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8|回复: 0

湖北珞珈实验室简介|独立法人事业单位研究方向和科学家信息

[复制链接]

4918

主题

80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5
发表于 2024-6-5 17: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珞珈实验室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武汉市人民政府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验室2021年成立,由武汉大学牵头运行管理,联合10余家行业企事业单位组建,是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以空天信息前沿技术体系构建与自主核心软硬件研制为目标,瞄准地球时空基准、北斗导航定位、智能遥感应用、空天核心装备等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与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与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人才聚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努力建成空天信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实验室研究力量:实验室集聚了李建成院士、龚健雅院士、徐红星院士、孙和平院士、陈军院士、王焰新院士和姜卫平教授等首席科学家团队,以及李德仁院士、刘经南院士、张祖勋院士等院士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0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领军人才为主力、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相结合的研究团队。


单位名称:湖北珞珈实验室

英文名称:Hubei Luojia Laboratory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29号 /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龙山东路6号

联系电话:027-68752022(综合),68752271(科研),68755737(教学),68754508(人事),68752210(财务)

官方网址:luojia.whu.edu.cn

联系邮箱:luojia@whu.edu.cn


湖北珞珈实验室:https://luojia.whu.edu.cn/




实验室主任李建成院士

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校长、湖北珞珈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科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委。

长期从事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精密数字高程基准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地球重力场建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应用的开拓者。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湖北省“五四”青年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在理论方面,他建立了系统的精密数字高程基准确定理论与技术体系,率先在国际上解决了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确定的工程化难题,将我国数字高程基准从陆地扩展到海洋,并实现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北斗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备了快速精密测定海拔高程的能力。他攻克了精细全球重力场模型建立与快速获取的系列关键难题,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工程应用方面,他率先提出了利用数字高程基准面实现基准维持与高程测定的新模式,克服了传统高程基准标石易破坏、难维护等难题,建立了全国100多个省市及适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实现了卫星导航定位直接测定高精度海拔高程在测绘、国土、水利、交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湖北省天河机场和阳逻大桥建设等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将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和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他作为主要牵头人建设的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评比中长期保持第一,地球物理学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全国并列第一的跨越,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他带领团队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学科和地理信息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布局,为我国测绘学科和专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主要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湖北珞珈实验室研究方向

方向一:高精度时空基准与智能导航定位
重点突破天空地一体化、静动态相结合的全球时空基准建立、维持和精化的关键理论;发展以北斗为代表的GNSS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方法和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探索低轨巨型星座构建与通导一体化颠覆性技术;建立起完善、自主的时空基准与大地测量理论和技术体系,支撑移动智能设备、机器人无人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轨道交通等位置服务应用和产业发展。

方向二:空天科技关键芯片与核心装备
通过开发对不同电磁波段敏感的半导体新材料,实现对不同电磁波段的高性能探测,研制多种类型探测装备;研究卫星互联网用毫米波/太赫兹/光波段天线、滤波器、超材料多维光学成像器件以及相关芯片,实现自主可控的“空天地海”移动通讯用芯片、太赫兹通信核心元器件、高光谱成像机芯、导航定位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为空天地海一体化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提供技术先进、系列化、规模化的上游芯片元器件,带动产业发展。

方向三: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方法与安全技术
研究面向空天信息的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基础理论,构建多源统一的、可解释的、类人智能的分析理论;研究高级机器学习方法技术,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复杂多变场景的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空天多源信息感知技术及其应用,为多学科交叉多信息融合赋能;研究人工智能的安全技术和可信执行环境,保证方法的稳定与可靠。

方向四:空天信息探测与实时智能服务
突破空天地遥感探测、智能卫星系统与网络、遥感信息智能感知、空间信息智能服务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促进时空信息感知认知技术服务于空天科技。实现5分钟内可响应的亚米级高清分辨率的智能组网系统,满足全球任意目标的实时跟踪、精确定位、智能识别和空天信息泛在随动按需服务要求。




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徐红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徐红星,1969年5月生,江苏灌云县人,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任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助理教授。2005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至2008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至2014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主任。2012年6月任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和2014年分别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同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他在实验上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他系统研究了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产生条件,解析了其主要机理;他推动多个相关重要研究方向的发展: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他系统研究了等离激元在纳米波导中的传播,发现等离激元在光的驱动下呈现出克服光衍射极限的传播模式,不同模式的干涉在纳米线上形成可调控的光学拍,这一发现是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传播及其调控的物理基础;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这些工作使光学器件小型化和高密度集成成为可能,是研究等离激元纳米光芯片的重要基础。
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120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3篇,h因子54。其中关于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有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1660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4357)和1190余次(Physical Review E 2000, 62, 4318,被选为该杂志创刊以来的里程碑论文)。他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任Nanoscale副主编,曾任Optics Express副主编;2014-2016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受邀出版专著Nanophotonics: Manipulating Light with Plasmons。
https://www.whu.edu.cn/info/1183/8912.htm

王焰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王焰新,男,汉族,1963年11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事环境水文地质研究。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管理实践,近年来开展了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教研究。
https://www.cug.edu.cn/info/10446/88390.htm

孙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孙和平,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8月生,籍贯江苏江阴,汉族。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198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比利时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等职。
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微小形变的高精度重力信号检测、理论模拟和力学机制解释等研究工作。带领学科团队精密测定了全球不同地区重力固体潮参数;建立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武汉国际重力固体潮基准;构建了顾及液态地核动力学效应的重力固体潮实验模型;发展了大气与海洋潮汐对地球物理场影响的负荷理论;开拓了高精度重力技术在地球深内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用高精度重力技术检测到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及其谱峰分裂现象,获得了地球液态外核运动的微弱重力信号,发现了近周日共振的十年变化规律等重要现象。首次利用液态外核运动导致的重力信号衰减特征获得了核幔边界粘滞度等重要物性参数。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三项),领衔的“地球潮汐理论与地球动力学应用研究” 获2007年全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地球自由振荡的检测与理论研究” 获201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孙和平在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www.apm.cas.cn/rcdw/yszj/201911/t20191122_5440861.html

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3年)学位,并先后在美国、芬兰、德国做访问学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在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解决了多项难题,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我国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100多个省市区域;实现了“GNSS+大地水准面”的现代高程测量三维一体化作业新模式;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提出了灾区测绘基准快速重建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卫星测高技术。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https://www.whu.edu.cn/info/1184/3182.htm

姜卫平(武汉大学教授)
姜卫平,湖南溆浦人,中共党员,博士,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其长期致力于卫星大地测量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测高、卫星重力等。目前,已主持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和工程项目70余项;已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同时,兼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大数据专委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位置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导航与位置服务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测绘学报》、《Geodesy and Geodynamics》等期刊编委以及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EGU)成员。
http://gpscenter.whu.edu.cn/ryDetail.shtml?id=201801041026582504n7fn19m9qcUl

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龚健雅,男,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57年出生,江西樟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主席,现任亚洲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秘书长,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学会会长。
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与方法,成为当前主流技术,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并主持研发了遥感数据地面处理系统,使该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项目立项。
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Dolezal成就奖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发表论文500多篇,论著他引共20000多次。指导硕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研究生70多名,其中合作指导的两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https://www.whu.edu.cn/info/1183/3172.htm

陈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
陈军,男,1956年10月生,1975年进安徽测绘局第二测绘队工作,1976年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专业学习,1983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起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曾任副主任、主任和总工。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中国地理信息协会会长、国务院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一副主席、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SDGs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代表。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10年被评为原国家测绘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陈军主要从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服务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1项863重点项目在内的30余项科技项目,负责完成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多个国家基础测绘重大(点)工程项目;提出了Voronoi动态空间关系等多种新模型、新方法,研制出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全国1:5万数据库更新技术体系、我国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专著2部,培养50余名博士研究生;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联合国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最佳实践,第一作者论文“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POK方法”是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陈军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世界地理信息杰出奖、亚洲地理空间信息终生成就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https://www.ngcc.cn/ngcc/html/1//55/87/403/3545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4-4 23:56 , Processed in 0.0736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