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批重点学科/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校有着五十余年办学历史和丰富学术积累的优势学科。在长期发展培育过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与学术特色。它以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资源为学科内核,以彰显勤勉务实、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和谐奋进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社会思潮、丰富学科人文底蕴、扩大中原文化声誉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和开拓。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依托“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4个二级学科组建而成。其中,每个二级学科有1-2个具有一定研究特色和一定研究基础、研究实力的主要研究方向。兹胪列如下:文艺学:文艺民俗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文字学与训诂学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学文献、词学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先唐文学与文化研究、元明清戏曲与小说研究。
学科团队是高校学科建设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学科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更无所谓学科建设。多年来,文史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建设,在努力保持主干学科及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人员配置的同时,充实新兴学科方向的团队,补充薄弱研究方向的人员,高标准地引进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高职称、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团队。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有教师46人:其中有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南阳师范学院卧龙学者2人;职称构成上: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讲师20人,高职称人数占学科总人数的56.5%;学历构成上: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生研究生7人,学士5人,博士研究生占学科总人数的74%。
在人才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突出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河南省特色专业;2011以来积极探索卓越语文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并获批河南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学科名片,彰显师范教育特色。一方面注重“重积淀、厚基础”,另一方面则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深圳多家教育集团的合作,打造实践就业基地,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研方面,该学科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5年来共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6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1部;获得奖励30项,其中省部级7项;获立各级各类项目1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9项。在学术交流上,5年来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30人参加国际性、全国学术会议,并有10人在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在教学、科研基础条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建有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河南省省委宣传部,2014年),南阳师范学院中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南阳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化研究中心(2012),省级培育校级重点学科“文艺学”(2009年),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2009)等研究平台;建有诗词曲经典研究中心(2016)、河南作家研究中心(2016)、中国音韵学研究所(2016)、文艺美学研究所(2016)、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化研究中心(2016)等研究机构。并与学校其他研究机构如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原曲艺研究基地、玉文化研究中心积极交流合作。
优势与特色。南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秀的学科团队及众多科研教学平台成为本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南阳地方文化相结合是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色,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南阳师范学院中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中原戏曲曲艺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为载体,以河南作家研究中心、中国音韵学研究所、中原戏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依托,将南阳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学科建设特色,建立健全了南阳地方文化的课程体系。
本学科全体成员正立足于良好的基础,结合区域文化发展,努力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成为科研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社会服务高效、发展潜力充沛,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