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回复: 0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

[复制链接]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发表于 2024-6-6 00: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是2004年建立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前身是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最早源于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1979年创立的武汉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1984年升格为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该所系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UNFPA)重点资助的中国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人口经济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国内首批获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咨询机构。

1991年,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在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全国147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25项指标综合评估中,名列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第5名、全国同领域机构第1名和中南地区各高校所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第1名。

1998年,本中心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教育部学科调整后首次博士点申报的通讯评议中,得分名列全国同专业第1名。

2003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机构的评估中,本中心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名列全国第3名。

本中心拥有一批具有人口经济、资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领域高学历(博士学位)、有在欧、美、日大学做访问研究或学习的经历、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长期进行合作研究且成效显著的中青年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本中心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

本中心在中国乡城人口流动、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人口与经济发展、工程性移民安置、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规模,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除人口经济研究之外,本中心依托的武汉大学的环境学科和资源学科的研究,同样具有较长历史和较强实力,特别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法和能源经济领域的研究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单位之一,拥有多个博士点、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8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包括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其它项目30多项;已经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0多部,其中包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第一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口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求是》、《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和国内外英文刊物在内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科研成果获得包括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学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5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在内的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它奖励60多项;提供研究咨询报告80多份,多次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政协、民建中央、湖北省政府、省政协的高度评价。

本中心面向国内外招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培养博士毕业生30多人、硕士毕业生100多人、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目前在读博士生25人(含留学生1人)、在读硕士生26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

本中心正在发挥武汉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整合环境和资源学科的力量,以形成对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新的特色和优势。

中心负责人:简新华教授任主任,刘传江教授、杨艳琳教授任副主任。

办公地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A区5楼

联系电话:027-68752611(传真)

电子邮箱:rks@whu.wdu.cn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https://cpree.whu.edu.cn/



研究所简介沿革与现状

经济研究所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武汉大学学科建设需要,于2001年在学校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原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整合武汉大学社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资源建立的实体性的经济研究机构。其前身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最早源于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谭崇台先生1979年创立的武汉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198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人口研究室升格为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1985年该所被选定为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UNFPA)重点资助的中国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较大的人口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咨询机构之一。该所是第一批同时获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4家单位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联席会议的召集单位。2004年以经济研究所研究力量为主体组建的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被评定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成为设立在武汉大学的第二家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经济研究所的教学专业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均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国内外招收上述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时招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经济研究所下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产业经济学研究室、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室、工程性移民研究中心。

研究队伍

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是一支有欧、美、日大学访问研究或学习经历,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长期进行合作研究且成效显著的中青年团队。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含兼职1人)8人、副教授4人。55岁以下11位研究人员均拥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留校回国人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经济研究所及其前身历任所长(负责人)依次是:谭崇台、刘光杰、辜胜阻、简新华、刘传江。历任副所长包括:程度、徐云鹏、涂礼忠、赵清华、王冰、朱农、简新华、刘喜爱、刘传江、钟水映、成德宁。现任所长刘传江,副所长钟水映、成德宁。

学术研究

经济研究所研究领域涉及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二级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四个三级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人口与经济发展;(2)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3)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迁与社会经济转型;(4)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5)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6)高技术产业发展;(7)工程性移民安置;(8)民营经济发展;(9)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10)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研究所在乡城人口流动、城镇化、工程性移民安置、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农业与农民(工)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十多年来,该所专职研究人员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含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项目13项,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合作项目17项、985项目1项。该所研究人员先后撰著、主编并出版人口流动与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五大系列学术著作40余部,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美)《人口与发展评论》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科研成果30余项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冶芳经济学奖、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全国性科研成果奖励,研究咨询报告多次获得联合国、世界银行、国务院有关部委、全国政协、民建中央、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协、武汉市委等单位的表彰和高度评价。

发展规划

继续保持本所“背靠经济发展理论,面向中国发展前沿”的学科特色和传统研究领域,依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齐全和实力较强的学科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整体研究优势,努力把经济研究所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研究生培养和社会咨询服务三位一体的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具有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博士点,努力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研究基地,将产业经济学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积极参与221工程三期项目和985拓展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申报并发展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点,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合作交流,重点为湖北省和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4 23:55 , Processed in 0.1057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