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回复: 0

列传·郭陈列传 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郭陈列传全文和白话文

[复制链接]

4552

主题

63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397
发表于 2024-12-11 1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陈列传 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前书》,杜周武帝时为廷尉、御史大夫,断狱深刻。少子延年亦明法律,宣帝时又为御史大夫。对父故言小。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郡内比之东海于公。年九十五卒。于公,东海人,丞相于定国父也。为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见《前书》也。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督谓大将。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前书音义》曰“大将军行有五部,部有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有衣之戟曰棨。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章与囚同县,疑其故也。”躬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小雅》也。如砥,贡赋平。如矢,赏罚中。‘君子不逆诈。’《论语》孔子之言。君王法天,刑不可以委曲生意。”帝曰:“善。”迁躬廷尉正,坐法免。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广雅》曰:“无虑,都凡也。”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躬奏谳法科,多所生全。永元六年,卒官。中子晊,亦明法律,晊音质。至南阳太守,政有名迹。弟子镇。

镇字桓钟,少修家业。辟太尉府,再迁,延光中为《尚书》。及中黄门孙程诛中常侍江京等而立济阴王,镇率羽林士击杀卫尉阎景,以成大功,事在宦者传。再迁尚书令。太傅、三公奏镇冒犯白刃,手剑贼臣,奸党殄灭,宗庙以宁,功比刘章,章,齐王肥子也,高帝孙,诛诸吕有功,封朱虚侯也。宜显爵土,以励忠贞。乃封镇为定颍侯,食邑二千户。拜河南尹,转廷尉,免。永建四年,卒于家。诏赐冢茔地。

长子贺当嗣爵,让与小弟时而逃去。积数年,诏大鸿胪下州郡追之,贺不得已,乃出受封。累迁,复至廷尉。及贺卒,顺帝追思镇功,下诏赐镇谥曰昭武侯,贺曰成侯。

贺弟祯,亦以能法律至廷尉。

镇弟子禧,许其反。少明习家业,兼好儒学,有名誉,延熹中亦为廷尉。建宁二年,代刘宠为太尉。禧子鸿,至司隶校尉,封城安乡侯。

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

顺帝时,廷尉河南吴雄季高,以明法律,断狱平,起自孤宦,致位司徒。雄少时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辨,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欣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名为明法之家。

初,肃宗时,司隶校尉下邳赵兴亦不恤讳忌,恤,忧也。每入官舍,辄更缮修馆宇,移穿改筑,故犯妖禁,而家人爵禄,益用丰炽,官至颍川太守。子峻,太傅,以才器称。孙安世,鲁相。三叶皆为司隶,时称其盛。

桓帝时,汝南有陈伯敬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呵叱狗马,终不言死,目有所见,不食其肉,行路闻凶,便解驾留止,还触归忌,则寄宿乡亭。《阴阳书历法》曰:“归忌日,四孟在丑,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可远行归家及徙也。”年老寝滞,不过举孝廉。后坐女婿亡吏,太守邵夔怒而杀之。时人罔忌禁者,多谈为证焉。罔,无也。

论曰:曾子云:“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言人离散犯法,乃自上之所为,非下之过,当哀矜之,勿以得情为喜也。见《论语》也。夫不喜于得情则恕心用,恕心用则可寄枉直矣。夫贤人君子断狱,其必主于此乎?郭躬起自佐史,小大之狱必察焉。《左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原其平刑审断,庶于勿喜者乎?若乃推己以议物,舍状以贪情,秦彭、孙章不死为推己,亡命得减为贪情也。贪与探同也。法家之能庆延于世,盖由此也!

陈宠字昭公,沛国洨人也。洨,县名,故城在今泗州虹县西南。洨音户交反。曾祖父咸,成哀闲以律令为《尚书》。平帝时,王莽辅政,多改汉制,咸心非之。及莽因吕宽事诛不附己者何武、鲍宣等,平帝时,王莽辅政,隔绝平帝外家,不得至京师。莽子宇,恐帝长大后见怨,教帝舅卫宝令帝母上书求入,莽不许。宇与妇兄吕宽谋,以为莽不可说而好鬼神,乃夜以血洒莽第门,以惊惧之,事觉,并诛死。何武为前将军,王莽先从武求举,武不敢。鲍宣为司隶,免,徙之上党。吕宽事起,莽案鞠,并诛不附己者,武与宣在见诬中,皆被诛。并见《前书》。咸乃叹曰:“《易》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吾可以逝矣!”几者事之微,吉凶之先见者。逝,往也。即乞骸骨去职。及莽篡位,召咸以为掌寇大夫,谢病不肯应。时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应劭《风俗通》曰,共工之子好远游,死为祖神。汉家火行盛于午,故以午日为祖也。腊者,岁终祭众神之名。腊,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之报功也。汉火行,衰于戌,故腊用戌日也。人问其故,咸曰:“我先人岂知王氏腊乎?”其后莽复征咸,遂称病笃。于是乃收敛其家律令书文,皆壁藏之。咸性仁恕,常戒子孙曰:“为人议法,当依于轻,虽有百金之利,慎无与人重比。”

建武初,钦子躬为廷尉左监,早卒。

躬生宠,明习家业,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续汉志》曰“三公掾属二十四人,有辞曹,主讼事”也。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因缘谓依附以生轻重也。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三迁,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不滥。事见《左传》蔡大夫声子辞。故唐尧著典,‘眚醔肆赦’;《尚书·舜典》之辞也。眚,过也。醔,害也。肆,缓也。言过误有害,当缓赦也。周公作戒,‘勿误庶狱’;《尚书·立政》之辞也。言文子文孙,从今以往,惟以正道理众狱勿误也。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三德,刚、柔、正直。《尚书·吕刑》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由此言之,圣贤之政,以刑罚为首。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济,益也。陛下即位,率由此义,数诏群僚,弘崇晏晏。晏晏,温和也。《尚书考灵耀》曰:“尧聪明文塞晏晏。”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犹尚深刻。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篣即榜也,古字通用。《声类》曰:“笞也。”《说文》曰:“格,击也。”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夫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故子贡非臧孙之猛法,而美郑乔之仁政。臧孙,鲁大夫,行猛政。子贡非之曰:“夫政犹张琴瑟也,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罚得则奸邪止,赏得则下欢悦。’子之贼心见矣。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故曰;‘德莫大于仁,祸莫大于刻。’今子病而人贺,子愈而人相惧,曰:‘嗟乎!何命之不善,臧孙子又不死?’”臧孙惭而避位,终身不出。见《新序》。《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优优,和也。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假,至也,音格。上下,天地也。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其后遂诏有司,绝钻钻诸惨酷之科,《苍颉篇》曰:“钻,持也。”《说文》曰:“钻,铁銸也。”其炎反。銸音陟叶反。钻,膑刑,谓钻去其髌骨也。钻音作唤反。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文致谓前人无罪,文饰致于法中也。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报,论也。重,死刑也。是时帝始改用冬初十月而已。元和二年,旱,长水校尉贾宗等上言,以为断狱不尽三冬,故阴气微弱,阳气发泄,招致醔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议,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易通卦验》曰:“十一月广莫风至,则兰、夜干生。”《月令》:“仲冬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芸始生,荔挺出。”射音夜,即今之乌扇也。芸,香草。荔,马薤。《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时令》,《月令》也。荡,动也。仲冬一阳爻生,草木皆欲萌动也。《礼记月令》“仲冬诸生荡,君子斋戒,安形性”也。天以为正,周以为春。正,春,皆始也。十一月万物微而未著,天以为正,而周以为岁首。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二月二阳爻生,雁北乡,阳气上通,诸生皆动,始萌牙,地以为正,殷以为岁首也。《月令》“季冬,雉雊鸡乳”也。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十三月今正月也,天子迎春东郊,阴阳交合,万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见,故曰“人以为正,夏以为岁首”也。《月令》“孟春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也。三微成著,以通三统。统者,统一岁之事。王者三正递用,周环无穷,故曰通三统。《三礼义宗》曰:“三微,三正也。言十一月阳气始施,万物动于黄泉之下,微而未著,其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十二月万物始牙,色白,白者阴气。故殷以地正为岁,色尚白,鸡鸣为朔。十三月万物始达,其色皆黑,人得加功以展其业。夏以人正为岁,色尚黑,平旦为朔。故曰三微。王者奉而成之,各法其一以改正朔也。”《易干凿度》曰:“三微而成著,三著而体成。”当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时行刑,则殷、周岁首皆当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狱刑,无留罪。’臣贤案:《月令》及《淮南子》皆言季秋趣狱刑,无留罪,今言孟冬,未详其故。明大刑毕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月令》“仲冬,君子斋戒,身欲宁,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也。若以降威怒,不可谓宁;若以行大刑,不可谓静。议者咸曰:‘旱之所由,咎在改律。’臣以为殷、周断狱不以三微,而化致康平,无有灾害。自元和以前,皆用三冬,而水旱之异,往往为患。由此言之,灾害自为它应,不以改律。秦为虐政,四时行刑,圣汉初兴,改从简易。萧何草律,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草谓创造之也。论,决也。而不计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实颇有违。言萧何不论天地之正及殷、周之春,实乖正道。陛下探幽析微,允执其中,允,信也。中,正也。言信执中正之道。语见《尚书》。革百载之失,建永年之功,《尚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断狱,敬承天意,奉顺三微也。稽《春秋》之文,当《月令》之意,《春秋》于春每月书王,所以通三统也。何休注云:“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正月,三月夏正月也。”圣功美业,不宜中疑。”书奏,帝纳之。遂不复改。

垄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器,重也。

皇后弟侍中窦宪,臣贤案:《窦后纪》及《宪传》并云宪窦后兄,今诸本皆言弟,盖误也。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臧污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夏阳侯环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几微言微细也。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

后转广汉太守。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腹心,镡音徒南反。讼者日减,郡中清肃。先是雒县城南,雒,县名,故城在今益州雒县南也。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积数十年。宠闻而疑其故,使吏案行。还言:“世衰乱时,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傥在于是?”宠怆然矜叹,即来县尽收敛葬之。自是哭声遂绝。

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光武子中山王焉相也。东平相应顺东平王苍孙敞之相也。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著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又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钩犹动也。《前书》曰:“钩校得其奸贼。”钩音工候反。溢,出也。孔安国注《尚书》曰:“吕侯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也。”曰:“臣闻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记》曰:“礼经三百,曲礼三千。”郑玄注云:“《礼》篇多亡,本数未闻,其中事仪有三千也。”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去礼之人,刑以加之,故曰取也。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耐者,轻刑之名也。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于《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赎罪。《春秋保乾图》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以易万人视听,以致刑措之美,传之无穷。”未及施行,会坐诏狱吏与囚交通抵罪。诏特免刑,拜为《尚书》。迁大鸿胪。

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乙太常南阳尹勤代为司空。

勤字叔梁,笃性好学,屏居人外,荆棘生门,时人重其节。后以定策立安帝,封福亭侯,五百户。永初元年,以雨水伤稼,策免就国。病卒,无子,国除。

宠子忠。

忠字伯始,永始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正,廷尉属官也,秩千石也。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成帝置五《尚书》,三公曹《尚书》主知断狱也。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上音时掌反。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比,例也,必寐反。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蚕室,宫刑名也,或云犗刑也。音奇败反。作窨室畜火如蚕室。《说文》曰:“犗,騬牛也。”騬音缯。《汉旧仪》注曰“少府若卢狱有蚕室”也。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狂易谓狂而易性也。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

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微聘贤才,以宣助风化,数上荐隐逸及直道之士冯良、周燮、杜根、成翊世之徒。于是公车礼聘良、燮等。后连有灾异,诏举有道,公卿百僚各上封事。忠以诏书既开谏争,虑言事者必多激切,或致不能容,乃上疏豫通广帝意。曰:“臣闻仁君广山薮之大,纳切直之谋;《左氏传》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忠臣尽謇谔之节,不畏逆耳之害。《史记》曰,赵简子有臣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曰:“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家语》孔子曰“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也。是以高祖舍周昌桀纣之譬,周昌为御史大夫,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走出,高帝逐得,骑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桀纣之主也。”上笑,不之罪也。孝文嘉爰盎人豕之讥,文帝幸慎夫人,常与皇后同坐。后幸上林,慎夫人从,盎为中郎将,滥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坐,帝亦起。盎前说曰:“陛下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上大悦。人豕,解见《皇后纪》也。武帝纳东方朔宣室之正,武帝为馆陶公主私人董偃置酒宣室,东方朔为太中大夫,谏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正不得入焉。”上曰:“善。”更置酒北宫也。元帝容薛广德自刎之切。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车免冠谏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帝乃从桥。昔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公曰:‘善。’于是下令曰:‘吾欲进善,有谒而不通者,罪至死。’此已上皆见新序。今明诏崇高宗之德,高宗,殷王武丁也。有雉登鼎耳而雊,惧而修德,位以永年。推宋景之诚,《史记》曰,宋景公时荧惑守心星,太史子韦请移之大臣、国人与岁,公皆不听,天感其诚,荧惑为之退三舍也。引咎克躬,咨访群吏。言事者见杜根、成翊世等新蒙表录,显列二台,谓杜根为侍御史,成翊世为《尚书》郎也。必承风响应,争为切直。若嘉谋异策,宜辄纳用。如其管穴,妄有讥刺,管穴言小也。《史记》扁鹊曰:“若以管窥天,以隙视文。”隙即穴也。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若有道之士,对问高者,宜垂省览,特迁一等,以广直言之路。”书御,有诏拜有道高第士沛国施延为侍中,延后位至太尉。《谢承书》曰:“延字君子,蕲县人也。少为诸生,明于《五经》,星官风角,靡有不综。家贫母老,周流佣赁。常避地于庐江临湖县种瓜,后到吴郡海盐,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是时吴会未分,山阴冯敷为督邮,到县,延持帚往,敷知其贤者,下车谢,使入亭,请与饮食,脱衣与之,饷饯不受。顺帝征拜太尉,年七十六薨。”

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搢,插也。绅,大带也。

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元二,解见《邓骘传》。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更相文饰,隐匿盗贼也。忠独以为忧,上疏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韩子》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黄帝素问》曰:“针头如芒,气出如筐”也。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书》曰:‘小不可不杀。’《尚书·康诰》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诗》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诗·大雅》也。言诡诳委随之人不可纵,宜即罪之,用谨来不善之人也。盖所以崇本绝末,钩深之虑也。臣窃见元年以来,盗贼连发,攻亭劫掠,多所伤杀。夫穿窬不禁,则致强盗;《论语》孔子曰:“色厉而内荏,其犹穿窬之盗乎?”强盗不断,则为攻盗;攻盗成群,必生大奸。故亡逃之科,宪令所急,至于通行饮食,罪致大辟。通行饮食,犹今律云过致资给,与同罪也。饮音荫。食音寺。而顷者以来,莫以为忧。州郡督录怠慢,长吏防御不肃,皆欲采获虚名,讳以盗贼为负。虽有发觉,不务清澄。至有逞威滥怒,无辜僵仆。或有局蹐比伍,转相赋敛。《说文》曰:“蹐,小步也。”言局身小步,畏吏之甚也。或随吏追赴,周章道路。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迮,迫也。或出私财,以偿所亡。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发露。陵迟之渐,遂且成俗。寇攘诛咎,皆由于此。寇,盗;攘,窃也。《尚书》曰“无敢寇攘”也。前年勃海张伯路,可为至戒。覆车之轨,其迹不远。盖失之末流,求之本源。宜悫增旧科,以防来事。自今强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纠觉,一发,部吏皆正法,上官谓郡府也。若,及也。部吏谓督邮、游徼也。正法,依法也。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二发,尉免官,令长贬秩一等;三发以上,令长免官。便可撰立科条,处为诏文,切来刺史,严加悫罚。冀以猛济宽,惊惧奸慝。顷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协,《前书音义》曰:“息卦曰太阳,消卦曰太阴,其余杂卦曰少阴、少阳”也。寒气错时,水涌为变。天之降异,必有其故。所举有道之士,可策问国典所务,王事过差,令处暖气不效之意。庶有谠言,以承天诫。”

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至建光中,尚书令祝讽、“祝”或作“祋”。《尚书》孟布等奏,以为“孝文皇帝定约礼之制,约,俭也。孝文帝崩,遗诏薄葬,以日易月,凡三十六日释服,后以为故事。光武皇帝绝告宁之典,《前书音义》曰:“告宁,休谒之名。吉曰告,凶曰宁。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在官有功,法所当得也。赐告,病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带印绶,将官属归家养疾也。”贻则万世,诚不可改。宜复建武故事”。忠上疏曰:“臣闻之孝经,始于爱亲,终于哀戚。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尊卑贵贱,其义一也。夫父母于子,同气异息,一体而分,三年乃免于怀抱。先圣缘人情而著其节,制服二十五月,是以《春秋》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绖服事,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恩,故称‘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自此已上至“臣有大丧”,并《公羊传》之文也。闵子骞,孔子弟子也,遭丧,君使之从军,骞乃要绖而服,以从军役,事了退家,致位丧次,极尽私恩。故君使之虽非,臣从君命有礼也。周室陵迟,礼制不序,《蓼莪》之人作诗自伤曰:‘瓶之罊矣,惟罍之耻。’《小雅·蓼莪》之诗也。蓼蓼,长大蝄也。莪,萝也。言孝子忧思,中心不精,不识莪萝,误以为蒿也。其《诗》曰:“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瓶之罄矣,惟罍之耻。”注云:“瓶小而罍大也。罄,尽也。瓶小而尽,罍大而盈。言为罍耻者,刺幽王不使富分贫,众恤寡也。”言己不得终竟子道者,亦上之耻也。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合于致忧之义。《论语》曾子曰:“吾闻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建武之初,新承大乱,凡诸国政,多趣简易,大臣既不得告宁,而群司营禄念私,鲜循三年之丧,以报顾复之恩者。礼义之方,实为雕损。大汉之兴,虽承衰敝,而先王之制,稍以施行。故藉田之耕,起于孝文;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也。孝廉之贡,发于孝武;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郊祀之礼,定于元、成;元帝、成帝时,匡衡、韦玄成定迭毁郊祀之礼也。三雍之序,备于显宗;三雍,明堂、辟雍、灵台也。雍,和也。解具《明纪》也。大臣终丧,成乎陛下。谓安帝诏大臣得行三年丧也。圣功美业,靡以尚兹。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言敬吾老亦敬人之老,爱吾幼亦爱人之幼,有敬爱之心,则天下归顺之也。运掌言易也。臣愿陛下登高北望,以甘陵之思,揆度臣子之心,则海内咸得其所。”甘陵,安帝母陵。陵在清河,故言北望也。宦竖不便之,竟寝忠奏而从讽、布议,遂著于令。

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伯荣,帝乳母王圣女也。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曰:“臣闻位非其人,则庶事不叙;庶事不叙,则政有得失;政有得失,则感动阴阳,妖变为应。陛下每引灾自厚,不责臣司,臣司狃恩,莫以为负。狃音女九反。《诗》曰:“将叔无狃。”注云:“狃,习也。”言屡被恩贷,不以灾变为忧负也。故天心未得,隔并屡臻,隔并谓水旱不节也。《尚书》曰:“一极备凶,一极亡凶。”并音必姓反。青、冀之域淫雨漏河,漏,溢也。徐、岱之滨海水盆溢,兖、豫蝗蝝滋生,蝝,螽子也。荆、杨稻收俭薄,并凉二州羌戎叛戾。加以百姓不足,府帑虚匮,自西徂东,杼柚将空。杼柚谓机也。《小雅·大东诗》曰“小东大东,杼柚其空”也。臣闻《洪范》五事,一曰貌,貌以恭,恭作肃,貌伤则狂,而致常雨。《洪范五行传》辞。春秋大水,皆为君上威仪不穆,临莅不严,臣下轻慢,贵幸擅权,阴气盛强,阳不能禁,故为淫雨。陛下以不得亲奉孝德皇园庙,孝德皇,安帝父清河王庆也。比遣中使致敬甘陵,朱轩軿马,相望道路,可谓孝至矣。朱轩车,使者所乘。軿,并也。然臣窃闻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王侯二千石至为伯荣独拜车下,仪体上僭,侔于人主。长吏惶怖谴责,或邪谄自媚,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跱,征役无度,储,积也。跱,具也。老弱相随,动有万计,赂遗仆从,人数百匹,顿踣呼嗟,莫不叩心。河闲托叔父之属,河闲王开,安帝叔也。清河有陵庙之尊,清河王延平也。陵庙所在,故曰尊。及剖符大臣,皆猥为伯荣屈节车下。陛下不问,必以陛下欲其然也。伯荣之威重于陛下,陛下之柄在于臣妾。水灾之发,必起于此。昔韩嫣托副车之乘,受驰视之使;江都误为一拜,而嫣受欧刀之诛。韩嫣,弓高侯之孙也。得幸于武帝。武帝猎上林中,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伏谒道傍。嫣驱不见,王怒,为皇太后泣言,太后衔之。后嫣出入永巷以奸闻,太后赐嫣死也。臣愿明主严天元之尊,正干刚之位,天元犹干元也。《易》曰“大哉干元”也。职事巨细,皆任贤能,不宜复令女使干错万机。重察左右,得无石显泄漏之奸;石显字君房,少时坐法腐刑,为中书令,元帝委以政事,公卿畏之,重足一迹。显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闲己,乃取一言为验。上尝使至诸宫征发,先白上,恐漏尽宫门闭,请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召开宫门,后果有上书告显矫诏开宫门,天子闻之笑。显泣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者,唯明主能知之。”上以为然而怜之。《尚书》纳言,得无赵昌谮崇之诈;郑崇,哀帝时为尚书仆射,数谏争,帝不许。尚书令赵昌佞谄,因奏崇与宗族通,疑有奸。上怒,下崇狱,死狱中也。公卿大臣,得无朱博阿傅之援;哀帝时博为丞相,承傅太后指,奏免大司马傅喜,哀帝怒,下博狱,自杀也。外属近戚,得无王凤害商之谋。成帝舅王凤为大将军,专权骄僭,王商为丞相,论议不能平,凤阴求商短,使人上书告商闺门内事,商坐免。王商,宣帝舅乐昌侯王武之子,非成帝舅成都侯也。若国政一由帝命,王事每决于己,则下不得逼上,臣不得干君,常雨大水必当霁止,霁亦止也。四方众异不能为害。”书奏不省。

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醔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切,责也。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孔子对鲁定公之辞也。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汉旧仪》云:“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皇帝在道,丞相迎,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立’,乃升车。”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董,督也。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臣忠心常独不安,是故临事战惧,不敢穴见有所兴造,穴见言不广也。又不希意同僚,以谬平典,而谤讟日闻,罪足万死。近以地震策免司空陈褒,褒字伯仁,庐江人也。今者醔异,复欲切让三公。昔孝成皇帝以妖星守心,移咎丞相,使贲丽纳说方进,方进自引,卒不蒙上天之福,成帝时,荧惑守心,议郎李寻奏记丞相翟方进曰:“唯君侯尽节转凶。”方进忧,不知所出。有郎贲丽善为星,言大臣宜当之。上乃召见方进,赐养牛、上尊酒,令审处焉。方进即日自杀。贲音肥。徒乖宋景之诚。解见前文。言景公有醔,身自引咎,成帝不然,故曰徒也。故知是非之分,较然有归矣。又《尚书》决事,多违故典,罪法无例,诋欺为先,文惨言丑,有乖章宪。宜责求其意,割而勿听。上顺国典,下防威福,置方员于规矩,审轻重于衡石,衡,秤衡也。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也。诚国家之典,万世之法也。”

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令,会疾卒。

初,太尉张禹、司徒徐防欲与忠父宠共奏追封和熹皇后父护羌校尉邓训,宠以先世无奏请故事,争之连日不能夺,乃从二府议。及训追加封谥,禹、防复约宠俱遣子奉礼于虎贲中郎将邓骘,宠不从,骘心不平之,故忠不得志于邓氏。及骘等败,众庶多怨之,而忠数上疏陷成其恶,遂诋劾大司农朱宠。顺帝之为太子废也,诸名臣来历、祝讽等守阙固争,时忠为尚书令,与诸《尚书》复共劾奏之。及帝立,司隶校尉虞诩追奏忠等罪过,当世以此讥焉。

论曰:陈公居理官则议狱缓死,相幼主则正不僭宠,可谓有宰相之器矣。忠能承风,亦庶乎明慎用刑而不留狱。然其听狂易杀人,开父子兄弟得相代死,斯大谬矣。是则不善人多幸,而善人常代其祸,进退无所措也。

赞曰:陈、郭主刑,人赖其平。宠矜枯胔,躬断以情。忠用详密,损益有程。程,品式也。谓强盗发,贬黜令长,各有科条,故曰程也。施于孙子,且公且卿。施,延也。音羊豉反。

===============================================================================

郭陈列传 白话文翻译

后汉书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现代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郡阳翟县人。郭躬出生于官宦世家,家族世代簪缨。父亲郭弘,年轻时学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任命郭弘为郡府决曹掾,断案决狱三十年,执法公平,经郭弘审理的案件,罪犯不会因为伏法而感到冤屈,郡内人把郭弘比作西汉宣帝朝东海郡人廷尉于定国。郭弘享年九十五岁,因病去世。

年轻时,郭躬向父亲学习法律,后来教书授徒,有学生数百人。再后来,郭躬在郡府担任官吏,受三公府征召,在朝廷担任官职。明帝永平年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担任副将。秦彭在驻地以军法杀人,窦固弹劾秦彭独断专行,奏请朝廷诛杀秦彭。明帝让朝中公卿廷议,该如何定罪。郭躬熟悉法律,被明帝召入朝中,参加廷议。廷议者均肯定窦固的奏请,郭躬持反对意见。郭躬说:“按照法律,秦彭有杀人的权力。”明帝问:“大军出征,校尉统一由大将军指挥。既然如此,秦彭怎么能专断杀人?”郭躬答:“统一由大将军指挥,不错,其意在大将军统一指挥军事。秦彭作为副将,驻地与大将军不在一处,军法规定,按照实际情况,副将可以灵活处置。军情如火,瞬息万变,不允许副将再去请示主帅。而且,汉朝有制度,棨戟就是行刑的斧钺,按照法律,不应该治秦彭的罪。”明帝采纳郭躬的建议。还有一次,兄弟二人共同杀人,谁是主犯,一时间难以断定。明帝认为,哥哥没有及时教导兄弟,应该负主要责任,因此批准严惩哥哥,免去弟弟的死刑。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误言两人均应该判处死刑,尚书弹劾中常侍,矫制诏命,罪当腰斩。明帝再次召见郭躬,征询意见。郭躬答:“孙章只应该处以罚金。”明帝问:“孙章矫制诏命,致使二人被杀,为何仅处以罚金?”郭躬答:“法令有故意、有失误,孙章传达诏命有误,只是失误,失误者犯罪,法律处罚较轻。”明帝说:“孙章与案犯是同县人,怀疑他有意这样做。”郭躬答:“‘周道如砥石,笔直如箭矢。’‘君子不应该预先怀疑他人诈伪。’君王制定的法律如天,刑罚有明文规定,不能曲解法律定罪。”明帝说:“你说得对。”之后,明帝提拔郭躬为廷尉正,后来,因为某事犯错误,郭躬被免职。

再后来,三次升迁,章帝元和三年,郭躬担任廷尉。郭躬家族世代研究法律,郭躬在任上,坚持持法公平、仁恕。及至担任廷尉,断案决狱,郭躬多按照仁恕原则。郭躬将刑法过重的条款,依法可以从轻的条款,整理出四十一条,上奏朝廷,此后编入法典,按照修订后的法典执行。章帝章和元年,大赦天下,羁押在监狱的囚犯,凡在四月丙子日之前关押者,一律减死罪一等,不得笞打,送往金城郡服役,但是,大赦令不涉及亡命在外或未被发觉者。郭躬密封上疏:“朝廷圣恩,之所以减免死罪,令刑徒戍边抵罪,其实还是为了重视人命。而今,死罪逃亡者有上万,自从大赦令颁布,很多逃犯归案。朝廷颁发的诏令传达不及时,很多罪犯仍然被处以重刑。臣以为,天恩应该惠及大众,死罪以下,皆可以获得新生,逃犯归案,不能享受圣恩,这样做,不妥。大赦令以前犯有死罪的罪犯,大赦令以后,遭到逮捕,应该免遭笞打,发配至金城郡戍边,以此来减免死罪,保全性命,这样做,有益于边防。”章帝赞同郭躬的谏言,随即下诏,一律赦免。犯人经过判刑,依然可以申诉,郭躬上奏朝廷,制定专门条令,有许多人得以活命。和帝永元六年,郭躬在任上去世。次子郭晊,也通晓法律,官至南阳郡太守,在任上有政声。郭晊弟弟的儿子郭镇。

郭镇,字桓钟,年轻时,郭镇勤修家学,接受太尉府征召,两次升迁,安帝延光元年,在宫中担任尚书。及至中黄门孙程诛杀中常侍江京等,拥立济阴王刘保即位,郭镇率领羽林卫士,杀了卫尉阎景,立下大功,详情记载在《宦者传》。之后,郭镇升任尚书令。太傅、三公上奏,说郭镇挺身而出,手持兵刃,甘冒矢石,与贼臣格斗,诛杀奸党,保全汉室宗庙,功劳堪比西汉初年宗室刘章,应该予以表彰,封赏爵位、封土,以此来激励忠贞之士。顺帝封郭镇为定颍侯,享受食邑二千户,又拜郭镇为河南郡大尹,改任廷尉,后来被免职。顺帝水建四年,郭镇在家中去世,顺帝下诏,赐予墓地。

长子郭贺应该继承爵位,郭贺让与小弟,自己逃走,躲藏起来。数年后,顺帝下诏大鸿胪,在州郡追回郭贺,郭贺不得已,这才接受爵位。几次升迁,郭贺担任廷尉。及至郭贺去世,顺帝追思郭镇当年拥立的功劳,下诏赐予郭镇谥号昭武侯,赐予郭贺谥号成侯。

郭贺的弟弟郭祯,熟悉法律,后来官至廷尉

郭镇弟弟的儿子郭禧,年轻时继承家学,学习法律,同时,郭禧喜欢儒学,享有盛誉。桓帝延熹年间,郭禧担任廷尉。灵帝建宁二年,郭禧代替刘宠担任太尉。郭禧的儿子郭鸿,官至司隶校尉,受封为城安乡侯。

郭氏家族从郭弘以后,几代人研究法律,子孙中官至三公官职者有一人,担任廷尉者有七人,受封为列侯者有三人,刺史、二千石官员、侍中、中郎将者有二十余人,担任侍御史、狱正、狱监、狱平的人数更多。

在顺帝朝,廷尉河南郡人吴雄,字季高,通晓法律,断案决狱公平,孤身一人在外做官,官至司徒(丞相)。年轻时,吴雄家里贫穷,母亲去世,吴雄在他人筑坟还未封土的地方选择一块墓地埋葬母亲,丧事从简,也不问黄道吉日。有巫师说,吴雄家以后会家破人亡,吴雄顾不得这些。到了儿子吴、孙子吴恭,三代人都做了廷尉,堪称法律方面的专家。

在章帝朝,司隶校尉下邳郡人赵兴,不相信忌讳,每次上任,到了一处官舍,就要对老房子加以修缮,穿墙打洞改造,不怕禁忌,家人世代享受爵禄,家产丰厚。后来,赵兴官至颍川郡太守。儿子赵峻,官至太傅,有才器,受到世人称赞。孙子赵安世,担任鲁国相。三代人担任司隶校尉,世人称他们家族兴旺。

在桓帝朝,汝南郡有一个叫陈伯敬的人,谨小慎微,行事做人中规中矩,坐必端正,呵斥狗马终不言死,目有所见不食其肉,路上听到不吉利的事情,就会停止前进,回家以后,仍有禁忌,甚至会寄宿在乡亭。到了年老,陈伯敬官运淤滞,终其一生,不过被举荐为孝廉。后来,因为女婿放跑了犯罪的官吏,受到牵连,郡太守邵夔一怒之下,竟然杀了他。当时不讲究禁忌的人,多以陈伯敬为例。

评论如下:曾子说:“上失其道,民众背离道德久矣。如果审案,查明真相,只有哀怜之意,并无喜悦之色。”法官在审案时,决不可因为获得真相而面露喜色,只能以宽恕心对待犯人,官员有了宽恕之心,才可以断案公平。贤者、君子担任审案官员,是否能做到这一点?郭躬出身佐史,对于审案,无论大小,必亲自过问。是否与其执法公平,用仁恕心对待犯人有关?对于审案官员,推己及人,不以个人好恶断案决狱,这是法家的治世原则,一切理论,皆源于此!

陈宠,字昭公,沛国洨县人。曾祖父陈咸,在西汉成帝、哀帝朝,因为熟悉法律,担任尚书。在平帝朝,王莽辅佐朝政,多次更改制度,陈咸反对这种做法。王莽因为吕宽案,在朝廷内外杀害不肯依附自己的官员,包括大臣何武、鲍宣。陈咸叹息道:“《易经》讲‘君子看到问题的苗头,就应该采取行动,不可错失机会’,我应该遁世了!”于是,陈咸向朝廷乞骸骨,辞去职务。及至王莽篡汉,召陈咸担任掌寇大夫。陈咸称病,不肯应召。当时,陈咸有三个儿子,陈参、陈丰、陈钦,都担任官职,陈咸令他们辞职。之后,父子一同返回乡里,闭门谢客,不与世人交往。陈咸仍然采用汉家正朔,在腊月祭祖。有人问陈咸缘故,陈咸答:“我的先人怎么会知道有王氏腊祭?”后来,王莽多次征召陈咸,陈咸干脆称病重。陈咸把家里收藏的法律、政令、文献,藏在夹壁墙里。陈咸为人忠厚仁恕,常告诫子孙:“按照法律办事,应该判处罪犯轻刑,即使有百金之利,也不能改判重刑。”

建武初年,陈钦的儿子陈躬在廷尉署担任左监,去世较早。

陈躬生下陈宠,陈宠继承家学,熟悉法律。年轻时,陈宠担任州郡官吏,接受司徒鲍昱征召,当时,三公府掾史喜欢交游,不肯专心于工作,以此为尚。陈宠对此有看法。在司徒府工作,陈宠勤勉守责,熟悉业务。就朝中政事,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述意见。鲍昱很欣赏陈宠,后来,陈宠担任司徒府辞曹,负责刑狱案件。在任上,陈宠执法公平,所审理的案件众人心服口服。当时,司徒府辞曹要审理一个复杂案件,时间久远,已经有数十年,由于时间太久远,案情复杂,难以把握轻重,如果遇上不良官吏,往往会构成错案。陈宠为鲍昱撰写《辞讼比》七卷,按照案例,分条缕析,用相关的案例对比。鲍昱将《辞讼比》上奏朝廷。此后,三公府审案,均以此作为判案的依据。

经三次升迁后,章帝初年,陈宠在宫中担任尚书。当时,天下太平,很多事情仍然沿袭明帝永平年间的旧例,官吏施政崇尚严苛,尚书处理刑案大多判罚较重。陈宠认为,皇帝刚即位,应该对前朝的苛政有所修正。陈宠上疏:“臣听说,先王治理天下,奖赏不得超越常规,刑罚不得滥施于无辜,如果不得已而为之,宁可超越常规奖赏,也不能滥施刑罚。因此,唐尧在编写刑典时,特别强调:‘如果因为过失犯罪,应该赦免其罪行。’周公在制定刑律时,认为:‘切勿在判案时,出现失误。’伯夷制定法典,也认为:‘谨慎实施五刑,教化民众,养成三德。’由此看来,圣贤治理天下,特别注重刑罚的轻重。在以往,判案决狱的官员执法严明,其威势可以惩戒奸邪。奸邪受到惩治,世道清平,刑罚就应该趋于宽恕。陛下即位以来,崇尚以仁厚治国,诏令群臣,要弘扬仁政。有关官员在执行中,并未领会圣意,判案执法依然以严苛为务。断案的狱吏,更是滥施酷刑,对犯人严刑拷打。执法官员,纠缠于诋欺罪,妄自引用法律。有些人,甚至假公济私,滥施淫威。为政者治国理政,犹如弹奏琴瑟,大弦如果绷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因此,子贡对臧孙施行严刑峻法,深恶痛绝,推崇郑乔的仁政。《诗经》讲:‘不刚不柔,施政要轻重适度。’陛下圣恩浩荡,惠及天下,应该提倡先王的仁政,去除烦苛的刑法,减少监狱滥施酷刑的弊端,让仁政惠及众生,让圣德施与万民。顺应上天好德之心。”章帝高兴地采纳陈宠的谏言,每当遇到复杂案件,力求仁恕。再后来,章帝诏令有关部门,在审讯时,不准使用残酷的刑具,撤销一切招致民怨的禁令,犯法者,判刑后允许申诉,详细列出五十个具体法令,朝廷把这些法令,编辑成册。之后,朝廷鼓励百姓以良俗规范行为,百姓享受太平,祥瑞嘉兆,多次显现。

按照汉法,执行死刑案件,常在三冬之后的月末,章帝把时间改在每年初冬十月。元和二年,天气久旱,长水校尉贾宗等人上疏,认为执行死刑案件,没有在三冬月末,当其时,阴气微弱,阳气强盛,故招致旱灾,究其原因在此。章帝将奏章,交予朝中公卿廷议。陈宠上奏:“冬至节令一到,阳气开始萌发,在十一月,有兰花、射干、芸香、荔花吐蕊。《时令》讲:‘各种生物萌发,身体需要安宁。’上天以冬至为正月,周历以冬至为初始。十二月,阳气升腾,野鸡下蛋,母鸡孵卵。地祇以十二月为正月,殷历以十二月为初始。到了一月,阳气到来,天地交汇,万物皆出,冬眠的蛰虫开始振翅飞翔。人神以一月为正月,夏历以一月为初始。三微成著,贯穿三统。周代以上天为开元,殷代以地祇为开元,夏代以人神为开元。在此时行刑杀人,殷历、周历的岁首,就要伏尸流血,这不符合人心,背离天意。《月令》讲:‘孟冬之月,催促监狱行刑,不要遗留死刑犯人。’明确告知,死刑犯人,必须在孟冬处理完毕。还说:‘仲冬之月,身体需要安宁,做事情要宁静。’如果此时发威动怒,处理死刑犯人,不能叫安宁;如果实行大刑,不能叫安静。有廷议者认为:‘天旱的原因,在于改变执行时间。’臣以为,殷、周判案决狱不在岁首,因此普施教化,天下太平,没有大的灾害。章帝元和以前,都是在三冬之末处理犯人,水旱灾害,往往成为祸患。由此来看,灾异的发生,有其内在原因,与改变执行时间无关。暴秦滥施酷刑,一年四季,都要杀人。圣汉建国初,更改秦朝法律,一切从简。萧何草创法律,每年的秋季最后一个月处理刑犯,刻意回避立春,并没有考虑天神、地祇之正。殷、周二代,在春季行刑,皆违背义理。陛下应该坚持中庸之道,革除百年过失,建立万世之功。对上继承传统,敬奉天意,对下顺应三微,施惠予民。按照《春秋》大义,符合《月令》之规,此乃圣功美德,不应持怀疑态度。”奏书递上,章帝采纳陈宠的谏言,没有更改时间。

陈宠行事缜密,常说做人臣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谨慎。因为在宫中机要任职,陈宠谢绝门人,拒绝滥交朋友,一心扑在公家事务上。对此,朝廷很器重。

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担任尚书,章帝就此事征询陈宠的意见。陈宠答:“张林虽然有才能,但是品行不好,有贪污劣迹。”因为此事,窦宪怨恨陈宠。张林后来被征用,因为贪赃,遭到撤职抵罪。及至章帝驾崩,窦宪在朝中专权,常借机会报复陈宠。窦宪奏报太后,诏令陈宠负责章帝的丧葬事宜,欲在办事过程中,寻找机会报复。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说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瓌:“陈宠侍奉先帝,颇受信任,在台阁任职很久。先帝对陈宠的赏赐,也格外优渥。而今,没有得到忠诚贤能之赏,反而因为纤细过失,要受到惩罚。这样,会伤害辅政大臣的报国之心,有损朝廷宽恕之德。”窦瓌同样欣赏陈宠,表示赞同。之后,窦瓌推荐陈宠出任泰山郡太守。

再后来,陈宠改任广汉郡太守。在西部州郡,当地土豪大肆兼并土地,官吏有很多人贪赃枉法,致使百姓讼案不断,每天都有上百件。陈宠到任,选用良吏王涣、镡显等,当作太守心腹,百姓诉讼的案子日益减少,郡中变得政治清明。此前,洛县城南每当阴雨天常会听到哭声,时间长达数十年,此事传到郡府。陈宠听说后,怀疑其中必有缘故,派官吏调查。官吏返回后报告:“在天下大乱时,有很多人死在这里,骸骨得不到掩埋,可能是这个原因?”陈宠听后,凄怆叹息,敕令县里,尽快收殓埋葬。从此以后,哭声断绝。

及至窦宪以大将军身份北征匈奴,朝中公卿以下官员及郡、国,无不派遣官吏,或子弟,前往窦宪军中劳军,奉献财物。只有陈宠与中山国相汝南郡人张郴、东平国相应顺,坚持原则,不肯阿附权贵。后来,和帝知道后,擢拔陈宠为大司农,擢拔张郴为太仆,擢拔应顺为左冯翊。

和帝永元六年,陈宠代替郭躬,担任廷尉。陈宠为人矜持、仁厚。及至担任司法官员,在审理疑案时,常亲自起草奏疏,附上典籍中的名言,作为判案依据,务求宽恕,和帝也多次采纳谏言。为此,许多犯人得以活命,过去以苛刻为务的判案风气,得以纠正。陈宠又借修订法律条文之机,凡超过周代《甫刑》判案标准的,均予以废除。陈宠说:“臣听说,在周代,制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甫刑》中,杀头罪行有二百条,按照五刑判罪有三千条。违背礼仪,则以刑法惩治,悖逆礼制,则以刑法惩治,礼与刑的作用,互为表里。而今,按照法律,死刑判罚有六百一十条,耐罪判罚有一千六百九十八条,可以交钱赎罪以下的刑罚,有二千六百八十一条,多于《甫刑》刑罚一千九百八十九条,其中,死刑多出四百一十条,耐罪多出一千五百条,交钱赎罪以下的判决,多出七十九条。《春秋保乾图》讲:‘帝王每三百年,减免一次刑法。’汉建国以来,已经有三百零二年,法律条令不断完善,增加了很多律令,犯罪的条目庞杂。仅法律解释就有三家,其解释又各有不同。应该诏令三公、廷尉核定法律,按照符合经义者,核准死刑二百条。耐罪、交钱赎罪,共计四千三百七十九条(注:原书计算有误,在此改正),合并为三千条。其他律令,一律删除。法律与礼仪相配合,让百姓容易识别,以正视听。使刑法臻于完善,传于后世。”还未来得及施行,诏狱官吏与囚犯相互串通,陈宠受到牵连,被免官抵罪。和帝下诏,予以赦免,重新拜陈宠为尚书,后改任大鸿胪。

陈宠担任过两个郡的太守,后又在宫中担任三个部门的重要职务,所任职务,均有政绩,受到当时人称赞。和帝永元十六年,陈宠代替徐防,担任司空(御史大夫)。陈宠熟悉法律,兼通经书,奏议温文尔雅,是一位称职的副丞相,在位三年,去世。和帝诏命太常南阳郡人尹勤代替陈宠,担任司空。

尹勤,字叔梁,喜欢读书,早年在人静处隐居,门前荆棘丛生,当时人钦佩尹勤,认为尹勤重视气节。尹勤以参与定策拥立安帝有功,受封为福亭侯,享受食邑五百户。安帝永初元年,雨水过多,庄稼受淹。安帝策书,免去尹勤的司空职务,返回封邑。尹勤因病去世,没有子嗣,撤销封邑。

陈宠的儿子陈忠。

陈忠,字伯始。安帝永初年间,陈忠接受司徒府征召,三次升迁,担任廷尉正,以才能卓越,受到称赞。司徒刘恺举荐陈忠,说陈忠熟悉法律,应该在中枢机要任职,安帝擢拔陈忠为尚书,负责协助三公府掾曹处理刑案。陈忠认为,家族世代研习刑律、法典,用心务在宽恕,父亲陈宠在此前担任廷尉,上奏朝廷,撤销汉法中超过周代《甫刑》的律令,还未来得及施行,陈宠被免,这件事情被搁置,判案官员仍然以苛刻为务,犯人不堪忍受。陈忠按照陈宠当年的奏议,又重新上奏,例举二十三条,补充《决事比》,补救案件判决过程申诉过繁、过苛之敝。陈忠又上奏朝廷,免除宫刑;废除贪赃官吏,三代人不得出仕的禁令;精神病人杀人,可以减免死刑;母子兄弟代替服刑,可以批准,赦免替代者死罪。这些奏议,均得到批准。

及至邓太后驾崩,安帝亲理朝政。陈忠认为执政之初应该招贤纳士,辅佐朝廷,推行教化。陈忠多次上疏,推荐民间隐逸士人,正直士人如冯良、周燮、杜根、成翊世等得到举荐。后来,公车署礼聘冯良、周燮等。再后来,连年灾异,安帝下诏,举荐有道之士,朝中公卿百官,各自密封上疏。陈忠认为,皇帝诏书打开谏言之门,上疏谏言者,或许会有言辞激烈之处,使得皇帝难以接受。陈忠上疏,预先让安帝做好思想准备:“臣听说,仁君应该胸怀宽广,能容纳高山渊薮,能容忍难以容忍之谏言。忠臣应该竭尽忠诚,不惧有逆言之祸。因此,在高祖朝,舍人周昌敢于用桀、纣比喻皇帝;在文帝朝,爰盎用人豕讥讽太后;在武帝朝,东方朔有宣室之正言;在元帝朝,薛广德以自刎胁迫元帝,阻止元帝车驾走水路。在往昔,晋平公向叔向咨询:‘国家的隐患,哪一种最大?’叔向回答:‘大臣享受俸禄,却不能直言进谏,小臣畏惧有罪,不敢放胆直言,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最大的隐患。’晋平公说:‘讲得好。’于是下令:‘寡人希望,群臣都能够进善言。有阻止群臣谏言,致使下情不能上达者,以死罪论处。’而今,陛下明诏,崇尚殷商高宗之德行,推崇春秋宋景公之诚意。引咎自责,反躬自省,向群臣咨询意见。有言事者看到杜根、成翊世等蒙受皇恩,因上表得到录用,身居要职,也会受到影响,争相谏言。有些言事者,说话不免率直,如果有嘉言良谋,应予以采纳。如果见解偏颇,话中有讥讽之意,虽然逆耳,与事实有出入,还望陛下优容宽恕,以显示圣朝有不避忌讳之美。如果是有道之士,在对策中有真知灼见,陛下应该认真考虑,予以褒赏,或晋升一级,以拓宽谏言之路。”安帝看了奏书,特地下诏,把通过考试的沛国士人施延提拔为侍中,施延后来官至太尉。

中常侍江京、李闰等,均被封为列侯,在朝中掌握权柄;安帝偏听偏信奶妈王圣,封王圣为野王君。陈忠深感愤懑,但又不能直言进谏,于是写了《缙绅先生论》,予以讥讽,文章很长,不再赘述。

安帝即位之前,有两位皇帝驾崩(注:和帝刘肇、殇帝刘隆)。朝廷政令松弛,盗贼蜂起,百姓流亡于途中,郡县仍然粉饰太平,隐匿罪案,没有人愿意督察。陈忠深感忧虑,上疏朝廷:“臣听说,轻罪为重罪之开端,小罪为大罪之渊薮。因此说,大堤溃决来源于蚁穴,吹气泄露来源于针芒。明察者重在防微杜渐,明智者重在明察秋毫。《尚书》讲:‘小错不可姑息。’《诗经》讲:‘不可纵容诈伪之人,谨防不善之人。’人们常讲,欲从根本上防止祸患,一定要深谋远虑。臣注意到,永初元年以来,贼寇骚扰地方,案件频发。贼寇攻打邮亭,烧杀抢掠,杀伤百姓。对小偷小摸,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快就会发展为盗贼;对盗贼不加以惩治,很快就会发展为贼寇;贼寇聚集成群,一定会酿成祸乱。因此,对于逃亡的罪犯,按照法令,应该及时追捕,为逃亡罪犯提供饮食方便者,严重者可以判处死刑。最近以来,朝廷对此重视不够。州郡负责缉拿逃犯的官员玩忽职守,县长、县吏不能严加防范,尸位素餐,博取虚名。大家都忌讳地方上有盗贼,担心被追究。即使有盗贼出没,也不愿意缉捕。有些官员渎职,致使无辜百姓受到伤害。有些官员借追捕盗贼之名,变相增加赋敛,即使有官吏追捕,也是敷衍了事。以至于受到伤害的人家,不敢向官府申告,左邻右舍,相互隐瞒,有人甚至拿出钱财,让贼寇赶快离开。贼寇犯下大案,无法隐瞒,才不得不作为案件上报,致使贼势猖獗,形成气候。官员受到惩治,皆由于贼势猖獗所致,前年,渤海郡的张伯路,就是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其形迹不远,如果仅仅就事论事,不从根本上找出原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应该整理积案,以杜绝贼寇蔓延之势。从今以后,贼寇肆虐,被相邻郡县发现,一旦查实,案发地官吏一律按照法律查处,县尉降级一等,县令、县长罚俸三个月,第二次发现,县尉免官,县令、县长降级一等,第三次发现或三次以上,免去县令、县长的职务。可就此奏议,拟定法律条令,以诏书形式,颁发各地,特别敕令州部刺史严格执行,以猛济宽,警示地方。天气进入大暑,阴阳失调,寒气袭人,气候违逆时令,地下涌水,显示出异象。上天降下异象,必然有其缘故。朝廷应该举荐有道之士,策问国家施政时应注意的问题。国家有事,出现差错,才会寒热异常,有道之士会有嘉言良谋,以回应天诫。”

安帝元初三年,太后下诏,大臣须为父母服丧三年,才能官复原职。陈忠为此上疏:“西汉宣帝朝有规定,在边疆从军屯垦或在官府服徭役者,祖父母去世,未满三个月,一律免除徭役,令其回家奔丧送终。奏请按照此规定执行。”太后采纳陈忠的谏言。到了安帝建光年间,尚书令祝讽、尚书孟布等上奏:“孝文帝主张薄葬,光武帝废除官员告假奔丧的规定,应该继续执行,不要更改。奏请恢复建武年间的旧例。”陈忠上疏:“臣在《孝经》读到,人们崇尚孝道,始于爱护亲人,终于为父母服丧。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尊卑贵贱,其道理相同。父母对于子女,同呼吸,共命运,犹如肢体,不可分割。父母对子女有三年怀抱之恩。先圣从人情出发,制定丧葬礼仪,服丧二十五个月。《春秋》记载,大臣为父母服丧,国君三年不诏命大臣出来做事。鲁国国君有难,闵子骞身穿缞绖丧服,出来为国君做事,事毕继续服丧,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因此说:‘国君用人,不合乎礼仪,臣子为国君赴难,合乎礼仪。’周室衰微,礼制遭到破坏,《诗经·蓼莪》吟唱:‘盛酒的小瓶空了,这是盛酒大瓮的耻辱。’意思是说,大臣不能尽人子之孝,是国君的耻辱。高祖接受天命,建立汉朝。萧何创立制度,规定大臣服丧可以告假,以表达哀伤之情。建武初年,天下刚刚结束战乱,诸项国策多简便易行,大臣服丧不得告假归宁。朝中群臣从私念出发,只顾享受俸禄,很少有人服丧三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礼仪制度遭到漠视。大汉建国,继承的是经济衰败,民生凋敝的局面,先王制定制度,依然在恢复中。从孝文帝起,开始恢复藉田;从孝武帝起,开始举荐孝廉;从元帝、成帝起,开始规范郊祀;明堂、辟雍、灵台的建立,是在明帝朝完成;大臣为父母服丧三年,是由陛下颁布诏令施行。这些都是圣功美业,流芳后世。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做到这些,治理天下,犹如攥紧拳头。’臣奏请陛下登高北眺,以思念母亲甘陵之心,揆度臣子为父母服丧之义,让海内百姓各得其所。”宫中宦官从中作梗,把陈忠的奏文压下。最终,安帝采纳祝讽、孟布的谏言,编入法令。

由于任职日久,陈忠改任尚书仆射。当时,安帝多次派黄门常侍及后宫近侍伯荣,前往甘陵祭祀。在宫中,伯荣恃宠骄横,途中经过的郡、国,莫不盛情接待。加上阴雨连绵,河水暴涨,百姓惶恐不安。陈忠上疏谏言:“臣听说,任用官员不当,政事会受到影响。政事受到影响,国家就会遭受损失。国家遭受损失,就会触动阴阳,阴阳不调,灾异就会频发。陛下每次看到灾异出现,都会引咎自责,不肯把过失归罪于臣下,有关官员长此以往,也会逃避责任,漠视法规。如此一来,政事不能顺应天心,灾异就会频繁出现。青州、冀州之间,阴雨连绵,河水暴涨。徐州、泰山郡海滨地带,海水倒灌,百姓遭难。兖州、豫州蝗虫肆虐。荆州、扬州稻米歉收。加上并州、凉州,羌戎叛乱。百姓财用不足,生活困苦,国库空虚,从西往东,穿衣吃饭,都成了问题。臣听说,《洪范五行传》强调五事,第一曰貌,貌须恭敬,君王恭敬,臣下不敢不恪尽职守,君王貌不恭敬,臣下狂悖,后果是阴雨连绵。春秋间发大水,就是因为君王威仪不够,莅临大位,貌不恭敬,臣下简慢。贵臣在朝中擅权,阴气过盛,阳气不能制止,因此,才会阴雨连绵。陛下不能亲自奉祀孝德皇后陵寝庙园,多次派遣宫中常侍,前往甘陵祭祀。豪华车辆来往于途中,道路相望,陛下对母亲至孝。然而,臣听说,使者所到之处,依仗权势,骚扰地方,所过郡县,莫不震动。诸侯王、列侯、二千石郡府官员,来到伯荣车前,跪拜车下。使者仪容,僭越身份,犹如皇帝出行。县长、县吏惶恐不安,害怕受到责备,有些人,谄媚无已。官员征调百姓,整修道路,修缮邮亭、传舍,准备很多东西,盛情接待使者。老弱百姓,也不得不出来迎候,动辄上万人。还要贿赂随行人员,送上数百匹缣帛,花费巨大。当地官员捶胸顿足,莫不叩心怨上。河间国有陛下的叔父,清河郡有陛下父亲的陵寝,那些封疆大吏,剖符大臣,都要跪拜在使者伯荣的车下。陛下不过问此事,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陛下欲让他们这样做。伯荣之威势已经超过陛下,本应陛下掌握的权柄掌握在臣妾手里。发生水灾,原因恐怕在这里。在往昔,武帝的幸臣韩嫣,坐着皇帝的副车,作为先导前往上林苑,江都王误以为是皇上,伏在地上跪拜,结果,韩嫣为此事而被杀。臣奏请陛下,端正天元之尊,端正乾纲之位,无论宫中职事大小,都要选贤任能,不宜让宫中女官、宦官僭越权位。严格审查身边的官员,有没有像宦官石显那样的奸臣;认真挑选尚书、纳言,有没有像赵昌那样的佞臣;朝中的公卿大臣,有没有像朱博阿谀傅太后那样的事情;在外戚近臣中,有没有像王凤那样,谋害忠良大臣王商的权臣。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定要由陛下专断,朝廷大事,陛下一定要有主见,这样,臣下才不敢僭越。臣下不敢干涉朝政,水灾自然会消退,阴雨连绵,也会放晴,不再有灾害发生。”奏书递上,没有下文。

当时,三公府职权有限,宫中机要由尚书负责。有大灾异发生,朝廷常指责三公,甚至罢免丞相。陈忠认为这样做违背制度,上疏谏言:“臣听说:‘国君以礼对待臣下,臣下以忠侍奉国君。’在古代,三公又叫‘冢宰’,帝王对待三公,礼遇优渥。在乘舆上看到三公,要下车迎候,在御座上看到三公,要起身以示尊敬。三公在朝堂上参与制定政策,走出朝堂,三公监察百官是否称职。按照汉家旧典,丞相奏请,皇帝一定要认真聆听。而今,朝廷三公虽有其名并无其实。举荐官员、赏罚,皆由尚书负责。尚书的责任重于三公,这种现象,持续很久,导致国势衰微。臣忠心忧国,对于这种现象,深感不安,在遇到问题时,心中常有忧惧之感,不敢放胆言事;也不敢直言指斥同僚,担心触犯法律,听到的诽谤之声日益增多,臣罪该万死。近来,发生地震,陛下策免司空陈褒,如今又有灾异,臣担心陛下又要指责三公。在往昔,孝成帝看到妖星在心宿停留,怪罪丞相翟方进,让贲丽弹劾翟方进,翟方进引咎自杀。此后,成帝并未得到上天护佑,与春秋时宋景公对于妖星的态度,相距甚远。其实,灾异的出现,另有其原因。能够辨明是非,才能正确处理。还有,尚书决定政事,很多时候违背旧章,赏罚不能按照事实,常以诋欺罪定案。拟定的诏书文理不通,也违背祖宗成法。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要求,责令尚书在拟定诏书时,对皇上的意思要表达清楚,不可听之任之。对上严肃国家法典,对下防止臣下胡为。建立赏罚制度,万世遵循。”

在奏议中,陈忠常强调要尊重大臣,以礼对待办事官员。譬如,朝中九卿有病,皇帝须派出使者,探视病情,赏赐金钱、布帛,加以慰问,这些,陈忠都提出过谏言,之后开始施行。不久,陈忠升任尚书令。延光三年,安帝拜陈忠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官员、外戚。皇帝身边的近侍忌惮陈忠,不想让陈忠在朝中任职。第二年,陈忠出任江夏郡太守,又返回朝廷担任尚书令,上任前,不幸病逝。

最初,太尉张禹、司徒徐防欲与陈忠的父亲陈宠共同上奏朝廷,追封和熹皇后的父亲护羌校尉邓训。陈宠认为前朝没有追封的先例,争执多日,定不下来。最后,还是按照太尉张禹、司徒徐防的奏议。及至邓训被追封谥号,张禹、徐防再次约陈宠一起,派儿子给虎贲中郎将邓骘馈送礼物,陈宠不肯,邓骘为此事,心中不满。此后,陈忠在邓氏面前,一直不得志。及至邓骘等人落败,百姓对邓氏家族多有怨言。陈忠多次上疏,揭露邓氏家族的罪恶,又弹劾大司农朱宠。顺帝刘保还是太子时,遭到废黜,朝中名臣来历、祝讽等,守在阙门,以死抗争。当时,陈忠担任尚书令,与其他尚书一起,弹劾抗争的大臣。及至顺帝刘保即位,司隶校尉虞诩上奏,追查陈忠等人的罪行,当时人为此事讥讽陈忠。

评论如下:陈宠担任执法官员,谏言朝廷审理冤案,减少死刑;辅佐幼主,刚正不阿,不僭越职权,不邀功固宠,可谓有宰相器度。陈忠继承家风,也能够谨慎执法,监狱不滞留案犯。然而,陈忠听任精神病人杀人,开了父子兄弟可以相互替代伏法的先例,大谬不然。这样,会使得恶人逃避惩罚,而善人却要代替恶人伏法。可谓进退失据。

赞辞如下:陈、郭主刑,人赖其平。宠矜枯胔,躬断以情。忠用详密,损益有程。施于孙子,且公且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4-12-28 13:43 , Processed in 0.0781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