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ChineseAntarcticCenterofSurveyingandMapping)是由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原国家测绘局联合发文批准,于1991年成立的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从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中心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长期的指导与支持下,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了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
中心以武汉大学的现代大地测量学、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依托,逐步形成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这一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学术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心建立了东西南极测绘基准,测绘出覆盖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图,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内外极地科考领域的广泛认可。在历次科考活动中,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并创造了多项第一。
2010年成为直属学校管理的实体性科研机构以来,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一步巩固极地测绘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基础上,积极跨学科整合资源、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极地地理信息的应用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测绘与遥感信息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保障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任中心主任张小红教授,中心副主任庞小平教授、艾松涛教授、周春霞教授。
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极地大地测量、极地遥感应用、极地制图与地理信息、极地固体地球物理、极地战略等。
中心拥有一支精炼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研究人员46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员20人(包含教授8人,副教授5人,特聘副研究员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两院院士1人(兼聘)。共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目前在读70余人。
中心参与和完成了国家和部委的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极地重大专项、极地基础测绘等,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近年来,先后获得各类教学与科技创新人才奖6项。
中心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理信息常设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单位,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北极新奥尔松冰川旗舰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单位。中心与挪威极地研究所、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南极中心、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韩国极地研究所、德国极地研究所、丹麦空间技术中心、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英国南极局、美国极地空间数据中心等国际极地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
中心拥有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实验室(武汉大学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中国极地考察支撑条件建设单位、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空间数据服务部(武汉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等创新平台。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也挂靠中心。
中心为支撑和服务国家极地科学考察、维护国家极地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8月,中心荣获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海洋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授予武汉大学极地科考团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1月,中心荣获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授予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4月,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极地科学考察的一员,中心愿为极地测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欢迎更多对极地科研有兴趣者加入我们的行列!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https://pole.whu.edu.cn/cn/
中心主任
张小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面主持中心各项工作。分管学科建设、人才、财务工作
027-68758512
xhzhang@sgg.whu.edu.cn
中心副主任
庞小平,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管行政、科研、人事,以及中心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027-68778227
pxp@whu.edu.cn
艾松涛,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管外事、宣传、实验室、社会服务、学会、科考,以及中心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027-68777389
ast@whu.edu.cn
周春霞,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管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学术交流、档案、保密,以及中心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027-68778427
zhoucx@whu.edu.cn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一、极地测绘遥感地理信息技术
建立并维持自主可控的极地空间基准,构建极地北斗/GNSS高精度定位导航综合服务系统;研究极区导航新理论新方法,发展长航时、高精度和高可靠极区自主导航方法;构建覆盖冰川、冰架和海冰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冰雪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冰雪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与智能处理;发展极区海洋立体观测技术,获取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信息和多尺度海洋动力环境参数;面向极地科学研究和极地治理需要,开展智能制图与泛在服务研究;研究南极地理实体特征与地理实体命名规范、技术与方法。
二、极地时空大数据挖掘及应用
动态监测和刻画海冰时空变化过程,挖掘南北极海冰长期变化及短期突变的驱动因素;开展海冰数值模拟及预测,联合多源数据探索海洋-海冰-大气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极区冰盖、冰川、冰架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极地海冰/冰盖/冰架变化与海洋的交互作用过程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研究海洋动力演化过程及对海岸的影响;开展极区海洋水色遥感研究;发展极地地理信息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冰雪环境感知、碳足迹监测与智慧极地建设能力。
三、极区地球物理探测与反演
发展极区冰盖结构探测方法,反演冰盖/冰架/冰川厚度及内部结构;探索极地冰盖底部融水过程及冰下湖的形成演化过程;利用时变重力场信息反演海洋和陆地水质量迁移、极地冰盖、海盆变迁等;发展极区低、中、高层大气的大地测量探测技术,拓展极区大气与空间环境监测网络;研究地基和空基结合的多源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极区空间环境关键参量反演方法;研究极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以及极区大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理解极区空间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四、极地权益与治理研究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中国极地权益与公共治理研究,包括中国极地权益及其保障机制研究、极地治理及其改革研究,以及我国参与极地治理战略研究等,提出具有逻辑说服力和道德感召力的中国方案,促进极地治理水的平提升,更好地维护中国在极地的合法权益。
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测绘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掌握测绘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测绘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五)身心健康。
二、领域简介
测绘工程是研究地球和地理实体属性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采集、量测、分析、显示、管理和利用的工程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确定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及空间定位,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获取与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成各类地形图、专题图和建立各类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地球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随着现代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科正步入一个自动化、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测绘工程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开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疆界的划定以及各种工程、矿山和城镇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编制各类地图和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以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决策使用。在国防建设和现代战争中,可持续、实时地提供战场环境,为作战指挥和武器的定位与制导提供测绘保障。在科学研究方面,是测定地球的动态变化,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机制的重要手段。各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还可用于工业过程质量控制、机器人工程。
相关学科领域有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交通导航、地质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
按行业覆盖面可分为: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海洋测量理论与方法、国土资源信息工程。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动态大地测量与环境变化及灾害监测,空间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工程变形监测,海洋测量技术,交通导航工程,土木、水利、电力、矿山、海洋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制图及其生产自动化,国土规划与管理。
三、培养对象与学习年限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
四、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脱产在校学习的学习形式。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可在所在单位、实习单位或武汉大学进行。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团队制”。校内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兼职导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团队下的导师负责制。
(1)校内导师队伍的建立
在学院内部遴选一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工程背景、横向科研经费充足、指导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经本人申请,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送学校审查备案。
(2)校外导师队伍的建立
校外导师来源于实习基地等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经本人申请,实习基地推荐,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送学校审查备案。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攻读本学位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6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0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其中:
1.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含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
2.选修课程不低于6学分;
3.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两个必修环节。
六、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在学院已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实践,也可以结合工程项目到用户单位实践。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需要在本校实践的研究生,需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审核批准,并报研究生院审查备案。
研究生须在第1学期末确定论文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专业实践一般应安排在第3-5学期期间,并按预先计划的方案逐步完成;每个专业实践环节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指导该环节的指导人(可以是校内外导师、也可以是实践部门的专家)作出评定;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研究生一般应结合专业实践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实践表现、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是研究生院专门制定的重要材料,专业学位研究生每人一册,用以实时并详细记载其专业实践各环节的实施情况与评定,请务必在完成后连同实践总结报告一并存入研究生的学位档案。
七、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主要包括:工程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地图(集)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规划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完成后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其中至少一位来自校外)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攻读本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