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始建于1998年1月,以卫星定位导航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高精尖”人才培养为主,不仅是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组织(IGS)三大数据与分析中心之一,同时还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分析中心和北斗数据与分析中心,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卫星导航领域研发与创新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现有正式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层次人才9人,名誉教授、讲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另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3人。中心目前设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子与信息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电路与系统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研究生171人,其中硕士96人,博士75人。
中心下设5个研究所(时空基准研究所、北斗导航研究所、位置服务研究所、多源智能导航研究所、导航物联网研究所),1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数据中心(国际IGS数据中心、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数据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卫星导航定位重点实验室B类、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重大专项联合研究中心、卫星导航总体技术研究中心),1个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3个分析中心(国际IGS分析中心、IGS电离层分析中心、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分析中心)等一流水平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
中心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973、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各类工程项目300余项,参与欧盟FP6等国际合作计划多项。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和一等奖9项、总装备部“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奖1项,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
多年来,中心一直瞄准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战略、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卫星导航定位与相关领域理论与方法、软件研制、硬件开发与工程实践等工作,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以培养领域领军人才和行业“高精尖”为己任,良好的师资和科研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科研平台。近年来,学生多次在国际、全国性大赛上获奖: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意组金奖,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三届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次,国际室内定位大赛冠军等多项奖励。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100%就业。
中心广泛参与对外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同时积极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武汉市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泰通卫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华阳集团、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天任卫星勘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普赛高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产业化及推广,在对外学术交流和高科技成果转化以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ttp://gpscenter.whu.edu.cn/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灾害监测与预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及应用,现代时空基准的建立与维持,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
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
包括:卫星导航技术,惯性导航、组合导航与信息融合,精密制导与控制,先进车辆导航系统与位置服务(LBS)。
电路与系统专业
包括: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路设计与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生学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术修养。
2、掌握所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使用和阅读本专业文献,进行学术交流;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某一方向上做深入的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物理大地测量
用物理方法测定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重力位理论、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的确定理论、重力场模型的构建、重力场结构分析以及重力场在测绘科学、地球科学及国防与军事科学中的应用等。
2、卫星大地测量
研究利用人造卫星及空间探测器解决大地测量学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大地测量系统与大地测量框架、卫星导航定位理论、卫星轨道确定、卫星重力及重力场时间变化、地球动力学和海洋环境变化等。
3、行星测地学
利用大地测量手段和方法研究太阳系行星及其卫星的几何与物理特性、内部结构及演化规律等理论与方法。
4、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现代测量平差方法及其模型误差分析,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及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等。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一)课程设置
参见《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外国留学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文化概论2学分,汉语综合2学分。港澳台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免修,所缺学分通过选修其他学位课程填补。
跨学科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补修课程由导师根据需要规定,可纳入选修课学分,但不能顶替本学科的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1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其他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论文
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和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学科综合考试:学科综合考试参照《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执行。
2、学术交流:在读期间至少参加学术报告会24场(以盖章签名为证据)。
3、经典文献阅读:在导师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对本学科文献目录中学科前沿性、经典文献进行研读工作,文献阅读量不得少于100篇,其中研究方向相关论文不得少于50篇。在学期学术研究进展汇报和学科综合考试中,应能体现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的掌握。
4、实习实践:博士生在学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席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进行学位论文的资料搜集工作。
5、学位资格论文申请:本专业博士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与研究方向相关3篇论文,其中至少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或在EI源刊上发表2篇论文(增刊和会议论文不计)。发表论文如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也视为该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单位应署名“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上述文章具备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测绘专业创新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受到独立进行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训练,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编程及操作相关仪器设备,能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能熟练的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物理大地测量
物理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是构成现代大地测量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的发展给物理大地测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的结合开创了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新阶段,使大地测量学有能力深入地球科学,在更深层次上参与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精细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将为测绘科学、国防与军事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动力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地球空间信息,在高程基准的统一、空间飞行器的精密定轨、资源勘探、灾害与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力场理论与数值逼近、大地水准面确定及应用、地球自转与潮汐、参考系及参考框架、高程基准、相对论重力测量、时变重力场应用研究等。
2、卫星大地测量
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学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分支学科,是现代大地测量的一个重要支柱,是目前为大地测量其它分支学科提供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其任务是研究利用卫星技术,获得距离、距离差和角度等观测值,通过数据处理,从中提取位置、速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建立坐标系和参考框架、确定地球重力场、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必不可缺的基础。除此之外,它还积极向其它学科渗透。卫星大地测量学是当代高新技术在测量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出现给大地测量,乃至其它诸多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地球物理大地测量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是现代大地测量学的延伸和拓展。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方向是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产生的学科增长点。它利用近代空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精确测定地球表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重力场元素、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上述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并从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球动态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地球物理解释,进而为环境变迁和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孕育预测、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和制导,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等提供服务。
4、精密工程测量
精密工程测量服务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工程投资规模大、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精度要求高,而且往往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因此,要求自动、实时、持续地获取数据。其发展趋势已从传统理论、仪器与方法向现代理论、自动化仪器与方法方向发展。它不仅与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它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通信工程、系统工程、地质学、建筑工程等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是工程测量中发展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5、灾害监测与预报
变形分析理论已向整体的多源数据空间建模方向发展,灾害监测技术和方法,已向多维空间模式发展,数据获取由人工、离散采集向自动化、实时连续采集方向发展。由工程引发的灾害预警,需要结合工程地质、结构力学、水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和方法,引入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科学以及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灾害发生的机理和早期预报的方法,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也是本方向研究的重要方面。
6、海洋测绘
海洋测绘是海洋测量和海图制图的总称,是综合了空间、电子、计算机、信息、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编制各类海图和航行资料,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海洋测绘的主要内容有:海洋大地测量,水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障碍物探测,水文要素调查,海洋重、磁力测量,海洋专题测量和海区资料调查;以及各类海图、海图集、海洋资料的编制和出版,海洋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最低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学位论文10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本方案指定的本科生必修课至少2门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密切结合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需要,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应用价值,并经导师审核同意。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于第三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在本专业或指导小组(不少于3人,含导师)内进行开题报告。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后,应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时长不少于1年。研究现状必须进行系统的查询,技术开发性论文应该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该在1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物理量的符号一致,图表需要完整说明。硕士论文正文应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并填写《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在本学科指定的核心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成绩全部优秀,创新能力强,攻硕期间在本学科指定的核心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专业论文至少2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ll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社会实习、专业实践等活动,总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委培类研究生可免修)。
2、中期考核: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本院各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和身体等各方面状况,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格修养得到同步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