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8|回复: 2

农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即农学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1133

主题

192

回帖

388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89
发表于 2024-6-1 17: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由始建于1949年的农学系发展而来,历经学校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办学时期。2001年农学、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合并成立生命科技学院。根据目前学科专业发展需要,2022年恢复成立农学院,2023年4月农学院独立运行。

学院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设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职教师资培养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有作物学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农艺与种业专业型硕士点,其中作物学科是河南省省级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点、省级重点学科。2022年,作物学科支撑的农业科学、植物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15000多名优秀专业人才,涌现出张新友、胡瑞法、霍好胜、杨法谊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企业精英和优秀管理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870人,硕士研究生127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具有博士学位人数6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62%,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17%。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中原学者2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等15人,硕士生导师58人。学院聘请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81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5项,培育并推广作物新品种80余个。其中黄光正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3217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杰出人才获得者、中原学者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矮杆多抗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矮抗58的选育与推广”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3.6亿亩,新增效益300亿元;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清连教授主持培育了“百棉”系列棉花品种13个,累计推广3000万亩,新增效益30亿元,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示范种植;欧行奇教授培育的百农207小麦新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成为“中原第一麦”。杂交小麦研究取得关键性突破,正在生产示范;利用作物编辑技术在小麦不育系、恢复系选育、抗除草剂品种筛选及转基因体系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阶段进展。培育的百农4199、百农607、百农5819、百农8399等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种植。陈士林教授培育出“百玉1号”、“百玉393”等系列玉米新品种8个,表现突出,正在转化应用。累计作物品种成果转化直接经费1.26亿元。

学院入选参加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中心、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等研究平台,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合作共建“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



农学院:https://nxy.hist.edu.cn/


农学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农学;专业代码:090101;学制:3-6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能力,能在农业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课程包括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技术等。

师资力量: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33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有“双聘院士”和中原学者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等15人。

专业建设成就: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中职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所依托的作物学学科为河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和省重点一级学科,2018年被确定为博士点立项建设支撑学科,现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7个,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作物遗传育种”获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技团队,“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863”、“973”、“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81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63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黄光正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杨永光教授主持研究的“河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及其生产技术规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清连教授主持培育的“百棉”系列棉花品种,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就业方向:主要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农业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90105;学制:3-6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农业行业和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现代农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在现代农业领域胜任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致力于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产业化,使学生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经营与管理等。

师资力量: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学科带头人3人。

专业建设成就: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8年,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所依托的作物学学科为河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和省重点一级学科,2018年被批准博士点立项建设支撑学科,现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7个,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作物遗传育种”获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技团队,“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专业结合自身育种特色,大力推广自育品种,其中本专业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年最大种植面积43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3.8亿亩,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百农207”目前是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2018年种植面积达1700万亩;“百农4199”、“百农201”“百旱207”等小麦品种正在推广应用中,面积逐年扩大;培育并推广的“百棉1号”、2号、3号、5号、15号等系列棉花品种,已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推广应用,表现出高产稳产特征;玉米品种百玉1号、百玉2号、百玉9337、百玉5875等新品种正在推广中。

就业方向:主要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领域胜任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1133

主题

192

回帖

388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7: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dzhouhong 于 2024-6-1 17:45 编辑


农学院本科生培养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16TK普高生源
一、培养目标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现代种业强国建设,着力解决优异品种创制的关键科学与“卡脖子”技术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具备扎实的生物育种理论及多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基因编辑、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科学、表型组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和“爱农知农为农”素养,立志为解决国家种业关键难题和国家食品供应安全问题作出贡献。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种业创新创业活动中付诸实践;
2.掌握作物育种、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智能育种原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4.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学位和毕业学分
1.修业年限:四年
2.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3.毕业学分:本专业毕业生最少修读168.5学分,其中必修课142.5学分。
四、主要课程
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植物生理学、植物田间技术、作物育种学、种子学、智能育种原理、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逆境生物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农学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1普高生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系统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原理;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熟悉国际、国家农业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胜任与农学专业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综合素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农林职业道德;
2. 身心素质:受到必要的军事和体育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 知识技能: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作物学科和农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与农学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 专业技能:掌握比较扎实的作物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作物遗传特性与性状分析、作物与环境互作、作物栽培与耕作、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 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事创业的能力;
6. 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 学习发展: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8. 宏观决策和广阔视野:了解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育种,种子生产与检验,现代农业产业等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广阔视野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学制、学位和毕业学分
1. 学制四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3. 毕业学分:本专业毕业生最少修读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41.5学分。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 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2. 主要课程: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5  普高生源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种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具备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以及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种子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现代农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综合素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农林职业道德;
2. 身心素质:受到必要的军事和体育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 知识技能: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和植物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作物学科、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4. 专业技能:了解种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外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品种选育与开发、种子生产、加工贮藏与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 创新创业能力:运用种子产业企业运作的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品种研发、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性技术研发的能力,从事本行业创业的能力;
6. 团队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 学习发展: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
8. 宏观决策和广阔视野:关注人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具备人类健康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能力。
三、学制、学位和毕业学分
1. 基本学制四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2.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3. 毕业学分:本专业毕业生最少修读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39学分。
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 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2.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种子贮藏与加工、种子经营管理学


农学院研究生培养


农学专业
专业名称:农学;专业代码:090101;学制:3-6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能力,能在农业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课程包括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技术等。
师资力量: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33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有“双聘院士”和中原学者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等15人。
专业建设成就: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中职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所依托的作物学学科为河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和省重点一级学科,2018年被确定为博士点立项建设支撑学科,现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7个,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作物遗传育种”获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技团队,“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863”、“973”、“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81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63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黄光正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杨永光教授主持研究的“河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及其生产技术规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清连教授主持培育的“百棉”系列棉花品种,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生产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成为全省高校的骄傲。
就业方向:主要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农业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名称: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90105;学制:3-6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农业行业和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现代农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在现代农业领域胜任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致力于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产业化,使学生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经营与管理等。
师资力量: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学科带头人3人。
专业建设成就: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8年,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所依托的作物学学科为河南省A类优势特色学科和省重点一级学科,2018年被批准博士点立项建设支撑学科,现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建有“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7个,建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作物遗传育种”获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技团队,“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获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专业结合自身育种特色,大力推广自育品种,其中本专业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年最大种植面积43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3.8亿亩,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百农207”目前是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2018年种植面积达1700万亩;“百农4199”、“百农201”“百旱207”等小麦品种正在推广应用中,面积逐年扩大;培育并推广的“百棉1号”、2号、3号、5号、15号等系列棉花品种,已在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推广应用,表现出高产稳产特征;玉米品种百玉1号、百玉2号、百玉9337、百玉5875等新品种正在推广中。
就业方向:主要到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领域胜任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1133

主题

192

回帖

388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7: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dzhouhong 于 2024-6-1 17:51 编辑

作物学学科建设

作物学是我校优势学科,2008年获批河南省第七批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A类学科。2012年,获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2014年,获批农业推广硕士(作物和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省级平台,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培养基地和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

现有教师66人,其中“双聘院士”和中原学者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专家等15人,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成员中有博士44人,硕士18人。在小麦和棉花育种方面,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教学团队,小麦方面具有1个农业部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创新团队,棉花方面具有1个河南省创新团队和1个河南省级教学团队。

本学科紧紧围绕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小麦、棉花、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为特色,在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不育基因资源开发利用、棉花优质抗病虫新品种创制与利用、特优长绒棉新品种选育、耐密宜机收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累计培育、推广作物新品种70余个,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特等奖3项。主持培育的小麦高产品种“百农3217”于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百农207”正在大面积种植,其中“百农矮抗58”连续9年成为农业部主导品种,累计种植3亿多亩,增产效益300多亿元,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审定的小麦品种百农418、百农4199、百农201、百旱207及棉花品种百棉9号、百棉15号等在生产中表现优异。培育的国审棉花品种“百棉1号”、“百棉985”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玉米新品种“百玉1号”“ 百玉2号”正在推广,百玉5875通过国家审定,正在积极推广。培育的小麦低温不育系BNS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的优良特性,有望实现杂交小麦的突破;创制的特优长绒棉“百棉长6”可纺330支高档纱,成为“世界最优”棉花新种质。


生物学学科建设

生物学学科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河南省开办较早的该类学科之一,经历了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现有3个依托本科专业,包括生物工程(2001年开始招生)、生物技术(2002年)和生物科学(2012年);自2004年起,与河南师范大学在植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联合招生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新增设的2个二级学科作物生理学和作物生物技术于2011年开始招生。植物学为河南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河南省生物学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生物工程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建有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双语教学6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该学科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是学院拥有的“河南省现代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作物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50年的发展,该学科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建立了多种植物的细胞培养方法及遗传转化体系,在苜蓿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遗传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转化到小麦棉花等作物中,明显改善了其抗逆性和品质;在蛋白组学水平上,解析了棉花根冠通讯的分子机制;在BNS杂交小麦的遗传机制和棉花早熟性及特优长绒棉的分子遗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开发了药用植物如红豆杉、红花等药用成分的高效生产方法;在食药用菌、肌苷、啤酒和葡萄酒等方面成果实现推广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科研经费1425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55万元。发表论文163篇,获得科研奖励5项,其中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出版著作13部。

学科带头人李成伟教授为河南省杰出青年和河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其在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作物基因组编辑等方面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该学科成员共3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成员中有博士28人,硕士生导师30人。该学科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公共课《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论践》等课程,加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思想稳固,政治品质优秀,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合格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时代,生物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河南是生物产业大省,生物制药、生物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省生物产业研发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带头人缺乏,制约了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科技学院在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具有较好的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开展该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将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植物学学科建设

植物学学科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始阶段主要开展太行山等国内植物分类与鉴定,逐步深入到分子机制研究,并拓展到药用植物学研究与应用。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理工结合、学科方向和学术队伍相对稳定的植物物学学科布局和建设框架。2012年,被增设为河南省第八批重点学科。

植物学科现有教师42人,其中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成员中有博士26人,硕士14人。孟丽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张志勇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成奇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李小军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本学科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7项。该学科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教学成果2项,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

该学科包含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资源学三个稳定而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

植物遗传学方向以苜蓿、小麦、玉米等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组织培养、转录组测序及分析、TRV-VIGS、CRISPR-Cas9等为技术手段,发掘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

植物生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植物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理特性与NPK和水分的高效利用及根冠通讯与协调性,并解析其分子机制;揭示外源物质(茉莉酸、水杨酸、硫化氢等)调控植物抗逆性的分子信号机制;研究小麦倒伏的生理机制和预测方法。

植物资源学方向主要研究河南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评价和濒危植物资源植物种群的恢复措施;河南省药用植物资源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主要药效成分的提取纯化与积累转化规律,对具有开发价值的资源植物进行驯化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的研究;研究高产高效道地药材品种的选育。

植物学学科紧密围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河南生物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以主要粮食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原则,把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放在学科发展的首位,开展资源保护利用和农业科技研究,为河南生物产业的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成立于2001年,此学科主动适应行业和河南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以发酵微生物新品种选育、生物活性物质生物转化、酒类风味物质研究和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为研究重点,注重发挥对本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该学科发展形成了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分离工程等3个主体研究方向,成为学校第一批优先发展学科,并列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河南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训基地,建有两个中试车间和一个食用菌研究所。

现有教师40人,教授8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3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文明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微生物菌种资源挖掘,工业菌株理性设计与改造,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下游提取分离。特别在微生物菌种选育、核苷类药物、有机酸生物转化、酒类风味质量控制、外源蛋白重组表达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其中在食药用菌栽培模式创新、低度白酒风味质量控制等成果已实现转化。承担各类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发表论文82篇,在Bioresource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 Biomass andBioenergy,Bioprocess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出版教材5部,出版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



信息参考:https://nxy.hist.edu.cn/xkzy/xkjs.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2-27 02:45 , Processed in 0.0715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