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本科专业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仪器类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代码080303T

[复制链接]

4212

主题

601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81
发表于 2024-8-24 11: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科专业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仪器类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代码080303T 授予工学学位

智能感知工程(Intelligent Sensing 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身心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培养能够解决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健康、智能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智能感知工程主要课程
在学科基础阶段,主要学习数学、电子电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微机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基于智能传感与智能测控,设置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感知系统设计基础、智能感知系统课程设计、智能感知工程项目实践等课程。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相关行业从事智能感知与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测试、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企业及科技公司等。


为了让您更加明晰的对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自己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对您初步了解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有所帮助。
---------------------------------------------------------------------------------------------------------------------------
安徽工业大学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简介

一、专业介绍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学科下的人工智能+仪器类,是一门以智能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为主体,同时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光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交叉的综合性专业。作为控制学科中的新兴基础专业,智能感知工程专注于通过高度集成的系统设计,实现对复杂环境和系统的智能监测与自动控制。
本专业致力于整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据处理算法和智能控制策略,培养学生在设计和构建智能感知系统方面的专业能力。专业课程涵盖了智能传感器原理、数据融合技术、机器学习算法、模式识别等前沿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智能监测、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正如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指出的,“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正是这一理念的现代体现,它通过先进的智能传感技术和精密的数据处理方法,为人类提供了深入洞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新途径。
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迅猛发展,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一领域对智能传感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催生了对精密仪器的强烈需求,也加速了相关产业的创新步伐。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引领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
安徽工业大学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为2022年新增专业,依托于安徽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实验设备丰富,具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条件。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众多认可,例如:测控专业2018通过国家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安徽省一流专业”等,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以项目驱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培养目标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以经济社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旨在培养能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能在智能感知、工业智能化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制开发、科学实验、生产运维、经济或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计划学制:四年。
本专业主干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检测与传感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机器学习算法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智能感知系统设计、智能机器人技术。
本专业需修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必修39学分,选修6学分;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必修26学分;专业基础课程必修46.5学分;专业课程必修6学分,选修9.5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37.7学分;第二课堂必修6学分。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师资力量
安徽工业大学的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依托安徽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目前,该专业拥有由22位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9位教授和9位副教授,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涵盖了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的多个重要分支。此外,还有高级实验师负责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践操作的经验和技能。
本专业1名教师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位教师荣获“安徽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本专业6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体现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厚实的学术根基;本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过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机会。

四、实验条件和实习基地
本专业拥有一流的实验教学设施,包括过程控制实验室、西门子工程应用实验室、GE智能平台、微机原理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等。此外,学校还设有金工实训中心、数理楼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等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基地。上述实验室及实验设施为本专业学生的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为将来的职业和科研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与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江东中铁水务有限公司、蒙牛乳业、安徽天康(集团)有限公司、光大江东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宝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了专业实习实训和产学研基地。本专业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到上述基地实习。通过这些实习经历,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行业洞察,还能够建立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相关的人脉、行业网络。

五、学生能力培养
本专业注重学生能力的各方面培养,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智能车、西门子、电子设计大赛等与本专业相关的A+类、A类国内重点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1年至今,由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上述赛事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省级奖若干。
同时,本专业教师每年积极指导学生申请并获批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六、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情况
本专业为安徽工业大学2022年新增专业,目前2022级学生为大二在读,毕业生就业和考研情况待2026年总结并分析。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理工科 四年制 本科 专业代码080303T)

1. 专业导师

祝连庆,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负责人。北京学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光电子器件国家111基地负责人,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智能感知与系统、集成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龚岩栋,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导师:简水生院士),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光纤传感、智能器件、太赫兹技术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担任多个知名国际会议技术委员和分会主席,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拉曼仪器、光纤器件、太赫兹谱分析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朱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3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后担任助理项目科学家。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和精密仪器研究,目标是发展先进医疗仪器。目前开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相关的方法、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内窥成像、血流造影成像以及弹性成像。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和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已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

2.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工程、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以及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与信息新技术相融合,能够在在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从事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后,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以及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对智能感知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表达;
(2)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跟踪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某一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将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术相融合,综合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智能感知系统的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等工作;
(3)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法律、安全、伦理、健康、环境和经济等非技术因素影响;
(4)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能力。

3. 专业特色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审批新增专业,是为了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满足高精尖信息产业对高技术人才迫切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2020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了全国首批设立该专业的4所高校。
随着5G移动通讯、大数据、脑科学、边缘计算、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智能终端和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公司不断涌现。智能驾驶、机器人、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领域对智能感知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和软件开发、智能感知系统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极为旺盛。“智能感知工程”就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借助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源数据融合、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感、知、联、控一体化的智能终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与清华大学共建。学科拥有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基地)、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北京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共建)、先进光电子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共建)、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等。专业坚持科教融合,设立“智能感知工程勤信实验班”,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业导师,具备小班化教学、高端产业领域实习等优越条件。
专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具有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多学科交叉背景,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比97%,高级职称占比75%。

4. 主干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导论、传感器及智能检测技术、多源信息融合、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机器学习(双语)、机器视觉(双语)、无线传感网络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主要实践环节有物理实验、制图专用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新生创新实践项目、传感与信号处理实践、视觉感知工程实践、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5. 毕业前景
大数据、脑科学、智能芯片、智慧医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行业的蓬勃兴起,伴随着巨大的智能感知应用型人才需求, 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充裕的就业空间,毕业生主要面向智能制造与装备、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国内外高科技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各类科研院所等,从事研发、制造、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

6. 师长寄语

祝连庆(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负责人)
未来的世界充满智慧,而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融合了当今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传感、通信、控制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定会在未来世界大放异彩。智能感知工程是国家新设专业,我们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最先进的实验条件。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就等你来!

龚岩栋(教授,博士生导师)
智能感知是利用智能传感器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自动收集和数据处理,具有自诊断,自适应和自我学习能力。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多个热门学科交叉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未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美好的就业前景。

王晓飞(教授,博士,长期从事传感检测技术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为什么阿尔法能赢得围棋人机大战?为什么类人机器人会踢足球?为什么医生可以远程看病?为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研究热点?这一切,全都源于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智能感知工程!让我们与同学们分享多年科研、教学,甚至生活中和专业相关的经验,一起进入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共同学习进步吧!

张帆(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导师:尤政院士),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能够为人工智能插上双翼,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老师们愿意为你插上理想的羽翼,探索未来无限美好的可能。

孙婷(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导师:尤政院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研究方向为光电视觉检测)
新的时代,是属于科技的时代,属于智能的时代,属于信息的时代,欢迎大家报考智能感知专业,立足信息科学的源头,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展学术视野,探究光与电的奥秘,用科技改变世界。

于明鑫(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曾在美国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我们人类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外界刺激,经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终进行决策。同样的,机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从传统的“看得见、听得清”到“看的懂、听得明”的突破。相信同学们通过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的系统学习,能够与智能时代同步,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创造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时代!

何巍(教授,博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研究方向为光纤传感技术及系统)
科技创新成就未来,智能感知改变未来。未来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将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用我们共同的智慧让智能感知助力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
/  /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
/  /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本页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的网络收集整理,仅作为有志于 智能感知工程专业 学习的学子初步了解和参考消息(不作为依据),具体一切以培养单位的最新正式文本为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1-3 20:21 , Processed in 0.0714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