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回复: 0

列传·张曹郑列传 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全文和白话文

[复制链接]

4552

主题

63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397
发表于 2024-12-11 2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曹郑列传 原文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臣贤案:张安世昭帝元凤六年以右将军宿卫忠谨封富平侯,今此言宣帝封,误也。宣帝即位,但益封万户耳。父放,为成帝侍中。纯少袭爵土,哀平闲为侍中,王莽时至列卿。遭值篡伪,多亡爵土,纯以敦谨守约,保全前封。

建武初,先来诣阙,故得复国。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将颍川突骑安集荆、徐、杨部,督委输,督,促也。委输,转运也。监诸将营。后又将兵屯田南阳,迁五官中郎将。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光武曰:“张纯宿卫十有余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武始,县,属魏郡。富平,县,属平原郡也。

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过三以至于四也。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南顿令钦即光武之父。舂陵侯买,光武高祖也。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大宗谓元帝也。据代相承,高祖至元帝八代,光武即高帝九代孙,以代数相推,故继体元帝,故曰“既事大宗”。下又云“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又曰“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成帝以下祭于长安”,其义明矣。降其私亲,谓舂陵已下不别序昭穆。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

明年,纯代朱浮为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曹参,惠帝时代萧何为相国,遵萧何法,无所变更。选辟掾史,皆知名大儒。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上音时丈反。阳渠在洛阳城南。百姓得其利。

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载宰我之言也。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及未毁庙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周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又《公羊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合祭柰何?毁庙主陈于太祖,未毁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注云:“殷,盛也。谓三年祫,五年禘也。”汉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祭。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禘祭。臣贤案:平帝元始五年春,祫祭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室助祭,赐爵金帛。今纯及《司马彪书》并云“禘祭”,盖禘、祫俱是大祭,名可通也。又前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续汉书》曰:“十八年上幸长安,诏太常行禘礼于高庙,序昭穆。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礼说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四月《干》卦用事,故言阳气在上也。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自十八年至此。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帝从之,自是禘、祫遂定。

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岁仍有年,家给人足。仍,频也。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论语》曰“子适卫,冉子仆。子曰:‘庶矣哉!’冉子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谶,验也。解见《光武纪》。《七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也。河闲《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武帝时,河闲献王德献雅乐,对三雍宫,有其书记也。又武帝封太山,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也。及平帝时议,平帝时起明堂,征天下通一蓺以上皆议于公车也。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

三十年,纯奏上宜封禅,曰:“自古受命而帝,治世之隆,必有封禅,以告成功焉。《礼记》曰:“因名山,升中于天。”郑玄注曰:“谓巡守至于方岳,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乐动声仪》曰:‘以《雅》治人,风成于《颂》。’《动声仪》,《乐纬》篇名也。有周之盛,成康之闲,郊配封禅,皆可见也。书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则封禅之义也。臣伏见陛下受中兴之命,平海内之乱,修复祖宗,抚存万姓,天下旷然,咸蒙更生,恩德云行,惠泽雨施,《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黎元安宁,夷狄慕义。《诗》云:‘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下武》之诗也。郑玄注云:“言武王受此万年之寿,辅佐之臣亦宜蒙余福也。”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尔雅》曰:“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建武三十年太岁在甲寅,时岁德在东宫。《前书音义》曰:“苍龙,太岁也。”宜及嘉时,遵唐帝之典,继孝武之业,以二月东巡狩,封于岱宗,明中兴,勒功勋,复祖统,报天神,禅梁父,祀地祇,传祚子孙,万世之基也。”中元元年,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史大夫从,视,比也。并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武帝元封元年封禅仪,令侍中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广丈二,高九尺,有玉牒书,书秘,其事皆禁。禅肃然,天子亲拜,衣上黄。江淮闲一茅三脊为神籍,五色土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之属也。三月,薨,谥曰节侯。

子奋嗣。

奋字稚通。父纯,临终来家丞曰:“司空无功于时,猥蒙爵土,身死之后,勿议传国。”《东观记》曰家丞名歙。奋兄根,少被病,光武诏奋嗣爵,奋称纯遗来,固不肯受。帝以奋违绍,来收下狱,奋惶怖,乃袭封。永平四年,随例归国。

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奉音扶用反。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儋耳,郡,武帝置,故城即今儋州义伦县也。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名臣子孙侍祠封侯,解见《邓禹传》。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立,成也。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疏犹条录也。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孔子之辞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礼稽命征》之辞也。宋均注云:“修外,饰容貌也。修内,荡涤心性也。已矣夫,恨不制作礼乐也。”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奋七代祖汤,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六代祖子孺,宣帝时为卫将军,领尚书;父纯,光武时为司空。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先死谓未死之前也。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见《曹褒传》。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礼乐记》之文也。功成化定同耳,功谓王业,化谓教人也。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章帝来曹褒于东观次序礼事,依准旧典,凡百五十篇奏之也。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又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也。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子甫嗣,官至津城门候。津城门,洛阳南面西门也,当洛水浮桥。《汉官仪》曰“候一人,秩六百石”也。甫卒,子吉嗣。永初三年,吉卒,无子,国除。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张安世字子孺,昭帝时为右将军,始封富平侯。卒,子延寿嗣。卒,子勃嗣。卒,子临嗣。卒,子放嗣。卒,子纯嗣,建武初,改封武始侯。卒,子奋嗣。卒,子甫嗣。卒,子吉嗣,无子,国除。此言八代者,除安世始封也。经历篡乱,二百年闲篡乱谓王莽也。张子孺昭帝元凤六年封,至永初三年合一百八十二年,故曰“闲”也。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前书》,沛人庆普字孝公,为东平太傅,受礼于后苍,号《庆氏礼》也。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五帝及天地为七郊。三雍以下解见《明帝纪》。显宗即位,充上言:“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礼记》正文也,言损益不同也。大汉当自制礼,以示百世。”帝问:“制礼乐云何?”充对曰:“《河图括地象》曰:‘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琁机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帝善之,下诏曰:“今且改太乐官曰太予乐,歌诗曲操,以俟君子。”操犹曲也。刘向《别录》曰:“君子因雅琴之适,故从容以致思焉。其道闭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灾害不失其操也。”拜充侍中。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

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圉,县,属陈留,故城在今汴州雍丘县南也。以礼理人,以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之,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来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礼·杂记》云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注云:“此人但居恶人之中,使犯法耳。”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严奏褒耎弱,免官归郡,为功曹。

征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元和二年下诏曰:“《河图》称‘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九谓光武,十谓明帝,十一谓章帝也。《尚书琁机钤》曰:‘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纬本文云:“使帝王受命,用吾道述尧理代,平制礼放唐之文,化洽作乐名斯在。”宋均注云:“述,修也。”予末小子,托于数终,曷以缵兴,崇弘祖宗,仁济元元?《帝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宋均注曰:“尧巡省于河、洛,得龟龙之图书。舜受禅后习尧礼,得之演以为《考河命》,题五德之期,立将起之象,凡三篇,在《中候》也。”且三五步骤,优劣殊轨,《孝经钩命决》曰:“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宋均注云:“步谓德隆道用,日月为步。时事弥顺,日月亦骤。勤思不已,日月乃驰,”是优劣也。况予顽陋,无以克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每见图书,中心恧焉。”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言明白也。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以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拘挛犹拘束也。《前书》邹阳曰“能越拘挛之语”也。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曰:“朕以不德,膺祖宗弘烈。乃者鸾凤仍集,麟龙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赤草之类,纪于史官。赤草即朱草也。《大戴礼》曰“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十六日落一叶,周而复始”也。朕夙夜祗畏,上无以彰于先功,下无以克称灵物。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褒省诏,乃叹息谓诸生曰:“昔奚斯颂鲁,《韩诗》曰:“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薛君《传》云:“是诗公子奚斯所作也。”考甫咏殷。正考甫,孔子之先也,作《商颂》十二篇。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以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玄武司马班固,玄武司马主玄武门。《续汉志》云“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也。问改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言相争不定也。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夔,尧乐官也。《吕氏春秋》曰,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来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散略犹疏略也。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以《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写以二尺四寸简。其年十二月奏上。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复令有司平奏。会帝崩,和帝即位,褒乃为作章句,帝遂以《新礼》二篇冠。擢褒监羽林左骑。《汉官仪》曰“羽林左骑秩六百石,领羽林,属光禄勋”也。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后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奏褒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帝虽寝其奏,而《汉礼》遂不行。

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余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

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论曰: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经礼,参酌秦法,虽适物观时,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典盖多阙矣,容,礼容也,典,法则也,谓行礼威仪俯仰之容貌也。文帝时,鲁徐生以容为礼官,孙襄亦善为容。“容”或作“宏”,义亦通也。是以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怀愤叹息所不能已也。贾谊等以叔孙通礼制疏略,并上书对策,请更改作,皆不从,所以叹息也。班固曰:“今大汉久旷大义,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叹也。”见《前书》。资文、宣之远图明懿,而终莫或用,资,用也。言用文帝、宣帝美略远谋,而终不能用贾谊等言。谊,文帝时人。王吉,宣帝时人。故知自燕而观,有不尽矣。《礼记》曰:“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有不尽矣言未备也。孝章永言前王,明发兴作,明发谓发夕至明也。《诗》曰:“明发不寐。”专命礼臣,撰定国宪,洋洋乎盛德之事焉。洋洋,美也。而业绝天算,议黜异端,斯道竟复坠矣。业绝天算谓章帝晏驾也。议黜异端谓张酺等奏褒擅制礼,遂不行也。夫三王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所以《咸》、《茎》异调,中都殊绝。《咸》,《咸池》,黄帝乐也。《茎》,《六茎》,颛顼乐也。见《前书》。异调言古今不同处。中都,鲁邑名也。《家语》曰:“孔子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殊绝犹断绝也。言古乐不同,旧礼亦绝也。况物运迁回,情数万化,制则不能随其流变,品度未足定其滋章,言时代迁移,繁省不定也。斯固世主所当损益者也。且乐非夔、襄,而新音代起,律谢皋、苏,而制令亟易,夔,舜乐官。襄,鲁乐官也。皋徭,虞士官。苏忿生,周武王之司寇也。修补旧文,独何猜焉?言刑乐数改,而修礼则疑之。礼云礼云,曷其然哉!叹其不能定也。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前书》曰“乡有啬夫,掌听讼收赋税”也。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郑玄别传》曰“玄年十一二,随母还家,正腊会同列十数人,皆美服盛饰,语言闲通,玄独漠然如不及,母私督数之,乃曰‘此非我志,不在所愿’”也。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三统历》,刘歆所撰也。《九章算术》,周公作也,凡有九篇,《方田》一,《粟米》二,《差分》三,《少广》四,《均输》五,《方程》六,《傍要》七,《盈不足》八,《钩股》九。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前书》曰:“田何授《易》于丁宽,学成,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嵩字宾石,见《赵岐传》。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言《公羊》义理深远,不可驳难,如墨翟之守城也。《左氏膏肓》、《说文》曰:“肓,隔也。”心下为膏,喻《左氏》之疾不可为也。《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缨》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屣谓纳履未正,曳之而行,言趋贤急也。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管仲相桓公,制国为二十一乡,工商乡六,士乡十五,以居工商士也。事见《国语》也。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吴越相攻,越王句践乃中分其师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注云:“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见《国语》。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吴公,文帝时为河南守。邓公,景帝时为谒者仆射。太史公司马谈,武帝时。四皓,高帝时也,有园公、夏黄公、角里先生、绮里季也。须眉皓白,故言皓。秦末隐于商雒南山,以待天下之定,汉兴,迎而致之也。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一节谓决狱也。昭帝时,东海于公为县狱吏,决狱平,郡为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先是于公闾门坏,父老方共修之。于公曰“少高大其门,令容驷马车。我决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也。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赵王干之相也。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厮,贱也。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处逸谓处士隐逸之大儒。遂博稽《六蓺》,粗览传记,时莺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埶,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比牒犹连牒也,并名谓齐名也,言连牒齐名被召者并为宰相也。并音步鼎反。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式,用也。序,列也。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焭焭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诗·大雅·人劳篇》之言也。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谓频被辟不就也。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其人谓好学者也。《前书》司马迁曰“仆诚已著此书,传之其人”也。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四科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颜渊、闵子骞及子游、子夏,并见《论语》也。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官度,津名也,在今郑州中牟县北。《前书者义》曰:“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洪沟,以通宋、郑、淮、泗,即今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案:《谢承书》载玄所注与此略同,不言注《孝经》,唯此书独有也。

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齐鲁闲宗之。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又乐安国渊、任嘏,虑字鸿豫。基字伯舆,魏镇南将军安乐乡侯。琰字季圭,魏东曹掾,迁中尉。渊字子尼,魏司空掾,迁太仆。嘏字昭光,魏黄门侍郎也。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陨身。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魏氏春秋》曰:“小同,高贵乡公时为侍中。尝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问之曰:‘卿见吾疏乎?’答曰:‘不。’文王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酖之。”

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埃,尘也。汉兴,诸儒颇修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禀,受;滞固犹固执也。言学者各守所见,不疏通也。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括,结也。《易·坤卦》曰“括囊无咎”也。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王父,祖父也。《尔雅》曰“父之父为王父”也。范晔祖父宁,字武子,晋孝武帝时为豫章太守,经义每以玄为长也。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言宁教授专崇郑学也。

赞曰:富平之绪,承家载世。载,重也。《易·师卦》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也。伯仁先归,厘我国祭。厘,理也。言纯厘理禘祫之祭也。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孔书谓《六经》也。辍,止也。中辍谓曹褒礼不行也。

===============================================================================

张曹郑列传 白话文翻译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现代文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县人。高祖父张安世,在西汉宣帝朝曾担任大司马卫将军,受封为富平侯。父亲张放,在西汉成帝朝曾担任宫中侍中。年少时,张纯继承父亲的爵位、封国,哀帝、平帝年间,张纯在宫中担任侍中。王莽执政时,张纯位列九卿。王莽篡汉夺位,许多汉室封立的诸侯王、列侯失去爵位,张纯为人敦厚、谨慎,奉职守法,得以保全封爵。

建武初年,张纯来到洛阳拜谒阙门,光武帝恢复张纯的封国。

建武五年,光武帝拜张纯为太中大夫,派张纯率领颍川郡精锐骑兵,安抚荆州、徐州、扬州,监督地方转输军粮,同时监督汉军将领。再后来,张纯率领汉军,在南阳郡屯田,此后,张纯升任五官中郎将。有关官员上奏,称凡不是刘氏宗室的列侯,均不宜再恢复封国。光武帝说:“张纯在宫中宿卫十余年,保留张纯的封国,封张纯为武始侯,享受原封国富平县一半食邑。”

张纯侍奉过几朝皇帝,熟悉朝中政务。

建武初年,旧的典章制度已经缺失,在处理朝政时,每当有疑问,皇帝就会向张纯咨询,从郊祀天地、祭祀宗庙,到举行大婚典礼、成人加冠礼、丧葬、改变纪元等,张纯提出很多建议。光武帝对张纯的建议很重视,又让张纯兼任虎贲中郎将,经常召见张纯,甚至一日四五次。张纯认为,宗庙祭祀礼仪尚未完备,前代皇帝驾崩,昭穆位序已经失序,建武十九年,张纯与太仆朱浮共同上奏:“陛下起于平民,除暴安良,横扫天下,继承祖宗宏业,恢复汉室统治。臣以为,经学大义遵循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陛下创制革命,虽然叫作光武中兴,名义上仍可称‘汉室中兴’,应该继续奉祀先帝,祭祀祖庙。从元帝以来,确定高帝为接受天命的汉室始祖,孝文帝具有大德,庙号为太宗,孝武帝开疆拓土,庙号为世宗,应该按照旧制,谨遵礼法,陛下还应该建立亲庙,祭祀四世祖先,从父考南顿君(刘钦)至舂陵节侯(刘买)。礼法上,即位为某人后嗣者,即为某人的儿子。奉祀大宗,应该降低私亲。陛下应该在高庙举行禘祭、祫祭,排列昭穆位序。陛下的祖上,直至舂陵节侯,四世祖先,与先帝是君臣关系,以卑位侧身于尊位,不符合礼法。如果没有王莽篡汉之祸,汉室大宗,没有后嗣,就要在宗室选择大位继承人,陛下以宗室身份继承大统,符合礼制,顾及私亲,岂不是违背礼法?在往昔,高帝接受天命,为开国皇帝,并非从太上皇手中接受帝位。宣帝以昭帝的孙子,继承帝位,不能顾及私亲,因此为父亲建立祠庙,由大臣负责祭祀。臣愚以为,应该废除新建的亲庙,按照高祖、宣帝旧例,陛下归为大宗。奏请陛下,将奏议交予朝廷官员廷议,再做出决定。”光武帝将奏议交予朝中公卿讨论,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认为:“应该按照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五帝,四代人延续至今,作为宗庙。宣帝、元帝尊为祖庙、父庙,陛下亲自祭祀。成帝以下,由有关官员祭祀。另外为父考南顿君(刘钦)建立皇考祠庙,祠庙祭祀上推至舂陵节侯,由当地官员负责祭祀,以表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注:成帝是元帝的儿子,哀帝、平帝是元帝的孙子,按照辈分,光武帝与成帝是平辈)。”光武帝采纳谏言。在当时,宗庙祭祀事宜尚未完备,此后,元帝以上的皇帝在洛阳高庙祭祀,成帝以下的皇帝在长安高庙祭祀。

南顿君四世祖庙的祭祀,在祖居所在地由当地官员负责祭祀。第二年,张纯代替朱浮,担任太仆。

建武二十三年,张纯代替杜林,担任大司空(御史大夫)。在位期间,张纯欣赏汉初丞相曹参的执政理念,主张无为而治,在选择大司空府掾史时,尽可能选择有名望的大儒。第二年,张纯组织百姓挖掘阳渠,引洛水灌溉农田,百姓从中获利很多。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诏命张纯:“禘祭、祫祭,很久没有举行。《论语》讲:‘三年不举行礼仪,礼制会遭到破坏;三年不奉行乐礼,乐礼会遭到废弃。’按照经典记载,制定相关礼仪制度。”张纯上奏:“按照礼制,三年举行一次祫祭,五年举行一次禘祭。《春秋传》有解释:‘何谓大祫祭?就是把历代祖先的神位,放在祖庙一起合祭。’已毁庙以及尚未毁庙的神主都要摆出来,与太祖神位共同祭祀,每五年举行一次盛大祭祀。按照汉室旧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祫祭,已毁庙的宗庙神主在高庙举行合祭。未毁宗庙的神主单独祭祀,不参加合祭。平帝元始五年,诸侯王、列侯、宗室参加助祭,举行禘祭。

建武十八年,陛下巡幸长安,举行禘祭。按照礼制,每三年一闰,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小的调整;五年两闰,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大的调整。因此,三年一祫祭,五年一禘祭。禘祭之所以为‘谛’,是要确定父子昭穆位序。禘祭在夏季四月,夏天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可以端正尊卑位序。祫祭在冬季十月,五谷收获完毕,储藏结束,礼仪完成,可以合祭,祖宗牌位会聚在一起,享受祭礼。这种祭祀典礼遭到废弃已经有八年。臣以为,应按照礼制继续执行,在适当时机确立为制度。”光武帝采纳张纯的谏言。从此以后,禘祭、祫祭的礼仪才正式确定下来。

当时,南匈奴单于、乌桓已经投降朝廷,边疆久无战事,百姓远离战乱,庄稼连年丰收,家给人足。张纯认为,圣王须重视教育,学校、辟雍的建立,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以此尊崇礼仪,百姓富裕后,应该向百姓推行教化。张纯考察《七经谶》、《明堂图》、河间献王刘德奉献的古书《辟雍记》、孝武帝封祭泰山的《明堂制》,以及平帝年间朝臣廷议的内容,欲将考察结果奏报皇帝。还未来得及上奏,恰逢博士桓荣上奏,说应该建立明堂、辟雍。光武帝将奏章交予三公府、太常讨论,张纯的奏议与桓荣相同,光武帝批准奏议。

建武三十年,张纯上奏,认为应该封禅泰山,张纯说:“自古以来,接受天命、拥有天下的帝王,以及治理天下政绩卓著的帝王,一定会安排封禅,向上天祭告成功。《乐动声仪》讲:‘以《雅乐》教化百姓,从《风》到《颂》。’周代成康年间,安排郊祀、封禅,这些在典籍里有记载。《尚书》讲:‘每年二月,帝王东行巡狩,抵达岱宗,焚烧香木,遥祭山川。’指的就是封禅。臣以为,陛下接受天命,中兴汉室,平定海内动乱,恢复宗庙祭祀,抚恤百姓,安定天下,亿万兆民,重获新生。陛下的恩德,犹如祥云布下甘霖,恩惠施于兆民,百姓获得安宁,四方夷狄,仰慕德义。《诗经》讲:‘接受上天福佑,四方来贺。’今年是摄提年,太岁在甲寅,德星在东宫。在此吉祥时刻,应该仿照尧帝当年的盛典,继续孝武帝的圣业,在二月东行巡狩,封泰山,向上天祭告,上报天神,汉室大统已经恢复,汉室中兴,刻石勒碑,记载功绩;禅梁父山,祭祀地祇,将福祚传予后世子孙,奠定万世基业。”中元元年,光武帝东行,封禅泰山,张纯以御史大夫身份跟随皇帝封禅。张纯将武帝元封年间封禅泰山的仪式,以及刻石勒碑的碑文,呈上光武帝。三月份,张纯去世,谥号为节侯。

儿子张奋继承爵位。

张奋,字稚通。父亲张纯临终前告诫家丞:“司空无功于国家,却蒙受皇帝厚恩,享受爵位封土。我死之后,不要再让后嗣继承封国。”张奋的哥哥张根年少时有病,光武帝下诏由张奋继承爵位。张奋坚称父亲有遗嘱,不肯再接受爵位。光武帝敕令:如果张奋抗命,就将张奋逮捕下狱。张奋恐惧,这才接受爵位。明帝永平四年,张奋按照规定回到封国。

张奋从小好学,奉行仁义,生活俭朴,常将封国内的租税拿出来分送与族人、贫困者。即使有时钱财匮乏,也乐善不疲。

永平十七年,儋耳郡请求内附汉朝(注:儋耳郡在元帝朝脱离汉朝),张奋向朝廷道贺。明帝在宣平殿召见张奋,在回答明帝策问时,张奋的应对符合明帝的心意,明帝很欣赏张奋的才艺,任命张奋为侍祠侯。章帝建初元年,章帝拜张奋为左中郎将,改任五官中郎将,转任长水校尉。建初七年,张奋担任将作大匠。章帝章和元年,张奋遭免职。和帝永元元年,张奋担任城门校尉。永元四年,张奋改任长乐宫卫尉。第二年,张奋代替桓郁,担任太常。永元六年,张奋代替刘方,担任司空(御史大夫)。

当时,连年遭受旱灾,朝廷向上天祈雨,毫无效应,张奋上表:“连年干旱,庄稼歉收,百姓饥困。今年夏天,又是久旱无雨,秋季庄稼还未播下,夏季就要过去,岁月紧迫。国家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当今要务,尤须重视粮食。臣蒙受皇恩,肩负重任,常夙兴夜寐,忧心思虑。奏章难以表达臣的心情,臣奏请通过中常侍,进一步解释奏章。”和帝召见张奋,张奋就时政向和帝陈述意见。第二天,和帝诏令太尉、司徒前往洛阳诏狱,调查狱中的囚犯是否有蒙受冤屈者。收捕洛阳令陈歆,之后大雨三日。

在任上,张奋为官清廉,并无卓越政绩。永元九年,因病免职。张奋在家中上疏:“圣人所赞美的,朝廷所强调的,都是重视礼乐。五经殊途同归,礼乐尤为重要。孔子讲:‘安定天下,治理民众,莫过于礼;移风易俗,莫重于乐。’孔子还说:‘通过揖让,推行教化,这是礼乐的作用。’先王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礼乐兴盛。孔子对子夏讲:‘礼的作用,在于修身;乐的作用,在于养性。我就是这样做的!’孔子还说:‘礼乐不兴,刑罚难以发挥作用;刑罚不能公平,民众将会手足无措。’臣以为,朝廷应该在适当时机制作礼乐。以先帝之圣德,多次颁发诏书,痛惜礼崩乐坏。而且,许多儒生还不了解礼乐,奏议中,有许多内容驳杂。臣的家族有多人曾在台辅担任要职,臣看到礼仪大典至今尚未完备,暗自忧伤,有时寝食难安。臣已经年迈体衰,真的希望在臣去世之前,能看到礼乐制度得到完善。”永元十三年,和帝召见张奋,拜为太常。张奋上疏:“朝廷应该制定礼乐,并记录在档案。王者通过礼推行教化,通过乐表现成功。谨提出有关礼乐的三件事项,奏请陛下交予有关部门,选择时机加以确立。在往昔,孝武帝、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向上天祝告大功告成。然而,并没有相应的乐礼配合,封禅大典仍不完备。先帝诏令曹褒完成此事。现在,陛下按照程式,完成乐礼,犹如周公斟酌文武之道,并非从头开始。奏请陛下早下决心,不要迟疑。长久耽搁此事,只是持谦逊态度,那么,大汉的礼乐事业就难以完成。这不是彰显祖宗圣德,建立太平盛世的态度,不能为后人所效法。”和帝赞赏张奋的谏言,但并未施行。当年冬天,张奋因病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

嗣子张甫继承爵位,张甫官至津城门侯。张甫去世,嗣子张吉继位。安帝永初三年,张吉去世,没有子嗣,撤销封国。从汉昭帝封张安世为列侯到张吉,张氏享有封国传承八世,经历王莽篡汉、天下动乱,二百年间没有遭到过贬黜。受封为列侯的官员,没有人能与张氏相比埒。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人。父亲曹充,教授庆氏《礼经》。

建武年间,曹充担任博士,跟随世祖巡狩泰山,封禅完毕,确立封禅礼仪。返回后,曹充受诏继续确定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明帝即位,曹充上疏谏言:“汉室再次接受天命,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崩乐坏,不能为后世皇帝所效法。在往古,五帝不沿袭旧的乐礼,三王不沿袭旧的礼仪,大汉应该制作新的礼乐,以昭示后世皇帝。”明帝问:“为何要制定礼乐?”曹充答:“《河图括地象》讲:‘汉朝建立,礼乐文雅出世。’《尚书琁机钤》讲:‘汉室皇帝,德洽作乐,名予。’”明帝批准奏议,下诏说:“从今日起,更改太乐官为太予乐,配以诗歌,表演曲操,以俟君子。”此后,明帝拜曹充为侍中,负责制作章句,解释疑难,此后,便有了“庆氏学”。

从少年起,曹褒就胸怀大志,为人大度,自从结发、举行完成人礼,曹褒就开始教授父亲传授的儒学。曹褒知识渊博,为人风雅,特别重视礼仪之事。曹褒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尚未完备,羡慕叔孙通在汉初为汉室制定礼仪,为此,曹褒日夜钻研,静思默想,睡觉时还抱着笔札,走路时仍诵习经文,当陷入沉思时,往往忘记了要上哪儿去。

最初,曹褒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圉县县令。在任上,曹褒以仁德治理百姓,以礼仪推行教化。当时,其他郡有五个盗贼流窜于圉县界,被官吏捕获。陈留郡太守马严嫉恶如仇,听说后,暗示县令杀掉这五人。曹褒对县吏讲:“无故剥夺他人的性命,上天会予以惩罚。皋陶不为偷盗制定死刑,管仲遇上盗贼,擢拔为卿士。今天,秉承太守的旨意,妄行杀戮,是悖逆天心,奉迎太守,上天一定会予以惩罚。能保全这五人的性命,即使获罪,我也心甘情愿。”遂没有诛杀盗贼。马严上奏朝廷,说曹褒为官软弱。曹褒遭免职,返回故乡。后又在郡府担任功曹。

此后,朝廷征召曹褒,拜为博士。恰逢章帝欲制作礼乐,元和二年,章帝下诏:“《尚书·河图》讲:‘汉室第九世帝王昌盛,第十世帝王发扬光大,第十一世帝王兴旺发达。’《尚书·琁机钤》讲:‘刘氏的远祖唐尧帝治理天下,尧典记载,制定礼乐。’我继承帝业,尚未做出过成就,受托帝命,何以振兴,光宗耀祖,何以施惠予百姓?《帝命验》讲:‘按照尧帝那样,推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临祥瑞。’在往古,三皇五帝治理天下都有治理的方法,朕继承大统,知识浅薄,勉力担此重任,虽然欲效法圣人,常担心力不能胜任。每当阅读圣王事迹,心中常忐忑不安。”曹褒了解到章帝欲在礼仪上有所作为,上疏皇帝:“在往昔,圣人受命于天,拥有天下,成为帝王,在此之后,莫不制作礼仪、礼乐,歌功颂德。功成之后,制作礼乐,教化有效,制作礼仪,这样,既可以挽救时弊,移风易俗,还可以招来福瑞,为百姓祈福。而今,皇天降临祥瑞,嘉祥符瑞臻至,及时制作礼仪,好过用言语表达。应该确立礼仪,作为《汉礼》,昭显祖宗盛德之美。”章帝把曹褒的奏章交予太常,太常巢堪认为朝廷的礼仪绝非曹褒能力所及,不应该采纳曹褒的建议。章帝知道大臣们守旧,墨守成规,难以弃旧图新,认为朝廷的礼仪应该适时确立。第二年,章帝再次下诏:“朕以不德,继承祖宗宏业。此前,鸾凤翔集,麟龙臻至,普降甘露,嘉谷滋生,灵芝等祥瑞之物记录在史官档案。朕夙兴夜寐,战战兢兢,对上无以彰显先帝圣德,对下尚无政绩惠民。汉室遭逢秦末乱世,礼崩乐坏,当初只能因循守旧,不能彰显圣朝景象。有懂得礼仪的贤者,务必献计献策,各尽其能。”曹褒看了诏书,深深叹息,对学生们讲:“在往昔,奚斯制作《鲁颂》,正考甫制作《商颂》。人臣按照大义,辅佐圣王,彰显圣王功德,竭尽忠诚,这是佳美之事。我应该当仁不让,为何要回避!”曹褒再次上疏,详细陈述制定礼仪的重要,以及制定礼仪的意义。章帝拜曹褒为侍中,跟随皇帝南巡。返回后,章帝把制定礼仪的事情交予三公府。三公府还未来得及奏报,章帝又下诏,召见玄武司马班固,向班固询问制定礼仪的相关事宜。班固答:“京师的儒生,大多能够讲解礼仪,应该把他们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共同制定汉室礼仪。”章帝说:“俗话讲:‘在路边盖房,三年不成。’懂得礼仪的儒生,往往文人相轻,喜欢争执,相互诘难,迟迟难有定论。在往昔,尧帝制作《大章》,仅用一位大臣夔,就把事情办妥了。”章和元年正月,章帝召曹褒到嘉德门,令小黄门拿出班固呈递给朝廷的叔孙通关于汉初礼仪的十二篇奏疏。章帝敕令:“这些礼仪散乱、简略,大多不符合经义。按照经义,逐条加以修订,使其便于施行。在南宫、东观集中一批儒学宗师,静心制作礼仪。”曹褒受命,按照次序制定礼仪,参照旧典,博采五经、图谶,撰写从天子到庶民的冠礼、婚礼、吉凶、终始,共计一百五十篇,写在二尺四寸的简牍上。当年十二月,曹褒上奏朝廷。章帝认为大臣们的意见难以统一,暂且以曹褒的奏议为准,不再诏令有关部门复议。恰逢章帝驾崩,和帝即位,曹褒又为礼仪制作章句解释。此后,和帝以《新礼》两篇举行加冠礼。和帝擢拔曹褒为监羽林左骑。和帝永元四年,曹褒转任射声校尉。再后来,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上奏和帝,说曹褒擅改汉室礼仪,篡改圣人确定的经术,应该判处死刑。和帝虽然将奏议留中不发,而新制定的《汉礼》又被搁置下来。

曹褒担任射声校尉,军队驻扎的营舍,有一百余口棺材停放,没有下葬。曹褒上任后过问此事,问及未下葬的原因。军吏回答:“这些棺材大多是建武以来没有后人的死人棺木,因此,没有家人掩埋。”曹褒听罢,顿感凄怆,于是,主持购买空地,将这些棺木全部下葬,并在坟墓前主持祭祀。此后,曹褒升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疾疫暴发,曹褒巡视看望病人,为病人寻求医药,安排人为病人煮粥,很多病人得以痊愈。永元七年,曹褒改任河内郡太守,春夏发生大旱,粮价腾贵。曹褒到任,裁撤冗员,斥退奸邪、病残,很快,甘霖多次降落,当年秋天粮食喜获丰收,百姓家中家给人足,流民相继返回家园。因为上报灾害不实,曹褒遭免职。又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征召曹褒,拜为侍中。

曹褒博学,熟悉古典经书,是当时的儒学宗师。永元十四年,曹褒在任上去世,生前著有《通义》十二篇,用以解释经学,还著有杂论一百二十篇,注释《礼记》四十九篇。曹褒教授的学生有一千余人,庆氏礼学此后在世上流行。

评论如下:汉初,天下刚刚安定,朝廷没有相应的礼仪规范。叔孙通广采博收,参考秦代礼法,虽然符合当时的情况,有补救礼仪缺失的初衷,然而,先王制定的礼仪仍然有不完备之处。因此,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对于制定礼仪,提出很多看法,对礼仪缺失,常表示遗憾,叹息不已。在文帝、宣帝朝,很多大儒对制定礼仪提出过谏言,但并未得到采纳,由此可见,礼仪的制定,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孝章帝不忘先帝对礼仪的重视,下决心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礼仪,专门诏命负责官员,为国家制定礼仪,编纂礼法。章帝认为,这是洋洋乎盛德之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业未竟,章帝驾崩,张酺等弹劾曹褒擅自制定礼仪,称其为异端邪说,制定礼仪的事业又中途夭折。人们常讲,三王不沿袭相同礼仪,五帝不沿用相同礼乐,因此,黄帝制作《咸池》、颛顼帝制作《六茎》,使用不同的礼乐。孔子在中都担任邑宰,已经不再使用古代礼乐。世代在发展,礼仪的制定也会随着世代发展而有所变化,礼仪制度不可能一成不变,各项制度都会有增有减,每个世代的帝王都会有所损益。礼乐,并非一定要按照夔龙、襄制定的标准,新的礼乐随世代而产生。法律制度不一定要按照皋陶、苏忿生制定的标准,而是根据需要而改动。修订礼仪,为何要设置障碍?礼法,礼法,为何这么难制定!

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人。八世祖郑崇,在西汉哀帝朝担任尚书仆射。年轻时,郑玄担任乡里的啬夫,休假日常向学官请教。郑玄并不甘心担任小吏,为此多次遭到父亲斥责,但仍然不改初衷。此后,郑玄在太学深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老师,钻研京氏《易传》、《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后来,郑玄跟随东郡人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氏《诗经》、古文《尚书》。崤山以东再没有老师能满足郑玄的疑问,郑玄西行进入函谷关,通过涿郡人卢植,向右扶风人马融学习。

马融有学生四百余人,能够升堂入室、学问优异者有五十余人。马融素来倨傲,在马融门下,郑玄三年得不到老师面授,马融只是让门下高徒指导郑玄。郑玄日夜苦读,未曾有丝毫懈怠。恰逢马融集合弟子讨论图谶,听说郑玄熟悉算术,在楼上召见郑玄,郑玄乘机向老师请教疑难。郑玄问罢,辞别老师。马融对门人感叹道:“郑生离开我,我的学问可以在崤山以东传授啦。”

自从西行游学,前后十余年,郑玄没有回过家乡。回到家乡,郑玄看到家里依然贫困,于是在东莱县租田耕种,同时教授学生,有上千名学生跟随郑玄学习。及至党锢案骤起,郑玄与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陷入党锢案,遭到禁锢,不得出仕为官。此后,郑玄在家里研修经书,杜门不出。当时,任城县人何休喜欢《公羊春秋》,写作文章,认为《公羊春秋》如墨翟守城,《左氏春秋》如病入膏肓,《穀梁春秋》如沉疴顽疾。郑玄写作文章驳斥,针对何休的文章,提出要“发墨守”“针膏肓”“起顽疾”。何休看了文章,感叹道:“康成进入我的内室,操起我的戈矛,刺中我的弊端!”建武中兴以来,范升、陈元、李育、贾逵及其学生,争相谈论古今经学异同。此后,马融据理回答北地郡太守刘绬,郑玄答辩何休,他们的观点明确,义理深厚。从此以后,对古文经典的研究愈发兴盛。

灵帝末年,党锢解禁,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的学问很好,征召郑玄。州郡认为何进是当朝权贵,不敢违逆,逼迫郑玄应召,不得已,郑玄进京。何进为郑玄专门设置几案、手杖,礼遇优渥。郑玄不肯穿戴朝服,仅以儒生戴的幅巾,谒见何进,在京师只待了一宿就离开了。当时,郑玄已经六十岁,弟子河内郡人赵商等,从远方慕名而来,向郑玄求教,学生有数千人之多。后将军袁隗上表举荐郑玄,朝廷任命郑玄为侍中,郑玄以父亲去世,不能前往京师任职推辞。北海国相孔融敬慕郑玄,有一次,来不及穿上袜子,前来拜谒。孔融令高密县为郑玄设立一乡,孔融说:“在往昔,齐国设置‘士乡’,越国设置‘君子军’,都有尊贤的意思。郑君品学兼优,学问极好。在前代,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是汉室名臣。汉初有南山四皓:园公、夏黄公等。这些高士韬光养晦,隐居在民间,世人敬重他们的高风亮节,称他们为‘公’。可见,‘公’者,应该是‘仁德’之人的称号,无须为朝廷‘三公’所专有。郑君乡也应该称作‘郑公乡’。在前代,东海于公断案公正,告诫家乡人把门闾建得高大些,预言后世子孙托庇祖宗阴德,会有人在朝廷担任三公。以郑公的德行,难道没有乘坐驷马轩车的后辈!应该把大门建高,门前的道路拓宽,令高车通行,号称‘通德门’。”

董卓把朝廷迁往长安,朝中公卿举荐郑玄为赵国相。因为道路阻隔,郑玄没有赴任。恰逢黄巾军寇掠青州,郑玄前往徐州避祸,徐州牧陶谦以师友礼接待郑玄。献帝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返回高密县,途中遇上黄巾军贼寇数万人,黄巾军看到郑玄,皆伏在地上叩拜,相互约定,不得骚扰高密县境。后来,郑玄病重,为后事写下遗书,告诫儿子郑益恩:“我们家里过去很穷,难以为父母兄弟所容。当时,我辞去贱役之吏,到洛阳、长安游学,往来于幽州、并州、兖州、豫州,向知识渊博的儒学大师,还有隐居在民间的大儒请教。还好,这些大儒、学者愿意接纳我,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此后,我博览《六经》,学习传记,研习古往今来的珍藏典籍,以及经纬图谶的奥秘。年过四十,学业有成,返回家乡,奉养父母,租田耕种,每天以经书、稼穑自娱。碰上朝中阉宦掌权,我蒙受党锢之祸,前后十四年不能出仕为官。后来,喜获大赦令,朝廷举荐贤良方正,我受到大将军及三公府征召,公车署再召。与我同时被征召的儒生,有的做了朝中宰相,他们品学兼优,学识渊博,堪当大任,可以就此高位。我暗自忖度,自己没有担任官职的才能,但想到先圣传播儒学的本意,遂有整理百家经传的想法,欲借此略尽绵薄之力,因此,在受到征召时,我婉言谢绝。此后,黄巾军危害天下,我犹如漂萍一般,流浪于南北,后来又返回家乡。入岁以后,我就年过七十了。以往所学已逐渐荒疏,过去的著述还有失误之处,按照礼法,应该把所学传之于后人。而今,我郑重告诉你,衰迈之人将要嘱托家事,我要闲居养性,静心思考我的著述,以完成我的夙愿。我暗自忖度,不会再拜受国君之命,包括与族人亲戚揖让往来。我只会在祭祀先人坟墓,踏春赏景之时,扶着拐杖,走到家门口或在野外走走!家中的大小事务,就交予你了。可怜你没有兄弟相互扶持。你要严于律己,勤勉努力,探求君子之道,勤修学问,敬慎威仪,与有德之人来往。人要成就大事,享誉社会,需要有同僚朋友的帮助,但是,修养德行,还要靠自身立志。如果你学业有成,显露名声,也可以让父母为你骄傲。一定要谨记父亲的教诲!不要忘记!我没有担任高官显位,但也有辞让爵位之高义,此生最为得意之事,就是著述、评论古文典籍,我这些成就,思忖不会为后世人留下遗憾。我所惭愧的,是没有把父母的坟茔修整好。我终生喜爱的书籍,很多已经腐朽,很难在堂上定稿,传之于后人。我常感叹日薄西山,性命危殆,还能做些什么呢?家境比起以往,已经大有改观,只要你勤勉努力,不误农时,就不会有饥寒之苦。粗茶淡饭,衣着简朴,能够在这方面注意,就不会为今后的生计担忧。如果你背弃父亲的叮嘱,那就算了吧!”

当时,大将军袁绍盘踞在冀州,袁绍派使者来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来到,袁绍请郑玄坐在上座。郑玄身高八尺,饮酒可达一斛,长得眉清目秀,仪容伟岸。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俊士人,都很有才学,看到郑玄是一个儒士,并未把郑玄当作一位通学大儒来看待。在酒宴上,有些士人向郑玄提出疑问,用诸家观点诘难郑玄。郑玄来者不拒,按照提问的问题,逐条答辩,甚至答问超出提问,使得在座儒生莫不惊讶,均认为前所未闻。在当时,汝南郡人应劭也在袁绍处,自我介绍:“原泰山郡太守应中远,北面拜师,愿做先生的弟子,如何?”郑玄笑道:“仲尼收学生,考试四科(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颜回、闵子骞、子贡等人做学生,从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应劭面露惭色。此后,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朝廷,拜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推辞,不肯就职。公车府征召郑玄,朝廷拜郑玄为大司农,还送上一辆安车,令沿途郡县官员迎送。郑玄以身体有病,乞求返回家乡。

建安五年春天,郑玄梦到孔子,在梦中提醒自己:“起来,起来,今年是庚辰年,明年是辛巳年。”醒来后,郑玄以谶纬解梦,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过了一段时间,郑玄患上重病。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让儿子袁谭派使者逼迫郑玄随军,不得已,郑玄带病坐车来到元城县,因病重不能前行。当年六月,郑玄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言薄葬。从郡太守以下,凡受过郑玄教诲的,皆穿上缞绖丧服,前来为郑玄送葬,有一千余人。

郑玄的学生聚集起来,把郑玄生前教导学生、以《五经》解答学生疑难的内容,编辑成书,按照《论语》模式,编写成《郑志》八篇。郑玄生前注释《周易》、《尚书》、毛氏《诗经》、《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亲自撰写《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共计一百余万言。

郑玄特别擅长于辞意训诂,一般的儒生常讥讽郑玄过于烦琐。然而对于古代典籍、经典传纪,郑玄可谓博学洽闻,无愧一代儒宗。齐鲁的学者认为郑玄是一代宗师。郑玄的学生山阳郡人郗虑,后来官至御史大夫,东莱郡人王基,清河郡人崔琰,都是有名的学者。还有乐安郡人国渊、任嘏,当时还很年轻,郑玄称国渊为国之大器,称任嘏有道德风范,其余的学生大都得到过老师的评价,评价都很高。郑玄只有一个儿子郑益恩,孔融在北海国担任国相,举荐郑益恩为孝廉。及至孔融被黄巾军围困,郑益恩前去营救,不幸遇难,留下一个遗腹子。由于这个孙子的手纹与自己相似,郑玄为孙子起名字叫“小同”。

评论如下:自从始皇焚毁《六经》,圣人的文献典籍灰飞烟灭。汉建国,儒生们继续研究《六经》。及至东汉复兴,学者云集洛阳,又有许多名家。那些墨守成规的儒生,常受到儒家学说的束缚。一时间,各种学派著书立说,相互诘难,众说纷纭。经学又出现多家学派,每家对于经学的解释,章句多者,动辄上百万言。学生费尽心机,钻研学问,劳而无功,后来的学者对此多有疑问,莫衷一是。郑玄囊括诸家学说,兼收并蓄,删繁就简,订正谬误,刊刻遗漏。从此,学者对经学的学习渐入正轨。我的祖父豫章君(注:范晔的祖父范宁,字武子,晋朝孝武帝时担任豫章郡太守,所学经义以郑玄校订的经书为准),每当考证先辈儒学大宗对于经学的训诂,常肯定郑玄的解释,祖父说,即使仲尼的学生,也不过如此,及至祖父后来教授学生,也是以郑氏注解为依据。

赞辞如下:富平之绪,承家载世。伯仁先归,厘我国祭。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2-28 13:57 , Processed in 0.0827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