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介绍及开设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代码030504T 授予法学学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Marxist Theory)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一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2005年增设的,归属于法学门类,学位授予单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例如:在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工作,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
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政治学》、《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思想史》。
就业方向:高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宣传管理、新闻出版等实务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
这个学科的名称一开始叫“马克思主义学科”,之后经过多次论证,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这个学科的名称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是在资本主义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当时工人运动和社会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它的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比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要著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通信等。这些论著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的科技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当时的社会实践又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一个半世纪以来,经历了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到制度形态的转变,也经历了从部分地区向全世界传播发展的过程,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历史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同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多样性和生动性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同特殊性的关系。它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主干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邓小平理论、国际政治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中共党史、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史、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外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宗教与国际政治、谈判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革命史等等(专业课程因各校侧重不同会有一定差异)。
发展前景
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高等院校从事理论宣传、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
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和相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源远流长,各国共产党均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并在党内教育、工人教育和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教育中,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规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坚持对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践中,在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本学科旨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就多次对自己的思想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追随者,特别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搜集并出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了大量论著,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我们党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发展史的研究,早在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并布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该所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些专门人才。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以及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编译局等国家研究机构有一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我国学者做了更多的研究工作。我国学者还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史等角度进行具体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此外,国外一些学者如科尔纽、麦克莱伦等也对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着重于思想史、学说史的角度,而国际共运史着重于实际运动的角度。它包括思想来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以后的发展和传播。我们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的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它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个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国外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阐释,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和人们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马克思、恩格斯即使是在当今西方世界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不断发展。“苏东剧变”以来,尽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且更加活跃。各种各样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风起云涌,斑烂多彩。在当代世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二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三是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研究,四是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等。在这些研究中,有的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说和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它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客观反映,并在实际生活中曾经或者还在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严峻挑战。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对苏联演变的教训、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以及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跟踪研究,部分高校对当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这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专业是相邻学科专业,但偏重于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既考察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联系性,又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05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校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相继开设过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列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1984年教育部在12所院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7年专业目录调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建立了博士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
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中国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其他道路;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发展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是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学科。这个学科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紧密联系的,它不是具体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而是着眼于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该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侧重于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研究方向一般应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 [4]即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和历史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研究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要将理论研究同解析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要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专业理论人才。本专业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文素养高、综合创新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本专业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以当代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卓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致力于培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培养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信仰坚定的治国理政人才。
开设高校
2018年,经国家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同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首批15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生。
2019年,河北师范大学申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成功获批,是全国第三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首批2017年8所高校,第二批2018年5所高校,第三批2019年8所高校)。2020年,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
依托学院
2017年9月,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中将二级学科建设提到了学科建设的工作重点,其中要求:一是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要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二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研;三是明确二级学科带头人,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规范;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教师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该文件还要求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
发展现状
2018年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专门增拨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累计增加近900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大大提升了高校对思政课后备教师的培养能力。
五年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450余家发展到140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由2016年的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学科辐射能力明显提升,人才聚集效应加速显现,为推动马院和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相关学科
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
为了让您更加明晰的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有较深入的理解,我们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了此专业的高校自己的介绍供您参考,希望对您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有所帮助。
---------------------------------------------------------------------------------------------------------------------------
中国人民大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介绍
一、专业发展背景及主要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类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新增设的学科。这个新学科注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注重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是一级学科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辖七个二级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
二、专业特色和亮点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我国国家的制度、体制、机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治国理政的学问。从我国政治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最高层次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高层次的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实现招生的学院,也是全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有二级学科都配置齐全的学院,整体实力强大且分布比较均衡。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别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名单和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被国家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三、人才培养规划及特点
学院贯彻“强政治、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精英式培养模式,为低年级安排新生导师,为高年级安排学术导师。2018年,学院启动本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开通本科直博绿色通道。2021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和实践”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本科生参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及其他校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学院与世界大学联盟、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海外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系,每年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授课或做学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同时通过“青马英才”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的机会。为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2022年开始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发挥各自学科和专业优势,建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人才”项目,施行跨校辅修专业制度。
四、未来发展及毕业去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政治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既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理论宣传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2022年6月,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5位本科生顺利毕业,就业率100%,10人继续深造,5人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就业。学院内横跨5个一级学科的13个硕士、博士学位点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多元化选择。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比例超过40%。选择工作的毕业生中60%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40%到企业工作。
---------------------------------------------------------------------------------------------------------------------------
北京大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专业。本专业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前提、方法论基础、本质特征、发展历程、现实形态、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学科是一门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2021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北大自主确立的“双一流”建设学科。
本专业计划在新招的本科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在有在岗专职教师58人,其中教学科研系列中老体制18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新体制40人(讲席教授1人、教授11人、长聘副教授2人、预聘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19人),教学系列教学教授3人,大钊讲席教授2人。另聘有1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在教师队伍中重点人才方面,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5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社科基金评委4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主任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2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CJ学者4名,青年CJ学者3名,QB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1、培养高素质专业理论人才。本专业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文素养高、综合创新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2、培养治国理政的马克思主义人才。马克思主义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专业坚持“埋首经典、关注现实”的培养理念,坚持以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具有理论思维、战略思维、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的治国理政人才。
三、培养要求
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1、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进行整体性掌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系统掌握。
3、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
4、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要求,成长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文素养高、综合创新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5、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以当代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和卓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类型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40学分,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
四川大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基本信息
1.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Marxism
2.学科代码:030500
3.二级学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Marxism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Study of Overseas Marxism
(5)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search on Basic Issues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7)党的建设,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二、学科简介
四川大学是我国西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2002年我院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系全国本方向的首批博士点。201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四川大学按照夯实基础、凝炼方向、教研互动、人才为本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凝聚高水平学科人才,创造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并支撑、带动和引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学科优势与特色。一是方向凝炼,重点突出,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色领域。调整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把优质人才资源、科研资源集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重点方向上来。二是视野开阔,领域宽广,以马克思主义学科群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的优势,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多学科、宽领域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教研结合,相融互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始终注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努力产生高质量的创新研究成果,并将最新成果运用于充实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Sichuan University(SCU) has played a key part in researching and spreading Marxism in western China. In 2002, our college began to recruit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 Marxist Theory and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In 2006, SCU was permitted the rights to grant grade-1 master’s degree on“ Theory of Marxism” and grade-2 doctor’s degree on“Research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hich was one of the doctor station first permitted on this direction in China. In 2016, SCU gained the authority to grant grade-1 doctor’s degree on“Theory of Marxism”. In recent years, SCU holds the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laying groundwork, compacting directions, interac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nd relying on talents, and focus on building high-level disciplinary platform, gathering high-level disciplinary talents,creating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sul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support, drive and lea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U, becoming one of the favorite lessons to the students.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First, compacting direction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points becomes the specific field in researching theory of Marxism. Several steps have been taken to compact directions, concluding adjus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structure and resources of subjects which are used o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nd experiential summary, establishing 5 research teams (two of them are innovation teams of MOE). Second, broad vision and field makes groups of subject on Marxism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on Marxism. College of Marxism takes fully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in SCU, with the help of Marxist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politics, sociology, history, journalism, important issues on theory and reality of Marxism have been deeply researched. Third, integrate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b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points、hot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reat them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Marxism theory research. Try to produce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high quality, and apply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o enrich and update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One of our courses was successfully selec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ublic video class, and excellent video cours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wo of our courses were preferential promotion projects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ur of our cour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provincial excellent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三、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培养博士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目标是:
1.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
3. 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
4.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
5. 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
6. 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
7. 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五、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Marxism
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search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Study of Overseas Marxism
05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search on Basic Issues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07党的建设,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六、培养方式
1.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开发其创造能力,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指导小组成员在导师领导下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和硕士生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2. 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组成硕博连读研究生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工作。指导小组一般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以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发其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指导小组成员在导师领导下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导师定时应为指导的研究生组织一次与专业相关的一流杂志的读书报告会或各种研讨会,并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要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养质量。
七、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表)
1.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4学分)
2.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同时适用于提前攻博、3+2+3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
3.其他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在新生选课前,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学生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距离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填写《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学期进展报告
开题后一般每学期一份,填写《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交三份。
(4)中期考核
第三学期期末进行,填写《四川大学硕士/博士/硕博连读研究生中期考核表》,3+2+3学生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具体考核办法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时间应不少于两年,硕士研究生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包括资格考核、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等。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在新生选课前,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学生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
2.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阶段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进行的一次严格系统的综合考核,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通过中期考核的硕博士研究生方可进行后续研究学习。具体考核办法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3. 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与博士生论坛两种形式。
每位研究生按学校要求参加学术报告会并写出听讲报告,在研究生信息系统中录入听讲报告,由学院研究生教务老师统一审核。
4.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硕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且制定具体的研究工作计划。
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开题报告时间应由硕博士研究生导师根据硕博士研究生研究进度情况确定。
硕博士学位论文开题后,一般每学期应提交一份学期进展报告,填写《四川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
5. 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之基本要求》执行。
6. 申请论文送审的资格审查
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负责进行。研究生申请论文送审的基本条件有:
(1)修完所规定的学分要求;
(2)通过中期考核;
(3)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满足学术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要求;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审查。
7. 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
本学科实行盲审的论文评审制度。在通过论文送审的资格审查后即可进行学位论文的送审与答辩,具体要求按照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若干管理办法及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
九、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实践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参与助教工作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研究生课堂参与和管理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本院所有硕士研究生需担任不少于半年的研究生助教,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育专项支持计划”招录的博士研究生需担任不少于一年的研究生助教。
本页所有信息均来自公开的网络收集整理,仅作为有志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学习的学子初步了解和参考消息(不作为依据),具体一切以培养单位的最新正式文本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