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音乐学院院系介绍及专业设置及简介
作曲指挥系概况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建于1958年。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予单位,首任专业导师是许勇三教授。作曲系历任主任为康少杰、杨今豪、丁辛、陈恩光、吕伯平、姚盛昌、陈乐昌、顾之勉、鲍元恺、刘文平。
2023年11月,正式更名为作曲指挥系,现任系党总支书记为刘彬,现任主任为国家一级指挥张海峰。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先后培养了施光南、阿格腾奥勒、刘长远、姚盛昌、王宪、伍嘉冀、王小勇、刘彤、艾维新等大批作曲家,以及田青、陈世宾、杨通八、任达敏、何平、苏澜深等一批作曲理论家,为繁荣音乐创作和发展音乐理论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作曲指挥系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中招聘了一批年轻教师,并引进世界著名作曲家陈怡教授和周龙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使作曲系的师资结构更加完善,教学实力得到了加强。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现设有作曲、指挥与音乐智能、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四个教研室。本科设有理论作曲、电子音乐、指挥和音乐录音四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包括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复调、视唱练耳、曲式和配器等研究方向。作曲指挥系现有在职专任教师28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并获批2020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团队获批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
===================================================================
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介绍
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始建于1958年,立足华北辐射全国。经过65年的耕耘,及历任系领导及全系师生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使其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培养了众多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奏家、民乐音乐教育家。
现设有弓弦、弹拨、吹打、乐队与室内乐四个教研室,在职专任教师31人,管理干部5人。民乐系共开设二胡、板胡、琵琶、柳琴、阮、三弦、古筝、古琴、扬琴、竹笛、唢呐、笙、管子、打击乐、大提琴、低音提琴等16个专业方向,隶属音乐表演专业。
民乐系以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有扎实音乐基础、较高演奏技巧、较强艺术修养的莘莘学子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为核心。民乐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如:王展展、赵元春、申婷、李乐、张雅迪、孙灜、胡悦祺等在历年金钟、文华、CCTV电视大赛中获金奖的青年演奏家担任专任教师。以及国内著名演奏家组成的硕导团队,如宋飞、高扬、陈军、王红艺等。
多年来民乐系在科研、教学、演出、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培养了有较高演奏水平,而且有较强民族音乐创作能力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众多、合格的音乐人才,为弘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扩大了学生发展空间和就业能力。
民乐系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现有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以及心弦阮乐、唢古呐今、乐之翼、乐动南熏、凤鸣栾笙等多个室内乐团。曾在国家大剧院、台北国父纪念馆大会堂、北京音乐厅、天津音乐厅、天津大剧院举办大型民族音乐会,树立了优秀品牌。2023年以来,参加重大演出活动20余场,包括在天津大剧院成功举办了“津·彩纷呈”中国乐器专场音乐会;在天津音乐厅举办“魅力国乐”—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乐器专场音乐会;参加了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23年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活动;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弓弦艺术节;参加了启航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晚会;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优秀小型节目展演活动;2024年春节,参加了中央团拜会的演出活动和“文艺中国”的春节特别节目录制。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瞩目,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学院领导的关怀和领导下, 全系师生团结一新、开拓创新,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以更加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学院的发展增辉,为天津的发展添彩,为中国民族音乐繁荣努力。
===================================================================
管弦系简介
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始建于五十年代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体系。多年来,我们始终将加强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积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狠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多年以来,一大批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毕业生陆续充实到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电影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交响乐团、浙江省交响乐团、厦门交响乐团、贵州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以及其他国家或省市级演出团体、大专院校等单位。管弦系下设弦乐教研室、管乐教研室、乐队与室内乐教研室以及一支高水平的青年交响乐团。
天津音乐学院管弦青年交响乐团将艺术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弘扬高雅音乐、普及交响乐作出了很大贡献。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由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优秀青年教师、学生组成,以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娴熟的专业技巧、热情洋溢的演奏风格,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独到理解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人们的一致赞誉。
在建团以来的30多年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乐团始终以将自身打造成高水准的优秀青年交响乐团为目标,长期坚持严格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曾与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黄飞立、姚关荣、谭利华、王钧时、郑小瑛、汤沐海、赫伯特•齐佩尔、唐•耶格、丁乙留、丹尼尔•梅耶、马里乌斯·斯莫吉等合作演出。多年来,乐团先后参加了天津“海河之春”音乐节,“晋阳之秋华北音乐节”,“北京之歌”音乐节等演出。2009年赴北京国家大剧院与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合作,成功举办交响音乐会;2010年底乐团赴台湾进行交流演出,获得高度评价;2011年11月3日,赴国家大剧院参加第四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展演,举办“鎏彩津滨——大型交响协奏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深受全国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与肯定;自2012年以来,参加了天津市历届“五月音乐节”演出并举办交响乐专场音乐会多场;2014年承担了我院春夏学术月的多场重要演出;2015年3月青年交响乐团应邀赴韩国首尔等地进行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2015年6月2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节日狂想”交响乐专场音乐会;2017年4月赴广东三地巡演,5月应邀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专场交响音乐会。
乐团的保留曲目涵盖了从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的众多著名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作品,并为许多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交响音乐新作进行首演。近年来乐团又将艺术实践延伸到了歌剧领域,2014年9月,参加天津歌剧节,与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合作,在天津大剧院成功演出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2015年11月参与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歌剧《岳飞》的演出。
多年来,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历届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各大交响乐团,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各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管弦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将更加努力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管弦系管理成员为:党总支书记王健英,系主任宋强,系副主任张云昕,组织员郭伟强,教学秘书史珊,辅导员冯志涛。
===================================================================
钢琴系介绍
钢琴系现有钢琴专业、手风琴专业、电子管风琴专业和调律与修复专业。设钢琴主科教研室、钢琴副科教研室、键盘教研室及办公室。现有特聘教授1名,返聘教师6名,在职专业教师24名。
多年来,钢琴专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努力不仅使得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高,也为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手风琴专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团队紧扣手风琴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向,不断探索求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举办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学生屡获国内外顶级赛事重要奖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电子管风琴专业成立于1994年,是最早设立此专业的国内音乐院校之一。多年来,电子管风琴专业从专业建设到教材、教法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该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学生多次斩获国内外赛事重要奖项。
调律与修复专业创办于2020年,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音乐基础和高端艺术修养的技能型人才。创办至今在教学方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专注于研修钢琴调律与修复的技能,还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用琴的维护工作,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钢琴系将继续秉承优良教学传统,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开拓学术视野,力争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新时代音乐艺术人才。
===================================================================
舞蹈系介绍
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于2000年筹建,2001年正式招生。目前设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三个专业方向和本科、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拥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复合能力强、学缘结构合理、梯队建设平稳的教师队伍。其中特聘教授1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
舞蹈系始终坚持“乐舞一体”“多能一专”的办学方向和“研、教、创、演”为一体的专业建设目标,顺应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和舞蹈学科人才培养需求,兼顾学术发展和舞台实践,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流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范教学运行,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自主研发的特色课程“津沽秧歌”被评为“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舞蹈编导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舞蹈系积极开展国际外学术交流,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请进来”潘志涛、孙颖、郭磊、慈仁桑姆、旦周多杰、王玫、邓文英、田露、邓佑玲、江东、马云霞、刘建、余大鸣、金浩等大批国内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论家以及Mary P. Henry、Gray、Paula、Jacek Luminski等国外专家教授到我系开展专业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舞蹈系教师多次受邀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参加“北京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高校联盟”“京津冀战略合作”“舞蹈高峰论坛”“一带一路16+1中国与中东欧文化交流”等学术活动,并应邀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音乐舞蹈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塞尔维亚、马其顿等国开展舞蹈教学与学术交流、举办“大师讲坛”等活动。
舞蹈系重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国家和天津市文化事业的排头兵。多次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彩车巡游、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世界”、达沃斯文化之夜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重大演出实践活动70余场。原创舞剧《山楂树之恋》《回家》《追星星的人》《丝绸之路》《津味儿》《杨柳画情》《足印》《永远的新娘》等分别在北京、天津等地上演。师生创作和表演的作品分别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及舞蹈教育教学展示活动、“荷花奖”、“全国舞蹈展演”、“华北五省(区)市舞蹈比赛”、“首尔国际舞蹈比赛”和“香港国际舞蹈比赛”等国内外大型专业赛事中获奖700余项,先后4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社会各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中小学等输送了大批优秀舞蹈专业人才。
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已成为“天津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天津市品牌专业”“天津市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和“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舞蹈学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及舞蹈教学的研究、编辑、评论等方面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熟知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舞蹈专业特殊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舞蹈作品及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能够从事本专业的一般性教学和科研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舞蹈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2.掌握舞蹈史论、舞蹈作品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及写作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基本掌握进行舞蹈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和能力。
三、主干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四、主要课程
舞蹈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中国舞蹈史、西方舞蹈史、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分析与评论、舞蹈音乐分析、艺术概论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演出、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在舞蹈专业团体、学校、科研单位、演艺机构等从事舞蹈编创与作品创作研究工作,同时兼备表演与教学工作基本能力的高级舞蹈编导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独立运用编舞手段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排练,表演以及从事本专业表演教学和初步科研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舞蹈编导相关专业基本技术与基本理论;
2.掌握舞蹈编导专业的技术与方法;
3.具有对各舞种的宏观把握与编创的基本能力;
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舞蹈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四、主要课程
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舞蹈编导实践、基本功训练、舞蹈音乐分析、舞蹈作品分析、艺术概论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演出、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巧,能够在舞蹈表演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等方面表演艺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系统教育和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表演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能力;
3、了解我国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现状与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能力。
三、主干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四、主要课程
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剧目排练、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和其他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演出、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
歌剧学院介绍
歌剧学院成立于2023年,由声乐系、民族声乐系合并而成,主要培养声乐演唱及相关研究的艺术人才,面向美声、民族声乐专业方面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天津音乐学院自1958年建校初始便开设了声乐专业,汇聚了胡雪谷、吕水深、曹悦荪、王翘玉、夏仲恒、张光华等一批海内外声乐专家,此后还有石惟正、王传涓、管谨义、韩宝林、李寿曾、梁少嫣、周贵珠等老一辈声乐艺术家在校任教,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天津市以高端人才全职引进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校聘请了阎维文、雷佳、幺红、晁浩建、石倚洁、铁金、王洪波、王庆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梅担任歌剧学院首任院长。学院设有美声、民族声乐、艺术指导三个教研室,在职专业主科教师18名,钢琴艺术指导教师14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55%以上在职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团队曾荣获市级教学团队称号,教学实践成果丰厚。
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艺术实践基地结实累累。学院以歌剧创演为教学主体,以“歌剧艺术中心”为艺术实践基地,与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天津大剧院、天津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院团合作,排演多部歌剧和交响合唱作品,着力提升学生舞台综合能力。2017年,在天津大剧院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完整版普契尼经典歌剧《图兰朵》。2018年,在津湾大剧院演出原创音乐剧《施光南的故事》,用回忆的方式再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艺术创作过程。2019年,先后在天津音乐厅、天津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演出音乐会版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2020-2023年,演出校园版歌剧《紫藤花》十场,传承施光南的经典艺术。2023年,复排民族歌剧《同心结》,荣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同年,与国家大剧院共同完成民族歌剧《运河谣》,通过剧场演出、现场直播以及海外主流媒体播出等方式献给海内外观众,收获广泛好评,持续扩大天津音乐学院歌剧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坚持“专业与科研”联结,科研项目卓有成效。学院注重对师生科研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级、市级项目为抓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大型原创歌剧《岳飞》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以及中国台湾等多地演出,2022年再度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全国5省开展了14场全国巡演,并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23年民族歌剧《二泉》巡演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2023年高质量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打造业界标杆,为中国民族歌剧人才建设提供新鲜经验。《声乐演唱(美声)》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歌剧《紫藤花》获批市级教改立项。
坚持“比赛与就业”联动,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积极搭建“赛台、舞台、就业展示平台”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结合专业特点,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赛事,组织师生在国家级专业舞台参演重大活动,将大师班、专家课和教学音乐会作为教学载体,打造艺术节、音乐节等艺术实践品牌,经典剧目演出、毕业音乐会已成为职业乐团选人用人和毕业生个人展示的有力渠道。2023年民族声乐专业青年英才陈滢竹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第一名,成功敲响金钟。众多毕业生被国家级和省级演出团体及音乐艺术院校录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和艺术院校中的教学骨干,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艺术舞台上。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歌剧学院接续传承老一代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秉承“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校训,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歌剧艺术人才,努力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音乐艺术院校贡献力量,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简介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Modern Music and Theatre College)成立于2023年11月,由成立于2001年的原现代音乐系和戏剧影视系合并组成。这是新形势下,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正式成立的天津音乐学院下属二级学院。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聚焦国际国内舞台前沿,旨在培养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交叉学科引领下的适应新时代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全能型音乐与戏剧人才。
学院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科建设,体现教学、科研、创演多位一体及多专业融合优势,逐步建立了优质的师资团队、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先进的艺术实践理念。聘请业界专家孔宏伟(金佛)教授担任我院讲座教授,将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艺术动态引入教学;2021年“戏剧影视教学团队”荣获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表演》课获批第二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话剧《太平码头》获批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学院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举办吉他专业联合培养项目暨校际学术交流专家系列课程、现代音乐专业名家讲堂系列活动、全国吉他专业尖子生展演音乐会等高质量研讨会和大师班。
学院贯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办学宗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与相关专业机构深化合作,与多家高校、院团达成合作交流协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学生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多项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活跃于教育单位、专业团体、媒体行业、文化企业、文娱相关行业等岗位。为天津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天津传媒学院等众多高校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为国家话剧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北京歌舞剧院、浙江省话剧团等专业院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还有一大批长期活跃在音乐、电影、电视剧等领域的毕业生也成绩斐然,王泽南、陶欣然、王乐君、平雅君、王涛、阚昕、王拓、贾翼腾、崔佳莹、许明明、苏洋等,他们以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文艺素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新的历史时期,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谋划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坚持善作善成,奋力谱写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天音之为新篇章。
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的专业方向包括音乐表演(流行声乐演唱、爵士鼓、古典吉他、电吉他、低音吉他、爵士钢琴、爵士萨克斯管)、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学院下设三个教研室:音乐戏剧教研室、表演教研室、现代器乐教研室。
专业课程与师资:
【流行声乐演唱】:山河(教授)陈燕(副教授)王超(副教授)李严(副教授)祁晓君(副教授)
【古典吉他】:何青(教授)
【爵士钢琴】:特聘教授-孔宏伟(金佛);宋婧(副教授)
【爵士鼓】:荀亮(副教授)
【爵士萨克斯】孙康
【电吉他】李鹏程;王旭(外聘)
【低音吉他】孙锐(外聘)
【钢琴素养训练】赵宁(副教授)
【电子手风琴】朱经白(教授)
【表演】周海涛(教授)张华轩宇(教授)任东岳(副教授)李奇(副教授)王甦(副教授)王潇、甄珈莹、宋晓芸、贾颖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王成(教授)李东耀(副教授)郝世娟
【戏剧文学及影视理论类】孙晓星(副教授)隋红(副教授)
课程体系:
包含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程。
(一)流行演唱专业开设流行演唱、歌舞课、中西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乐理、视唱练耳、中外流行音乐史、节奏语汇训练、钢琴素养等课程。
(二)现代器乐专业开设乐器演奏、乐队、重奏、中西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爵士乐教学法、节奏律动训练、钢琴素养等课程,以乐队课为教学特色和亮点,长期系统训练学生对布鲁斯、乡村、爵士、融合、摇滚、流行等多种风格音乐的驾驭能力,并着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
(三)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设表演、台词、形体、声乐、戏剧概论、中外戏剧史、表演概论、中外电影发展史等课程,与此同时设有舞台美术设计相关特色课程,以配合舞台实践的综合性展现,其中《表演》课获批第二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四)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开设舞台美术设计专业课、绘画基础、绘景、电脑设计基础、制图与绘图、电脑软件设计制图、舞台灯光设计、舞台制作技术、舞台服装设计、舞台化妆设计、舞台摄影、戏剧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建筑史等。
===================================================================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简介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包含音乐教育方向和艺术管理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
音乐教育方向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人才建设为核心,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特色,着力构建与学院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条件相适应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招生设有声乐、钢琴两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设有声乐、钢琴和柯达伊教学法三个专业方向。
艺术管理方向为国内同类院校中首创,旨在培养懂艺术、善策划、会经管的高素质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助力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本科招生设有音乐商务与音乐传媒、音乐批评两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设有艺术管理硕士专业方向。
二、师资队伍结构
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1人,正教授8人,副教授17人。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完善。学院聘请特聘教授、行业名师和产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联动互补,推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成果展示
音乐教育方向在历年参加的全国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全能团体及个人比赛中成绩斐然,位居全国音乐院校前列;自弹自唱特色课程获批市级教学团队;多门课程入选音乐教育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协作类核心课程建设,并被国家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遴选为示范课;烛光合唱团在多场高规格音乐会和演出中都屡获佳绩。
艺术管理方向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育人模式和教学成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两次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学生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百余项,两次夺得全国“挑战杯”金奖。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级规划教材、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连续六年成功举办国际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高峰论坛及系列学术前沿工作坊,在国内外学界业界产生良好反响。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艺术管理方向的资金支持力度,建成了设施先进、条件优越的文化产业创新实践平台,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与校外多家文化艺术和传媒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实习、就业创业搭建了广阔平台。
四、毕业生就业前景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先后为社会培养了本硕毕业生千余人,筑造了良好的办学口碑和品牌。毕业生升学就业出路前景广阔,很大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与艺术管理学院将继续秉承传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专业音乐人才而不懈奋斗。
===================================================================
人文学院简介
天津音乐学院人文学院由原音乐学系和原基础课部共同组建成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耕学科专业发展,注重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师资队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其中在职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
音乐学专业由老一辈音乐学家缪天瑞、许勇三、徐荣坤教授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是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天津市“十一五”高校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天津地方音乐研究中心”获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音乐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为市级精品课程。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教师发表多部重要学术专著和多篇论文成果,并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音乐院校音乐学系主任工作研讨会、全国音乐学博士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基础课教师团队承担全院通识类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艺术概论、中国艺术与传统文化、体育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重视课程思政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指导ME社团、知音读书会、篮球协会、足球社团、羽毛球社团、街舞社团等6个学生社团组织,为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事业发展助力赋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