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回复: 1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简介及专业设置与招生专业介绍/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目标

[复制链接]

1133

主题

192

回帖

388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89
发表于 2024-6-3 15: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农业农村发展学院)最早追溯于1983年成立的农业经济系,四十年风雨砥砺,始终随时代大潮逐浪前行。学院现有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IPMP)、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有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个学术型硕士点,农业、工程管理2个专业型硕士点。现有本科生1386人,研究生24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人、硕士学位教师24人。学院拥有河南省数字农业信息监测与系统模拟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BIM技术与智慧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BIM教学实践基地、BIM师资培训基地。学院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规划中心——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品质工程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现代农产品物流研究所、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25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30多年来,学院积极融入国家、社会和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https://gc.huel.edu.cn/



本科生培养/本科专业介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基本学制:4年 /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 学科门类: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和熟悉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具备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农林牧渔业相关企业等从事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金融财会和政策研究等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兼具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业政策法规等理论知识,接受经济分析、经营决策、组织策划、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金融财务和政策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为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农业经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核算、统计分析、社会经济调查和基本技能;
3.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实际问题,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农产品经营与销售的实践能力;
4.熟悉国家农林牧渔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政策和法规,熟悉农林牧渔业的产业背景和发展趋势;
5.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6.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
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会计学、统计学、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涉农企业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农业政策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产品物流学、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课程设计、校内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本专业设有数字农业信息监测与系统模拟实验室。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基本学制:4年 /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 学科门类: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拥有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及建筑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企业、物业服务企业、金融机构、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决策、运营、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了解房地产发展的状况,熟悉我国房地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运营模式;掌握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房地产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房地产市场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及较强的应用能力;
2.了解房地产发展的状况,熟悉我国房地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掌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运营模式;
3.具有从事房地产开发策划、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运营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金融和物业管理的专业技能;
4.掌握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房地产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房地产市场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建筑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估价与成本控制、城市规划、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项目投资与融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政策法规、房地产营销策划、工程项目管理、物业管理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课程设计、校内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本专业设有房地产沙盘、房地产开发综合实训室、BIM技术与智慧建造省级实验室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图学、力学、材料、建设设施与设备等专业实验室。

工程管理(IPMP方向)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基本学制:4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学科门类: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工程行业的领导者,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实掌握经济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语言文字运用等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现代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手段解决建设行业的科学发展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国际项目管理人才。通过国际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具备到国际建筑工程公司、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大型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就业的优势。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平台课的基础上,学好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国际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毕业后能够在国内外大型房地产企业、大型设计院、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大型施工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从事工程项目融资、项目决策、项目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等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从事国际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向专业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本能力;
4.有分析和解决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快速变革的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管理能力;
5.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学术团体和其他合法社会团体的活动,并努力成为其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建设法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BIM技术与应用、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课程设计、校内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本专业设有BIM技术与智慧建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图学、力学、材料、结构、设施设备等专业实验室,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工程造价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基本学制:4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学科门类: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投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预算、结算及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技术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资、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审计、金融及保险等企事业单位、房地产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决策分析与经济评价、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与咨询、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造价鉴定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识图和工程测量的基本技能;
2.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
3.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编制和管理方法;
4.掌握安装工程概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
5.掌握装饰装修工程概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
6.了解市政工程概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
7.了解园林绿化工程概预算编制和管理方法;
8.掌握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方法;
9.掌握建筑工程承包和报价的编制方法;
10.熟悉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文件的编制方法;
11.初步具备项目、合同管理能力;
12.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预算软件应用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定额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设备安装概预算、工程造价软件应用、BIM技术及应用、道路与市政工程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课程设计、校内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本专业设有BIM技术与智慧建造省级实验室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图学、力学、材料、结构、设施设备等专业实验室,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BIM实践基地和BIM师资培训基地,“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模拟仿真实验”省级教学平台。

工程管理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基本学制:4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学科门类:管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类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体系,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等平台课的基础上,学好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够在建设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工程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工程咨询部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与工程有关的金融、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2.掌握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基础等基本理论与知识;
3.掌握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工程施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向专业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基本能力;
4.有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掌握中外工程管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
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
核心课程:建筑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安装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工程测量、建筑设备与安装、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工程项目财务管理、BIM技术与应用、装配式建筑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含课程设计、校内模拟实习)、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本专业设有BIM技术与智慧建造省级实验室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图学、力学、材料、结构、设施设备等专业实验室,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研究生培养/研究生专业介绍


【专业学位】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管理(代码:125601)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专业性学位,主要研究工程科学方法和管理科学方法如何有效结合,以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集成,具有“工程+管理”复合特性,侧重于工程应用,旨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主要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其培养目标为: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既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工程管理能力,能够从事工程项目规划、决策、实施、运行等全过程管理,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工程建设领域、物流工程领域对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采用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着力培养管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善于解决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
本学位点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标准: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放敏锐的创新思维;
(2)具备系统的工程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3)具有较强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工程管理领域的文献资料。
二、学科简介及培养方式
(一)学科简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始建于1983年,设有工程造价、工程管理(BIM方向)、工程管理(引进美国欧道明大学本科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现有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个学术型硕士点,农业、工程管理2个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38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4人。是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BIM教学实践基地、BIM师资培训基地,拥有省内唯一省级“BIM技术与智慧建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设有建业房地产研究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五年来,学院老师主编或参编教材25部,主持国家级、省部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大部分已经成为行业内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工程造价和房地产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完成。根据培养需要与建立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开始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科学研究等,累计不少于12个月,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2.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最好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体系
(一)学分设置
1.课程学分
公共基础课6学分,专业必修课123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2.实践学分
校外实践4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
3.学位论文学分
硕士学位论文6学分。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见附表1。
(三)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补修学分
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2门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补修课程可参考下面的附表2选择或是导师指定的其它本科专业课程。
所修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课程分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校外实践训练、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其中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校外实践4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对于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
五、其他培养环节
(一)专业实践
实践教学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所在专业类别或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与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列出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专业实践结束后需提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完成1篇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
(二)中期考核
工程管理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参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中期考核在入校后第3学期期初完成,主要考核内容及权重为,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表现(20%),课程学习、学分及学业成绩(20%),科研能力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40%),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20%)。考核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三)学位论文
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本行业具体实践,必须明确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力求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本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确定。
六、毕业学分及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2~3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8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
七、个人培养计划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学期安排、学习与研究进度要求等。在第一学年结束前,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包括实践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在双导师指导下制定学位论文写作计划,包括论文开题时间、写作时间安排等。
(二)个人培养计划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个人培养计划一旦确定,就应严格遵守。在实施培养计划过程中,如果确有特殊原因而提出修改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院系主管负责人签字后报研究生处同意,方可进行修改。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规定年限内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完成专业实践报告,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可获得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其它工作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农村发展(代码:095138)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发展四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制及学分要求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领域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论文开题工作在第二学期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最长学习时间不超过3年。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实践环节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开始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科学研究等,累计不少于12个月,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所修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课程分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校外实践训练、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本专业研究生要求至少修满32个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校外实践4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对于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
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业成绩综合考评实施细则》,本专业研究生所修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须达到相应要求,实践训练、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须符合相关规定。未修满规定学分者,一律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实践环节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开始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科学研究等,累计不少于12个月,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二)实行双导师制
鼓励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最好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的课程学分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课程学分不低于10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实践训练4学分。提倡研究生以本领域及所选研究方向的课程为主体,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可选择一些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的相关专业课程。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8学分)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学分)
(1)农村社会学2学分
(2)农村公共管理 2学分
(3)农村发展规划2学分
(4)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学分
3.选修课
(1)农村公共政策分析2学分
(2)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2学分
(3)农村扶贫与发展2学分
(4)农村组织与管理2学分
(5)农业技术传播与应用2学分
(6)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7)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2学分
(8)农村土地规划与利用2学分
(9)农村自然资源与管理2学分
(10)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2学分
其中,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政策分析等为特色课程。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参见附表1。
对于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2门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补修课程可参考下面的附表2选择或是导师指定的其它本科专业课程。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4学分)
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培养单位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定性定量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2.其他环节
其他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毕业答辩、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
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毕业答辩每个环节学院都会组织研究生和导师进行汇报和指导,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指导小组由五名导师组成的情况下,三名(包括三名)导师不同意通过,就给予相应的处理。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环节,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学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合计总次数不能少于7次。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公共管理的需求,对解决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农业农村管理问题具有直接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公共管理方面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要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村发展领域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指导、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学位论文要求在满足学校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应结合专业特点,论文字数应在2.5万字以上,要求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内容有深度,能理论联系实际;表述规范,有大量的实际调查;对研究的问题有新的见解,研究结论和建议等在本学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参考文献要求在3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5篇以上,相关著作5部以上;学位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交导师签字认可,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学位论文答辩小组审阅,经审阅同意参加答辩,并通过答辩者,方可授予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农业管理(代码:095137)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是研究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领域,包括农业公共管理和农业组织管理两个方面。
本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宽广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业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制定、解释、执行,以及农、牧、渔、加工企业管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管理,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物流与电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业财政与金融、农业产业经济、农业组织管理、粮食经济与管理、农业政策与法规五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产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在农业管理专业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熟悉国家农业产业发展、经营、推广等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现代发展理念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修养,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国际发展趋势。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制及学分要求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论文开题工作在第二学期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最长学习时间不超过3年。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实践环节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开始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科学研究等,累计不少于12个月,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所修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课程分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校外实践训练、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本专业研究生要求至少修满32个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校外实践4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对于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
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业成绩综合考评实施细则》,本专业研究生所修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须达到相应要求,实践训练、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须符合相关规定。未修满规定学分者,一律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课程学习与校外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根据培养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实践环节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开始到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主要有在岗实践、专题调查、科学研究等,累计不少于12个月,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二)实行双导师制
鼓励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最好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包括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的课程学分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课程学分不低于10学分,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学分,实践训练4学分。提倡研究生以本领域及所选研究方向的课程为主体,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可选择一些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的相关专业课程。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8学分)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学分)
(1)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2学分
(2)农业政策学2学分
(3)农产品市场营销 2学分
(4)现代管理学2学分
3.选修课
(1)农产品电商与互联网技术2学分
(2)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2学分
(3)现代农场管理2学分
(4)区域经济学2学分
(5)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2学分
(6)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学分
(7)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2学分
(8)农村人力资源管理2学分
(9)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 2学分
(10)工程管理 2学分
其中,农业政策学、农产品电商与互联网技术、农村社会服务等课程为特色课程。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参见附表1。
对于跨学科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应根据研究方向补修2门相应的本科生课程,但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补修课程可参考下面的附表2选择或是导师指定的其它本科专业课程。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4学分)
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培养单位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定性定量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2.其他环节
其他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毕业答辩、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等。
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毕业答辩每个环节学院都会组织研究生和导师进行汇报和指导,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指导小组由五名导师组成的情况下,三名(包括三名)导师不同意通过,就给予相应的处理。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环节,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学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合计总次数不能少于7次。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公共管理、农业组织管理的需求,对解决农业公共管理问题、农业组织管理问题具有直接应用价值。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农业公共管理、农业组织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公共管理、农业组织管理方面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要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管理领域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指导、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学位论文要求在满足学校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应结合专业特点,论文字数应在2.5万字以上,要求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内容有深度,能理论联系实际;表述规范,有大量的实际调查;对研究的问题有新的见解,研究结论和建议等在本学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参考文献要求在3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5篇以上,相关著作5部以上;学位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交导师签字认可,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学位论文答辩小组审阅,经审阅同意参加答辩,并通过答辩者,方可授予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学术型】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专业
一、培养目标
该学科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与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研究生系统掌握房地产开发与工程管理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坚实的经济理论和项目管理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能够担负房地产政策研究、项目策划、投融资分析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同时能够胜任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及教学等任务。
二、专业简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管理”学科是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该学科旨在对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涉及房地产市场研究、项目前期策划、投资分析、项目融资、建设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与土地价格评估等内容,主要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活动为重点,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法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活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创新研究。
该学科在房地产理论与政策研究、房地产开发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上均有年富力强的学科方向带头人率领的教学研究团队;师资队伍成员中,具有多学科背景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方向带头人刘社教授、李晓峰教授(博士)等为河南房地产领域知名专家;牛敏照教授、金恩平副教授(博士)、于国安副教授(博士)、陈捷副教授为河南省工程管理和造价领域的资深专家。
三、研究方向
1、房地产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国家及区域层面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政策、房地产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等;
2、房地产开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房地产项目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分析评价、投资决策、资金融通、营销策划等;
3、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实施建造阶段的项目管理问题,特别是质量管理、进度控制、环保安全、造价控制与合同管理等。
四、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五、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遵循以下原则开展培养工作:(1)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导师负责对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导师组长负责带领导师组指导和协助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科研与实践同步发展。(3)教学方式采用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导师组指出专业前沿并列出书单,由学生自学并定期讨论,灵活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吸收房地产与工程项目管理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六、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该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为1.5年,实践环节为0.5年,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1年。正常完成学业和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均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实施。研究生在修完所学课程、完成实践活动环节和学位论文后至少获得53学分。
七、实践环节
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文献阅读、专业调研、工作实践、协助导师科研等实务实践进行(具体参见课程设置),采取分散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取得有关活动评语和成绩,由导师签字认可。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修完所学课程、完成实践活动环节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写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审定、研究生处备案后,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反映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累计时间不应少于12个月。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月,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可申请答辩。入学三年内不能按时答辩者应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批复后才可延缓答辩时间。
十、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答辩前一个月,由指导教师和业务办公室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方可申请答辩。自选题报告起12个月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经过研究生处安排的盲审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按照学校研究生处的相关规定。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将相关培养材料和答辩资料报学术委员评审,授予学位,准予毕业。

【学术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同时具备宽广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能够胜任本学科和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处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相关行业工作,能够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逻辑思维严密、动手能力强;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中外专业文献的阅读,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于2006年1月批准,自2007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科研态度严肃认真、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术队伍共有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本学科侧重于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专业优势在于人口学、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
三、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需要,本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级人才,对于促进我省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主要研究内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现代发展观的变革趋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结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区域战略、生态环境伦理与环境管理体制、人口资源环境的社会经济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实践模式。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②专业必修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知识,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资源利用与农村区域发展。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设立该研究方向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又可为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借鉴,对于提高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保障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资源价值形式、资源价值基础、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资源供求关系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农村区域发展问题。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②专业必修课: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人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在资源利用与农村区域发展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生态经济理论与应用
(1)设立该研究方向的意义。通过研究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面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第三产业,借助循环经济自身的发展优势,探索、确立区域经济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发展。
(2)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高效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探索高效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3)所开课程:
①专业学位课:生态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②专业必修课: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学
③选修课: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4)学生培养目标及出路
①政治目标:同本专业政治目标
②业务目标: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生态经济学知识,在生态经济理论与应用方面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③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部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培养方式
(一)培养原则
1、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每个研究生必须有明确的导师。每个导师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届不得超过3人。导师应教书育人,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硕士研究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每个学科专业为一个导师组,导师组长任本学科带头人,组长除做好自己所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外,还应带领导师组指导和协助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2、贯彻课程和学位论文并重的原则。硕士研究生既要学习系统理论,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的思想教育、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加强形势、政策、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4、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的原则。中期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科研能力、能否进行开题报告等内容。中期考核作为进入学位论文阶段的先决条件,选优汰劣。经过中期考核,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者,按计划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习成绩差,或因缺乏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或不安心学习及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者,经过中期考核,终止学习,取消学籍。
(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填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在第二学年开始,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学生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1)学术型研究生,其目标是造就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主要是奠定学生宽广的经济基础、掌握系统的劳动理论和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为任务。毕业的去向是进一步深造或到教学、科研究单位工作。(2)应用型研究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和着眼于提高解决经济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主要是在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理论后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的去向是到环境保护部门或其它部门就业。
培养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动,须经批准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4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2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三)课程学习
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着重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前一年半着重课程学习:(1)研究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主要修完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学位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外语和本专业的基础知识。(2)第三学期开设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除导师课堂教学外再采取读(读导师指定的专业书刊)、写(写读书报告和理论综述、参加导师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等)、议(试教、课堂讨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的教学方法。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文献阅读、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实践活动三方面内容。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教师要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文献阅读计1学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做至少两次文献阅读报告,由导师组组织研究生和有关老师参加,其中一次可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计2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之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应用学科或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属的院系,要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立。实践活动计2学分。原则上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应该在2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时间不少于1年。
2.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经导师组讨论,系领导同意和研究生处审核,报学院批准后可以提前毕业。
3.特殊情况下,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以延长半年至一年。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具体见附表
七、学分及毕业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在51至55个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的学分应在34个学分至38个学分为宜,实践环节计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
八、科学研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至少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或听取不少于8场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合格者计1学分;中期考核前公开主讲1次以上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导师参加并进行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论文选题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中期考核前写出不少于8篇读书报告交导师评阅,读书报告、导师评阅意见于中期考核前交所在培养单位,合格者计1学分。
九、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进行,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包括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十、实践环节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教学实践、学术交流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参加实习实践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并计2学分(在职研究生免修)。
十一、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学位论文写作选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研究生所选的研究课题选题应与本专业对口,有明确的针对性,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论文选题在确定后原则上不能改变,如需调整需经过导师同意并听取导师及导师组的意见。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成绩等。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参加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3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的写作程序、写作方式和答辩参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统一规定》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关于各专业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安排的意见》执行。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论文应该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同意、评阅人匿名评阅通过后方可提交答辩委员会申请论文答辩。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如果该导师是首次指导研究生须实行预答辩。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以及各类学术活动要求;至少参加8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并填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公开出版物(包括公开出版的期刊和图书)上正式发表与所在学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组织论文答辩工作,首先要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同意,聘请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不少于5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答辩后答辩委员会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以三分之二多数原则决定研究生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和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并写出评语。
十二、学位授予
答辩后,上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者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十三、本学科必读文献
[1] 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保罗.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
[5] 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刘耀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4
[7] 梅林海.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8] 邱东等.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9] 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李仲生.人口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期刊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EnergyPolicy》

【学术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一、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林经济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正确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德才兼备,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系统理论和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和管理现实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使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于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及工作。
二、学科简介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理论,形成的关于农林经济与管理的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农林部门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流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重大现实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于199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连续成为河南省第7、8、9批省级重点学科,在2016年中国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排行榜中列入研究型中国知名学科。根据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定位,适应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组织创新、生态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开展应用性学术创新,为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涉农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开展社会服务服务。
三、研究方向
我国进入社会经济现代化转型新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地方经济院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满足经济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需要,设置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和政策。本学科方向面向全国,根据河南省和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理论,对农业大省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创新和农民收入问题,特别是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和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等进行应用性创新研究和政策研究。
(2)农村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本研究方向综合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农村发展学等学科理论,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转型期,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系统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和农村转型与发展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
(3)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本学科方向应用生态经济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农业生产中生态约束形成的客观条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保障的生态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和绿色发展。
四、培养方式、学制与学习年限
农林经济管理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为3年学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实践、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的学习任务,达到培养目标。
优秀毕业生可提前毕业,因故不能按学制完成学业者,可延期。提前或延期毕业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河财政研[2017]7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一)课程体系
分学位类课程和非学位类课程两种。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类课程;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非学位类课程。
(二)课程安排
1.学位类课程。(1)公共基础课2门,7学分:研究生英语,政治思想理论。(2)一级学科基础课程3门,9学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3)专业必修课5门,11学分:农业经济专题,农村发展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研究新进展,农村调查与方法。
2.非学位课程。(1)专业选修课6门,:农业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农业投资与金融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与信息技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村区域发展与规划,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选修4-5门,7学分。(2)公共选修课程5门,: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经济应用软件,校内学者讲座,社会学专题,创新创业模拟实训。选修一门,2学分。
(三)学分取得所
有课程应在每学期结束前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具体考核办法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四)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
笔试(以下均含闭卷、开卷)、笔试结合课程论文、笔试结合口试、笔试结合实验设计等;非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口试、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结合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等形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经考核合格,学位类课程达到75分及以上可获得学分,其他类课程达到60分以上可获得学分。
(五)补修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在中期考核前应补修四门本科主干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为《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农业企业管理》,随本科生听课和考核,补修课程采取闭卷考试,达到60分为合格,不记学分,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六、学分及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总学分52学分,其中,课程35学分;其他培养环节5学分,学位论文12学分。研究生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定的刊物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一署名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的,方可毕业。
(一)课程学分
18课时为1学分,学位类课程27学分,非学位类课程学分不低于8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75分及以上,其他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方能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
(二)实践学分
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与学科要求相符的实践活动,计2学分。实践活动由导师和导师组安排并考核,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等次,评为不合格者,需重新撰写实践报告直至通过为止。
(三)科研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取得至少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由指导教师考核,导师组审核。
(四)学位论文学分
学位论文计12学分,其中,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预答辩2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
七、科学研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取得3学分的科研学分,其中,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或听取不少于8次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其中校外不得少于2次,省外不得少于1次,由导师和院系安排并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中期考核前面向导师和研究生公开主讲1次以上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导师参加并进行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论文选题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献资料,中期考核前写出不少于8篇读书报告交导师评阅,读书报告、导师评阅意见于中期考核前交所在培养单位,合格者计1学分。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入校后第5学期前完成,主要考核内容及权重为,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表现(20%),课程学习、学分及学业成绩(20%),科研能力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40%),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情况(20%)。考核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九、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安排在第4学期,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结束后,须向导师提交实践报告(3000字左右),导师根据实践调研报告质量给予相关评价、评定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十、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2学期确定论文选题,查阅资料,第4学期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开题论证会;第5学期写出论文初稿,并向导师组就论文的进展情况提出中期报告;第6学期论文定稿。未经导师审阅通过的论文,不得提交答辩。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选题可由研究生选定后经导师审核认可,也可由导师指定。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学科的专业方向,应当在研究内容或者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视角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格式规范,字数不少于3万字。
十一、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定刊物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其它工作按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十二、本学科必读文献
著作
(1)【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2)【美】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3)【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
(4)【前苏联】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5)【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
(6)【法】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
(7)【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8)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经济解释》。
(9)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10)林毅夫.《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11)黄季焜.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
(12)Charles D. Kolstad. Enviromental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2)《经济研究》,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中国农村经济》,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4)《农业经济问题》,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5)《中国农村观察》,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6)《农村技术经济》,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
(7)《农业经济导刊》,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1133

主题

192

回帖

3889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89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5: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是原河南财经学院最早获批的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发端于河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专业,1984年招收本科生,199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由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授权点建设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授权点。2008年以来,连续评定为第7、8、9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6年参加了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组织创新与政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与农户行为,农民增收与扶贫等方面形成特色。2010年在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获批农业推广硕士(现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包括农村区域与发展(现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现为“农业管理”)两个领域。2018年参加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有三个培养方向,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村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近5年来围绕本学科研究方向和和研究生培养方向,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和《资源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CSSCI检索15篇,SCI及EI检索3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33项,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8部,获得科研奖励8项。

主持国家基金和教育部项目

序号

名称(下达编号)

来源

类别

起讫时间

经费

(万元)

负责人

1

三重资源约束下华北平原营粮家庭农场发育机理及政策精准支持问题研究(16BJY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6-2019

20

关付新

2

农业分工对种粮农户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效应与实现路径——以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为例(71973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2020.1-2023.12

48

张扬

3

农地边际化下种粮大户粮作经营行为及政策扶持机制研究(13BJY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3-2016

18

张改清

4

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户经营分化及营粮效率提升机制研究(15BJY1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5-2018

20

高明国

5

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及其利益补偿机制研究(11BJY09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1-2015

15

张建杰

6

城乡劳动力市场演进中贸易、就业与收入耦合机制研究(13BJY04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3-2017

18

张扬

7

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整合性开发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BJA17009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17-2020

20

马勇

8

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14CGL0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2014-2018

20

刘宇翔

9

不同灌溉方式下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71403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2015-2018

22

朱丽娟

10

顾及生产生活便捷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智能优化研究(41701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2018-2020

24

叶青青

11

包容性创新视角下农村精准脱贫成效评估及可持续机制研究(18CGL0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

2018-2021

20

孙璐

12

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吉林和黑龙江三大核心区微观基础研究》(09YJA6300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一般项目

2010-2018

7

关付新

13

基于农户行为选择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绩效研究(10YJA6302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一般项目

2011-2015

8.8

张建杰

14

农地边际化时空演进中农户营粮行为响应及其补偿机制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11YJA63019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一般项目

2011-2015

15

张改清

15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研究——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农户发展的经济学分析(09BJY06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2009-2014

10

关付新


信息来源:https://gc.huel.edu.cn/info/1147/4710.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焦点大学网[高校信息网]全国高校名单 ( 苏ICP备17039520号-9|苏公网安备 32010402000417号 )

GMT+8, 2025-1-13 23:25 , Processed in 0.0849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