光学研究所共建“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建有新型光电薄膜材料与测试分析实验室、薄膜光伏技术实验室(含硅基薄膜电池研制线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研制线各一条)、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实验室和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实验室。曾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一项,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并曾荣获天津市优秀党支部、全国优秀党支部以及全国“三八”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1980年“六五”至2000年“九五”国家科技计划,曾连续获科委(随后改为科技部)四个太阳电池国家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八五”平板显示的项目支持。20年间,依靠光电子所在硅基薄膜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光”转“电”和“电”转“光”的特色研究方向。2002年,与津能投资公司合作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非晶硅电池生产线,完成了非晶硅太阳电池从材料到器件,直至产业化生产的技术研发,实现了实验室研究到生产线成套技术贯通。进入21世纪,光电子所亦获得了多项科技部的重大研究项目的支持。其中,以首席单位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已经连续两届获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目前,正承担“十二五”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中的两个高效硅基薄膜电池课题,并以首席单位开展基于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的重点863项目。高效非晶硅/微晶硅叠层电池研究成果,2007年已实现技术转移,建成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试生产线;并在科技部重点“十一五”863项目的支持下,建成了首条年产能2兆瓦玻璃衬底PIN型非晶硅/非晶硅锗/微晶硅示范生产线。

“十五”期间,同时获科技部“863”重点铜铟镓硒(CIGS)电池重点项目支持,在全国率先研制出效率超过15%的CIGS小面积电池和效率为7%的30×30cm2 CIGS电池组件。平板显示方面,进行了非晶硅和低温多晶硅及其薄膜晶体管有源选址技术研究;“八五”期间,在国家计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有源寻址液晶显示屏的研究,研制出国内首枚AM-LCD、以及“十五”AM-OLED彩色视频显示模组;在天津市重点项目支持下,研发出国内首套硅基微显示LCoS系统,为天津市重大科研进展。

光电子所迄今已培养硕士231名,博士73名。同时,也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目前与国际上10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如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光伏研究所、韩国庆熙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与美、欧、日等国的世界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光电子所本着以学科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精神,团结、进取、坚持不懈,是光电子所取得上述成果的根基;重视学术风气的培养,是光电子所不断进步、继往开来的源泉。多年来,光电子所共承接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总计过亿元。发表SCI/EI收录文章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2013年天津市市委书记孙春兰和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等领导先后到光电子所视察,对光电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简称实验中心)受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和实验室设备处的双重领导,主要承担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同时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场地,也为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

实验教学中心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办学理念,观念新、起点高。实验教学中心在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了发展目标:发扬南开大学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吸取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注重系统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技能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突出信息技术科学的实验教学平台。2012年获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

实验中心共有兼专值人员22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7人,中级13名,专门从事实验教学、实验辅助教学和管理。

实验中心下设四大类实验室:基础类实验室、新技术类实验室、电子信息应用类实验室和专业类实验室,共计14个实验室。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课程:电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这些实验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该层次以基本训练型实验为主,主要是验证必要的理论和定理,学习各种仪器仪表和设备的操作,学习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方法,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第二层次,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实验、EDA基础及应用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微控制器系统设计及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等。该层次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目的是让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完成某一功能或某种要求的电路或系统,并进行调试。第三层次,专业实验课程:如通信工程专业实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该层次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要求学生将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并深化学生在基础实验中所掌握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研究思维,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

采用共建实验室方式,与国内外顶尖公司展开深入合作,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验教学中心目前与Intel公司合作建立了“南开大学—Intel联合实验室”、与TI公司合作建立了 “南开大学—TI公司MSP430单片机和DSP实验室”、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南开大学-安捷伦科技基础电子创新共建实验室”、与ALTERA公司合作建立了“南开大学—ALTERA EDA/SOPC联合实验室”、与ATMEL合作建立“南开大学—爱特梅尔AVR微控制器实验室”、与华大九天合作建立“南开大学—华大九天联合共建EDA实验室”、与大唐移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些均成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以实验中心为主要技术力量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屡创佳绩。2011年第十届获国家二等奖7项;2009年获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4项;2007年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2005年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3项。

实验中心执行开放实验项目自2013年3月开始,资助实验项目88个。在执行开放实验项目期间,覆盖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和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四个年级的本科生。

目前学院正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中心也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培养学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




6495

主题

124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7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0 2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和招生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和招生专业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7-2 04:40 , Processed in 0.0761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